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幼蟹养殖成活率的技术措施_蟹苗论文

提高幼蟹养殖成活率的技术措施_蟹苗论文

提高幼蟹培育成活率的技术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活率论文,措施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河蟹养殖业的不断发展,蟹苗的需求量激增,而天然资源极不稳定,人工繁殖的蟹苗各项成本高,近几年来蟹苗价格虽然稍有下降,但在幼蟹饲养过程中分析幼蟹死亡的原因和提高成活率仍是河蟹养殖户极为关心的问题,笔者根据几年来幼蟹培育的经验及有关资料总结如下。

一、幼蟹死亡的原因:

幼蟹培育是从河蟹大眼幼体培育到体重10~20克的养殖过程,在此过程中,河蟹死亡主要原因有:

(1)蟹苗的质量、天然蟹苗具有生长快,个体大等优点而深受广大养殖户的欢迎,但由于气候、年份的影响,含杂(蟛蜞)量高,大眼幼体质量极不稳定。人工繁殖的大眼幼体也受亲蟹以及幼体变态发育过程中各种因子的影响,质量差别甚大,劣质苗种极易死亡。

(2)蟹苗是否淡化。河蟹在半咸水中繁殖,其幼体发育成大幼体后,虽对直接进入淡水中敌应性增强,但其适应性是有限的。无论是天然蟹苗还是人工繁殖的蟹苗,未经淡化或淡化速度过快的蟹苗,进入淡水中有相当一部分幼体因渗透压失调而死亡。

(3)环境与营养。大眼幼体小而娇嫩、摄食能力和抵抗能力差。过早投入到室外、幼体活力差、水温低,极易死亡;幼蟹的脱壳也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此外,幼蟹一旦缺乏某种营养物质就不能顺利脱壳而死亡。幼蟹池是否投饵、投饵品科和数量以及投饵的方法都是影响成活率的重要因素。

(4)病害与敌害。幼蟹生病一般不易发现,即使发现时病情都较严重,且幼蟹个体小,药物防治极为困难,用药也很难治愈。因此,疾病也是造成死亡的因素。此外,有些鱼类、老鼠、水蛇、青蛙和水鸟不仅直接残杀幼蟹,而且还会带来病源。

二、提高幼蟹成活率的技术措施

(1)把握蟹苗入池质量关。入池的大眼幼体,无论是天然苗还是人繁苗,都要求纯度高、活力强、淡化好。具体标准为蟹苗个体大、规格齐,天然苗15万尾/公斤,人繁苗16万尾/公斤以内;色泽纯正、活力强,在水中游泳活泼、沥干后抓在手上能很快松散开,经正常淡化过程的蟹苗、出池盐度应低于5‰。

(2)适时放养。蟹苗放养一般从4月底至5月下旬,水温在18℃左右。如果是塑料大棚或土池加盖塑料膜可适当提早。幼蟹培育池最好采用土池,在蟹苗放养前适量施肥培养幼虫、枝角类等,提供幼蟹最初饵料,同时投放适量浮萍、栽种水花生等水生殖物;特别是室内水泥池,更不能忽视水草、它不仅是河蟹栖息、隐蔽场所,而且是独特池水生态“净化器”,同时水草又可成为幼蟹脱壳附着物和辅助饵料。一般水草面积控制水面积的30%左右。

(3)合理投饵。根据幼蟹不同生长时期采用不同品种的河蟹全体配合饲料。没有配合饲料可采用前期(一级培育池中)以蚕黄、杂鱼等动物性饵料为主,中后期(二级池中)投喂螺、小麦等,在饲料中添加2%的河蟹生长脱壳素,并始终供足水草。投饵标准为全人工饲料前期占蟹重的80%~100%,后期为蟹重30%~50%。投喂方法前期每天4~5次,均匀撒投,后期早晚各一次,以傍晚投饵为主,并尽可能多点投喂、减少争食。

(4)合理调控水质。蟹苗对水质要求比较高,幼蟹池建在排注方便无污染的河道旁,为了使幼蟹顺利脱壳生长,应做到保持水质清新透明度30-50厘米,PH值7.5-8.5,溶氧量保持4mg/L以上;适时添加换水,前期水温低、换水次数少,一般10天左右换水一次,随着水温上升、河蟹代谢增加,换水次数也相应增加,6月份以后5~7天换水一次,加换水量应占总水体的1/3左右;严格控制水位,以防“懒蟹”产生,池塘培育幼蟹前期水深应控制在40-50厘米,中后期应加大水体提高水位,掌握“夏满、秋勤、冬深”的原则。

(5)防治病害。冬春季幼蟹池排干积水,修整清杂,蟹苗投放前一个月池底放水5-10厘米,用生石灰水均匀泼洒,杀灭蟹池中凶猛鱼类,有害水生动殖物、寄生虫及致病菌等。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条件,创造一种有利于河蟹生长而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生存的环境。做到定期用药防病。对敌害要加强蟹池巡塘,驱赶杀灭入池的天敌;同时建好防逃墙,使天敌难以进入。

标签:;  ;  ;  ;  ;  

提高幼蟹养殖成活率的技术措施_蟹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