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督和胃针法治周围性面瘫的肌电图疗效观察论文_谢素春1,王志栋2,李艳红3,张丽华4,王艳君3(通

(1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针灸理疗科 河北邢台 054001)

(2河北省邢台市中医院康复科 河北邢台 054001)

(3河北省中医院 河北石家庄 050011)

(4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 河北沧州 061001)

【摘要】目的:观察调督和胃针法治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分别为调督和胃针组、普通针刺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肌电图疗效。结果:调督和胃组患者的肌电图疗效显著优于普通针刺组,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督和胃针法治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肌电图疗效,改善面部神经和面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调督和胃针法;周围性面瘫;肌电图;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4-0063-02

周围性面瘫是面部神经或其下的面部神经各段遭受损害而导致的面部神经麻痹,属于特发性面部神经麻痹,也被成为Bell麻痹,属于临床多发病与常见病。病因较多,其主要可以归咎于过敏、病毒感染、受凉、自身免疫因素紊乱等而导致的[1]。针灸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主要方式,因为操作容易、疗效确切,所以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2]。对此,为了更好的提高临床中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技术,本文以我院患者为例,探讨调督和胃针法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1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42.2±14.2)岁。病程最短3d,最长10d,平均病程(6.2±2.1)d。将100例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分别为调督和胃针组、普通针刺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多项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同时病程在15d之内,均为初次单侧面瘫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调督和胃针法:调督和胃组针刺取穴:百会、神庭、大椎、中脘、天枢、足三里、合谷、解溪、四白、颧髎、地仓、承泣、迎香、健侧合谷等腧穴。操作:常规皮肤消毒后,左手轻触揉按所针刺部位,揣摩深浅,选取针刺的腧穴,右手持针轻入皮下。首先快针速刺督脉大椎,再针刺天枢,中脘,然后针刺头面部腧穴,最后针刺合谷、足三里等四肢腧穴。每穴行小幅度的提插捻转,捻转3~5次,得气以得气为度。针刺手法平补平泻。每次留针20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6次,休息1天,共治疗4周。

普通针刺组:针刺取穴选头面部腧穴和健侧合谷,操作针刺针刺头面、合谷与调督和胃针法一致。

1.3 观察项目

对比两组患者的肌电图疗效。采用高速机电诱发电位仪MedtronicKEYPOINT对所有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实行肌电图疗效评价。评价指标包含面部神经潜伏期与面神经波幅。实验室温度26至28℃,环境安全舒适,让患者采取平卧,接地线之后,采取同芯针电机刺入患者口轮匝肌,以口轮匝肌为记录肌肉,以患者茎乳孔为刺激点,逐渐加大电刺激,并以超强刺激所引导的面神经动作电位为主,分别对动作电位潜伏期与波幅指标实行统计对比。

1.4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差异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调督和胃组患者的肌电图疗效显著优于普通针刺组,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肌电图疗效观察结果详情见表。

3.结论

中医学中面瘫也被成为口眼?斜,认为大多数是因为劳作过多,机体正气不足,气血不足,经络空虚以及卫外不固所致。风寒风热之邪会乘虚侵袭面部经络,特别是当手太阳与足阳明经筋的功能失调时,会导致气血阻滞,肌肉缓慢而不收而成。现代医学认为,因为面部神经管只能够容纳面神经通过,所以面部神经一旦发生严重性水肿,必然会导致面部神经受压,风寒、病毒感染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确实都有可能导致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从而引发神经缺血、水肿,导致面瘫发生[3]。

我国中医学教授认为,通过多年临床经验结合历代医学研究、经典认为,周围性面瘫患者采取针灸时,选择阳明经穴以外,和督脉取穴相互配合治疗面瘫有着更为突出的临床疗效。大椎穴归属于督脉,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指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这一穴位主要在于背部,背部为阳,其穴为阳中之阳[4]。另外,在《针灸穴名解》中“可以调益阳气之总纲”。督脉总督全身之阳经,多条阳经都和督脉交汇在大椎[5]。对此,针刺大椎能够振奋阳气,达到疏通督脉,益气补虚的功效,同时还可以实现通调诸经,达到调节阳经气血之功效。百会属于督脉,和手足三阳、足厥阴交汇,所以被成为三阳五会针刺百会穴促使阳气旺盛,鼓动精气上荣髓海,这也就是调督。督脉遵循头部、脊柱内外两侧和足太阳膀胱经相邻,督脉之别在于“别走太阳”,和足太阳经存在较多的重叠,经气交通,共主一身的阳气。五脏六腑的气均会借助背俞穴、足太阳经连接。对此,督脉和脏腑气血的功能活动较为密切,大多数的研究也证明了督脉经对于中风、神经系统疾病有着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督脉也是经脉之海可以实现阴阳调节,总领诸经,所以是十二经之纲领和动力。调督和胃论治面瘫时主要是讲解下针的具体顺序,并且以激发阳明经气作为主要目标,大椎快刺并且不留针调督之后,针刺中脘、天枢,之后针刺头面腧穴,最后针刺合谷与足三里、解溪等四肢腧穴,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一种体现,不仅保留了腧穴对刺激的敏感性,提高临床疗效,同时最大程度预防了过度刺激面部肌肉而导致的痉挛肌倒错的现象,突出了中医缪刺法的宗旨[6]。

肌电图检查能够测定整个运动系统,主要测定下运动神经元,如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等,是神经电生理检查中的重要项目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调督和胃组患者的肌电图疗效显著优于普通针刺组。这一结果充分证明通过调督和胃针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肌电图检查效果,相对于治疗前而言,有着更为突出的治疗价值。

综上所述,调督和胃针法治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肌电图疗效,改善面部神经和面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康玉萍,刘海永,白如玉,等.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28):155-158.

[2]朱贻霖,肖姮,蔡嘉洛,等.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Meta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31(12):1673-1675.

[3]杨华艳,王萌超,宋元明,等.周围性面瘫头面部疼痛症状与针刺预后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3(8):1098-1099.

[4]刘桂林,高慧.“五联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时机与疗效的评估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3):13-15.

[5]李艳霞,陈莉秋,张春侠,等.经筋刺法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62例[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10):1334-1336.

[6]陈剑,杜双,刘步云,等.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结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检验医学,2016(b11):70-71.

项目来源: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2015年度课题中医药类科研计划课题(编号:2015314)

论文作者:谢素春1,王志栋2,李艳红3,张丽华4,王艳君3(通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5

标签:;  ;  ;  ;  ;  ;  ;  ;  

调督和胃针法治周围性面瘫的肌电图疗效观察论文_谢素春1,王志栋2,李艳红3,张丽华4,王艳君3(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