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命题趋势分析_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论文

我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命题趋势分析_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论文

试析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的命题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趋势论文,职业资格考试论文,全国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已经举行了两次。对比分析两次考试的题目,尤其是被人们称做“大题目”的综合题,可以看出命题的一些趋势。本文试对此谈些看法。

一、结构合理化

2003年的试卷结构,在把握命题的知识层次方面有很大改进。考试大纲规定应该“掌握”的知识内容,在试卷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按题量统计,“掌握”层次的占56%~67%(“熟悉”层次的占22%~30%,“了解”层次的占8%~19%);按分值统计,“掌握”层次的占了62%~73%(“熟悉”层次的占16%~29%,“了解”层次的占4%~12%)。尤其是中级“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科目,“掌握”层次的题量之多,大大高于其他三门。这表明考试内容的分布正向合理化发展:大纲中明确要求应该“掌握”的知识,对于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是最重要的知识,所以考试的题量就比较多,并有相当的知识纵深度;要求“熟悉”的知识,是比较主要的,所以考试的题量和知识纵深度就适中;而要求“了解”的知识,相对地说是比较次要的,所以考试的题量就少,知识深度也较浅。

体现结构合理化的另一个方面,是命题比较充分地考虑了各种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工作特点,尽量使各类考生的得分“强项”在试卷中有大致相当的体现,从而让所有考生具有大致相等的得分可能性,而不特别偏向文字编辑人员。必须参加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的,主要是图书出版社、音像制品出版社、电子出版物出版社、期刊出版单位和互联网出版单位中从事编辑、校对和技术编辑工作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这三种人员之间,不但编辑人员、技术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有很大的岗位特点差别,就是编辑人员也有区别,如文字编辑与美术编辑的工作情况就有很大的不同,而图书编辑、期刊编辑、音像编辑、电子出版物编辑和互联网出版的编辑也各有特色。2003年试卷的知识结构分析告诉我们:上述各种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试卷(“出版专业基础知识”科目基本上不存在需区别岗位特色的问题)中都有大致相等(15%左右)的得分强项;而对于这些技术人员来说,具有共同性的出版学理论、编辑学理论、法律法规、时事政治、发行方面的知识,在试卷中又占了40%左右。这个比例可以说对各个岗位的技术人员都是比较合理和公平的。

结构合理化的又一个方面,是综合题中没有出现“了解”层次知识内容的题目,绝大部分是“掌握”层次的,极少量题目涉及一些“熟悉”层次的知识内容。因为从题型作用来说,综合题应该最能反映考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并且由于题均分值较高,对考生的总体成绩影响很大,所以理应尽量用于测试考生的基本业务能力。现在将它们主要用于测试“掌握”层次的知识点,应该说是较好地发挥了这类题型的作用,无疑是很合理的举措。

二、注重实践性

编辑、出版工作的实践性很强,因而专门研究“编辑”、“出版”理论的学科也属于应用科学。这样,用于测试有关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职业资格考试,当然就必须讲究实践性。否则,如果出版业从业人员只会谈编辑、出版方面的一些“大道理”,只会列举这种“性”那种“性”,而不懂得如何结合实际工作执行出版工作规范和程序,不会处理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审查不出稿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会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整理以消灭错误、润饰提高、规范统一,不知道校样处理和书刊整体设计的要点,估算不出具体一本图书(或其他出版物)的制作成本,那么,即使考试成绩很好,也无助于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因此,不但辅导教材的编写要强调实践性,职业资格考试的命题也要有助于考生提高实际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要凸显出版专业理论的“应用性”特色。综观2003年的试卷,在加强实践性方面确实有很大提高。

选择题一般都用于考核对概念的理解,但是现在其中也出现了对实践能力进行考核的题目。例如,列出几个选题名称,要求考生判断其中哪些需要办理备案手续;将某图书的差错率作为已知条件,要求判断该书的编校质量等级;假设某期刊拟与中文版一起出版英文版,要求回答该刊编辑部应办理什么手续;某图书出版后可由哪个单位承担总发行,等等。

综合题部分更是十分强调实践性,基本上没有出现要求考生“照本宣科”地回答某个概念的定义或者一一列举某知识点中各个要点的问答题,而要求考生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却大大增多。除设置了在其他系列(如工商、会计、律师、医务等系列)的职业资格考试中也常见的案例判断题、计算题和综合知识选答题之外,还根据出版专业独有的工作特点,设置了模拟审稿题、模拟编辑加工题、模拟校对题和写作题。这些题目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在教材中难以找到可以完全照搬的现成答案,但如果真正掌握了教材中所讲的知识内容,却又不难回答。当然,其中的后三种题目,还需要考生掌握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高中以上文化水平者所必备的一些基本常识,而这些要求在对考生报考条件的规定中就已经体现了。

注重实践性的另一个方面,是根据考生的年龄特点不要求考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而强调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试卷中对一些基本概念的定义或者要点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核,而选择题的题型特点就在于已经将各种可能的答案列出,考生不必背诵教材内容,只要对知识点真正理解了就能作出孰是孰非的判断。当然,不要求死记硬背并不意味着不要求考生记忆知识点,看过教材之后如果什么都不记忆,脑中空空如也,那是无论如何也难以通过考试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要求的记忆,是建立在对知识点已有充分理解基础上的、有重点的、有系统的融会贯通式记忆,而不是对一段段具体表述文字的机械式记忆。

当然,注重实践性并不绝对排除对一些字句的背诵。党和国家对出版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实行的方针、政策等,为了保证意义上的明确性、规定性和持续性,在措辞上都是严格“定型化”的。这些内容非常重要,从事出版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时时牢记于心并贯彻到实际工作中,所以应该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逐字逐句记忆。从试卷上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这些内容一般都采用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核(选择题形式在这里也确实是不适宜的),但这类简答题的数量很少,并且其中大部分又演化成“填空回答”的形式,只要求考生记住关键词句,不必逐字逐句记忆整段文字。

三、注意通用性

参加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的考生不但工作岗位有所不同,而且他们原先学习的学科专业也多种多样。例如,在“大专业”层次上就有文科、理科、工科、医科、农科等之分,并且每种大专业下又分成许许多多具体专业。这样,试题涉及的学科内容就既不能偏向文科,也不能偏向理科或工科、医科、农科等,否则对于其他学科专业的考生就有失公平,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

2002年的试卷中,无庸讳言,也确实有部分题目过分偏向文科知识。2003年的考试,则除了通过调整考试大纲和辅导教材的内容构成而在提高通用性上作了努力外,还在命题过程中对这个问题予以充分重视,着重对有可能产生学科专业偏向的审稿题、编辑加工题、校对题等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综观2003年的试题,选择题以及综合题中的审稿题和编辑加工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是出版专业方面的。例如,中级“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的第71题审稿题涉及出版过程中作者和编辑的精神劳动以及复制劳动、发行劳动的作用和功能;第73题审稿题涉及书刊开本知识;第72题编辑加工题涉及图书编辑工作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等等。校对题涉及的都是一般常识,着重考核各种考生都应具有的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强化综合性

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将教材中分布于不同地方的知识点汇集在一起进行考核。

综合题讲究综合性,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2003年试卷的特点之一,却是选择题也开始向综合性方向发展。例如,有一个多项选择题要求考生根据当今出版工作的实际,分析作为“出版”定义的某句话有哪些不妥之处,这就涉及出版的要素、出版物的种类、复制技术的种类等多个知识点。不过,由于受题型所限,选择题还是较难在跨章节的综合性上有很大突破,大部分选择题只能做到将同一节内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核,还有不少选择题仍然单独地考核某个知识点。然而,根据出版专业具有很强实践性的特点,今后命题的重要趋势之一,很可能就是对选择题的综合性也进行强化。

至于综合题,2003年的试卷在“章”这个层面上较好地体现了综合性。例如,对“图书定价”知识的考核就与对“本量利分析”原理的考核结合在同一题中;一道编辑加工题涉及图书编辑工作全过程的有关知识;著作权法方面的考题,更是将有关的各种知识点综合在一起。但是,如果以更高的标准来衡量,试题在充分体现出版专业工作的综合性、体现各章节之间的有机联系方面,做得还不够,与出版工作的实践尚存在一些距离。估计今后会在“跨章跨节”方面再予以加强,甚至将有关各章中相关的内容都串在一起进行考核。

五、综合题客观化

为了保证评分“松紧”程度一致,以充分体现对所有考生的公正、公平,人事部考试中心要求综合题尽量做到客观化。

从2003年起,综合题向客观化进展的趋势有所强化,这主要体现为出现了较多要求考生作选择性回答的题目。比如,一些案例判断题列出了与题干内容有关的种种说法,让考生选择其中正确的一个或几个作为答案;有些计算题将正确的结果和较常见的错误结果并列在一起,要求考生从中选择一个作为正确答案,等等。这显然充分体现了客观性。

不过,实事求是地讲,2003年的试卷(尤其是中级两门科目)在综合题客观化方面似乎做得有点过头。选答题的设计未能充分体现与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的区别,从而未能摆脱靠“瞎蒙”也有可能得分的弊病。参加阅卷的专家就反映说:有相当数量的考生回答某些选答题时,要么一律选“A”,要么一律选“B”(或“C”、“D”等),而无视各小题的答案存在明显矛盾。这说明考生并没有真正掌握有关的知识。但是,按通行的评分准则,选对的那部分还是应该给分,虽然这样的分数实际上并不能反映考生的真正水平。于是,答案的完全客观化反而使得测试结果不那么客观了。

实际上,容易被考生“蒙”对是选择题与生俱来的不足。正是为了克服选择题的这一不足,一份试卷中才需要设置占相当比例的综合题来平衡、调整,以反映出考生的真实水平。如果一份试卷中的综合题为了实现客观化而都采用选答形式,那就失掉了设置综合题的意义。

综合题的客观化既对于保证阅卷评分工作的公平性具有重要意义,又能免除考生的死记硬背之苦。因此,2003年试卷中出现的这一趋势今后必然还要持续,但在体现客观化的具体方式上,则估计会有经过分析研究之后的革新举措。

六、中级蕴涵初级

作为同一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初级具有基础性质,中级具有提高性质。出版专业初级职业资格考试的目的,是认定哪些人员具备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的基本条件,有资格“入门”上岗,在相应的业务指导者带教下承担一般性的、辅助性的出版专业技术工作,并在工作实践中继续提高业务能力;中级考试的目的,是认定哪些人员已经具备相当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可以独立承担出版专业某些关键岗位(如责任编辑、责任校对、责任制作、责任设计)的工作。可见,中级考试与初级考试之间必然存在着互有衔接并逐步递进的有机联系,而中级蕴涵初级,亦即中级考试以初级的知识内容和技能为基础,便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中级考试蕴涵对初级知识内容和技能的考核,这在2002年的试卷中就有体现,而在2003年试卷中有所强化。例如,关于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知识是在《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初级》辅导教材中讲述的,而中级试卷中对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进行考核,并设置了一定分值,其中有的是得分分值(即答题要求中就有改正语言文字错误方面的内容,如编辑加工题、校对改错题等),有的是扣分分值(即对考生所写答案中的错字别字、漏字多字以及错误使用标点符号、量和单位、数字等情况要倒扣分),并且扣分分值有增大的趋势,意味着对考生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又如,关于正确使用校对符号的知识,是在《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初级》中讲述的,而在中级试卷中对校对符号的正确使用也设置了一定分值。

其实,较高级别的考试涵盖较低级别考试的内容,严格来说算不上一种“趋势”,只是常见现象。本文特意将其列为“命题趋势”之一,不仅仅是为了比较完整地反映对2002年与2003年命题特点对比分析的结果,更是为了提请那些不经过初级考试而直接报考中级的考生充分注意职业资格考试的这个特点,在准备迎接中级考试的同时,不妨关注一下初级考试大纲的要求,尤其要对初级教材中有而中级教材中没有的知识内容多加注意,做些准备。

2004年度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将于10月17日举行。为了将这项工作做得更好,考试办公室已经组织有关专家对辅导教材进行修订。修订的总原则是:保持宏观框架不变,在中观、微观层面精雕细刻;与时俱进,充分反映新的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标准、部门规章以及有关政策文件的精神;对出版专业的重要名词术语予以统一。2004年度的命题工作,预计也将贯彻这个总原则,在充分吸取2003年度试卷优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质量。

标签:;  

我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命题趋势分析_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