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领域的发展模式与基本思路_国家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领域的发展模式与基本思路_国家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区域的发展模式与基本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思路论文,区域论文,重点论文,模式论文,经济发展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区域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区域是指特定时期国家为总体发展战略的需要给予事关全局的地区相应的政策倾斜,以利于资金、资源、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迅速集中投向这些地区,通过这些地区的发展带动更大范围内区域的发展。战略重点区域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在当前全国经济布局中占主导地位和起带头作用的经济区;二是在未来全国经济布局中占主导地位和起带动作用的经济区域,这些区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后劲地区和“阳光地带”。由此可见,区域发展战略重点区域是指区域内部自然条件好,有一定经济社会发展实力与产业基础,投入产出效益相对较高,并对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巨大带动和促进作用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地区。战略重点区域的确定历来都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决策者必须决策,而且必须慎重决策的经济活动内容。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世界各国战略重点区域的选择都经历了一个从选择到选准,从选准到优先发展,从优先发展到巩固,再到开辟新的战略重点区域的动态变化过程。而优选出的战略重点区域也大都对本国本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基本上都成功地充当了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极,并带动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同时也积累了战略重点区域选择的经验和教训。中国战略重点区域的选择与发展应以全球性战略重点区域为坐标进行定位,既要考虑具体国情,又要同时考虑国际背景,确定的战略重点区域既要求能带动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又要求能与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及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趋势相吻合;既要成为亚太地区经济重心的战略重心区域,又能成为21世纪全球性战略重点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区域发展的国际模式

综览世界各国战略重点区域发展的总体历程,由于其经济发展主客观条件不同,经济发展基础与优势不同,进一步发展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不同,故其战略重点区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及发展特点亦各不相同。但无论何种国家何种类型的战略重点区域,其存在和发展的主导条件都不外乎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市场优势或由资源、区位、市场三者相互排列组合成的复合优势。因此,可以根据上述四大主导条件将战略重点区域的发展模式归结为资源导向型、区位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复合导向型四种国际发展模式。

1.资源导向型战略重点区域的发展模式

资源导向型战略重点区域发展的基本特点是:(1 )以区域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战略重点区域发展的主导条件,资源种类、储量及空间组合状况直接决定着战略重点区域内部战略产业的选择、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形成,以及其在全国乃至国际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2 )这是各类战略重点区域的最初存在形式,但非最终存在形式。随着区域内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加大,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逐渐枯竭,环境污染日趋加重,逐步被其他类型的战略重点区域置换,受国家经济发展总体布局格局、置换技术水平及区域发展政策影响无法转换的战略重点区域,最终将被淘汰或异地置换。属于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国家和地区有德国鲁尔区、印度的乔塔那格浦尔区和西亚各石油输出国。

2.市场导向型战略重点区域的发展模式

市场导向型战略重点区域发展模式的基本特点是:(1 )市场是决定战略重点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市场在战略重点区域中发挥着境外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战略重点区域内部的主导产业选择、资源需求状况、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均由市场来调控。(2 )这类战略重点区域发展本身缺乏资源和市场,资源靠进口,产品靠出口,但拥有较好的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模式基本上属于“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型。(3)竞争机制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由于这类战略重点区域所需的资源与产品的生产均靠国际国内市场调节,客观上存在着各种市场竞争,包括争资源、争产品、争技术、争市场份额、争科技人才等,通过竞争,促使区域不断革新技术设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滚动增殖能力及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4 )这类战略重点区域由于引进了竞争机制迫使其不断发展多样化的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因而一般都会保持持久的发展活力和潜力,不会由于市场波动而最终被新的战略重点区域所转换。属于这类战略重点区域的代表国家有日本和韩国。

3.都市区位导向型战略重点区域的发展模式

都市区位导向型战略重点区域发展模式的基本特点是:(1 )以首都为依托的优越区位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是战略重点区域发展的主导因素。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首都是国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教育、交通、贸易、信息、金融中心,因而它也应该成为国家的经济中心。首都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为首都自身发展服务,并尽可能地带动首都周围地区的发展。(2)首都战略重点区域产业结构多数以技术密集型、 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但在建都初期或直接建都于资源富集地带的首都,其产业结构以资源密集型重化工业为主。(3 )首都战略重点区域发展一般都要首先考虑政治因素和国际关系因素,因而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是一个以政府干预为主,兼用市场调节的双向调控过程。属于这类战略重点区域的国家很多,如俄罗斯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中央区、法国以巴黎为中心的大巴黎地区、英国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英格兰地区、巴西以原首都里约热内卢为中心的三角地区、智利以圣地亚哥为中心的中部区、澳大利亚以堪培拉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地区、南斯拉夫以贝尔格莱德为中心的东北区,等等。

4.复合导向型战略重点区域的发展模式

复合导向型战略重点区域发展模式的基本特点是:(1 )战略重点区域形成与发展的主导条件不是单一的,而是优越的区位、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市场等多种条件的复合体,是所有类型的战略区域中形成与发展条件最好的类型。(2)这类战略重点区域存在时间长, 发展潜力大,不会因资源枯竭而被异地置换,更不会因市场波动而大起大落,有着持久发展和自我巩固与强化的能力,是国家综合发展着力追求的一种模式,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为数很少的几个国家采用的模式,其中以美国东北部地区为典型代表。

三、战略重点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

从战略重点区域发展的国际模式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受资源、人力、财力等生产因素的限制,基本上均采取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因而都经历了战略重点区域选择与发展的动态演变过程。战略重点区域的发展成功地充当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极,一方面为全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均衡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则积累了战略重点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这些成功经验已成为我国跨世纪战略重点区域培育与发展的有益借鉴。具体思路为:

1.把区域主导优势视为战略重点区域形成与发展的客观支撑系统

区域主导优势是指特定区域客观存在的有利于产业发展与布局的先决有利因素。根据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地域分工学说(绝对优势)和大卫·李嘉图国际分工理论(相对优势)的基本观点,每一国家或地区都具有生产某一产品、优先发展某一区域的绝对有利或相对有利条件,如果每一国家或地区都能根据自身的主导优势优先发展特定产业或特定区域,就可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和区域发展成本,使区域间的资源与资本得到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战略重点区域作为国际或国内劳动地域分工的空间组织形式,其赖以形成与发展的客观基础就是区域主导优势。只有始终依托于区域主导优势,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更好地发挥其对周围地区和国家经济均衡发展的巨大带动作用。德国鲁尔区、印度的乔塔那格浦尔区、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采油区和伊拉克的鲁迈拉采油区等均是立足于丰富的资源主导优势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战略重点区域,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和韩国的京釜地区等是以市场为主导优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战略重点区域,法国大巴黎地区、英国东南英格兰地区、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地区和俄罗斯的中央区等都是以优越的都市区位为主导优势发展起来的战略重点区域;而美国东北部地区则是将资源、市场、都市区位等同时作为主导优势发展起来的战略重点区域。

战略重点区域发展的这一经验告诉我们:在中国跨世纪战略重点区域的选择与培育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把区域主导优势作为战略重点区域形成与发展的客观支撑系统和决定因素,依区域主导优势的构成状况决定战略重点区域的结构类型与功能特点;依区域主导优势的强弱决定战略重点区域的发展规模与发展水平、生产要素的集聚程度和对全国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依区域主导优势的优势度,确定战略重点区域的级别层次,区分出国家一级、二级、三级战略重点区域;依据区域主导优势的变化状况及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主导产业部门,并对区域发展做出准确定位,把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综合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均衡发展作为战略重点区域发展的最终目标。

2.战略重点产业与重点城市共同托起战略重点区域

战略重点区域是国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创新基地,生产要素倾斜投放基地和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极。欲使战略重点区域拥有的潜在主导优势(资源、市场、区位等)迅速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现实主导优势,一靠发展具有增长活力的战略重点产业,把区域内部的创新产业部门作为战略重点区域发展的产业增长极;二靠发展具有强大辐射力和带动力的战略重点城市,把城市作为战略重点区域发展的空间增长极。从战略重点区域发展的国际模式中可知,大多数国家正是通过大力发展产业增长极和空间增长极,才使战略重点区域成功地充当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极。中国跨世纪战略重点区域的确定应从这一成功经验中汲取以下思路:

(1)确定我国战略重点区域先须确定战略重点产业。 战略重点产业是指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弹性系数大、关联效应强、技术水平高、规模经济效益高、出口外向度大、对全国或地区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和带头作用的产业部门,它们是战略重点区域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如美国东北部战略重点区把钢铁、汽车、机械制造、仪表机床以及电子工业作为战略重点产业,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把钢铁、化学、微电子工业作为战略重点产业,俄罗斯中央经济区把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作为战略重点产业,法国大巴黎地区把小汽车、化学、电子电器、航空航天工业作为战略重点产业等。由此可见,战略重点产业的优选发展与兴衰决定着战略重点区域的发展与兴衰。中国在确定战略重点区域时,必须首先确定战略重点产业。

(2)中国的战略重点区域必须以中心城市或城市群为支撑点。 从国际上战略重点区域发展的经验来看,几乎所有的战略重点区域都不是白手起家迅速形成的,而是以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为依托和辐射极,凭借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其带动程序可描述为主导产业带动城市,城市带动战略重点区域,战略重点区域带动大区和国家这样一个带动过程。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地区战略重点区域主要依托波士顿、巴尔的摩、费城、纽约、华盛顿等特大城市的带动而发展;澳大利亚东南沿海战略重点区域主要依托堪培拉、悉尼、墨尔本等大城市的带动而发展;巴西的战略重点区域主要依托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和贝洛奥里藏特三大城市的带动而发展,等等。中国的战略重点区域也必须依托城市或城市群的带动去发展,如依托以广州为中心的广深城市群带动珠江三角洲战略重点区的发展,依托以上海为中心的沪宁杭城市群带动长江三角洲战略重点区的发展;依托以京津为中心的首都城市群带动首都战略重点区发展等。

3.战略重点区域的集聚与扩散过程应保持相对一致性

战略重点区域的集聚与扩散过程是指经济和人口在其空间分布动态变化中所呈现出的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过程,表现为产业集聚与扩散、人口集聚与扩散、城市集聚与扩散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集聚与扩散等多方面。由于上述要素的集散过程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和相互包含,因而有着相对一致性。从全球战略重点区域集聚与扩散过程的分析中可看出战略重点区域的集聚重点方向为:

(1)战略重点区域向首都及其周围地区集聚。 如法国大巴黎地区、澳大利亚堪培拉及其周围地区、美国华盛顿及其周围地区、英国大伦敦地区等。尔后向首都外围地区扩散。

(2)战略重点区域向区位条件优越的沿海地区集聚。 如日本战略重点区域集聚在太平洋沿岸地区,澳大利亚集中在东南沿海区,美国、巴西集中在大西洋沿岸等。尔后向内陆地区扩展。

(3)战略重点区域向资源富集和交通条件便利的地区集聚。 如德国的鲁尔区、伊拉克的鲁迈拉采油区等。随着资源开采逐渐衰竭又向新的资源富集区扩散。

(4 )战略重点区域的空间集聚形态表现为点状战略重点区域(如法国大巴黎地区、德国鲁尔区等)、轴带状战略重点区域(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美国大西洋沿岸工业带等)和板块状战略重点区域(如巴西“三角区”,意大利以米兰、都灵、热那亚为中心的三角区等)共三种不同空间尺度的单元。

中国跨世纪战略重点区域的选择以此为鉴,应该考虑战略重点区域同时向北京首都及其周围地区、区位优越的沿海地区和资源富集及交通便利的地区集聚,并可据此把首都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确定为国家一级战略重点区域;战略重点区域的空间表现形态既可是点域、轴域,也可是面域。

4.战略重点区域应紧随国家经济重心呈现出梯度推移的动态规律

从世界各国区域综合开发的历程来看,对战略重点区域集中投资,促使其率先突破只是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实施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标。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综合国力的壮大,以崛起的战略重点区域为依托,推动生产力布局向落后边远贫困地区推进,又会形成新的战略重点区域:这就是战略重点区域梯度转移的动态规律。可以看出,战略重点区域的梯度转移过程是与国家经济重心的空间推进过程完全吻合一致的。如美国在区域开发和生产力布局上基本完成了由东北地区向南部和西部地区的转移,与之相对应,战略重点区域也在原来东北战略重点区基础上,又在西部发展起来了一个新的战略重点区域——加利福尼亚战略重点区。即使是国土狭小的日本,在区域开发中也特别注重由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向比较后进的日本海沿岸和北海道地区梯度推移,力图形成新的战略重点区域。韩国、巴西、俄罗斯、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南斯拉夫等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战略重点区域都是紧随国家经济重心转移而相应进行更新、改造或异地置换的。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发展中大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发展的差距很大。因而在选择战略重点区域时必须注意:

(1 )中国战略重点区域的选择必须顺应国家经济发展重心转移的大趋势,既要在东部沿海地区和首都周围地区建立战略重点区域,也要适当地在中西部条件相对较好、未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地区建立战略重点区域。如可考虑在资源富集、处在新亚欧大陆桥西端的新疆,在经济发展基础与潜力较好的成渝地区、关中地区和兰州地区建立国家二级战略重点区域,并逐步将其升级为国家一级战略重点区,以此推动中国西部地区的崛起。

(2)中国战略重点区域的形成发展与梯度推移, 必须以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换代为动机,以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创新为依托;战略重点区域发展与推移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不断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和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与共同繁荣。

5.把技术与知识导向型战略重点区域当作今天和今后的主导发展模式

伴随国际产业由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由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将会进入有别于以往传统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国际产业转移的深度、广度、构成及模式等都将受到知识这个新的经济增长源的影响,信息产业将成为知识经济的基础,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将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具有高素质并运用高科技手段处理信息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将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由此可见,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知识、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投入为主,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新型经济形态。在这种新型经济形态的支配下,国家战略重点区域的发展模式将逐步由资源主导型战略重点区域、市场(资本)区位主导型战略重点区域、复合主导型战略重点区域向技术主导型和知识主导型战略重点区域转变,知识与技术导向型战略重点区域将成为未来最具发展活力的战略重点区域的主导模式,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将成为战略重点区域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正像一位学者所说的那样:“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掌握了经济增长源,掌握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谁就能够主宰国家战略重点区域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全面发展。这种情况已被西方发达国家战略重点区域转移置换的成功案例所证实。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作为一个新的战略重点区域,就是将微电子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战略重点产业,德国以慕尼黑为中心的南部战略重点区域将微电子工业等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战略重点产业,日本的北九州地区、美国波士顿地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的再次崛起等。新兴战略重点区域都将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今后发展的主攻方向。中国目前正处在国内国际产业结构大调整和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特殊时期,因此,我国跨世纪战略重点区域的确定必须同时考虑以下几大问题:

(1)在战略重点区域的优选与发展过程中, 如何借发达国家在国际间进行产业转移之机,适时适度地移入劳动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并以此推动战略重点区域有一个量的扩张。

(2)在战略重点区域发展中, 如何抓住机遇将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植入其中,采取何种发展战略扶持何种高新技术产业,以保证战略重点区域迅速发展并实现质的飞跃。

四、中国战略重点区域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世界各国战略重点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给我国战略重点区域的选择与发展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政体不同、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制度各不相同,因而在战略重点区域发展过程中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系列值得注意的问题:

(1 )新的战略重点区域的出现导致旧的战略重点区域衰落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情况尤以资源导向型战略重点区域最为突出,以英国、德国、西亚石油输出国为典型代表。从战略重点区域发展的最终目标来看,战略重点区域应该是发展一个,巩固一个,再发展一个,而不应该是新战略重点区域异地置换旧战略重点区域,或几个战略重点区域之间相互挤压,自相残杀,最后导致两败俱伤,后者于国于民绝有百害而无一利。

(2)战略重点区域“恶性膨胀”现象不容忽视。 战略重点区域作为国家集中投资率先发展的区域,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失灵、计划失控或根本无计划,导致区域内部工业高度集聚、人口过度集中、城市恶性膨胀,最后引发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用地紧张、经济效益降低等一系列问题无法解决。这一教训警告我国在发展战略重点区域时一定要注意适度倾斜、适度投资、适度集聚和适度扩散,避免出现恶性膨胀带来的疑难杂症。

(3)战略重点区域有游离于周围地区的个别现象。 即战略重点区域经国家集中投资倾斜发展后,只带动了自身的崛起与发展,而对周围地区的带动作用不明显或直接无带动作用。这一方面说明战略重点区域在选择与发展中存在着决策失误和政策失误;另一方面也说明战略重点区域中的战略重点产业关联度很低。如西亚各石油输出国的若干采油区作为战略重点区域,基本上与周围地区处于游离状态,就是主导产业关联度低的有力例证。

标签:;  ;  ;  ;  ;  ;  ;  ;  ;  ;  ;  ;  

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领域的发展模式与基本思路_国家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