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在中医儿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思考论文_沈毅韵

经典研读在中医儿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思考论文_沈毅韵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儿科 上海 200137

【摘要】目前,中医儿科学的教学方法日新月异。研读经典有益于学生提高临床思维,有助于临床实践。但是,临床实习学生研读经典的现状堪忧,主要表现在,学生和教师的忽视,教材的缺失。展望今后的工作,挖掘儿科经典古籍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教学经典古籍的临床授课模式,整理合适的教材,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医儿科理论的认识,强化学生的中医思维,提高其临证的思辨能力和应用能力。

【Abstract】At present,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re changing rapidly. Reading classics is good for students to improve clinical thinking, and it is helpful for clinical practice. However,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students studying the classic situation is worrying, mainly in the neglect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the lack of teaching materials. To prospect the future work to dig pediatric classics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it is important to research and teach the classics of clinical teaching mode, arrange suitable materials to deep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CM pediatrics theory,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thinkin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mprove the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关键词】中医儿科 教学方法 经典研读

【Key words】TCM Pediatrics; Teaching method; Classical study

中医儿科学是中医临床教学中的主干,由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与成人有所不同,因而治疗和用药也与成人不同,掌握这门科学的难度较高,在临床中须针对儿科的特点进行授课。古人经过几个世纪的临床实践,积累了大量了古医籍,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医案等方面对儿科疾病进行了阐述。公认的经典著作为《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以及《温病论》,其中对于疾病证型发生发展的基本理论,以及经典方剂,对于中医儿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在其他儿科经典著作中,以《幼幼集成》、《小儿药证直诀》等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更值得临床常阅常新。

1. 中医儿科教学的现状

1.1 各种教学方法日新月异

目前的教学中却存在课时受限,学生接触临床少,实践机会少,学习兴趣不高等实际难题。针对这些难题,有学者认为,“师承家传”千百年来中医学传承的方式,也是中医学大家学术思想继承、创新与发展的必备条件[1]。这种方法的确实能够较好的保存经典学术思想,但是精英类式的教学适合此类教学方法,而目前有规模的,课堂化的教学并不合适,因此,如何保持中医经典思想的薪火相传,需要对有一个优化的培养方案[2],这种方案必须合乎现代教学,也能够传承经典学术。对于中医学的一个分支—中医儿科学来说,如何把前贤学习和继承传统医学的核心传授给学生,如何让学生在目前以现代教育模式中真正领会中医儿科学的精髓思想,是中医儿科学教育家的孜孜追求[3]。

现今的中医儿科教学,也在不断地汲取创新,采用国内外流行的案例式教学、PBL教学等,在临床教学中也的确收到了卓有成效的成果。这些教学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注重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学者追本溯源,认为,经典著作的研读是临床实践的路径之一,建议在课堂中引入名老中医运用经典治疗小儿疾病的医案, 训练中医辨证思维, 拓展学生中医的思维层面[4]。经典结合医案进行分析是培养学生的中医诊疗的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5]。还有学者指出,对于临床型研究生的教学,应结合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讲授,以专题专病、学术讲座、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理论密切联系实际[6]。薛征等认为,教学可采用经典学习与解决临床问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临床工作中,注重应用中医理论,培养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有助于开拓其临床思维以及提升运用经典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7]。

综上所述,研读经典有益于学生提高临床思维,有助于临床实践。从经典著作中取得的“一手”资料,更具内涵,值得研读和思考。

1.2 研读经典的现状

临床实习学生研读经典的现状堪忧。在目前的教材中,已经将部分的经典原文进行了简略的提炼,学生按照考试的要求,只知教材,不读经典,对于经典的认识也局限于书本上的只字片语,按照教材上的总结人云亦云,学生在阅读相关医家书籍兴趣不足,或不去自己总结,这不利于对中医的理解,同时不利于对中医的创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教师在临床带教中,缺乏经典著作的讲解,导致学生不能从中医传统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体会该病的发生发展,最近的一个调查发现,对经典知识的掌握有高达81%的青年教师认为不多,对教学中是否应用经典的回答不多的青年教师更是达到85%[8]。

教师及学生对经典的忽视,导致中医的基础理论在空谈,学生必定认识不足,或以死记硬背为主,缺乏真正地理解,思维也仅以课本或临床带教为依据,不能到更广阔的中医古籍中去,缺少探求知识的主观能动性,缺少总结升华知识点的能力,从而使得学习的后劲不足。

教材的缺失也不容忽视。《颅囟经》、《小儿病源方论》、《活幼心书》、《幼幼集成》、《小儿药证直诀》等中医儿科古籍较多,部分书籍中的内容杂且不成条理,这给学生的阅读增加了困难。阅读古籍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科学的、与临床实践相符合,值得进一步探索的原文为教材,从而不误导学生,真正具有指导意义。

3.对中医儿科经典研读的思考

纵观近些年对中医儿科的教学改革,若只是照搬一些教学方法到临床的教学中去,缺乏真正地针对中医儿科特点进行的教学,且教学目的以解决临床病例为主,缺少以中医思辨为目的的教学,会导致学生不能真正领会中医儿科学,认可中医儿科学,传统医学思想的缺失会导致中医儿科后继乏人。

3.1 经典研读的重要性

中医儿科学的授课过程中,经常会提到先贤的学术思想,而且有些学术思想是要求掌握的内容。所谓学术思想, 是对一个名医家临床经验进行比较高层次总结与提炼的概念,既基于该医家的临床实践,又高于其临床实践,而是其临床实践中比较系统的、能够指导实践的精髓部分。而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正是一代代先贤对中医临床的贡献,更是其后的先贤们对更早的先贤临床实践进行升华的结果。

3.2 将经典融入临床

目前在中医儿科的临床实践中,重理化检查、重西医西药的使用,少中医四诊合参的情况不在少数。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温故”不够,造成了如今的中医儿科医师辨证失误,用药失效。在临床中应当鼓励研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热论》四大经典,除此之外,《小儿药证直诀》、《幼幼集成》等儿科经典著作中,对儿科所特有的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预后演变等有详尽的论述,也应当多读多思。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经典理论阅读的兴趣。在传统的教学中,以老师授课为主,在现代的课堂中还会加入一些动态的、直观的教具,如Sim Baby等,PPT教学也是教师们必须擅长的教学手段之一,如果在教学中融入经典的阅读,可使得该疾病的认识点更为全面。如万全在其撰写的《幼科发挥》中就对水肿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而且这些分类都是基于中医儿科临床,根据其描述的症状推断而出,应当和现代医学所认识的儿科哪些疾病可以统一起来,以上问题作为水肿病的线索及提问点,可以引发学生对于阅读经典书籍的兴趣。其次,经典的教学应当以学生自发的研读为主,以传统授课为辅。文献阅读是学生进入临床后再学习的关键能力之一。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授学生如何查阅文献也是临床必修的科目。传统书籍,网络文献,医学论坛中的资料均是文献阅读的优质来源。教师带领学生将临床常见疾病的表现做一归纳,并进一步鼓励学生在古代文献中按照“病因、病机、四诊、辨证、治则、用药”等几方面进行分类搜索原文,注意首先提出的书目与章节,整理成文后由学生交流、教师点评。此种学习方法,既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加强了学习的能力,加深了理解,对临床疾病的认识也更为全面与客观,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鼓励学生将临床所学与临床经典融会贯通。通过读后感的撰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儿科学的兴趣,提高基础知识点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提高了自我学习和自我总结的能力[9],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学习经典是为了发扬光大传统理论,并服务于临床。可以以心得、论文的形式发表,亦可以在临床,以经典之方论治,有理有据,可有良效,且进一步对古籍的论述及观点加深了理解。

4.总结与展望

鼓励学生潜心阅读中医经典著作,有助于培养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有助于更好的临床思辨能力,值得推广。笔者建议中医儿科的教育学者,进一步挖掘儿科经典古籍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教学经典古籍的临床授课模式,从临床常见病出发,指导学生研读古籍,总结凝练其学术思想为临床所用。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加深学生对中医儿科理论的认识,强化学生的中医思维,提高其临证的思辨能力和应用能力。最后,若能整理成合适的教材,附加批注与解释,则能更好地协助经典研读。

参考文献:

[1]沈玉洁.我国高等中医教育模式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7,04:89-91.

[2]崔利锐,王瑞祥.刍议大学教育环境下新型中医教育模式的构建[J].甘肃中医,2008,21(10):47.

[3]李艳红,毕立雄,张顺贞.对现代中医教育模式的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0,33(2):60-61.

[4]于卓.读经典做临床学习心得[J].医学信息,2011,24(2):757.

[5]冯刚,任献青,马丙祥,等.中医儿科研究生文献调研能力状况分析与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14,13(02)113-114.

[6]翟兴红.中医临床型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问题与对策[J],北京中医,2015,34(11):920-921.

[7]薛征,阮艳艳,虞坚尔,等.中医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8(6):94-96.

[8]褚剑锋,郑国华,杨美玲.中医院校经典教育调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3):120-121.

[9]冯刚,任献青,马丙祥,等.古医籍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4,13(3):117-118.

论文作者:沈毅韵

论文发表刊物:《临床医学教育》2017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4

标签:;  ;  ;  ;  ;  ;  ;  ;  

经典研读在中医儿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思考论文_沈毅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