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保护和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_生态环境论文

有效保护和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_生态环境论文

切实保护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环境论文,西部地区论文,切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01)01-0037-05

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在科学的指导下,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真规划,制定方案,采取措施,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好。当前要做的事情很多,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只有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西部地区的丰富资源才能得到很好地开发和利用,才能改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步伐。

一、何谓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生态系统和非生态系统的简称,是由生态系统与非生物系统组成的综合系统。生态系统亦称“生态系”,是生物群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而组成的自然系统。生态系统包括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即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和肉食动物、分解者腐生微生物。生态系统中有许许多多的生物。按照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类群。

1.生产者是指能制造有机物质的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也包括少量能自营自养的菌类。绿色植物具有在日光下进行光化作用的特殊功能,能把收来的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类制造成有机物质,使太阳光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固定在有机物质之中。这些有机物质是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食物能源。故此把绿色植物称为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有少数菌类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光能合成细菌和化能合成细菌,也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质,同样称生产者。

2.消费者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绿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质作为食物能源的异养生物,主要指各种动物,也包括某些腐生物或寄生的菌类。根据食性的不同或取食的先后可以将它们分为几种:(1)草食动物,亦称素食者。如反刍动物的牛、羊、骆驼,啮齿类中的田鼠,昆虫类中的菜青虫等。它们以植物的叶、枝、果实、种子为食。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所创造的有机物质,首先由它们来“享受”,所以又称为初级消费者。(2)肉食动物,也称肉食者。它们以草食动物或其他弱小动物为食,包括次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三级消费者又以次级消费者为食。(3)寄生动物。寄生于其他动植物上,靠吸取宿主营养为生的动物,如有益昆虫赤眼蜂,寄生在为害作物螟虫的卵块上,以吸取螟虫卵养份为主。(4)腐食动物。以腐烂的动植物残体为食,如蛆和秃鹰等。(5)杂食动物。它们的食物是多种多样的,既吃植物,也吃动物。如麻雀、熊等。

3.分解者,又称还原者。主要是指微生物,也包括某些有机碎屑为食物的动物(如蚯蚓)和腐食动物。它们以动植物的残体和排泄物的有机物作为维持生命活动的食物能源,并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归还环境,供生产者再度吸收和利用。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非常重要,倘若没有它们将死亡的有机体和排泄物分解转化为生产者可以再度吸收利用的营养,那么,可供植物利用的营养元素总有一天被用尽,而死亡的有机体和一些废弃物也会堆积如山。

在生态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食物链的相互关系,并通过食物链、生物生长的不断合成与分解,在环境和生物间循环地进行,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组成、种群数量、种群分布与具体的地理环境的联系,构成了各自的特征、结构和功能,制约着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生物产量以及对环境冲击的自我调节控制。

非生物环境系统,主要是指太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地势和土壤等综合条件。生物(包括人类)的生态发展离不开环境系统,它们与环境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总是要从环境中取得它生活所必需的能量与物质以建造自身。同时,也要不断排出某些物质归还到环境中去,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矛盾而又统一的辩证关系,生态学上称为生态关系。

在生态关系中,每种环境因素对生物的生长发育都有明显的作用和影响。这些环境因素又称为生态因子,是影响生物习性和分布的环境条件,一般分为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生物条件、地理条件和人为条件。环境各因子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因子的变化可以引起其他一系列因子发生相应地改变。如太阳光增强,温度便会相应升高,大气相对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就会加快。同时,还因地区、时间的不同,生态因子在数量、质量和作用持续时间都会有所变化。诸如太阳光辐射、温度的高低、降雨量的多少、风力的大小、土壤的贫瘠等等,都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使生物的种类、数量的分布,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发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可见,生态环境的好坏、质量的高低,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

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黄河中上游地区不仅是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而且有着繁荣昌盛的历史。由于乱砍滥伐、盲目开垦,过渡放牧以及历代战乱破坏,森林面积减少,农田荒芜,草原退色,植被锐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滚滚黄沙淹没了不少农田和城镇。历史上山青水秀、风光如画的长江上游两岸及其源头,森林与草原都遭到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荒漠和土地荒漠化扩大的趋势仍然尤存。

由于绿色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荒漠化土地年复一年地加重,并不断地向东推进,环境质量每况愈下。据有关资料表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正在急剧恶化。我国西部地区面临生态环境威胁,约有5000万亩草场退化,占可利用草地的三分之一。由于草场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沙漠面积每年都在扩大。西部草原退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另外,从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变迁,也可以看出西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及其危害性。据1959年调查统计,长江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为22%,水土流失面积为36.38万平方公里,只占流域面积的20.2%,到1996年,因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原因,森林覆盖锐减了一半多,仅剩10%,而水土流失面积却猛增了一倍,达73.44万平方公里,占长江流域总面积的41%,长江上游是我国仅次于东北的第二大林区,更是这条大江的众水源头。国人早已发出呼吁,警惕长江变成第二条黄河。

由于砍伐森林,开垦草原,破坏植被,土地的蓄水量锐减。每逢大雨,必然造成水土流失,洪水成灾,给各族人民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1998年7~8月,我国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入汛后,三江洪魔肆虐,险象环生,洪水淹没了肥沃的土地,冲毁了无数幸福的家园。据统计,全国有2.4亿人(次)不同程度遭受水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这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1961年,周恩来同志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视察工作见到毁林开荒、乱砍滥伐时尖锐地指出:“西双版纳号称美丽富饶之乡,如果破坏了森林,将来会变成沙漠,我们共产党就成了历史的罪人,后代会责骂我们的”。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受到被改造对象的自然法则所制约的,如果违背了这个法则与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为了急于发展经济,减轻人口增加的重重压力,我们既忘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谆谆教导,又没有认真借鉴国内外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问题的有益经验教训,而是违反生态环境的客观规律,继续乱砍滥伐,开垦草原,破坏植被,使土地荒漠化的形势日趋严峻。在世界荒漠化的名册里,我国被列为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地区较广,危害程度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受荒漠化影响的地区,已超过全国国土面积的1/3,目前每年仍有1300万公顷的农田遭受风沙危害,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由于沙化,1亿公顷草原牧场严重退化,数以千万计的水库和灌溉水渠因风沙侵蚀、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排灌能力减弱,有的甚至废弃。有800多公里的铁路和数千公里的公路,因荒漠化的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540亿元。在我国,除上海与台湾外,其他省市自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荒漠和风沙土地的分布,面积达6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分布于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面对这样的生态环境,如不抓紧时间,采取积极措施,保护和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不说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人才,促进大开发将会落空,就是西部地区各民族人民及其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都将受到威胁。

三、采取措施,加强西部地区生态建设

西部地区地处我国大地势的第一和第二台阶,是大江大河的源头。其生态构成了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与平原丘陵地带的天然外围生态屏障。因此,保护和改善西部大开发、大发展的根本,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保护东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成果,保护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切实保护和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事关大局,其意义重大,必须采取以下举措:

1.提高认识,强化生态环境意识。生态环境问题关系到全球每个国家人民的前途和命运。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维护和创造人类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愿望,也是各国政府共同的责任。我国是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又是一个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资源相对贫乏、人口负担极重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比发达国家,甚至比多数发展中国家更为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荒漠化年复一年地加剧,并不断向东推进。这不仅对西部地区,而且对其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会带来不利影响。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知识与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提高认识,强化生态环境意识,充分认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从现在起,如果不努力使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善,不仅对西部地区的开发不利,而且将进一步影响中部地区开发和东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此党和国家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实施。目前,中央人民政府加大了财力和物力的投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对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作出全面部署,大幅度增加对天然林保护、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等生态建设的投入。2000年我国将保护天然林资源作为重大举措,将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十三个省(市区)、八百多个县(市)作为天然林资源保护重点区和生态环境建设核心区。从2000年到2010年,用十年时间,投资1千多亿元,进行生态建设。可以说,我国生态环境已迎来建国后的第一个建设高潮,开始从大规模生态破坏时代转向大规模生态建设时期,从不断向自然资源透支、生态赤字不断扩大的时代转向补偿生态赤字时期。21世纪,是我国大规模生态建设时代,西部各省区应当抓住这个大好机遇,深入研究,制定可行性方案,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一个很好的物质条件。

2.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制配套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既有利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又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造福子孙,荫及后人的重大决策。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法规。1979年9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该法第十三条规定:“严格遵守国家森林法规,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进行采伐及时抚育更新。严禁毁林开荒,乱砍滥伐,防止森林火灾。”198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正式颁行,对森林经营管理,森林保护,植树造林,森林采伐,法律责任等都做了明文规定。如第五章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1985年6月1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第十条规定:“严格保护草原植被,禁止开垦和破坏,草原使用者进行少量开垦,必须经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已经开垦并造成草原沙化或严重水土流失的,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限期封闭,责令恢复植被,退耕还牧”。这些法规,无疑对保护森林、草原,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毁林开垦,乱砍滥伐,开垦草原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有的地区还相当严重。这就需要进一步健全法制,完善法制配套措施,既要摆正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又要广泛发动群众,实施公众参与和社会舆论监督,使环保人员能进行可行性操作。对种草植树、防沙治沙、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先进单位、个人和有功人员应当给予适当的社会荣誉与比较优厚的物质奖励,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再创宏图。反之,则要进行批评、教育,特别是对乱砍滥伐、开垦草原、掠夺沙区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者,应当酌其情节轻重给予惩处。对情节严重的违法者,必须从严从快打击,做到赏罚分明。绝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于法律之上。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要有一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有效机制。只要法规明确,责任到位,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西部地区就能形成种草植树、征服荒漠沙区、不断扩大绿色植被、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3.实行计划生育,减少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从宏观上讲,人既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类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发展与繁衍后代,都需要有土地。土地既是一种最基本、最宝贵的的有限资源,又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命根子。在西部地区,随着人口增加,必须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就要从周围的生态环境中索取多种多样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无限度地索取,就会大大超过生态环境系统资源的再生能力,造成自然资源的“贫血”或枯竭,使生态环境恶化。另一方面,“两种再生产”既要占用土地,又要排出废弃物,“三废”日益增加,远远超过了生态环境的容量和净化能力,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从而引发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例如,黄河中上游地区历史上土质肥沃,森林茂密,经济繁荣,森林覆盖率高达50%以上,曾经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无限度地向自然界索取生产生活资料,大大加重了土地负担,加之天灾人祸,你征我伐,森林被大量的砍伐,草原被开垦,土地沙漠化的面积日益增多。特别是建国50年以来,西部地区人口猛增以及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使生态环境本来就十分脆弱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更加恶化。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西部地区人口数量与1949上相比,增加了2.5倍,造成人地矛盾紧张。人为了生存发展,不得不向森林、草原要粮,毁林开荒,毁草种粮,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面积日趋扩大。一些地区形成“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是西部地区缓解人地矛盾,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缺少的举措之一。

4.严禁乱砍滥伐,大力植树造林。森林是陆地生态环境的主体,“大自然之肺”。它不仅能涵养水源,保护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同时还能净化水质、空气,为人类提供一个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远远超过它提供的木材及其林副土特产品的价值。但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森林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缺乏认识,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恶化的生态环境早已给我们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警告。特别是西部今日“寸草不生”的黄土高原,在春秋战国时代,有4.8亿亩原始森林,覆盖率高达53%,历经2000多年的烽火蹂躏和垦耕破坏,到解放前夕劫余森林不足0.3亿亩,覆盖率降到3%。解放后,几经乱伐滥伐,开垦草原,生态环境更加恶化。特别是西北的陕甘宁地区,每年向黄河输送10多亿吨泥沙。生态环境的恶化,造成水土流失、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越来越多,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为了保护和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1998年8月国务院紧急发出《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通知》,要求立即停止一切毁林开垦行为,大力植树造林。9月初,朱镕基总理考察长江上游五省时再次重申:从现在起,长江、黄河中上游要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植树造林,恢复生态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地质灾害。9月四川省委和省政府立即决定,四川西部57县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实行常年管护,460多万公顷原始森林,从此与斧头、油锯等采伐工具告别。全国百万林业工人将成为国家“停、造、转、保”,即停止砍伐、营造林业、转产和保护现有天然林区这一方针的实践者。同时,位于长江、珠江两大水域上游的贵州省,决定停止采伐天然林,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对现有的天然林、江河源头的防护林、水源涵养林,进一步采取保护措施。加大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的力度,国家已给贵州省下达9000万元天然林保护资金计划,用于支持这项工程。位于长江上游的云南省自1998年9月起,全省73个县封存采伐工具,严禁砍伐森林,全面开展造林护林活动。位于长江、黄河水源的青海省,已启动源头环保工程,以遏制草地退化趋势提高水源涵养功能,保护青藏高原特有的生态资源。

5.禁止开垦草原,加快牧区现代化建设步伐。我国草原面积辽阔,据统计,1995年达30027万平方公顷,95%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区。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大屏障。草原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江河源头的水土保持,而且在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和空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蒙古高原的草原植被状况如何,对长江、黄河等江河流域的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丰欠以及风、沙、旱、涝和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都有着重大影响。同时,西部地区还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产品的供应地,每年不仅为城乡各族人民提供大量的肉、乳等绿色畜产品,而且还为轻工业提供大量的皮毛。牦牛、骆驼等特色畜产品,几乎全部来自牧区。因此,保护草原禁止开垦和破坏草原,退耕还草,加快牧区现代化建设步伐,对保护和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极为重要。1985年6月18日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第十条规定:“严格保护草原植被,禁止开垦和破坏”。1987年全国牧区工作会议后,广大牧民不断落实和完善草原、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坚持“以牧为主,草业先行,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使畜牧业经济走上了持续稳定发展的良性轨道。但目前牧区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1)草原生态恶化。由于长期超载,不合理利用,人为破坏,加之草原生态建设投入严重不足,草场生产能力明显下降,草原沙化、碱化、退化日益严重,草原生态环境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电少路、通讯的不畅通仍是当前牧区普遍现象,严重制约着牧区经济发展和牧区现代化建设。(3)产业化水平低,社会服务化弱。除个别牧区外,大部分牧区,尤其是牧区心腹地区,畜产品加工企业甚少,畜牧区生产社会服务差,一到秋冬季节,奶、肉无人收购,造成浪费。(4)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发展滞后,人口素质待提高,严重制约着牧区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因此,在保护和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过程中,一定要针对牧区存在的问题,严禁开垦草原,加大治理草原力度,灭鼠灭虫,保护野生动植物,退耕还林(草)。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决定2000年率先在贫困山区退耕还林(草)20万亩,以后每年将有40~60万亩耕地退耕还林(草),10年内退耕还林(草)500万亩。同时要增加资金投入,建设草原,把加快牧区现代化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6.依靠科学技术,实施区域治理。保护和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是一项改造自然界的宏伟工程,绝不能主观随意,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依靠科学技术。科学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加强宏观调控,根据西部各省区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措施和方案。技术是连接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中介和桥梁,它是由技术方法、工艺技术、设备、工艺流程等组成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控制手段的总和,功能在于使系统中的能流、物流、价值流按照一定的目的有序进行,方能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发挥综合治理生态环境的效益。西部各省区不仅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地理条件也不一样。既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也有经济非常落后的地区;既有人口密集、科技含量高、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也有寸草不生、人迹罕至的荒漠戈壁;既有肥田沃土的平坝、河谷地区,也有贫瘠的高寒山区、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这种客观情况,决定了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统筹安排,实施区域治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对水土流失异常严重的地区进一步加大退耕还林还草的力度,在粮食供给上以粮代赈;对于水土流失相对较少的地区,可以设少量基本农田,在保障粮食自给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林草植被。

7.加强领导,实施优惠政策。西部地区不是干旱少雨,就是高寒山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保护和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一件宏伟艰巨的社会工程、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保护和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需要加强党的领导。西部各省区党委一定要从全局出发,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组织专门班子,调集精兵强将,精心组织,妥善安排,扎实工作,切实把生态环境问题纳入议事日程。同时,中央各有关部门与东部发达地区必须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尤其是在有关生态建设方面的资金引进,财政转移支付,投资安排、信贷税收等方面,必须实施优惠政策,方能加快生态建设的步伐。如青海省海西州,为改变柴达木盆地的生态环境,农行海西分行经过信贷扶持,使柴达木盆地急剧恶化的生态环境开始改变。到1999年底,防沙治沙工作初见成效,小流域综合治理成绩明显,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天然林草植被得到保护,对柴达木盆地的生态平衡,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已产生积极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防沙治沙工程到近两年开始组织实施的江河源头生态环境林业重点治理工程,该行先后支持了柴达木盆地防护林体系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干旱山区综合治理、绿洲农业综合开发、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系统工程建设。共完成治沙面积7162亩,全州“坡改梯”面积1031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2亩,人工造林面积2600亩,“四旁”及农田林网植树1.3亿株,天然林保护面积达到7.5万亩。使柴达木绿洲生态农业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大江大河大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开始见到成效。

总之,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长期坚持,努力奋斗,西部恶化的生态环境一定能变成风景如画的山川。正如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在西北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批示中所说:“历史遗留下来的这种恶劣的生态环境,要靠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齐心协力地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去加以根本改观。经过一代又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再造秀美山川”。

〔收稿日期〕2000-09-30

标签:;  ;  ;  ;  ;  ;  ;  ;  ;  ;  ;  

有效保护和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_生态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