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结婚了,别再无助了_婚姻论文

要结婚了,别再无助了_婚姻论文

征婚,不再无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无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征婚作为一件新事物出现在男女婚嫁领域时,曾一度招来不少人怪异的目光。那时,似乎只有大男大女才会带着一点无奈和一点企盼选定这种令人同情的择偶方式。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发现报章杂志上的征婚广告越做越热闹,而婚介行为也已告别往日的冷清萧条,连电话、电脑也参与了征婚。那么,人们到底是如何看待征婚并逐步接受它的?还是让我们走近征婚者,来了解一下他们的真实心态吧。

变等待幸福为寻觅幸福

现在去征婚的,早已不是在公园门口拿着花束或杂志的拘谨男女。大龄、中龄甚至妙龄青年都试起了征婚这玩意儿。

有个朋友,大学本科毕业,身高相貌都不错,且风华正茂。有一天突然跟我讲,“我要去征婚”,笑得我半死,以为他不过开个玩笑,不予理睬。过了两个星期,真的在报纸上看到他的启事。可能还是有点“心理障碍”吧,算不上正儿八经的征婚。因为上面只含蓄地写着“愿与符合上述条件者结友。”我急忙拷他,问这“征友启事”究竟怎么一回事。结果他对我的好奇态度极为不满,大大咧咧地扔了一句:“这有什么了不起?”

细细一想,其实也真是没什么大不了的,玩一把征婚只不过是对自己进行一次推销,就好比名牌产品也要做广告一样。

近年来,“办公室阶层”已日益成为征婚者中抢眼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拥有丰厚的收入,讲究的仪表,就各方面条件而论当属于甲男甲女之列,绝对不存在所谓“找不到对象结不成婚”的烦恼。但是,自身条件的优越也使得他们的择偶标准相对更高,可选范围相对更小。于是,仅仅依靠自己的社交圈寻觅佳偶已颇困难。现年27岁的徐小姐在某外资企业任财务经理,月收入高达4000元。这样,合适的先生便少而又少了,经亲友介绍,徐小姐好不容易结识了一位比较中意的男友,可当对方得知她那份高薪的数目时,不但没有感到欣喜反而平添了一份忧愁。不久,他便“谦虚”地引退了。徐小姐吸取了教训,索性到婚介中心登记征婚,提出“未来对象”必须不关注收入,在心理上豁达一些。半年后,她便喜结良缘。

不少人感慨,都市人生活太忙碌,几乎没有出现爱情缘分的空档。征婚能够给予他们的是更短时间内更多的选择机会,以寻觅幸福。“不是等待幸福而是积极地创造机会”,这就是征婚者的选择。他们所期望于征婚的不是美丽的浪漫而是现实的幸福,正如他们中许多人所说的,只要能够建立美满的家庭,何必太在乎实现的方式。

在婚介中心,一位陪女儿前来登记的母亲颇有感慨地说:“要在10年前,我怎么也想不到让女儿来这找对象。”社会在进步,人们对于征婚的确比过去宽容了许多。大学即将毕业的朱小姐的观念可以代表一部分人的看法:自己认识、朋友介绍和征婚仅仅是方式不同而已,征婚从某种意义上讲不过是包装一下自己,扩大影响,增加知名度,为自己做一个广告。她相信社会的发展必然使征婚这种方式更加普遍地为人们所接受。

有一天,人们就像走入人才市场一样坦然地走入婚介市场,这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交际圈里机会多

周小姐今年刚满22岁,父母陪着她来到一家婚姻介绍所,他们说:“我女儿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就是性格内向点。带她来这儿报名,就为了让她扩大点交际面,多交往交往。”无独有偶,刚硕士毕业的李小姐说:“实验室和食堂几乎是我研究生三年全部的交际场所。现在我才24岁,并不急吼吼想嫁人,扩展交际圈是最重要的。”

以前,上婚姻介绍所一定是找“对象”,这几年,这种观念早已落伍。征婚者年龄构成年轻化趋势已越来越明显,许多正处妙龄的青年男女抱着“拓宽交际面,但有良缘也不错过”的心态走进婚介所。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都市青年的择偶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精神上的默契越来越受到重视。尽管他们身边的异性中,条件相当的不少,但现代青年更看重的是“感觉”。而婚介机构采用的古老的“相亲”方式,因其本身所具有的以物质条件为第一要素的弊病,显然已无法满足年轻人的需求。于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出现了众多的单身俱乐部。这种俱乐部实行会员制的形式,定期开展娱乐活动,为单身青年男女架起交往的桥梁。

其实,俱乐部成员间联姻的成功率并不高,甚至低于一般的婚姻介绍所。那么,它的吸引力在哪儿呢?原因很简单:年轻人需要更大的交际空间,以扩大恋爱择友的选择度和自由度。对此,某俱乐部的主管认为,在当前条件下,不可能有一个机构就能令所有成员迅速找到意中人。正是在排除了这种绝对性之后,才有了从单纯的婚姻介绍所向联谊活动的转移。一位刚刚加入某俱乐部的小姐坦言,自己并不急于找“丈夫”,只因平时接触面太窄,希望通过俱乐部认识一些谈得来的朋友,如果有合适的人选,她也不会坐失良缘。

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社交圈和社交观念正逐渐朝开放型转变,年轻人的交际圈也越来越大。那么,走进婚介市场是不是对于自己能力和魅力缺乏自信的表现?事实并不然,在婚姻市场上,每个人都在试图寻找最佳的配偶。有资料显示,即使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小盆地婚姻”现象也没有完全消失。而婚介机构正是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婚姻市场效用,减少信息不完全性的“宏观”配置机构。

不求一订终身,只愿扩大选择,青年征婚目的的转变是否也折射出社会转型期文化观念的一丝变化呢?

崇尚闪亮登台

在传统观念中,认为征婚既有失脸面又不可信任,于是,征婚大多在“地下”进行,唯恐让别人知道。而今,越来越多的征婚者抛弃羞羞答答,大大方方地走进婚介所,理直气壮地刊登启事,甚至在荧屏上“闪亮登台”。

如果你细心地注意一下报纸杂志上的征婚广告,便会发现一些浪漫的年轻小姐,已开始大胆地将她们的电话号码刊登在报纸上。

用电话征婚,其意是希望缩短男女双方的时空距离。原来那种一来二去的征婚,在现代青年看来,实在太费时间,相隔也太“遥远”,且不便交流对话。曾小姐是位电话征婚推崇者,自她刊出电话征婚后,接听到好多应婚者来电。后来,她在其中选择了一位与她在事业和情趣上有共同语言的伍先生为其电话恋爱对象。这种缩短了时空距离的电波倾诉,使得两颗心很快走近。见面这天,两人都有些激动。她对身边小姐妹说,电话征婚的最大优势是时空距离的拉近。有些什么疑惑、猜测,想交流一点什么,通过电话就可以及时解决。

与公开电话号码征婚相比,一些青年更为大胆,他们尝试在荧屏上谈情说爱。1998年春天,一个全新的综艺节目——“相约星期六”,通过东方电视台走进了上海人的生活。每双周的星期六,6男6女12位素不相识的普通年轻人走进“相约星期六”演播室实话实说,见仁见智,谈谈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同时也揭开他们相识相知的序幕。"YES ORNO"、“相约面对面”、“读你一点点”、“CALL你没商量”……都市的年轻人从此有了一个能够轻松交流人生、爱情感受的自由空间,并得以展示一番真我的风采,从而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情缘。

为了表达交友,为了表达对婚恋的独到看法,甚至为了成为引人注目的公众人物,数以千计的“多情人”争相登台。为此,“相约星期六”的主办者不得不规定:只能接纳未婚且无恋人的嘉宾。

“相约星期六”的出现,为荧屏填补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为男女青年交流感情架起了一座电视之桥。与10年前在荧屏上曾出现过的电视征婚节目相比,主持人不当“红娘”,而让青年们自己谈论情感,在荧屏上进行观念碰撞,从而达到增进了解,相互沟通的效果。这显然又大大迈进了一步。

标签:;  ;  ;  

要结婚了,别再无助了_婚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