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礼俗文化及其现实德育价值浅析论文_罗丹 王欣悦 王珊珊

儒家礼俗文化及其现实德育价值浅析论文_罗丹 王欣悦 王珊珊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宁 273165;指导教师 陈文殿

摘 要:儒家礼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发挥着重要的日常交往作用,是当今时代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要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儒家礼俗文化的具体内含,客观礼敬地看待其社会功能,发掘其对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资源价值,传承和转化儒家礼俗文化的内容和作用。

关键词:儒家礼俗文化 社会历史功能 德育价值

一、儒家“礼”“俗”的含义

1.“礼”“俗”源流。儒家礼俗文化历史悠久。在《周礼?天官?大宰》中有:“以八则治都鄙。……六日礼俗,以驭其民。”这说明“礼俗”性的规范和制度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产生,并作为一个专门词汇出现了,也表明在我国周代的祭祀活动和民间日常交往中就已经制定了比较完整的规范制度。从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蕴来看,“礼俗”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词汇。它既可把礼、俗作为同一个事情和活动进行概括,如汉代的郑玄和唐代的贾公彦;又可指称“礼”“俗”两种事情,如清代孙诒让:“礼俗当分为二事。礼谓吉凶之礼,……俗谓土地所习,与礼不同,……郑、贾合为一,失之。”孙诒让指出了“礼”与“俗”的差异,但忽略了“礼”与“俗”的共通和互渗性质及特点。在现代,民族学者何联奎在考究“礼俗”概念时,提出了“以礼节俗,则为礼俗”的观点,从动态中把握“礼”与“俗”的关系,提出“礼”与“俗”之间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2.“礼”的含义及演变。《说文解字》释为:“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豊,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礼”字,经史学家考证,成型于氏族社会的祭神祭祖活动,由一种器皿分化而来。在西周,“礼”首先成为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的重要工具,并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制度,“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的周礼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曾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经夏、商两代的积淀,经周代的官方提升和民间的生活践行,“礼”,成为一套发达的政治规制和社会生活运行措施。其中蕴含着政治统治、日常交往、情感交流、成人成己等诸多社会功能,起着“日用而不知”的文化教化作用。在西周礼乐文明高度繁荣的大背景下,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和“忠恕之道”的思想和观点,奠定了儒家礼学的思想基础。在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孟子认为,“礼”与“仁”互为表里,“礼”是心存仁爱的外在表现。在战国末期,儒家的另一代表荀子深入地探讨了“礼”的起源,提出“隆礼重法”“援法入礼”等重要思想观点,在内容上推进和完善了孔孟礼学。后经汉代的董仲舒、南宋时期的朱熹等一代代儒学大师的不断加工制作,“礼”的意蕴趋向丰富,由制度层面逐渐深入到思想文化层面,进而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性、生活性、教化性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甚至成为道德评价的重要依据。

3.“俗”的含义及演变。“俗”,《说文解字》释为:“习也”;郑玄《周礼?地官?大司徒》释,“俗,谓土地所生习也”;《汉书?地理志》以“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食,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解之。由此观之,“俗”受地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地区和民族长期形成的社会风尚和民众习惯的合称,它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而又非常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

二、儒家“礼”“俗”的关系

关于“礼”与“俗”的关系,我国近代历史学家柳诒徵提出了“礼俗之界,至难划分”的重要观点。这说明,“礼”与“俗”,没有明确的分界线,既各自独立,又有所重叠。

1.“俗”是“礼”产生的生活基础,“礼”是完成修定的“俗”。“俗”是“礼”产生的社会生活基础,“俗”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是在一定时代和一定地域的物质基础上形成的,“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湿燥;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俗”既是依赖社会、粘合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礼制萌芽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人文生态环境。“礼”完成修订的“俗”。近代思想家刘师培曾说:“上古之时,礼源于俗。”由此可见,“礼”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从人类的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统治者再根据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传统的影响而整合制定,并且加以研究和宣传,最后进行推广,形成“礼”。人们日常餐饮,形成饮食礼;男女结为夫妻,形成婚礼;男子成年,形成冠礼;赡养老人,形成侍亲养老礼;宴请客人,形成飨燕礼。还有贺庆礼、宾射礼、尊亲礼等十一种类型的礼仪。“礼”较于“俗”更为结构化,择善俗而从之,使礼“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

2.化“礼”为“俗”,合乎“中庸之道”。“礼”取之于“俗”,反过来又用之于“俗”,即以上所说的化“礼”为“俗”。《左传?隐公十一年》有言:“国家非礼不治,社稷得礼乃安,故礼所以经理国家、安定社稷。以礼教民则亲戚和睦,以礼守位则泽及子孙。”(见《左传?隐公十一年》)这说明,如果把“礼”贯穿整个中国文化,外能经纬天下,安邦定国,内能齐家修身,和睦亲邻。化“礼”为“俗”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陶冶、熏陶、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儒家的礼学文化是一直都是以“仁—礼”为基本结构框架,以“礼之让,和为贵”为基本原则。“美俗”合乎仁义道德,具有合理性和实用性,是人们自觉自愿遵守的行为道德规范;而“恶俗”和“陋俗”则走向人性的极端,与人类的基本认知相悖。孔子主张“以礼节欲”,此主张也会避免一些因受环境影响或者受私人意志影响而导致的“直情径行”的情况,使行为习惯在形成风俗的过程中保持“中”的度,合乎“中庸之道”。孔子的礼学是以“仁—礼”为基本结构框架,在他看来,礼是仁的外在形式,仁是礼的内在价值,“行礼”是途径,“成仁”是目的。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意思就是说,不是为了“仁”而行“礼”。如果为了“仁”而行“礼”,那“礼”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因而,孔子乃至整个儒家思想认为,“为仁”是“复礼”的目的和内在要求。

三、儒家礼俗文化的社会历史功能

1.导向功能。在传统社会中,儒家礼俗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儒家礼俗文化是传统社会的统治阶级来统治人民群众的导向标。从商周到明清,从君主到大臣,都非常重视整饬民风民俗。历朝历代的国家最高统治者本着“为政必先究风俗”的原则,整饬风俗,修订礼制:根据相应的风俗来制定相关礼制,使社会风俗习惯遵循礼治的轨道。《史记》中有:“采风俗,定制作。”《汉书》写道:“观风俗,知得失。”《晋书》说:“移风俗于王化,崇孝敬于人伦。”便是统治者有意识地对其改造和整合,使之趋于规范化。又言:“观其俗而知其政”;“政令以定,风俗以一,有离俗不顺其上,则百姓莫不敦恶,莫不毒孽,若拔不祥”。在中国,每逢改朝换代之际或社会经历大动荡之时,新掌权的统治者会利用传统礼俗的导向作用,为朝廷官员和全国百姓提供精神上的支撑、心理上的依靠,从而缓解社会动荡,为巩固政权提供舆论导向和社会环境。《礼记?礼运》篇云:“礼者,君之大柄也。”《礼记?礼器》篇云:“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等等。中国从“周公制礼”,到“三礼”的集结,到唐代的《开元礼》,到宋代的《政和五礼新仪》,再到明代的《集礼》,清代的《通礼》,国家从合到分,从分到合,礼俗文化却一直延续,从未中断。在完善礼俗文化方面,历朝历代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所以礼俗文化伴随历史的推移,朝代的更迭,也不断向前发展着。

2.教化功能。在传统社会中,儒家礼俗文化具有教化作用。儒家推崇礼。儒家认为,礼于潜移默化之中对人产生影响,在人立身行事的过程中体现。在政治统治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但是,政令和刑罚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而为政以德,使礼深入人心,既能治标,也能治本。《礼记?经解》云:“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礼记?曲礼上》云:“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从中可看出礼对政治统治的积极意义及影响。还有就是,人民群众的生活也时时受到礼的熏陶和影响。例如古人在一个人的诞生、成人、结婚、离世这些重要的转折点时,都会举行隆重的仪式。这些转折点都是人必经的生命历程。例如成人,古代男子于二十岁成年,行“加冠礼”。《礼记?冠义》解释:“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成人的冠礼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这样一种仪式教育,让“冠者”有清晰明确的社会角色意识,做到孝悌忠信、自尊尊人、克己修身,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

四、辩证看待和发掘儒家礼俗文化的德育价值

1.科学认知并辩证看待儒家礼俗文化的作用。2014年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26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指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民族精神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已经内化成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滋养作用。礼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我国深化和推进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两千多年以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这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儒家文化中所蕴含的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礼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个人、民族以及文化传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礼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论语?颜渊》中云:“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意为通过实践“礼”来实现礼敬与博爱。《论语?雍也》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学礼要使“质”与“文”和谐,使其相得益彰。儒家礼俗文化使我国人民在品德上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内外兼修,礼尚往来,知行合一,等等。这些理念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个性和价值体系的根基,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断推进,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风尚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这有助于协调人际关系,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和人人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文化认同感。儒家礼俗文化与民族世俗、乡土生活也紧密相连,反映在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一些现实生活的具体内容上,比如节日礼俗中分别象征着辟邪保健、团团圆圆的端午礼俗和中秋礼俗,这些节日礼俗已流传千年,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另一方面,儒家学说在封建社会初期产生,所以孔子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其思想观点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消极和保守的因素。比如,在《论语?阳货》中,孔子的弟子宰我认为“三年之丧,期已久矣”,此言被孔子批评为“不仁”。在孔子之后,儒家发展为很多流派,荀子曾指出,孔子以后的儒家学派分为“大儒”和“俗儒”,其中“俗儒”保留了很多孔子思想的糟粕。后世各代,为适应封建专制制度,很多统治者对儒家学说进行“改造”,比如西汉中期以后,董仲舒将孔子的“亲亲、尊尊”原则演变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孔子强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本义是指君臣父子要各尽其本分,而统治阶级故意歪曲孔子本意,片面强调君权,带有政治奴性的意味。在宋代,理学家把儒家的“克己复礼”发展为“存天理,灭人欲”的压抑人性的桎梏。这些做法都是对原始的儒家思想进行的“歪曲”,使得儒学带有“威权”色彩,最后变成了束缚人思想的封建礼教,其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统治的目的不适应于当代我国提倡的人人平等以及公平正义的要求。另外,古代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当前女性的社会地位已显著地提高并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还按古代礼教,对女性进行种种礼仪的限制,就会背离社会发展的趋势。总之,我们对待传统礼俗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发扬儒家礼俗文化的积极方面,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反映时代精神的内容,使之具有永恒的价值,成为人类生存的智慧。

2.准确把握并恰当运用儒家礼俗文化的作用。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就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指导性建议。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伟大战略,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弘扬科学精神,移风易俗,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事情:

(1)加强青少年对礼俗文化的全面了解和正确认知。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的黄金时期,同时青少年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当前,礼俗文化在道德教育方面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比如,青少年对礼俗文化的重视不够,基本的礼俗知识缺失,礼俗文化的内容系统性、整体性也需要发掘和整理,等等。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的重要的滋养作用;同时又要认识到,儒家学说在封建社会初期产生,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儒家礼俗文化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不合时宜”消极的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围绕当前思想道德教育之需,依据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要,准确找出在礼俗文化问题上存在的问题与误区,有针对性地发掘礼俗文化资源,加强礼俗文化教育,要讲清楚传统礼俗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传统礼俗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2)有效运用青少年礼俗文化教育的学校渠道功能。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有意识地为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精心设置的一种环境,儒家礼俗文化知识的滋养就是重要的教育因素与资源,教育者通过学校教育不仅能引领中小学生潜移默化地传承儒家的精髓,也能有意识地学习和运用儒家文化知识,提高和发展自己品行。教育者从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内容,进行针对性教育,以便更有利地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教育者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重点,开展礼俗文化的启蒙教育;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雏形的价值观,教育者可以以提高感受力为重点,开展礼俗文化的认知教育;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对社会有了初步的认识,教育者应以增强理解力为重点。在具体举措上,中小学教育者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利用自身丰富的教学资源,组织相关实践活动,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践过程中,尽量选用容易被中小学生接受的形式,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努力使青少年从“仁”“学”“礼”的礼俗文化中受到教育。

(3)精心设计和建设民间礼俗文化教育机制。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国民教育基础性作用,必须精心设计和推进民间礼俗文化教育机制建设。推进传统礼俗文化教育,要依据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来展开,引导青少年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对传统礼俗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借鉴其价值内涵,优化其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落细、落小、落实;要建立和规范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增强青少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有效引导家庭生活中的礼俗文化教育。家庭和学校是儿童教育过程的天然的合作者,家庭环境及其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作用。家庭的经济情况,父母的文化水平,家庭的人际氛围都对受教育者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儒家礼俗文化的教育需要家长的重视,青少年的成长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早在古代幼教中,家族中的长辈非常关注晚辈的“幼仪”教育,如《弟子规》中所述的:“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最基本的礼仪与规范。家长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通过言传身教, 使孩子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同时,家庭教育要配合好学校教育,家长要积极陪同孩子参与礼俗文化体验、主题教育等相关实践活动,以此来增强孩子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

儒家礼俗文化因时代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消极和保守的因素,这要求我们依据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在“去其糟粕”的基础上“取其精华”,使儒家礼俗文化与时俱进。同时,基于民族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对青少年加强礼俗文化教育十分必要。通过传承和弘扬儒家礼俗文化,提高对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对于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诒让 周礼正义(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何联奎 中国礼俗研究[M].台湾:中华书局,1973。

[3]班固 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宋兆麟 中国风俗通史(原始社会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5]礼记?王制[M]。

[6]刘师培 古政原始论(刘师培全集第2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陈文殿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作者:罗丹 王欣悦 王珊珊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12月总第28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4

标签:;  ;  ;  ;  ;  ;  ;  ;  

儒家礼俗文化及其现实德育价值浅析论文_罗丹 王欣悦 王珊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