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道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相关性分析论文_王智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一科 山西 大同 037004)

【摘要】目的:探讨生殖道感染与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CIN)相关性。方法:选取CIN和宫颈癌患者200例,均为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检测其衣原体(CT)、人乳头瘤病毒(HPV)等病原体,与健康对照组100例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并分析生殖道病原体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结果:相较对照组,HPV在宫颈癌、CIN组感染率居较高水平,有统计差异(P<0.05)。HPV在CIN1患者中感染率为40%,CIN2中感染率为64%,CIN3中感染率为96.7%,宫颈癌中感染率为97.5%,提示感染率与患者病变级别呈密切正相关,滴虫、BV、CT等生殖道病原体在宫颈癌组与CIN组感染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种类的生殖道病原体与宫颈癌和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均有密切关联,需明确其作用机制,加大筛查力度,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确保女性生殖健康。

【关键词】 生殖道感染;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5-0073-02

生殖道感染(RTI)特别是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妇科领域近年来常见的疾病类型,对女性生殖及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1]。依据宫颈癌病因学研究结果,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癌和CIN重要相关因素,此外,衣原体(CT)、滴虫等也同上述疾病的发生也密切相关[2],分析生殖道感染宫颈癌及CIN的相关性,可为临床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现回顾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宫颈癌及CIN患者200例,均经TCT筛查、宫颈活组织检查、阴道镜检查确诊。年龄20~56岁。并同期取100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组。均行滴虫、高危型HPV、BV、衣原体检测。

1.2方法 取标本前24~48h,嘱受检者不可对阴道局部用药、灌洗,禁性交。分泌物取出前避免做双合诊检查。(1)高危型HPV-DNA检测:应用杂交捕获二代试验,在颈管内插特制宫颈塑料毛刷,旋转数圈,对宫颈外口及宫颈管脱落细胞刷取,于有专用保存液小瓶中放置并完成送检操作。(2)衣原体:将无菌棉签在宫颈管内伸入,约1~2cm,手持旋转数周,停10s,在标本管中放置并送检。(3)BV:应用窥阴器将阴道窥开,阴道分泌物用无菌棉签收集,在标本管中放置并完成送检操作。(4)滴虫:同BV法完成取样,取出分泌物后立即送检,并做好保暖工作,采用悬滴法予以检查。

1.3统计学分析 文中涉及数据均在SPSS13.0中输入,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相较对照组,HPV在宫颈癌、CIN组感染率居较高水平,有统计差异(P<0.05)。HPV在CIN1患者中感染率为40%,CIN2中感染率为64%,CIN3中感染率为96.7%,宫颈癌中感染率为97.5%,提示感染率与患者病变级别呈密切正相关,滴虫、BV、CT等生殖道病原体在宫颈癌组与CIN组感染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下生殖道感染为临床妇科常见疾病类型,以无症状比例高、未合理治疗比例高、不就诊比例高为特点[3]。据WHO调查显示,生殖道感染每年新发病率达3.33亿,促使宫颈癌病发风险明显加大,已引起全球关注。现阶段,HPV检测技术已较为完善,宫颈癌、CIN与高危型HPV的关联性证据越来越多的被检出。而HPV在性活跃的成人群体中,发生率高达60%-80%,但机体自身免疫力多可对其清除,持续在高危感染状态的约5%~10%,持感染高危型HPV,是诱发癌变的重要因素[4]。

HPV感染与宫颈癌和CIN的病发关联密切,已被多项报道证实,但与生殖道其他病原体感染的相关性研究尚少。在世界范围内,CT感染均为性传播疾病的常见类型,其感染率在近年不断上升。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相较健康对照组,CT在病变组的感染率显著升高,表明CT感染与癌前病变、宫颈癌的病发有一定相关性。有学者研究认为,CT感染率在CIN合并HPV感染的患者中居较高水平,与本次检测一致[5]。故对引发宫颈癌的高危因素HPV进行普查的同时,需检测CT 感染情况,且需将CT也列为引发宫颈癌和CIN的一项高危因素。同时,Golijow等也报道示,CT及HPV均与CIN的病发有一定相关性。分析其作用机制,为感染CT后,会在生殖道黏膜吸附,引发生殖道黏膜上皮细胞出现炎性反应及损伤,促使局部免疫力降低,同时,局部环境在其代谢产物影响下,pH值呈升高显示,为其他病原体侵入和吸附创造了条件,促使阴道及宫颈免疫屏障作用降低,促使细胞发生突变,增加了HPV感染风险,进而导致宫颈癌和CIN的发生[6]。

CIN及HPV 感染与细菌性阴道病(BV)流行病学特征相仿。对BV的厌氧菌代谢展开分析,可对胺产生,并产生致癌的亚硝酸胺。对感染BV的患者阴道分泌物检测,有高浓度的A2和C存在,A2可使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的风险明显加大,在宫颈上皮细胞发生的系列转变中,上述因素均可发挥一定作用。

临床实际工作中,常发现滴虫性阴道炎与宫颈癌和宫颈癌前病变并存,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相较正常对照组,各级别CIN 感染滴虫率均有升高表现,表明宫颈癌变与滴虫性阴道炎也关联密切。我国江西、上海对此展开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得出,阴道滴虫为独立的诱导宫颈癌病发的危险因素。全国妇科学术会议(第三届)组织召开时,也有学者提出,对滴虫病防治,对我国农村地区宫颈癌的预防意义重大。CIN与滴虫阴道炎合并发生者,转化为宫颈癌的风险较大。

在宫颈癌病程演变中,CIN为前期病变,对宫颈癌发展的连续过程予以反映,对CIN控制,是降低宫颈癌病发率的关键。故对引发CIN的高危因素进行控制和监测是十分必要的。从某种角度分析,宫颈癌在临床属感染性疾病,可以通过完善的预防机制及早期全面的干预对癌症彻底治愈。对生殖道HPV感染积极筛查,是一种可靠的预防CIN和宫颈癌的方法。积极对滴虫、细菌性阴道病、衣原体等生殖道病原体感染治疗,是防控宫颈癌和宫颈癌前病变的重要措施。临床需依据病情对适当的治疗方法选择,包括宫颈锥切、药物、利普刀、冷冻等。在日常工作中,需重点监测生殖道感染患者,定期开展TCT检查,对宫颈癌和宫颈癌前病变及时发现,提供早期治疗条件,为女性健康维护提供保障。

综上,不同种类的生殖道病原体与宫颈癌和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均有密切关联,需明确其作用机制,加大筛查力度,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确保女性生殖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小松,周敏,毕蕙等.农村妇女生殖道感染和宫颈癌筛查整合模式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7):4459-4461.

[2]覃烨,王红丽,任彤.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病变与生殖道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4):811-813.

[3]宋春岚,黄春燕,黄正英.平湖市农村女性生殖道感染与宫颈癌筛查情况的调查和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5):745-746.

[4]任敏.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病变与生殖道感染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5,8(2):41.

[5]胡利丹.育龄妇女生殖普查对降低生殖道感染及宫颈癌发病率的影响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7):2632-2633.

[6]丘翠敏.在农村地区开展子宫颈癌、乳腺癌和生殖道感染联合筛查的560例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7):977-979.

论文作者:王智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

标签:;  ;  ;  ;  ;  ;  ;  ;  

生殖道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相关性分析论文_王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