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研究*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信息产业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对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作了研究,并指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存在着双重差距,因此应参与国际竞争。为建立现代化的信息产业体系,作者提出了一些建设,诸如疏导瓶颈,加速发展电子通信业;多渠道集资,负债经营;分工专门化,发挥个体优势,提高整体水平;植根于大中城市,辐射四方;创造一定规模的产值。最后,作者对今后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进行了预测。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lnformation lndustry

Hua Xunji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Zhongshan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quir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information industry and points out that there is dual geps comparedwith advanced countries and regions.Therefore,we should take part in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In order to set up the modern information industry system,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overcoming the bottleneck and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industry,raising funds through multi-channels anddividing the work according to the specialization,bringing the individual superiority into full play and rising the overall standards,taking root among the big and medium-sized cities and producing a certain amount of output value,etc.Meanwhile,the rate of development ofChina’s information industry is predicted in the years to come.

1989年世界银行就128个国家(地区)的第三产业以其占GNP比例的情况公开排名,中国的第三产业以其占GNP的26.5%的份额,排在倒数第二位[1],而第三产业中尤以信息产业滞后,严峻的事实,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92年中国政府决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并把信息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本文就此对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作一研究。

1 双重差距

在80年代中期,国家科委科技促进发展中心根据美国学者马克·波拉特的口径与方法,对中国信息经济含量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表明,1982年中国信息经济产值占GNP的15%左右,即750亿元,其中投入市场的信息产品与服务约为9.0%即450亿元;为政府或企业内部服务的约为6.0%,即300亿元。与此同期,美国1985年信息产业产值达到GNP的60%,日本1979年占GDP的35.4%,西欧各国在80年代中期,其GDP中与信息活动有关的约占69%[2]。另据社会信息化指数研究,以日本1965年的信息化指数为100;对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和香港、新加坡五地的信息化进行测算,其结果是1992年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市的信息化指数分别为117.12、134.30、118.12,而香港、新加坡在1989年已分别达到939.87和2121.92[3]。

社会信息化指数是综合衡量一个地区的信息量、信息装备率和信息主体水平的尺度,也从总体上反映了一个地区信息环境的优劣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由上可见,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的社会信息化指数,比之香港和新加坡不是落后几个百分点,而是级数之差。因此,中国信息产业整体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20年以上,这是无可置疑的。

进入90年代以来,信息经济大潮席卷世界,各国政府在调整产业结构和制定科技计划时,都把信息产业作为迈向新世纪的产业龙头和当采技术,这是继70-80年代信息起飞之后的又一轮信息竞赛。为此,美国1993年为其信息高速公路投资8.03亿美元,欧共体的“欧洲信息技术研究与发展战略计划”的第二阶段经费为32亿欧洲货币单位,日本在1992年开始实施的“新科技纲要”中,投资9亿日元研制第六代计算机。亚洲的四小龙经过80年代中期的产业调整后,也都把信息产业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韩国提出1993-1996年信息技术计划,投资19亿美元,新加坡从1987年就开始实施“全国科技信息总计划”,到2000年要将全国变为“信息岛”,台湾在1991年提出的中长期科技战略目标中,把信息技术列为三大战略科技之首,香港的信息产业原本排在四小龙之首,近期香港工商各界为保持其经济持续增长与繁荣稳定,也都计划折巨资改造和兴建新的信息系统。

综观这新一轮的信息竞争,具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以信息高速公路为样板,致力于信息传输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大联网、大流量的信息经济鸣锣开道;二是以开发高新技术为先导,争先控制技术制高点,为提供多功能、高效率的信息硬件、软件奠定基础;三是以全球市场为目标,重新制订营销策略,为实现国际垄断或区域合作而分割市场。

勿庸赘言,中国信息产业正是处在上述双重压力之下、眼前一轮的信息起飞中落后了20年,在行将兴起的新一轮竞争中,又遇到如此强劲的挑战,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双重差距。

2 新的起点

1992年中国政府决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并把信息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这无疑是正确的决策。本文认为,以此为契机,建立一个新的逻辑纪点:面向21世纪,参与国际竞争,用20年左右时间,建立起现代化信息产业体系。

2.1 面向21世纪

21世纪的初始年代,正如前文所述,仍将是信息产业急剧发展而又激烈争夺的年代。发展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领域。首先是网络技术,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有关报告,目前世界上只有16%的信息系统实现了联网,尚有84%是处于单机运作状态,由此引发了大兴“高速公路”的建设浪潮。其次是存贮技术,尽管计算机容量一再扩大,但仍然落后于信息量的增长。从根本上化解这一难题,目前已呈现光明,据报道生物芯片的研究进展,其集成度有可能比现在的集成电路高10[5]-10[12]倍,其编码效率将是普通芯片的100倍。第三,信息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还蕴藏着巨大潜力,目前仅开发出10-12%,其余都可望在2000年前后被开发[4]。最后是金融和贸易的信息化,正在走向无纸无币的融通与交换,这都有待于信息处理技术的支持。

竞争主要是世界市场被重新分割和同行之间的兼并与整合。据预测,2000年全球信息硬件贸易额将达20650亿美元,软件将达10000亿美元,信息服务额也将达1500亿美元[5],如此巨大的市场规模,吸引着各国的信息设备制造商、信息技术开发商和信息服务经营商,他们都从过去立足本国而跻身世界。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1989年世界信息制造商用于兼并或合作的经费即达45亿美元。美日财界首脑从1988年就开始合作一项世界信息网络化的计划,其覆盖面遍及亚太、中南美、东欧和非洲。紧跟其后,英国电信公司与美国MCI公司合资创建新的国际通信公司,美国AT&T公司、德国电信公司和法国电信公司也准备营造一个更大规模的大西洋信息计划。在这一场全球化的信息市场角逐中,亚洲的四小龙是不可忽视的竞争力量,1975-1987年全球电视机的80%是来自亚太地区,目前西太平洋地区的电视机产量约占全球一半,仅此一项就足以说明这一区域信息产业的潜势。

中国在这一竞争格局中处于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一是中国大陆本身具有广阔的信息市场和潜在的信息生产能力,二是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的互补互利经济,将使两岸三地形成一股合力,这股合力不仅对亚太市场、甚至对全球市场都是一个冲击,使得西方世界不得不刮目相待。

综观全球信息竞争趋势,业已打破旧的远离平衡的状态,昔日由美、日、欧共体垄断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美、日、欧共体、中国和港台地区、以及俄罗斯与东欧国家群雄并起,相互之间既争夺又联合的趋势。中国正是在这复杂的环境中,找到了间隙,获得了机遇。

2.2 参与国际竞争

目前,中国信息产业在全球信息贸易中,无论是信息硬件、信息软件和信息本身都处于逆差地位。以计算机来说,截止1992年中国有1万多台大、中、小型机,大、中型机几乎全是整机进口,小型机有50%虽属国产,但零部件进口比重很大。微机装机量达100万台以上,国产微机不到一半,1992年微机销量达25万台,其中国产机仅占33%[6]。由此可见,中国信息产业要想跃出低谷,必须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扩大硬件、软件和信息的国际贸易与交流。

首先从硬件这类产品来看,国外市场容量极大,主要被美、日、欧共体所占据,国内市场1992年计算机产值达200亿元,预计今后将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但也大部分被外国公司所分割,仅美国AST一家就占有中国微机市场27%的份额,1993年其销售额为4.39亿美元[7]。因此,从现在起集中力量,发展电子信息硬件的生产,发起一个“收复失地,进军海外”的战役,这是一项变被动为主动的战术挺进。在这方面上海已采取了实际行动,上海市府明确提出把计算机产业列为全市起拳头作用的支柱产业,他们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突破口,以商品化和规模经济为目标,1995年产值将达到50亿元,2000年力争超过200亿元,如是作法的还有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因此,发展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工业,跻身国际大潮,并非“天方夜谭”。

其次是信息软件,长期以来中国的软件产品处于“以硬带软”的附属地位,致使信息软件价值不能实现,软件研制业难以形成规模。在国外硬件的价格越来越低,软件在系统中的价值比重越来越大,形成全球软件以30%的速度递增的势头。为着改变软件不值钱的状况,中国政府颁布实施了软件保护条例,市场交易开始进入“以软销硬”的国际惯例,这就给软件研制业走出维谷,迈向世界创造了条件。事实上中国的软件技术仅次于几个发达国家,是能独立开发大型系统的国家之一。在汉字信息处理技术方面,中国技术独领风骚,在世界华语地区市场极大。从国内来看,软件需要也日趋扩大,主要表现在金融、商业的业务处理系统不断扩展,EDI系统正朝实用发展;工业中CAD的应用,在全国441个大型企业行将推广与完善,MRP企业管理系统的加速开发,CIMS的推广应用;各类信息服务系统的建立,对网络软件的日益增加等等,由此形成了1992年全国软件产值40亿元的好年景。鉴于国内外软件市场的发展趋势,我们应把握机遇,以软件出口为导向,振兴中国信息软件业。

再次是信息输出,目前世界约有5000多个数据库,分别纳入600多个商用联机系统,通过全球网络,全日候提供信息服务,仅联机检索一项,1986年美国就创值22亿美元,1985年日本为6.8亿美元,1990年欧共体为25亿美元。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1993年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在全球贸易中排名11位,这足以说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进入国际大圈,必然伴随着世界各国对中国信息的需求,尤其是对中国经济信息的需求已呈迫不及待之势。由于中国以往只重视信息输入,信息输出意识薄弱,缺乏输出机制,使得国外信息商不得不建立有关中国的信息库,如DIALOG中的中国数据库,香港“贸易灵”系统的22个数据库有8个是有关中国大陆的经济信息库。此外,外国政府或商贸界派驻中国各地的办事机构或代表人员,都无不自行收集中国的信息,一方面信息闭关自守,一方面信息大量流失,造成中国信息贸易只进不出的单向被动局面。因此,发展数据库生产,特别是组织中国信息资源出口,应是中国信息服务业迈向世界的突破口。

2.3 现代化信息产业体系

建立现代化信息产业体系是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民经济协调综合的使然。目前,这一体系的结构框架尚无定论,本文认为信息产业是建立在多学科技术、跨部门经济基础上产业群,但又是以信息为内涵的专业性很强的产业,由此决定着构成信息产业有以下前提条件。

(1)它的投入与产出应该是以信息为基本材料,即是说以采集、处理、转换、加工、存贮、传递信息为主体的产业或行业。

(2)它的产值和利润应主要是依靠生产销售信息产品或提供信息咨询、信息技术等服务而获得的,即是说在经营空间上归属于信息市场。

(3)它的劳动者主体特征应是信息科技人员、信息生产人员、信息管理人员、信息服务人员所组成,即是说员工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素质从主体上是从事信息工作的专门职业者。

(4)它的产品主要是向社会各界(包括个人)提供现代信息工具、机器和成套设备,即是说专门生产信息器材的企业。

据此,结合我国国情,我认为现代化信息产业应该由信息工业、信息技术业、信息服务业三个公用信息部门和一个非信息产业内部信息部门所构成。(见图1)。

图1

如上所述,现代化信息产业体系是以信息为主体,跨国民经济工业和服务业两大部门,综合利用多学科技术,向社会全方位提供信息机器、信息技术、信息服务三大类产品的产业群。信息工业是整个产业的基础,没有厚实的信息工业,现代化信息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就无从谈起。信息技术业是先导,它决定着信息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水平。信息服务业是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它最终实现信息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非信息产业部门内部信息业,结合中国现行行政隶属体制,它们分别组合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这些信息系统都已形成相当规模的信息开发和服务能力,拥有实力雄厚的技术装备和信息资源,它们在有效地满足本系统内部信息需求的同时,还向社会开放,参与国内外信息交流,理所当然地是组成中国信息产业的主力军。从现在起到2010年,将中国信息产业建立在电子化、规模化、网络化、商品化、国际化的基础上,这是历史赋予的使命。

3 几点建议

中国要建立现代化信息产业体系,实现信息起飞,必须摆脱传统思想束缚,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措施。为此建议如下:

3.1 疏导瓶颈,加速发展电子通信业

现代信息产业与现代电子通信业是天生的孪生产业,没有电信支持的信息业是死寂的信息业,没有信息流畅的电信业是虚无的电信业。因此,在现代化信息产业进程中,电信业特别是电子信息网络业,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但是,目前中国的电子信息通信业落后于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展,这表现为信道狭窄,信流量拥挤,造成信息发送困难或迟不到位,严重地影响和降低信息的流通和利用,已经成为阻碍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

以电话为例,根据国际电联(ITU)1977年对世界77个国家(地区)的统计,得出电话的普及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为1.4次方成正比,就是说电信业要超前于GNP(GDP)的发展。事实上80年代世界电话普及率增长幅度比人均GDP增长率超前1.64%。然而中国电话普及率较高的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仍然处于负面水平(见表1)。

表1 

1965年-1986

GNP增长率电话增长率超前度

北京 546.76% 406.64% -0.2563

上海

   296.72% 110.70% -0.6269

广州 1114.10% 301.28% -0.7296

资料来源:王霄:《广州信息经济实证分析》(硕士论文),1994年

但是,进入90年代之后,形势发生了变化,这里仍以数据进行比较(见表2)

表2

资料来源:1.《亚洲四小龙统计资料汇编》,广东省统计局,1992年

2.《促进广州信息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广州市信息研究所,1992年

由数据显示,香港、新加坡、韩国在整个80年代电话年均增长率都在3%以下,而北京、上海、广州从90年代开始超过3%,也就说明,按常规步伐,只能继续拉大距离,只有加速度,才能实现正面追赶。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公用数字通信网是当前传输信息的主要渠道,它所具有的超时空功能,是任何渠道和手段无法比拟的,因此,疏通这一瓶颈,就等于再造信息产业优势。

3.2 多渠道集资,负债经营

要加快发展速度,必然要加大投资力度,1993年国家对整个电子工业的基建投资为13290亿元,占工业基建投资的2.5%[8],显然单靠国家的投入,不可能实现加速度发展,唯有向国内外广集资金,采取负债经营的措施。改革开放以来,从广东这个综合改革试验区所得的经验表明,负债经营,虽有一定风险,但确为融通资金不足的可行举措。1984年广东佛山市首创发行债券集资建桥。此后推广到电力、铁路、公路、港口、码头等基础设置,取得显著效益,推动了广东经济滚滚向前。信息产业是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业,同时又是轻便型产业,它比之能源、交通、重工业来说,不仅物能消耗低,而且有占地小、用工少、回收期短、见效快等特点。以占地而言,建设一个规模化的钢铁企业,需占用300万平方米土地,而建设一个计算机工厂,只需3万平方米土地就能形成相当规模的生产能力,这些都是吸引外资的有利条件。对外借贷或合资,不仅能解决资金问题,同时也引来了先进技术、科学管理与国外市场,这都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和扩大出口创汇,可见引进外资能产生一举三得的效应。各级政府应充分体谅到信息产业的创业艰辛,特别是信息服务业投入每况愈下的处境,给予信用扶植,为其在国内发行信息债券,建立信息基金,对国外组织招商招标,合资合营,也可通过对外借贷窗口,实行负债经营。

3.3 分工专门化,发挥个体优势,提高整体水平

现代产业特别强调分工专门化,中国信息产业滞后的原因之一,在于分工混沌,缺乏明确的市场目标,形成不了拳头产品和服务特色。这表现在信息服务业尤为突出,许多信息机构企图吞噬整个市场,集技术开发、数据库生产、联机网络服务、信息咨询顾问于一身,大有包打天下之勇。看似多元化经营,实则优势不突出,劣势叠加。如有些机构热心自建数据库,却无力营造联机网络,资源得不到共享,经费投入得不到补偿。须知信息服务水平,服从“木桶原理”,木桶的最大容量是以组成木桶木块中最短的木块为基准。由此应将那些大而全、小而全的信息机构,按木桶原理重新组合,或者是舍去最短的木块,这是信息服务业扬长避短的优化选择。

信息服务的行业分工,首先是将数据库生产与联机网络服务分成两个木桶,拥有资源优势的应专门生产数据库,拥有网络优势的则专门经营联机服务。其次是按信息内容分工组建行业网络,如果行业都有内容专一的信息服务网,各行各业又都进入全国大网络,这样就可形成各具特色、总体多样的信息海洋、满足翻腾不息的国内外市场需要。

3.4 植根于大中城市,辐射四方

信息产业是以无形的信息、知识、思想、智慧的生产为主体的经济产业,这就有着不同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许多特点,诸如原材料与生产方式不同,产品形态与消费结构不同等。将其特点集中起来,可以认为它是一门城市经济产业,必须植根于大中城市,理由如下:

(1)利用信息的主体是人,但不是所有人都善用信息,也就是说信息用户应该具备基本的接受信息、分析选择信息和利用处理信息的素质。这种素质建立在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水平和信息价值观的基础上,素质愈高,接受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就愈强,信息需求量也就愈大。现代大中城市都是一定区域的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中心,聚集着大量能识善用信息的人群,是信息产品价值得以实现的中心市场。

(2)信息的生产主要依托于信息资源积累和智能加工技术条件,它不同于物能经济产业部门,对原材料、能源、交通运输以及土地和水源那样强烈的依赖性。现代大中城市一般地都远离物能经济产业所需的原料产地,且又能源短缺,交通拥挤,土地和水源都极为珍贵,唯独信息源堆积如山,亟待开采。

(3)信息流通从物理构成看,它有其专门流通渠道,但从经济构成看,它总是伴随或渗透在物能流通、商品流通、货币流通之中。四通互相关联,缺一不可,物能流通是基础,信息流通是向导,商品流通是机制,货币流通是媒体,共同构筑了经济良性循环。大中城市的存在和发展,其本身就是这四通冲积的肥沃平原,反过来又为四通提供了自然和人文环境。把大中城市作为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极,把信息产业的布局设点融化在大中城市的发展规划中,这无论是迈向国际的大都市,或者是正在扩建改造的中等城市都应采取政府行为,确保信息产业一席之地。

3.5 创造一定规模的产值

产值是衡量产业在经济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价值标准,也是反映市场需求与产业活力的尺度。根据专家预测,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到2010年将达到88902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将是41407亿元,占GNP的51.56%,第三产业将是36089亿元,占GNP的36.75%[9]。届时信息产业将达到什么水平,这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从文献中我们采集到有关中国信息产业1992年实现的产值:信息工业(硬件制造)200亿元;信息技术业(软件开发)40.6亿元;信息服务业30亿元。考虑到这些数据均非官方正式统计数据,缺乏权威可靠性,又据近期文献报道,仅北京的方正、联想、京海、四通4家公司,1993年技工贸总值即达32,62亿元,相当于上年整个产业产值的12.05%[10],又有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也宣称,其1995年独家产值将达50亿元,到2000年可翻两番,即200亿元,上海也计划在2000年将计算机产值推向200亿元以上。从这些个例推导,上列1992年各项产值,可能偏低于实际水平。因此,我们将上各项产值升幅10%,即信息工业为220亿元,信息技术业44.66亿元,信息服务业为33亿元。同时将这两组数值作为预测2010年产值的基数,按前8年(1993-2000年)年均增长30%,后10年(2000-2010)年均增长15%的发展速度进行预测,可得表3结果:

根据这一预测,中国信息产业将分两个发展阶段,从现在起到2000年为奠定基础阶段,它将采取高速度发展(年均递增30%),把不成规模、不成体系的信息混合体,建成初具规模、体系井然、结构完善的产业部门,届时其总产值将比1992年增长8倍,占GNP5.5%左右,其中信息工业将占第二产业总值的8%以上,信息技术与服务业将占第三产业总值的3.7%左右。第二阶段是2000年到2010年,它在业已初创的基础上,采取次高速发展(年均递增15%),持续快速地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届时其总产值将比2000年增长4倍,占GNP的11%左右,其中信息工业占第二产业的17%以上,信息技术与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7%以上,这就是我们对中国信息产业的期望值。

表3

资料来源:1992年GNP24030亿元,二产11575.2亿元,三产6701亿元,见《中国统计年鉴》,1993年

收稿日期:1994年8月12日

* 国家教委八五规划资助项目(报告之一)。

标签:;  ;  ;  ;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研究*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