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胛下肌重叠缝合术治疗习惯性肩关节脱位论文_付平

肩胛下肌重叠缝合术治疗习惯性肩关节脱位论文_付平

(景谷县中医医院外科 云南普洱 666499)

【摘要】探讨:观察肩胛下肌腱关节囊重叠缝合治疗习惯性肩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们采用肩胛下肌腱关节囊重叠缝合治疗习惯性肩关节脱位4例,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37~45岁,4例均为右侧前脱位。术后观察肩关节脱位复发情况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至1年均得到随访,肩关节均未发生再脱位,肩部无疼痛,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但外旋活动轻微受限。结论:采用肩胛下肌腱关节囊重叠缝合治疗习惯性肩关节脱位,具有操作简单,早期可进行功能锻炼,疗效满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关键词】习惯性肩关节脱位;肩胛下肌腱关节囊重叠缝合;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8-0131-02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度最大的关节,同时也是最不稳定的关节。肩关节脱位占全身关节的45%~50%。习惯性肩关节脱位常因初次脱位后处理不当所致,以前脱位为主,其临床表现肩关节局部肿胀、疼痛、方肩畸形、活动障碍等,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们采用肩胛下肌腱关节囊重叠缝合治疗习惯性肩关节脱位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例,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37~45岁,4例均为右侧习惯性前脱位,盂下脱位2例,喙突下2例。初次脱位时致伤原因均为外伤,病程2~5年。

2.方法

2.1 手术方法

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取仰卧位,肩前内侧作弧形切口,通过三角肌和胸大肌间隙,显露关节囊和喙突,在喙突附近切断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短腱,将切断的肌肉连同肱动静脉、神经和胸大肌向内牵拉,三角肌向外牵拉,以露出关节囊的前内壁和肩胛下肌肌腱。在离此肌腱止点约2~3cm处切断肩胛下肌腱,并切开关节囊,将关节囊内瓣向中线牵开,肱骨头向外旋转,关节盂的前缘即被显露,用粗丝线将肩胛下肌肌腱的远端牢固地缝合于关节盂前缘,将肩胛下肌近端重叠地缝合于远侧断端的外面。缝合时必须将上臂内收,前臂紧贴胸壁,以保证肱骨头的内旋位置。切口缝合前修复喙肱肌腱和肱二头肌短腱。

2.2 术后处理

上臂内旋内收,屈肘90°,用绷带将患肢固定于胸壁,再用悬吊带悬挂患肢3~4周,4周后去掉固定绷带,6周后开始行肩关节功能锻炼活动。

3.结果

本组患肢均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到1年。肩关节均未发生再脱位,肩关节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有轻微外旋受限,但无疼痛。

4.讨论

4.1 习惯性肩关节脱位的诊断

习惯性肩关节脱位的诊断比较容易,患者年龄大多数在20~40岁,有屡发性无明显外力或轻微外力即致肩关节脱位的病史。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肩关节局部肿胀、疼痛、方肩畸形、活动障碍等。目前影像学检查如X线、CT很难发现习惯性肩关节脱位的病理改变,而且MRI检查阳性率也不高。

4.2 习惯性肩关节脱位的病理表现

肩关节的解剖特点决定了它是一个不稳定的关节。头大盂小,关节盂唇深度仅约2.5mm,虽然盂唇的存在可以加大加深关节盂,但仍然不能提供足够的稳定性,仍需要关节周围的关节囊、韧带、肌肉的共同维持。肩关节的稳定机制由动力性和静力性因素共同维持。静力性因素包括盂肱关节骨性结构及几何学构形(保证肩关节旋转中心与肱骨头的屈面中心相重叠),关节内负压,关节囊盂唇复合结构,喙肱韧带,盂肱韧带等;动力性因素则指肩关节周围的肌肉组织(肩袖、三角肌、肱二头肌长头腱等)。肩关节周围肌肉及软组织相互作用是肩关节稳定的主要来源。损伤肩关节稳定结构中的任何一部分,均可以导致肩关节复合结构的不稳定。习惯性肩关节脱位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关节囊松弛、关节囊破损、盂唇损伤。

4.3 本组病人均采用肩胛下肌腱关节囊重叠缝合术治疗习惯性肩关节脱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至1年均得到随访,肩关节均未发生再脱位,肩部无疼痛,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但外旋活动轻微受限。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早期可进行功能锻炼,疗效满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家驷外科学》,第六版.

[2]赵辉,吴敬涛.习惯性肩关节前脱位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8(5):60-62.

[3]黄昌林,吴章权.应用肌止点移位治疗习惯性肩关节脱位.《解放军医学杂志》1985年03期.

论文作者:付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

标签:;  ;  ;  ;  ;  ;  ;  ;  

肩胛下肌重叠缝合术治疗习惯性肩关节脱位论文_付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