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及护理方法分析论文_陈玲

益阳市中心血站 湖南益阳 413000

【摘 要】目的:分析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及其护理方法。方法:以益阳市中心医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的输血患者为例,对其输血的情况、输血不良反应以及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益阳市中心医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共有输血患者3586例,其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共有82例,占比2.29%;在不良反应患者中,过敏反应50例,占比61.0%,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3例,占比28.0%,溶血反应5例,占比6.1%,其他4例,占比4.9%。予以相应对症处理后,82例患者均好转。结论:提高护理人员对输血相关知识的了解,对于输血不良反应及时做好预防和护理,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护理方法

输血是对慢性贫血患者及急性失血患者进行治疗的一种手段,可以及时补充患者缺失的血容量,维持其正常的血液循环。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输血治疗在临床已经越来越规范和安全,但是由于患者个体的差异和血液的复杂性[1],使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若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可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如何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一直是临床研究的内容,本次笔者以益阳市中心医院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资料为例,对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及其护理方法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益阳市中心医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共有输血患者3586例,患者年龄2-80岁,平均年龄(40.2±5.6)岁。输注的血液成分有悬浮红细胞、去白悬浮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全血。所有患者在输血前均进行输血试验,包括血型检测、Rh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

1.2方法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在输血过程中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由主治医师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送报至输血科。对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血样进行复核ABO正反定型和Rh(D)定型,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和相容性试验,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

1.3判断标准

过敏反应:输血后发生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轻者为单纯荨麻疹,中间型为过敏样反应,重者为过敏性休克和死亡。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后1-2h,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体温升高,患者的体温升高超过1℃。溶血反应:免疫或非免疫原因,使输入的红细胞在受血者体内发生异常破坏引起不良反应。其他:细菌污染、枸橼酸盐中毒、循环负荷过重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对资料进行统计学描述。

2结果

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共有输血患者3586例,有82例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占比2.29%。其中输血反应中过敏反应发生例数最多,其次依次为非溶血性发热、溶血反应和其他。

3常见原因分析与护理方法

3.1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输血常见不良反应之一,主要和多次输血和妊娠有关系。多次输血或妊娠 者产生HLA抗体,当再次接受相应抗原时,容易使患者发生抗原机体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轻重不等的过敏反应。轻者主要表现为荨麻疹、瘙痒、皮肤红斑等症状,中度过敏反应表现为呼吸困难、低血压等情况,重度过敏反应表现为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对于轻度的过敏反应减缓输血的速度,同时遵医嘱予以口服抗组织胺类药物治疗,中重度过敏反应患者应立即停止输血,予以生理盐水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同时视患者病情给予盐皮质激素治疗[2],对于低血压患者予以升压药物治疗,若患者出现血管性水肿要立即予以吸氧及气管插管等措施。

3.2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在临床输血中也比较常见,主要是患者在输注血制品30-60min内出现发热、寒战、面色潮红、头痛等情况,发热者的体温可达38℃-42℃。患者发热的高低通常与输注速度计输入白细胞计数和热源量成正比,有时可在输血几小时后发生反应。发热的原因主要有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两种,免疫因素是由于白细胞抗体和抗血小板抗体产生,非免疫因素是由热原反应如死亡的细菌和细菌产物产生。在护理过程中对于免疫因素引起的发热反应可在输血前滤除白细胞[3],对于非免疫因素引起的发热反应在护理过程中高要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污染。对于已经出现发热的患者,要密切观察组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时测量患者的体温,发热较轻者减慢输血速度,发热较重者立即停止输血,并予以退热药物对症治疗,对于寒战患者,在寒战期间要注意保暖。整个输血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减少热源物质,尽量避免发热情况的出现。

3.3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在输血初期,患者出现寒战、面潮红、呼吸困难、低血压、创面渗血、血红蛋白尿以及尿少等情况,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严重者可发展成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另外广泛渗血和凝血障碍患者可引起突发性休克。迟发性溶血主要属于血管外溶血,主要是在输血数十天后患者发生发热、贫血、黄疸等情况,常见于Rh血型不合。溶血反应的发生原因有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免疫性主要表现为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其他血型系统不合以及献血者间的血型不合[4]。非免疫性溶血反应在临床比较少见,主要包括低渗液体输注、红细胞遭破坏以及某些药物的混入。对于发生溶血反应的患者,要立即停止输血并重新做交叉配血实验,重新选择相配合的新鲜同型血,可视患者病情予以注射地塞米松及肾上腺素等药物对症治疗,同时密切观察和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尿量的变化,防止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肾功能衰竭等情况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3.4其他

其他原因主要包括细菌污染、循环负荷过重、枸橼酸盐中毒等情况。细菌污染消毒不严格,血袋在运输过程中保存不当引起,可导致患者出现高热、寒战、呼吸困难等情况,严重者可引起患者出现死亡。枸橼酸盐中毒主要是在患者接受大量的血液输注时,血浆中的枸盐酸浓度过高而引起患者出现低血钾症状。循环负荷过重是由于快速、大量的输注血制品导致,临床表现为双肺湿罗音、肢体浮肿、颈静脉怒张等情况。细菌污染和循环负荷合过重患者要即使停止输血,前者将血袋内剩余血压做细菌培养,予以患者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者予以高压输氧、镇静剂、利尿剂等对症处理。枸橼酸盐中毒患者要予以注射钙剂,主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钙浓度的变化。

4讨论

护理工作人员要加强对输血相关知识的认识,护理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同时输血前对患者的病情、输血史等情况做全面的了解,并仔细核对患者的血型做好交叉配血试验。对在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要做好预防,已经出现的不良反应要做好处理措施[5],以减少输血不良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韦清华.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5.10(9):155-156.

[2]林静霞.任俊.肖帆.等.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3):291-294.

[3]祝丽丽.江杰.余娇.等.输血反应的相关因素与临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4):1338-1339.

[4]沈洁.解荣云.刘光洋.输血不良反应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1):99-100.

[5]杜永华.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117-118.

论文作者:陈玲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6

标签:;  ;  ;  ;  ;  ;  ;  ;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及护理方法分析论文_陈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