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建设论文,道路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闯出了一条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这条成功之路的开辟,不仅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基础,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深刻的反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为何能突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闯出一条全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首先归因于我们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深刻反思和正确认识。

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向何处去?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怎么走?是囿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修修补补,还是闯出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对这个问题的解答,直接关系着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而要正确解释这个问题,首先就需对传统社会主义有一个深刻的分析和正确的认识。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邓小平便着手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刻的总结和分析。其中,邓小平重点揭示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留给人们的五个方面的经验教训:

1.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这是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留给我们的最为沉痛的教训。邓小平曾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领袖……然而他有一个重大的缺点,就是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116页)准确地说,毛泽东的这个缺点是从1957年开始出现的。在这一年召开的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改变了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到1958 年4月,毛泽东又提出了两个剥削阶级的思想。认为右派、地主、买办是一个剥削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是另一个剥削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富裕中农也是资产阶级。从此,我们便放弃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根本任务,而开始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阶级斗争扩大化了。从1949年到1978年,我国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的时间累计不足十年。这是我国经济长时期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2.主观主义、唯意志论盛行。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曾多次指出:“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邓小平文选》,第2卷,114页)。邓小平的这一论述是有针对性的。在过去较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观主义、唯意志论的东西是比较多的,它曾一度影响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1958年8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 题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更有甚者,1958年,山东范县县委给党中央打报告,要在三年内建成共产主义。毛泽东阅后欣喜地批示:“此件很有意思,是一首诗,似乎是可行的。时间似太仓促,只三年,也不要紧,三年完不成,顺延也可。”由此可见,当时党内主观主义、唯意志论的影响是很大的。由于严重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结果造成了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经济体制脱离生产力状况,束缚生产力发展。在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具有“一大二公三纯”的特点,严重脱离了生产力的实际状况,使社会生产力长期受到束缚。正是鉴于这样的情况,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便大声疾呼:“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同上,135、150页)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传统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对生产力束缚的严重性。

4.平均主义的分配形式。1978年初,在拨乱反正的进程中,邓小平曾明确指出:“要有奖有罚,奖罚分明。对干得好的、干得差的,经过考核给予不同的报酬。”(同上,102 页)这一论述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分配形式的尖锐批评。多年来,在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我们形成了一个理论误区:把按劳分配当成资产阶级的东西加以限制。毛泽东曾说过:“各取所值是法律规定的,也是资产阶级的东西,要加以限制。”这自然促使了平均主义分配形式的形成,压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人民处于普遍贫穷之中。截至1978年,我国有二亿三千万农民处于半饥半饱状态,城市居民各种生活必需品都凭票供应、按量配给,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足200美元,其普遍贫穷状况显而易见。对此, 邓小平曾激动地说:“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邓小平文选》,第3卷, 11页)这种一针见血的批评,击中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也道出了我们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最为引人深思的教训。

正是基于上述五个方面的分析,邓小平在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得出了两个重要结论:第一,“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邓小平文选》第3卷,137页)第二,“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同上,225 页)这两个结论十分重要。这是邓小平对过去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最深刻总结。它意味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心突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禁锢,闯出一条全新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道路。它还意味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心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二、成功的探索

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这一探索过程中,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做出了科学的、系统的同时也是初步的解答。

1.就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提出了六个全新的见解:

第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一观点是邓小平把握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突破口。邓小平从人们基本生存要求方面,深刻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的内涵。他深刻认识到,过去的社会主义所以在事实上不够格,关键在于贫穷。在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中,我国竟然有二亿多农民处于半饥半饱状态;城镇中各类生活必需品都要按量配给,匮乏至极。三年困难时期,甚至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这不仅同马克思主义所论证的社会主义相距甚远,而且同与之并存的资本主义社会相比较,也难以显示应有的优越性。所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消灭贫穷才是社会主义最基本的要求。在世界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共产党人也曾有过从抽象的理性原则出发来把握社会主义的问题,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到重大损失。而邓小平的新见解,则真正将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之上,从而使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真正站到了唯物主义的立场上。

第二,经济停滞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不断发展生产力。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邓小平正是从社会发展原动力方面,抓住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屡遭挫折,社会主义优越性难以发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忽略了发展生产力,未能将此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来抓,使社会主义陷入经济停滞的窘境之中。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新见解。正是这一见解的提出,解决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显而易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也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第三,纯粹的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史上,邓小平在所有制关系方面做出的理论突破有着重大的意义。正是公有制占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提出,才真正解决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是不平衡的。既有大型化、社会化、现代化的生产力,也有分散的、落后的、个体化的生产力。遗憾的是,过去我们一直坚持推行清一色的公有制。这种单一的公有制形式难以适应不平衡的生产力状况。正是公有制占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提出,才使我们可以通过生产关系的多层次性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解决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问题。

第四,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邓小平首次从分配形式方面打破了平均主义对我国多年的思想禁锢和体制上的束缚,真正闯出了社会主义的新路。就我国而言,多年来实际上是将平均主义当成了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正是由于邓小平提出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才真正为实行按劳分配奠定了基础。同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的思想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在坚持按劳分配的同时,允许其他分配形式的存在,从而将利益驱动机制引入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之中。

第五,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要实行市场经济。邓小平从经济运行机制方面提出这个观点,在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我们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由于这种体制完全排斥市场机制,使得经济体制僵化,经济运行缺少活力。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试图在维持计划经济体制的前提下,对其缺陷加以修补。然而,实践证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是一种新旧体制的暂时并存,其结果是,计划经济捆住了国有企业的手脚,市场调节搞活了私营经济、三资经济。同时,明显出现的政策漏洞也助长了腐败之风。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新见解。这在理论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在实践上则真正解决了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机制问题,使社会主义找到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体制。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真正具有了生机与活力。也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第六,闭关锁国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借鉴、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正是这个观点的提出,才使我国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通过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而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缩小了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

2.就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做出了明确的规定。(1 )在经济方面,要坚持公有制占主体和共同富裕。邓小平在探索社会主义具体实现形式时,始终没有忘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划清搞社会主义和搞资本主义的界限。他旗帜鲜明地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同上,111 页)类似这样的论断,邓小平讲过八次。正是由于邓小平反复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问题,才使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成功地处理了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大胆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与大胆变革传统经济体制的关系。使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同时,也实行了一系列有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和全新的经济形式。(2)在政治方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这个问题上, 我们党始终是十分清醒的。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将社会主义变为资本主义。所以,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一再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把它作为立国之本。我们还将此写入了宪法。由于我们高度重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问题,所以我们在改革开放的20年中,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根本方向,又闯出了一条全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苏东十国丢掉社会主义制度的国际大环境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仅空前稳固,并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

3.就社会主义的本质,做出了精辟概括。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更为深化。首先,它将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结合起来把握社会主义,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有了全面的认识。社会主义不仅有生产关系方面的规定,而且有生产力方面的规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生存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本质规定。明确了这一点,是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贡献。其次,它将社会主义的目标和实现途径结合起来把握社会主义,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有了动态的认识。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再次,它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结合起来把握社会主义,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有了辩证的认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生存基础,也是一切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因而,单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无法辨别一个国家搞的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邓小平的概括是辩证的。这不仅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上把握社会主义,还从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上把握社会主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共同富裕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特殊规律。除此之外,邓小平还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理论,等等。所有这些都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懈探索的结晶。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看到,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回答上述问题时,特别突出地坚持了三个原则: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生产关系要同生产力相适应的原则;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正因如此,我们成功地解决了在经济文化不发达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真正闯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道路。

三、实践的验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解答,我们党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究竟是不是正确,是不是成功,自然还要看实践的检验。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社会主义的繁荣发展是有目共睹的。首先,20年来,我国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国民经济以年平均增长10%左右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20年始终如此,没有大的起伏,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奇迹。其次,20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1977年,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之时,我国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然而,我国仅用了15年的时间,到1995年就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两番。1997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达7.47万亿元人民币,按国际汇率折算,列世界第七位,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则列世界第四位。目前,我国拥有14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列世界第三位,其经济实力同20年前相比,已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我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便是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的集中表现。再次,20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1978年,我国农民户均收入只有134元, 城镇职工人均工资只有615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只有210亿元。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1996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达1900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4300元,城乡居民储蓄款达38100亿元。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大是显而易见的。1997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如按国际汇率折算,为 750美元,如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则为2000美元左右。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是不争的事实。

总之,20年的实践证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解答是完全正确的。20年来我党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真正找到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强国富民之路。

毫无疑问,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可能一帆风顺。今天,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我们必须明确,这是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是非本质、非主流的。实践已经证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正确的,他所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成功的。因此,无论前进中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我们都应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标签:;  ;  ;  ;  ;  ;  ;  ;  ;  

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