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外语人才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需求定位及培养路径论文

甘肃省外语人才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需求定位及培养路径

邵晓霞,李旭明,刘治明,郭晨霞

(天水师范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摘 要: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新时期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不仅关乎我国的经济发展,且涉及世界的文明进程。“一带一路”建设涉及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深度合作的多方国际事务。故而,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黄金段”且置身民族地区的甘肃,在建设中需要综合考量复杂的民族结构、多样的语言环境、多元的文化样态进行外语人才规划,包括外语专业人才、非通用语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作为外语人才主要培养途径的高校外语教育,需对此做出回应,即通过顶层设计外语人才规划、双向考量语言需求、借鉴美国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高校语言智库建设等路径,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提供交通“黄金段”应有的人才支持及智力支持。

关键词: “一带一路”;外语人才;培养路径

“一带一路”,即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的重大倡议,是党和国家根据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带一路”,这一被称为中国自1979年以来的“第二次开放”,使得民族结构复杂、文化形态多元、语言环境多样且多被预设为“边缘”范畴的西北边疆民族地区,从曾经的发展边缘地带,成为当下关乎国家发展大局的经济地带和政治空间。而甘肃,“丝绸之路”自古至今贯穿而过,是一个东西长约1 600千米的狭长地带,自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因为它不仅是连接内地与边疆的交通要道,而且是内地与边疆之间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的必经之地,是连接欧洲、中东、中亚的次区域合作地段[1]。同时,由于“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注重经济利益与安全事宜,且关乎全球的文明,旨在实现“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一合作目标。其中,“互通互联”是合作之重点,且合作目标的实现既指向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又涉及规则制度的“软联通”,尤其是文化教育的“人联通”[2]。这其中人才是关键。可以说,“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论是涉及设施建设、资本融通、技术、贸易,还是文化、教育、民族、宗教等建设内容,均需高级别的人才支撑。而且,将中国语境国际化、全球化的“一带一路”,其建设更需要高级外语复合型人才的担当。也因此,处于“一带一路”建设交通“黄金带”的甘肃,高等外语教育需要重新布局调整,从外语人才规划战略导向、能力需要等方面着手,推动该地区高校外语学科专业建设,为“一带一路”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从而加强与沿线国家、西北边疆地区及内地的联系,促进语言文化融通、贸易往来、经济合作等,从而实现其合作目标。这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应有的行动”[3],亦是作为高等外语教育的职责。

1 “一带一路”战略中外语人才的需求定位

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我国与世界各地交往日益频繁,外语学科建设被提上国家战略高度,国家外语人才的培养亦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中之重,培养了一批在国家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外语人才,满足了彼时国家建设的人才需求。“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对我国外语学科建设和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作为国家参与全球事务、处理内外事务的战略资源、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国家外语能力成为我国统筹国际国内大局之重大战略决策实现的核心要素之一。《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目标中,“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是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的重点。其中,“民心相通”,是实现《愿景和行动》的根本,而“民心相通”的关键在于人才,即培养大量掌握和精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关键领域的外语人才[2]。因为外语人才是连接沿线地区和国家的重要因素。地处“一带一路”建设交通“黄金段”的甘肃,必须培养大批精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主体语言及其社会文化生活,且熟稔西北边疆民族地区语言文化、民族风貌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推动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才互通。

1.1 专门语言人才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沿线国家和地区各个领域的深度合作日渐增多,人们之间的往来互动更加趋于频繁,故而急需培养大批精通、熟稔沿线国家和地区专门语言的人才。

11月16日,金沙江堰塞湖已出迪庆、丽江境内,金沙江水位降至警戒线以下,云南电网解除了自然灾害Ⅱ级响应,洪峰过境迪庆、丽江期间,云南电网累计出动应急保电人员3873人次,应急车辆813台次,调配低压供电套装2230套,应急发电机(车)97台。

从整体来看,“一带一路”所覆盖的包括南亚、东南亚、西亚、中亚以及中南亚5个地区所操持的官方语言达40多种[4]。同时,由于甘肃地处西北民族地区,省内民族多达54个,是一个民族众多、语言多样、文化多元的地带。因此,处于“一带一路”建设交通“黄金段”的甘肃,应起到智力支持、人才支持的作用,需要实地调研并根据实际需求,依需培养“专门语言人才”。这里的“专门语言人才”,一方面指他们需要掌握、精通沿线国家的主要语言及其文化、宗教、制度等,具备国际视野及跨文化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掌握相关地区语言、民族语言(国内的有些民族语言也是跨境语言)且熟稔相关的文化、地理、风土人情等,甚至是专门精通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如此,方可满足处于交通沿线“黄金段”、连接边疆与内陆的甘肃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各种复杂的语言需求。

1.2 非通用语人才

此外,作品以含蓄的文体风格凸显出“冰山”的八分之七。作品中无论是景色的描写、人物动作以及人物语言都是简而概之。如“当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开的时候,它就从下面水深的地方蹿上来。它游得那么快,什么也不放在眼里,一冲出蓝色的水面就涌现在太阳光下。”这段描写并没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来渲染,但鲨鱼的迅猛、凶狠以及当时紧迫的局势却生动直观地呈现在读者脑海中,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政府雇员主要指那些政府据其工作特需所雇用的具有专门技能的人员,他们从事政府部门的一些专业性的工作,这种制度被称为政府雇员制[2]。政府雇员制既有其积极意义,但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不断进行总结和改进。

表1 甘肃省主要高校外语课程开设情况统计*

由上可知,“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省高等教育外语人才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依需统筹规划。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地处“一带一路”建设交通“黄金段”的甘肃,由于差异较大的自然地理条件、民族风情以及宗教信仰等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极不均衡,也相对落后,不论是外语资源数量还是外语资源质量,都差强人意。可以说,匮乏的外语资源、落后的师资队伍、欠佳的教学设备等外部因素成为甘肃外语能力建设与提升的阻滞因素。而且,对于民族地区来说,语言、文化上的特殊性,更使得其外语学科专业建设的难度远远大于其他地区。这也是影响甘肃外语人才培育的内部因素。事实上,由于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世居甘肃的少数民族就有16个,具有复杂的民族结构、多样的语言环境、多元的文化形态的特点。对于置身其中(尤其是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来说,其外语学科专业建设必须考虑民族语和汉语所致的双重阻滞。另外,还需要考虑部分民族语亦是跨境语言的问题。故而,处于“一带一路”交通“黄金段”的甘肃省,外语人才培养应从顶层设计,既要考虑本土复杂的语言学习机制,又要关注“一带一路”建设中所需要的多元外语人才需求,从该地区外语学科建设的战略导向、需求,以及外语资源种类、外语资源质量、外语能力存在形式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从而推动外语学科建设的顺利进行。从笔者所在的甘肃某地方高等师范学院外语学院的情况来看,学科专业单一,仅有一个外语专业(英语),日语、俄语为二外,非通用语则为空白。由于专业设置的单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就业率(当然这是双向的),也使得外语学院招生规模缩水:从2006年全学院12 000多人的规模,缩减至目前的4 000多人。事实上,从笔者初步调查结果来看(见表1),省内除了个别大学外语学科专业开设稍显多样之外,绝大多数情况类似,即“一个外语专业(英语)+日语/俄语等二外”的专业结构模式。因此,一方面,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从社会发展需求、外语学习者个体提升需求以及外语学习规律出发,仍需做好高校外语教育规划;另一方面,通过科学论证,对甘肃高校小语种专业与课程的开设进行合理调整,改变英语“独大”所致的学科同质化局面,推动外语学科专业优化转型。

1.3 复合型外语人才

当然,从甘肃的高等英语教育整体情况来看,因长期以来对英语的关注,“一带一路”所需语言人才的投入明显不足,复合型外语人才更是紧缺。

一个国家的外语人才需求,与国际的形势变化、国内建设需求紧密相关,而落实则需具体到外语人才规划、外语学科专业体系建设等方面。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语人才规划、外语教育规划与建设的路径来看,从俄语单语语种“一边倒”的外语教育规划到改革开放时外语语种的多样化考虑,再到21世纪的外语人才(包括部分非通用语人才)的全面计划,历经了一个从“单一”到“多元”的变革路径。纵观这一路径,“引进来”的外语规划,为当时我国对外开放、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懂外语的科学技术人才,满足了彼时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人才提升的需求。然而,“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意味着国家战略的转型,也意味着新时期国家外语能力,作为中国处理国内外事务的战略资源和软实力,其建设导向亟待转型,即由以往“引进来”的方式转向“走出去”的路径。因为“一带一路”战略意味着我国由改革开放时期的“外国资本与企业走进来”转变为“我国资本与企业走出去”[8],这既是从“引进来”向“走出去”的投资转变[9],亦是从“本土型”向“国际型”的国家转型[10]

“一带一路”战略合作目标的实现,需要多区域、多国家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深度合作。可以说,“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得沿线国家、地区之间往来互动日趋频繁,不同领域的合作更加紧密。而这些均需掌握沿线地区、国家相关专业领域的专门人才参与,且必须要语言铺路、语言人才先行[2,7]。与此同时,由于“一带一路”建设涉及技术、工程、经济、贸易、金融、法律、交通、管理、医疗等各个领域,故而工程技术人员、经贸人员、金融人才、法律人士、交通管理人员、医务工作者等等均需在沿线地区和国家从事相关的国际业务。由是观之,“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所需的语言人才,既需要精通工作所在地、所在国家的语言,亦需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业务基本功。即是说,“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是必然需求[7]。当然,对于处于“一带一路”建设交通“黄金段”的甘肃而言,因其又置身于民族地区,故该地区的民族语言也是所需人才应当精通的语言之一,因为其中的一些民族语言也是跨境语言,其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语言媒介作用。

从“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目标来看,“民心相通”是其社会根基,而政策沟通则是其制度保障。因为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沿线国家和地区不同级别、不同层面的广泛交流、深度合作,具体包括政府外交、公共外交、媒体合作、学术交流、民族融通、民间互访等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展开均需大量语言人才的支撑,非通用语人才更甚。从全国范围来看,因一直以来全球范围内英语的广泛使用与国内外语规划政策的倾斜,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相应的,我国高等教育中英语专业在外语专业教育中的占比高于95%,而“一带一路”建设中所需语言人才远远不够,尤其是非通用语人才。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与我国建交国家有175个,相关语种大概95种,但是我国仅能开设54种语言课程[5]。其中,“一带一路”所覆盖的国家和地区,所使用的官方语言高达40多种,但我国内地高校所开设的相关课程只有20种[6]。由此可见,我国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中所需要的非通用语人才极为短缺,亟待加强培养力度。从甘肃的情况来看,情况更为严峻,详见表1。

2 “一带一路”战略中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2.1 顶层设计外语人才规划,推动外语学科转型

我国目前本科专业点的增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审批制”,另一种是“备案制”。前者由高校提出申请,教育部组织专家委员审查获准后可进行招生,其适用于需要在全国招生计划中新增的专业;后者则由高校提出申请且须校内通过审批,同时上报所在地区的教育部门批准并通过教育部备案之后,方可进行招生,它适用于高校需要增设教育部计划招生目录上已有的专业。从全国范围来看,高校招生目录上的非通用语专业为65个,计划到2020年增至99个[8]。而据甘肃省目前本科外语专业布点的整体情况显示,英语专业占绝对优势,日语、法语、俄语主要作为二外,非通用语的开设则寥寥无几。就“一带一路”建设语言人才需求来看,需要制定符合高层次国别、区域以及领域的复合型外语人才、非通用语人才的外语人才规划,从而推动外语学科的转型。

从表1可以看出,地处“一带一路”建设交通“黄金段”的甘肃,英语在高等外语教育中占了绝对的优势,而通用语极其缺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两所民族类大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西北民族大学,开设了包括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等在内的民族语言。这也是“一带一路”建设中处于“黄金段”的甘肃可资利用的外语资源之一,需进一步加强开发和利用。

麻江县充分利用当地适宜的自然条件、自有的育苗栽培技术优势及国内国际广阔的市场需求,在石漠化治理区发展蓝莓经济林1241.07hm2,使治理区蓝莓种植面积达到1 700余hm2。2013年项目区蓝莓挂果面积900 hm2,鲜果产量32 00多t,产值1.28亿元,解决了当地农民工就业2 000多人,带动项目区1 000多户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 000元以上,在有效治理石漠化的同时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2.2 双向考量语言需求,倒逼重构外语学科专业体系

对于这一种类型的朗读,从视觉刺激到语音输出不经过心理词库而由形、音对应规则推出读音。这一种类型的朗读如果不是在进行“自然拼读”练习的话,则对英语学习毫无意义。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有些学生在朗读,但是全然不知道所读的是什么意思,甚至连所读单词意义是什么也不知道,完全根据所谓读音规则将单词读音逐一猜出。这种类型的朗读是应该在英语学习中加以避免的。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将中国担负大国责任的使命,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与共的责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对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的规格与需求提出了新的挑战。可以说,“一带一路”战略要求我国外语人才的培养需要从“投资方”与“被投资方”双向考虑,一方面,明晰作为处于“一带一路”交通“黄金段”“投资方”的甘肃地区外语人才的现状,以及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如企业、投资业、传播业、金融业、法律界等)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从而依需满足作为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地区对外语人才“引进来”的需求;另一方面,厘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作为“被投资方”,尤其是与我国往来合作密切的国家或地区语言(包括民族语言)状态、生活状况及其社会文化问题,掌握其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非通用语人才的需求尤甚),进而确定甘肃服务于“走出去”的外语目标导向。综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语言人才需求,省级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做好作为处于“一带一路”交通“黄金段”且置身于多民族地区的甘肃,其民族语、外语(包括通用语、非通用语)、汉语等多语言的能力标准与规范,进而倒逼重构甘肃省高等学校外语学科专业体系。从而,也利于推进经由交通“黄金段”甘肃与边疆、内陆,以及沿线国家的对外话语体系建构。同时,也为“一带一路”新格局建设中国走向世界架起“桥梁”[5]

2.3 借鉴国外培养经验,创新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得沿线国家和地区往来互动频繁,故而对语言人才的需求倍增。对于处于一带一路”交通“黄金段”的甘肃而言,需要既精通沿线国家、地区的主体语言及部分民族语言,又要熟稔相应的文化、历史、制度、民族、宗教、风俗等的专门语言人才。同时,亦因“一带一路”建设涉及交通、经贸、金融、法律、工程技术、医疗卫生、文学艺术等不同领域,所以这些领域均需既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又精通相应国家和地区语言、从事国际业务的人才,即“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语言需求来看,“外语”中“非通用语”所需尤甚。事实上,目前即使从全国范围来看,这一要求也较难满足。我国目前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有两条途径:(1)增设本科专业点,即通过高考招收高中毕业生,培养语言专业人才;(2)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公共外语课。比如,天水师范学院外语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大学日语”课程。然而,从整体效果来看,两种培养模式均存在明显不足[8],均不能满足“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发展的需求。而对于地处我国西北欠发达地区的甘肃,“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需求缺口更大。

大量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而借鉴已有成功的经验,无疑是创新较为高效的方式之一。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对于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值得借鉴。美国通过系统、有效的培养模式,培养了大量复合型语言人才,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1)由DLNSEO(即Defense Language and National Security Education Office,国防语言和教育办公室)统筹规划“非通用语+专业”高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供国家之急需;(2)采用“竞争申请奖学金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吸纳出色的本科生、硕士生;(3)从低学年段设立“一条龙”专项奖励基金,专供非通用语学习;(4)开展语言强化训练课程[8]。根据美国对“非通用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甘肃省可加以借鉴,创新培养模式,推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1)顶层设计,成立由省级教育机关牵头,以兰州大学为首的省级高等语言教育教学委员会。利用教育部简政放权的机会,政府部门组织成立以兰州大学专家为首,以兰州交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城市学院的专家为主干,以天水师范学院、陇东学院、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专家等为重要支撑,并聘用省外非通用语专家组成省级语言教学机构,对全国、全省范围内非通用语专业布局统筹规划、合理设计,协调制定甘肃省高端复合型人才培养规划。(2)采取“高薪聘用、甘肃籍优先”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吸引优秀的非通用语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就职于省内各大高校、研究机构。(3)先从有条件的地市、自治州(比如兰州、临夏等)的中小学开设非通用语课程,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试行,逐渐发展为地方课程。比如临夏一中所开设的阿拉伯语校本课程。同时,加强省内已开设或有条件开设非通用语课程的各大高校为省内大中小学开设非通用语课程提供专业指导,并形成长效机制。(4)成立专门的语言强化训练课程机构。比如,天水师范学院与英国联合开办的NCUK培训方式,已开展数年,效果显著,值得借鉴。这一机构专门用来为即将前往非通用语国家的语言人才提供先期语言培训。如此,多管齐下,提高处于“一带一路”交通“黄金段”的甘肃省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效率。

2.4 推动高校联盟建设语言智库,提高高等外语教育质量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需要高端复合型外语人才,既需精通金融、经贸、管理、会计、建筑、工程、医学等专业领域知识,又掌握沿线国家、地区的主要语言且熟稔相应的文化、风土人情、民族宗教等人才,担负着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目标之重任。这一目标的实现,是我国高等教育应有的职责,高等学校需要为这一伟大战略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持。具体而言,高等外语教育需要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供各类语言教师、各级翻译人才、各类语言技术人员、不同语言研究人员等,从而加强与沿线国家、地区及内地的联系,促进语言文化融通、贸易往来、经济合作[7]。也因此,处于“一带一路”建设交通“黄金段”的甘肃省,需要加强高等外语教育整体质量。其中语言智库建设,为重要途径之一。在甘肃省,建立“立足本省、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以兰州大学为首、以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大学为主干,以天水市师范学院、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陇东学院等为支撑的高校联盟语言智库建设团队。通过加大外语(尤其是非通用语)教学经费的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质、建立科学规范的外语专业体系,为“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智力支持、人才智库的作用。

3 结语

为满足“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语言服务需求,我国外语人才规划导向、外语学科专业建设需求、外语资源种类(尤其是非通用语种类)类型规划等亟待转型。处于“一带一路”建设交通“黄金段”的甘肃省,在该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亦因其处于民族结构复杂、语言环境多样、文化形态多元的环境中,对于外语人才的培养,需要更全面的考虑,即应依据所处地带的综合实情,培养大量专门语言人才、非通用语人才及复合型外语人才。相应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投资与被投资双向考虑、借鉴国外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省内外高校联合建设语言智库,倒逼重构高校外语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创新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提高高校外语教育质量,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外语人才培养的必经之途。

参考文献:

[1]徐黎丽,王悦.“一带一路”建设中甘肃“黄金段”作用的发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22-28.

[2]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4-9.

[3]瞿振元.“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家教育新使命[J].海外华文教育动态,2016(3):25-29.

[4]张日培.服务于“一带一路”的语言规划构想[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48-53.

[5]沈骑.小语种,冷热之间[N].光明日报,2014-12-18.

[6]赵琦玉.“一带一路”带动小语种热广外增设马来语乌尔都语专业[N].南方日报,2015-05-11.

[7]赵世举.“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需求及服务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7(4):36-42.

[8]文秋芳.“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培养[J].语言战略研究,2016,1(2):20-25.

[9]沈骑.“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家外语能力建设的战略转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9-13.

[10]李宇明.中国外语规划的若干思考[J].外国语,2010(1):2-8.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46(2019)06-0018-04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XMZ067);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YB128)的研究成果;天水师范学院教育硕士导师基础教育研究项目

标签:;  ;  ;  ;  

甘肃省外语人才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需求定位及培养路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