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六合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效果评价论文_李少莉

小六合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效果评价论文_李少莉

摘要:目的:探讨小六合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间本科室收治的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共3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16例患者,观察组患者行小六合针法治疗,对照组患者行醒脑开窍法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Ashworth张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Ashworth张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对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应用小六合针法进行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Ashworth张力评分,阴道患者气血畅通,舒筋健骨,见效迅速,方案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六合针法;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行醒脑开窍法

偏瘫痉挛是临床中患者中风后的常见状态,对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影响程度较大,当前,临床中对中风后偏瘫痉挛主要采用针灸治疗的方式,但是由于传统针灸方法操作复杂,患者易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不利治疗[1]。为了探讨小六合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效果,本组实验将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间本科室收治的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共3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间本科室收治的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共3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16例患者,观察组患者行小六合针法治疗,观察组中女性患者7例,男性患者9例,患者的年龄分布范围为:39岁~72岁,平均年龄(59.32±0.37)岁,对照组患者行醒脑开窍法治疗,对照组中女性患者6例,男性患者10例,患者年龄分布范围为:41~74岁,平均年龄(61.09±0.45)岁,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其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所有参与本次实验的患者临床症状均符合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标准;所有患者病程均在6个月内,且发病2周以上;根据改良的痉挛评定量表对患者进行瘫痪能力评价。

排除标准:患者患有影响其正常生理活动的疾病,无法完成正常生理运动;患者有精神病史或严重的内科疾病;不愿接受针灸治疗,不配合本次实验医护人员的治疗。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醒脑开窍法治疗。①选取针刺穴位;②指导患者进行仰卧位平躺,将手术中需要用到的一次性不锈钢针及毫针消毒后备好;③先行针刺双侧内关,针刺深度为1.0-1.5寸,持续1min;④继续对人中进行针刺,直至患者流泪或眼球周围充满泪水;⑤合谷针朝向患者三间处,刺入后待患者食指抽动3次停止,⑥沿患者胫骨后缘处向其三阴交进针,进针角度沿患者皮肤呈40°,刺入后待患者食指抽动3次停止,针刺完成应使进针滞留30min。

观察组患者行小六合针法治疗。①选取针刺穴位;②指导患者进行端坐;③选取一次性毫针进行消毒操作后,依照布针、乾卦、坎卦的顺序向患者手心进行平刺操作,震卦方向为患者手腕,针刺完成时无需立即运针,应指导患者自行步行或在家属的陪同下进行慢走20min。

1.3观察指标

治疗后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2]。其疗效主要参考标准判定采用Ashworth张力评分法(0-4级)。其中4级标准为:上肢僵直,关节受力部分在被动屈伸时也出现僵直状态;3级标准为:肌肉张力严重增高,肌肉的被动运动较为困难;2级标准为:肌肉张力呈现较为明显的增加,但患者关节受力部分仍可进行适当的移动;1级标准:肌肉张力具有轻微增加,肌肉受力部分在受力屈伸时再膝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内存在突发地阻力造成突然卡住再突然释放;0级:无肌肉张力。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20.0软件对本次实验中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Ashworth张力评分等信息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检验值为t,表示为均值标准差,技术资料检验值为x2,表示为%,P<0.05代表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治疗前后Ashworth张力评分

治疗后,两组患者Ashworth张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Ashworth张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见下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Ashworth张力评分对比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16 3.54±0.63 2.06±0.64 对照组 16 3.42±0.67 2.83±0.68 t / 0.5219 3.2983 P / P>0.05 P<0.05 3讨论

小六合针法是以手掌太极八卦经络调控系统为指导,在手掌太极八卦中利用针刺手法调控患者全身的经络气血,以此达到肺腑阴阳调和,疾病治愈的目的。偏瘫痉挛是一种发病部位位于脑组织,临床症状表现部位在筋脉,同时相关于各类身体脏器的中医学筋病、痉症,在临床中又被成为中风后肌痉挛、硬瘫。在小六针合法的治疗理念中,乾卦具有调度督脉,对人体全身气血进行调节的作用,同时因为乾卦位置在手掌中太阳经位置,还有振奋阳气、调理阳极经气的作用。在小六合针法的治疗理念中,乾卦对应患者脑脊,有调动患者全身气血,以乾金生肾谁的效用,坎卦对应患者纳气,具有颐养患者肝脏器官的效用,震卦有强筋健骨的效用,能够滋肝平风,舒筋健骨,滋阴补阳及的效用,能够对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起到有效地治疗[3]。结合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Ashworth张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Ashworth张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临床对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应用小六合针法进行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Ashworth张力评分,阴道患者气血畅通,舒筋健骨,见效迅速,方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柳欢庆.小六合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6,(10).

[2]魏建华,韩轶,温奕超, 等.温针灸配合合谷刺治疗中风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6,39(6):766-768.

[3]丁敏,冯骅,靳长旭, 等.小针刀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3):155-158.

[4]谭世洪.针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4):3158-3159.

论文作者:李少莉

论文发表刊物:《大众医学》2018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

标签:;  ;  ;  ;  ;  ;  ;  ;  

小六合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效果评价论文_李少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