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主导产业增长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现阶段推进四川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选择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加快主导产业增长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现阶段推进四川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选择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加快主导产业成长 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四川现阶段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阶段论文,增长方式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主导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认为,四川经济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间差距的不断拉大,决定了四川的经济发展必须着眼于提高整体素质,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从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出发,四川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以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作为重要选择。“九五”期间,四川的主导产业应为:(1)以生猪为基本原料的食品、皮革、制药、饲料产业链;(2)以水能资源为主干的电力、水力、旅游、生态产业群;(3)以轿车、微型车、摩托车为骨干产品的家用机械工业;(4)以家电、信息、通讯产品为重点的电子工业。由于四川还没有形成一种有利于发展主导产业、促进资金良性循环的经济体制,因此,必须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转变经济体制结合起来,通过加大改革力度,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

执笔人:唐公昭、姚启源、黄启国、吴兆华、王川

一、四川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四川必须求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国民生产总值(GNP)将提前4年“翻两番”;人均GNP已由“五五”末的340元左右,增至“八五”末的近3200元;如果今后能保持8%以上的年均增长,本世纪末人均GNP翻两番、达到“小康”的奋斗目标可以实现。

但是这些年来,四川出现了一个上至领导下至群众,大家既关心又担心的问题,就是四川经济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在不断拉大。

——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下降。由“五五”末的7.1%,降至“八五”末的6.1%。

——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不断拉大。80年代初四川比全国低28.1%,1995年则低了34.2%。

——工业化进程慢于全国。1980年四川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5.31%,90年代中期已降至5.09%。

——某些传统优势在全国的地位下降。四川冶金、机械、电子、食品4个行业的总产值,1980年在全国同行业中的比重为6.37%,高于当时四川工业占全国的比重,到了1994年,该比重降到了4.56%,已经低于四川工业占全国的比重,甚至象曾经占有“突出优势”的食品,同期占全国的比重也从8.53%下降到5.4%。

——在西部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有所下降。“五五”末,四川国民收入占了西部9省区的44%,占西南4省区的68%,而1993年,这两个比重已经分别降到了38%和61%。

这些情况表明,四川经济虽然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全国却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发展偏慢,而且原有的一些优势已经不甚稳固。在全国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的今天,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上上下下的关注。

为了实现跨世纪的宏伟发展目标,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同步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逐步缩小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四川必须加快发展。加快发展无疑要求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努力提高经济整体素质,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求得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四川加快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表现在资金上

四川是一个发展中的省份,工业化任务远未完成。要加快发展步伐,资金总量不足,是一个现实的、而且将会长期存在的突出制约因素。这也是不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都遇到的共同问题。

资金制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总量问题,二是使用效率问题。对这两个问题均应高度重视。人们常说到的一个事实是,四川信贷规模与经济总量所占比重不相称,到90年代初,四川以占全国5%左右的信贷,实现了占全国约6%的国内生产总值。由于国家长期实施“东倾”战略,四川得到的外部投入确实比较少。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靠增量支撑起来的,大量的新增资金用在了新的发展领域中,因此,资金数量是否合宜,不仅要看其总量是否足够,更要看增量的使用是否有效。为此,这里比较一下四川与全国每亿元新增GDP所占用的新增贷款数额。从下表可以看出:个“六五”期间,四川的新增资金占用水平比全国低了30.4%。虽然这中间有四川农业比重较大而使资金占用少的因素,但是当时四川经济增长同全国一样,主要是靠工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可以认为那时四川的贷款增量使用效益要比全国好。“七五”是改革以来我国经济的第一个高涨时期,四川与全国一样,都出现了信贷规模超前增长的情况,因此贷款占用水平明显提高,不过从表中可以看出,四川的占用水平虽然仍低于全国,但差距已缩小到11.6%。而到了“八五”时期,全国新增贷款的占用水平明显下降,而四川则继续上升,比全国高出了14.5%。从近10年的情况看,全国的平均占用比四川低了7.6%。这说明,在“资金短缺”的背后,还有一个“为什么短缺”的问题,而就其实质来说,这是四川长期经济粗放增长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每亿元新增GDP所占用的新增贷款(亿元)比较

全国四川

“六五”期间 0.7798 0.5425

“七五”期间 0.9697 0.8573

“八五”期间 0.7518 0.8608

1985~1995期间0.7945 0.8601

(三)四川经济粗放型增长在资金问题上表现得相当严重

据此分析,四川经济的粗放增长,既有着与全国类似之处,也有自身的特殊问题。与全国相似的是:四川农业比重高,工业化难度大;工业结构偏“重”,不利于积累;传统计划经济的成份较大,体制改革的任务相当艰巨。加上四川地处中西部和内陆腹地,在“梯度发展战略中”处于比发达地区更不利的地位,劳动就业压力大,整体技术水平不高,这些,都决定了我省经济增长在一定时期内与全国多数地方一样,难以完全摆脱粗放型特征。

但是,四川经济的粗放增长还有自己更突出的问题,即资金的损耗性短缺更加严重。前些年间,四川由于项目选择不当、自筹资金不到位、管理不善等原因,已导致了为数不少的低效益甚至是无效益的投资,成为加剧资金短缺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七五”末到“八五”末,全国全部信贷资金周转次数,由1.22次上升到1.29次,效率提高了5.7%,而四川则从1.51次下降到1.26次,效率降低了16.6%,其中资金损耗的影响就很大。据调查,四川工商银行系统目前的“一逾两呆”资金,已占到贷款总额的23.6%,其中最不良的“两呆”资金占全部不良资金的比重高达38.3%,均高于全国平均比例。90年代初金融秩序出现混乱时,四川发生的坏帐烂帐,也要比全国严重。值得深思的是,低效投入造成的资金大量损耗的现象,在80年代中期就已经出现,但至今仍没有明显改变,长此积累,当然会导致明显的粗放型增长的特征。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人们用来衡量经济增长是“粗放”还是“集约”的一个重要指标。据测算,四川目前的科技贡献率为36%,比全国低4个百分点。实际上,这个贡献率,是在经济增长中扣除劳动和资本增长的贡献率而得出的,由于四川劳动增长与全国的情况差异不大,所以,影响那4个百分点的主要因素,就在于四川的资本耗费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相对比重过大。

(四)加快四川发展,必须下大力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不少人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到1995年底,四川信贷总额占全国的比重已达到6.3%,已经超过了国内总产值占全国6.1%的水平;同时,四川股票、债券等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也高于经济规模在全国的比重。四川要保持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赶上全国平均水平,进而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唯一可行的选择,只能是在认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下苦功,特别是减少资金的损耗性短缺,促进经济尽早步入良性循环。

这里不妨再算几笔帐。如果四川国民生产总值在本世纪末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而信贷的使用效率也能够达到全国“八五”的平均水平,则届时的信贷规模,要比“八五”末增加3360亿元,如果信贷使用效率仍处于四川“八五”水平,则信贷规模要增加到3850亿元,比上一种情况多出近500亿元,如果出现一种最不好、但也是可能出现的情况,即按照自“七五”以来四川信贷使用效率的下降趋势(年递减约3.2%),则届时的新增信贷规模将需要达到4560亿元,这意味比第一种情况多出1200亿元的占用,与此相应,届时四川的投资回报率就会比全国低20%左右,我们也就不难想象那时四川经济的发展难度。

二、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是四川现阶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较好选择

(一)现阶段四川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侧重于产业结构升级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奋斗目标,也是一个奋斗过程,在不同的时期,应当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确定四川现阶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侧重点,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需要通过分析影响增长方式诸因素,结合四川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找到这个侧重点。

四川目前发展阶段的特征,表现为一个突出的矛盾:一方面,四川经济仍有着城乡经济反差较大的“二元结构”特征,农业和重工业比重偏大;另一方面,四川经济已经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不可能再因循传统的“农→轻→重”的路子发展,要同时推进农村工业化、工业现代化和产业高度化几项任务。这就决定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因素”的下述取舍:

——像劳动力素质、资本素质、技术水平等发展因素,属于影响增长方式的“慢变量”,它们有赖于教育、科学、文化等的全面进步,转变为现实效益的周期较长,难以较快地改善资金的循环质量,需要长抓不懈,并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有重点、分层次的推进。

——像区域布局这样的发展因素,多年实行的“区域倾斜”的发展途径证明,虽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起过较好的作用,但它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负效应。目前国家也在调整区域发展的思路,改革与区域倾斜相应的财税体制,在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上,也主要是着眼于产业而不是地理位置。

——在二元结构的条件下,经济高速成长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要加快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加大现代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农村经济中二、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以加大高效产业的份额,促进资金“高效投入→增加积累→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由上述分析可见,比较而言,四川现阶段应当突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这一侧重点,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种选择不仅符合四川实际,也符合国家发展的战略构想和全国产业升级的大态势。世界发达和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成功经验也证明,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从产业升级入手,是一条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的成功之路。

(二)产业升级的重点,是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

从产业升级入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首先有一个产业重点即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如日本在经济起飞时期选择了重化工业,新加坡在90年代选择了高新技术产业。根据国际经验,在工业化完成阶段,选择主导产业需要把握两个基准,一是需求的收入弹性,二是技术进步速率。四川现在尚处于工业化初期,并已显现出工业化中期的某些特征,因此,在运用国际经验时要同四川的实际结合起来,明确一些选择主导产业的原则。我们认为,这些原则包括:

有限目标原则。既然经济增长方式有阶段性特点,产业结构升级也应当是一个有限目标,即在有限的时间内选择有限的重点。从时间上看,现阶段以在“九五”期间能见成效为宜,其好处是可与“九五”计划的实施衔接,时间跨度适中,便于操作把握。在主导产业数目上,考虑到四川建设资金的承受能力和管理上的可控能力,在“九五”期间,以选择4~5个重点行业为好。

现实基础原则。要选出那些在区域竞争中有利于发挥四川基础好、比较优势大的产业,包括已有规模、生产能力、技术、质量、数量、资源、交通等诸多方面,都应立足现实,扬长避短。要通过分析比较,从中选出那些别人达不到、抵不垮的产业和产品。

发展前景原则。所选择的重点产业,必须有较好的市场前景,这是实现资金良性循环的基本保证。发展前景原则,还决定了所选产业应当具有先进性,应为四川产业结构升级领航。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比较有利于吸引省外、境外的资金,解决四川资金严重短缺问题,因此,选择重点产业,必需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与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大趋势相吻合,这样才容易得到国家的支持,对外来资金也才有更大的吸引力。

带动能力原则。四川是一个幅员辽阔、区域类别复杂、产业众多、门类齐全、层次高低不齐的大省,经济的发展要有利于全省经济总水平的提高,尤其要能够有效地改变四川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因此,确定产业重点,要考虑其对全省其它行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带动性强、关联度大的,就会有利于从总体上而不是个别地改善经济运行的质量。

依据上述原则,四川“九五”期间的重点产业选择,就不能拘泥于既有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的分野,而应当是既要能影响全局、又能影响发展方向的“主导”。概括起来,四川“九五”时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思路应是:突出重点,培育优势,形成主导,改善循环,增大实效。

三、“九五”期间四川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发展目标

(一)重点发展四大主导产业

根据上面提出的基本思路和选择原则,经过反复的比较筛选,我们认为,四川在“九五”期间,可以重点发展4大主导产业;

——以生猪为基本原料的食品、皮革、制药、饲料产业链。通过发展生猪及其产前行业和产后行业,形成联系紧密的产业链,并且尽可能地将这个产业链的重心转移到中小城市和农村,以之带动农村产业升级。

——以水能资源为主干的电力、水利、旅游、生态产业群。围绕水能资源的开发,带动相关的“卫星产业”,形成复盖广阔的产业群体,并尽可能地以之带动不发达地区的发展。

——以轿车、微型车、摩托车为骨干产品的“家用机械”工业。发挥四川机械行业实力雄厚、门类齐全的优势,突出现代家用机械这个市场容量很大的重点产品,以之实现四川重工业的“轻化”。

——以家电、信息、通讯产品为重点的电子工业。发挥四川电子行业产、学、研的综合优势,突出其中市场前景较好的重点产品,以之促进我省产业结构及时跟上“后工业化”的大趋势。

以上四个行业中:前两个是以基础产业为核心的,可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并带动不发达领域的发展,提高我省的整体发展水平;但是它需要稍长一些的发展周期,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资金循环,但其作用显现较慢。后两个属于近、现代加工行业,积累能力较强,对于改善资金循环可起到重要作用;但改变二元结构的作用比较间接,同时需要基础产业的支撑。因此,需要将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形成互补互促的合理产业配置。

(二)四大主导产业的基本发展目标

发展主导产业是为了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要实现的目标应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其发展水平的要求,即在搞好宏观经济态势预测的基础上,确定所选主导产业到本世纪末的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等;二是对其投资效率的要求,即按照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在合理测算的基础上确定主导产业的资金需求和供给。只有把这两个要求结合起来,才能改变过去提出产业政策时有“产业”而无“政策”的缺陷,真正体现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

主导产业的发展目标。根据四川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全省“九五”计划考虑,到2000年,前面提出的4个主导产业的发展规模可以定为:

1.以生猪为原料的产业链:生猪出栏达到8000万头;整个生猪产业链的增加值达到240~300亿元。

2.以水能资源为基础的产业群:水火电装机容量达到2135万千瓦;加上水利、旅游、环保等各业,水能产业群的增加值为100~150亿元。

3.以汽车和摩托车为主体的家用机械:两种机动车的总产量达到400万台;主干产品增加值为300亿元,加上相关产品,整个家用机械产业的增加值约350~400亿元。

4.家用电气、通信、信息产业:骨干产品的增加值到本世纪末要达到140~200亿元。

到2000年,上述4个主导产业的增加值,大体可以达到830~1050亿元,其年均增长率约为20%~25%,届时它们占GDP的比重约在15%~19%。

主导产业的投资效率目标。要实现以上发展目标,无疑需要大量投入。显然,在不同的增长方式下,将会呈现不同的资金需求。若是按“八五”期间四川的投资效率水平,这4个主导产业共需630~890亿元亿元投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应地约为36%;若按照“八五”全国的效率水平,总投资额可以降至420~630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提高到40%;如果转变增长方式的改革措施再得力一些,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能提高到50%以上,投资可以进一步减少到250~420亿元。上述第一种投资效率,显然是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延续,是不可取的;第三种效率虽然比较理想,但在短短一个5年计划中恐怕不易达到。因此比较恰当的选择是:通过5年的努力,使主导产业的投资效率水平达到上述第二种状况,并继续趋向于好转。如果占四川GDP近1/5的主导产业实现了资金的良性循环,就可以说四川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基本上了路。

四、加大改革力度,加快主导产业发展

(一)充分认识发展主导产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虽然发展主导产业是四川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好途径,但要实现上述目标,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回顾四川发展重点产业的艰难历程,要想真正抓好抓出成效,需要克服几个突出困难。

首先是与现行发展思路的矛盾。四川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重视区域发展的路子,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不很明晰,在体制上,也就缺乏扶持全省性产业优势的机制。沿海发达省发展家用机电产品明显快于四川,中部的河南省已占有了全国很大的猪肉食品加工市场,就在于这些省的主导产业促进机制要优于我省。

其次是这些行业的现行管理体制问题较多。四川机电工业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不少又是各地的现实财源,受旧体制的制约较多。生猪基本上依附于村社经济,其加工制品又以城市为主,其间利益分配的矛盾不少。电力则是“条条管制”,像价格、投资、输变电和管理等重大问题,解决起来难度不小。

最后是这些产业具有不同的市场适应性。前两个涉及到基础产业,它们都有一个资金大量投入后一时难以见效的过程,市场波动也具有长周期性;而后两个产业属于投入产出周期相对短一些的行业,市场波动一般也是短周期的。二者在市场实现上存在着“先天性”比较收益差异,造成调控上的一些困难。

所有这些难题都集中在体制上,换言之,四川还没有形成一种有利于发展主导产业、促进资金良性循环的经济体制。另一方面,发展越是加快,就越是要求深化改革,而且越需要切中难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所以,必须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转变经济体制结合起来,通过加大改革力度,切实解决上面的难题,以完成四川“九五”期间实行“两个转变”的阶段性任务。

(二)以资金政策为重点,改善主导产业的省级经济调节和管理

把发展主导产业作为省委、省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省委、省政府抓经济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为了解决好过去产业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可以将抓好主导产业作为工作的重点。特别要敢于和善于发挥政治力的作用,不要忌讳经济发展中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做到敢取敢舍,决定了的事就要拿出权威,一抓到底;要将发展目标和投资效率目标分解到有关地方和部门,实行分级责任制管理,每年都要对主导产业的发展进行绩效考评;要加强省上对主导产业发展的管理、服务和监控工作,搞好其中大量的协调工作,在争取中央支持和对外引资时,要上下一致,形成合力;要区别承担重点任务者与非重点任务者的考核标准,同时鼓励各地各部门发现和靠自力更生培育自己的经济生长点,不搞“一刀切”。

以滚动发展为主导产业的主要筹资思路。经验证明,要解决资金短缺这一最突出的问题,滚动发展是一种比较好的思路。要区别不同主导产业对市场的不同适应性,寻找不同的方法。对于前两类偏于基础类的产业(生猪产业链和水能产业群),因其资金占用周期较长,开始提供的积累较少,可以主要采取发行滚动债券(包括受益债券)等办法,实行滚动积累。对于后两类积累较快的产业(机械和电子),为了保证再投入的不断增加,可以采取建立财政(建设性预算)、银行、企业共同投资的“主导产业发展基金”的办法,进行滚动投资。

千方百计盘活资本尤其是国有资本的存量。四川主导产业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长期多头分散发展,造成的非经营性资本和低效资本比重过高,因此资本质量总体上偏低,这个问题在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国有企业尤为突出。发展主导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通过优化其资本存量结构,提高有效和高效资本的比重。除了大力发展企业集团和股份制经济外,一个重要途径是搞活引资筹资政策,结合引资包括对境外、省外的引资和省内不同地区之间的引资,以多种方式实现这种优化:一是以优质项目换取外来投资,实现嫁接式的资本重组;二是以实物资本换取货币资本,降低非经营性资本的比重;三是以资源换取先进技术,保证资本的高效性。围绕主导产业搞活引资筹资政策,不仅要善于抓住国内和世界性的产业传递机遇,大力引进省外境外的资金,还要善于抓住国家开发西部的时机,吸引国家银行和大公司的投资。

(三)组建主导产业的企业群,实现集约化经营

组建科工贸(农)一体化的主导产业大型企业集团:一是要把主要力量用在重点上,优先加快建立主导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不宜搞“撒胡椒面”式的改革改组。二是对不同类型的产业集团应当采取不同的组建方式,对于前两类基础型的主导产业,可以按区域经济布局,组成若干个科工贸农大集团,采取当地资源、企业资本、农民土地、科研机构技术分别入股的方式,在收益合理分享的基础上,优化要素组合;对于后两类加工型的主导产业,则应当主要通过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方式,建立跨区域、跨所有制的集团。

优先推进主导产业的企业改革。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推进配套改革,加快主导产业的企业制度的创新。结合公司制、股份制和发展大集团的改革,以及政府转变职能的改革,建立起责、权、利关系明确的资本委托经营制,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强化以企业为市场主体的微观制度。必须加快建立主导产业企业的社会保障体制,通过划出一部分企业资本和建立“主导产业改革基金”的办法,真正实现企业保障的社会化,大幅度降低企业的社会成本。

加大主导产业企业的开放程度。要按照企业是市场主体、从而也是开放主体的基本要求,使主导产业的企业优先获得更加充分和自主的对外贸易、吸引资金和技术、发展跨国经营等权力,放手让它们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

(四)大力开拓主导产业的市场

建立和形成“政企合作”的市场开拓机制。要使主导产业快速有效地发展,市场开拓是一个关键问题。根据一些国家的经验,开拓市场不仅是企业的事,政府也有许多工作要做:一是要为主导产业培育起完善的市场体系,特别是大力发展资金、土地、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使企业有一个良好的资源配置环境;二是通过组织各种国内外交流活动,有目的地为主导产业打好“政府广告”;三是搞好宏观预测,为主导产业提供高层次、高质量的市场信息,使企业能够高效、快速地开拓省内外和国内外市场。

重点培育金融市场。要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培育各类要素市场,“九五”期间最重要的是发展金融市场。四川要全力以赴,争取组建四川省地方银行;无论是组建城市合作银行还是四川发展银行,都应当把主导产业作为重点融资对象,这样才能保证地方性金融机构的筹资效益,也才能得到国家的支持和理解。要结合建立“主导农业发展基金”,大力发展各种投资证券市场,特别要探索主导产业发展基金市场化的路子,建立有广泛进入主体的“主导产业发展基金市场”。

(五)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科技进步

把主导产业作为“科教兴川,的一个重点。在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可以重点搞好主导产业的“科教兴业”,这不仅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好、办成几件大事,而且由于服务于这几大主导产业的科教力量本来就是四川的科教优势,这样做也有利于扬长避短。因此在实施技术政策时,要注重鼓励这方面的发明创造。

着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新型科技体制改革。要大力推进和完善由产、研、学组成的中介组织,特别是要在主导产业中组成由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直接参股的“主导产品产、研、学集团”,并结合政府的科技投入和地方银行的组建,建立主导产品科技风险基金,加快四川主导产业技术进步的步伐,使“科教兴川”一步一个脚印地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注:此文为中共四川省委“五个一工程”重点文章

标签:;  ;  ;  ;  ;  ;  

加快主导产业增长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现阶段推进四川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选择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