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疗法应用于神经内科脑血管病的临床分析论文_郭焕松

介入疗法应用于神经内科脑血管病的临床分析论文_郭焕松

潍坊昌乐县中医院 山东潍坊 262400

摘要:目的:对介入疗法在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予以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神经内科脑血管病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为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在开展治疗的过程中,为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的开颅手术治疗,为观察组患者实施介入疗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为神经内科脑血管病患者开展治疗的过程中,应用介入疗法开展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关键词:介入疗法;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临床效果

近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表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已经成为临床上神经内科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具有非常严重的影响,若是不能为患者开展有效的治疗,将会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有致残和致死的风险。在为神经内科脑血管病患者开展治疗时,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采用开颅手术方法开展治疗,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取得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是整体上手术会导致患者出现较大的创伤,从而影响到患者的预后情况,将介入疗法应用于患者的治疗中,不仅能够很好的改善病情,取得良好的应用治疗效果,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也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就主要对介入疗法在神经内科脑血管病患者中的治疗效果予以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神经内科脑血管病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为2015-08~2016-08收治,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4~72岁,平均(55.8±2.3)岁;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5~73岁,平均(56.2±2.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次研究中所选所有患者都通过脑部影像学检查确诊,并且满足脑血管病的相关诊断标准。排除肝肾功能功能异常、精神状态不稳定以及合并有癌症、脑干功能障碍、脑疝、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1.2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开展开颅手术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手术医师将患者的头部予以妥善固定,并为患者实施常规的硬膜外麻醉,应用手摇钻或者是电钻依据手术方案实施开颅处理,将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作为参考依据,对患者脑部的血肿实施引流或者是清除处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为观察组患者应用介入疗法开展治疗,具体手术方法为:(1)对于颈内动脉狭窄或者是椎动脉狭窄患者,在开展手术前3d为患者应用抵克立得及阿司匹林,手术过程中为患者实施局部麻醉,并放置导引导管,结合其造影测量结果,在微导丝的引导之下,为其选择大小合适的自彭式支架通过狭窄部位,在将支架在合适的位置释放之后,能够明显的改善其狭窄现象,对于其血流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手术之后继续为患者持续应用24h肝素化,并继续口服阿司匹林与抵克立得,在开展4到6周的治疗之后,改为单纯的服用阿司匹林;(2)椎动脉动脉瘤的介入治疗,首先要为患者开展双侧椎动脉造影检查,若是发现患者对侧血管管径及椎动脉血流显示正常,则证明患者此时代偿良好,在椎动脉下端放置导引导管,在载瘤动脉侧的椎动脉近心端应用可脱性球囊实施闭塞处理,通过开展对侧造影检查,发现瘤体已经没有显影,并且检查结果证实大脑后循环血供恢复良好之后,可以拔管;(3)后交通及前交通动脉瘤,在开展治疗的过程中,首先为患者实施常规全麻,并要实施全身肝素化,在颈内动脉C2水平中置入导引导管,在动脉瘤体中外1/3处实施微导管超选择,在导引管尾端Y型阀侧孔上连接另外一个Y型阀,并结合实际情况实施加压滴注,借助于微导管向动脉瘤囊内填塞电解可脱性弹簧圈,一直到完全将血液循环与动脉瘤隔绝。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4疗效判定标准

本次研究中的疗效判定标准为:无效表示的含义是:通过为患者开展治疗,其临床症状没有改善,甚至是病情有加重趋势;有效表示的含义是:通过为患者开展治疗,其临床症状有一定的改善,椎颈动脉狭窄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显效表示的含义是:通过为患者开展治疗,其临床症状已经基本消失,动脉狭窄完全恢复,临床体征也逐渐趋于平稳,病情有了明显的改善。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以χ2检验来处理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重,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尤其是老年人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非常高,很多人在出现脑血管疾病之后,会出现椎颈动脉狭窄,若是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肢体残疾,甚至是死亡。这也是如何探究一种有效的脑血管病治疗方式成为临床医学研究中的重点内容。对于一些长期存在头痛症状的患者,临床上在为其实施诊断时,最为常见的诊断结果为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等,但是对于一些存在长时间头痛病史的患者,应考虑是否是由于颅内动脉瘤所导致的头痛。一些患者由于误诊、没有经过全面检查造成病情延误,就是因为很多人并没有开展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这对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及恢复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对于存在相应症状的人群来说,应尽早就医,并结合实际情况听从医生建议看是否开展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以便于及时发现是否存在脑血管畸形或者是颅内动脉瘤。在找出具体的病因之后,从而遵循医嘱开展相应的治疗。

本次研究中,为了探究介入疗法在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通过选取我院所收治的60例神经内科脑血管病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30例是应用常规开颅手术开展治疗归为本次研究中的对照组,另外30例是应用介入疗法开展治疗,将其归为本次研究中的观察组,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在为神经内科脑血管病患者开展治疗的过程中,应用介入疗法开展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会兵.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5,10:93-95,99

[2]张秀娜.神经内科开展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效果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5,16:58-59

[3]买提吐尔地·阿布都力克木.微创介入脑部血肿在神经内科治疗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72:42

[4]张萍.神经内科开展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6,12:145,147

[5]薄进保.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2:97[6]郑文权,段传志,魏金枝,等.神经内科开展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5:59-60

论文作者:郭焕松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7

标签:;  ;  ;  ;  ;  ;  ;  ;  

介入疗法应用于神经内科脑血管病的临床分析论文_郭焕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