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隧道变形缝治理论文_李小雷

摘要:某隧道区间于2003年建成使用,某处变形缝由于变形缝中埋式止水带功能失效,于2008年出现冒水、冒泥、冒沙现象,导致结构土体外水内渗流量增大。2015年3月~4月受几场大雨影响,外水内渗带入较大量的泥沙土(约有100袋)。隧道结构变形缝连接部位出现沉降错台,沉降量约2.0cm,通过综合治理,隧道结构沉降趋于稳定,保证了隧道结构的安全。

关键词:地铁;隧道;变形缝;漏水冒泥冒沙治理

1工程简介

1.1结构概况

某区间隧道为明挖法施工隧道,主体结构于2003年施工结束,2005年9月投入。区间隧道为混凝土双孔隧道,隧道净宽4.4m,净高5.16m,标准直线段边墙厚500mm,中隔墙厚300mm,顶板厚500mm,底板厚600mm,采用C30混凝土,垫层采用C15混凝土厚约150mm。

中心水沟设有在隧道内道床中,宽×深为55cm×20cm,两侧为钢筋混凝土道床,两侧道床分别宽约1.9m,整体道床内设φ14纵向钢筋,φ10横向钢筋,伸缩缝沿道床每12.5m设一条,道床厚度300 mm。

1.2 地质条件

(1)地质条件,该隧道处于长江滩涂沉淀地质,上层有素土、杂土、淤泥质土,下层有粉土、粉砂、细粉砂、中砂、粗砂及混砾石土层,该地质土体具有高含水性、高压缩性、低强度、极易变形的特性,沉积层最厚约30~40m。

(2)隧道范围内有潜水层和承压水层,粉土饱含地下水,但该层厚度小,分布不连续。上层为潜水层,下层为承压水层。

(3)地质分析

根据地质钻探孔J18、J19资料显示:

1)变形缝基土主要为-2b4淤泥层、-5d2-3粉砂层和-3C3粉土层。

-2b4淤泥层,层厚6~7m,饱和,流塑性,呈高压缩性,含水率ω:31.9~51.4%,塑性指数Ip:10.6~22.0。

-5d2-3粉砂层,松散,厚度变化大,含水率ω:23.0~43.4% 。

-3C3粉土层,流塑,高压缩性,透水性较好,含水率ω:25.1~39.4%,塑性指数Ip:6.0~12.0。由于强透水性使钻孔过程中极易产生软化、泥化,引起次生病害问题的土层。

2)该部地下水为浅层潜水和深层承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沟、塘及秦淮河水补给。变形缝出现冒水、冒泥、冒沙时,极易将结构基土带走,淘蚀,形成脱空后出现沉降错台。

3)为确保地铁区间隧道的安全运行,急需对该部结构基土进行灌浆充填固结,控制外水内渗,稳定结构外基土。

1.3 该隧道现场病害

该隧道区间出现严重漏水、漏泥加砂,出现箱涵错台现象(如图1),对运营中的隧道产生极大地危害,所以务必及时处理整治。

图1 现场病害照片

1.4前期工作

1、土建专业和轨道专业的工作:土建是加强巡检做好隧道沉降监测工作,轨道是加强巡检,关注轨道几何尺寸变换、轨枕道钉等的变化。

2加固方案

2.1 侧墙、顶板底板变形缝漏水修复处理(封闭)

(1)、清理原变形槽内嵌缝材料采用旱强水泥封闭,要求压贴紧密。

(2)、距变形缝两侧100~150mm位置布注浆孔,孔径Ф32.孔深至结构外5~10cm,孔距400-500mm。

(3)、依孔序灌入水泥浆液,水灰比0.6:1,和EAA高渗透性亲水环氧,注浆压力0.3~0.4mpa。

(4)、待凝后清除变形缝槽口内旱强水泥,要求无浮尘,口平整。深度40~50mm。

(5)、对槽口内涂刷EAA界面剂要求均匀不漏空。

(6)、嵌入遇水膨胀止水条,要求压贴紧密。

(7)、嵌入单组份嵌缝膏,要求表面平整。详见图4与注。

2.2变形缝结构外基土充填固结灌浆:

1)、距结构边墙、中隔墙400~500mm位置依布孔图进行画线定位布钻孔位,混凝土结构段开孔孔径Ф75mm,孔距2.0m,钻孔孔深要求预留8~10cm结构混凝土,要求不能钻穿结构混凝土。钻孔要求开孔垂直度、误差控制在0.5%。钻孔如遇钢筋应重新开孔,废孔处理采用水泥沙浆预埋EAA注浆管后,待凝后进行灌浆注浆封孔处理。

2)、对钻孔进行清孔、要求无尘、无泥垢,安装孔口套管采用环氧注浆封埋孔口套管,并做好孔口封闭,套管安装露出混凝土底板面高度不能超出轨道面标高。

3)、依孔序进行自上而下钻孔,孔深至基土下4.7m,视钻孔成孔情况。调整钻孔深度,必须严格控制不能钻穿③—4e土层,将该部的承压水与浅层透水相通,产生施工过程的不良后果。

详见图2、图3与注

分段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

孔深m1.534.7

注浆压力MPa0.30.40.5

注:①注浆结束标准,可采用灌入浆量与注浆压力双控制,具体视施工作业情况及时间而定。②一共44个注浆孔,每个孔分三次,也就是三段注浆,钻孔深度和注浆压力见上表。上述根据地质报告制定的注浆深度。

4)、钻孔过程严格控制用水量和孔内冒沙泥浆,遇塌孔严重或成孔困难,即暂停钻孔进行封孔注浆。

5)、灌浆水泥浆,水灰比0.6:1~1:1,采用自上而下分段钻孔—扫孔—灌浆,达到施灌压力后稳压10min结束水泥灌浆。

6)、结构基底灌浆结束待凝后,将孔口套管露出混凝土的部分进行切除,并清除套管内水泥浆下150~200mm,采用Ф32mm钻孔至孔底800mm,埋管进行EAA环氧封底和管内封闭灌浆,灌浆压力0.3~0.4MPa,目的是加强防止处在混凝土段的孔的套管渗漏;

7)、施工过程严格做好接触网挂网措施,做好地铁隧道内设施的保护,同时采用水平仪做好隧道内灌浆过程的抬动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

(3)、注意事项

1)、钻孔过程中出现涌水、涌砂时,及时采用稳沙控水,待凝后采用相应的材料进行临封后再继续进行钻孔(材料是加入速凝的水泥浆和聚氨酯灌浆材料)。

2)、水泥灌浆应派专人严格监控灌浆压力,防止灌浆压力引起新的结构抬动,并做有效的卸压措施,灌浆结束应与监测沟通,随时掌握沉降抬起情况及时。

(7)、嵌入单组份嵌缝膏,要求表面平整。

详见图4与注。

图4隧道结构变形缝止水和槽缝口修复处理

注:

①结构侧墙混凝土厚500mm;

②结构中埋式止水带;

③结构变形缝漏水灌注水泥浆与EAA高渗透性亲水环氧注浆孔,孔径32mm,深550~600,孔距400~450mm;

④结构变形缝内嵌入椭圆形遇水膨胀止水带;

⑤结构变形缝口嵌单组份聚氨酯嵌缝膏,厚30mm。

2.3道床加固

(1) 道床与侧墙、中隔墙接触部位注浆封闭

(2) 道床与水沟接洽位的封闭注浆

(3) 整体道床注浆加固等(详细做法略)

3施工内容

3.1施工工程量

施工从时间2015年5月15日至2015年7月15日,共分了五个阶段施工。本次变形缝两侧结构外基土充填固结面积约2002,共布灌浆孔52个(排孔44个,变形缝底板两侧8个),加固基土深度3.5m。完成工程量见下表。

3.2施工流程:封闭结构渗水、冒砂部位→布孔→钻孔→安装孔口套管→依技术要求进行水泥灌浆→对变形缝口进行清理、注浆和嵌缝处理→对孔口套管进行水泥+EAA环氧复合灌浆封管

3.3施灌技术要求

(1)、安装灌浆套管,在布孔位上进行结构混凝土段钻孔,孔径Φ75mm,孔距2.0m,钻孔深度1.0m,钻孔垂直误差控制在0.5%。

(2)、安装孔口套管,要求控制在轨道标高界限以内,采用EAA环氧灌浆固封。

(3)、灌浆采用分孔序自上而下分段施灌,分段施灌孔段长与施灌压力如下

3.4施灌材料性能

施灌材料42.5R普硅水泥、稳定剂、减水剂、水灰比0.6:1

3.5施灌效果分析

A、B、C、D排各孔段(共3段)(未含E排8个孔)

灌注水泥量共115.35吨,水泥浆量184.56吨

水泥浆量:A排47.44吨,B排46.16吨,C排36.8吨,D排54.16吨。平均耗浆量, 第一段:3890.9kg/m,第二段:841.2kg/m,第三段:1038.5kg/m。

3.6本次结构基土充填固结灌浆特点

1) 受流失基土脱空影响,结构基底下第一段0.3m位置充填耗浆量较大。第一段是第二、第三段的4.6倍和3.7倍,说明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达到了充填效果。

2) 中隔墙孔(B、C排)灌入量<边墙孔(A、D排),说明水泥浆体充填至土体内,具有一定的挤密性,边墙孔灌入量。

3) 进行第一孔段灌注水泥浆时,浆液在各孔中都出现串浆充填,如A3孔施灌,A5、A7孔孔口有浆液返出,说明浆液在脱空部位充填固结。

4) 施工完成后,经历2015年6月2日特大暴雨和2015年6月底、7月份多次连续特大暴雨板变形缝未见出现原冒水、冒泥、冒砂情况。

5) 通过施工过程沉降监测,隧道结构沉降数据无较大变化,处于稳定范围值内。

6) B、D排钻孔至2.3~2.8m位置发现已触到②-3C3的粉土层中,孔口回水为粉红色。

3.7施工完成总量

1) 基土灌浆耗水泥136.00吨,耗水泥浆量217.60吨。

2) 变形缝结构右侧墙灌浆耗浆量1.25吨、左侧墙灌浆耗浆量1.35吨、顶拱灌浆耗浆量3.65吨,共计耗浆量6.25吨。

图5施工结束后隧道和伸缩缝

4施工总结

特殊地质条件下的伸缩缝冒水、冒泥和冒砂,结构沉降。采取注浆封堵伸缩缝和注浆加固相结合的处理,能够较好的解决上述难题。

论文作者:李小雷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3

标签:;  ;  ;  ;  ;  ;  ;  ;  

地铁隧道变形缝治理论文_李小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