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审美传统的当代意义_美学论文

中国自然审美传统的当代意义_美学论文

中国自然审美传统的当代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当代论文,意义论文,传统论文,自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11(2003)04-0075-08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传统

中国古代存在着一个深厚久远的自然审美传统,自然审美是中国古代美学之核心,崇尚自然审美是中国美学最显著的特征。

中国人很早就与大自然建立了广泛、深刻的精神联系,大自然很早就进入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易经》是人与自然的命运联系,《诗经》是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老子》是人与自然的理智联系。汉代思想家司马迁将“究天人之际”当作自己最高学术志向之一,宋代理学家邵雍径直认为“学不究天人,不足谓之学也”。这便是早期中国文化的背景,它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性别与主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古代美学形成了深厚持久的自然审美传统。

《诗经》实在是中华自然审美传统之源头。大量“鸟兽草木”进入《诗经》,说明人们已开始广泛、细致地了解大自然。虽然关注之起点并不就是审美,但关注之结果,却可以唤起人们对大自然之美感,刺激人们对自然的审美意识。这说明万千自然对象对人们已有足够的吸引力,审美当是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基本原因,即使不是惟一原因。

《诗经》动辄以物兴情的做法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中国审美传统。诗歌本来是一种主观抒情的艺术,但《诗经》之抒情往往情不孤生,因物而发,形成一种借物以言情的艺术思维形式,使得自然事物在中国古人精神生活中成了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借景抒情成为中国古代抒情艺术最基本的言情之技,它铸成了中国古典艺术与西方迥异的独特精神。

庄子的出现是一重要事件。庄子将老子的自然哲学通俗化,庄周梦化蝴蝶的故事成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命题诗意的演化形式,而蝴蝶之美也成了大自然审美价值的美妙神话。从此,天地自然不再只是世界终极秘密的神秘象征,而成为人可以亲之近之,甚至徜徉其中,求得心灵解放的精神家园。《庄子》有一个核心的观念叫“逍遥游”,就是把大自然的山川江海,甚至整个天地作为自己的欣赏对象。这说明:中国人对自然的欣赏已从单个自然上升到整体自然的境界,这是中国人自然审美观念的一大飞跃。从此,大自然成为一与人类文明社会俨然对立的理想国,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彼岸。庄子以审美的形式将大自然转化为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最高目标,为中国古典艺术超越儒家的人伦之境,而达于更高的超越性境界打下良好基础。

魏晋时代,在老庄复兴背景下,贵族文人以游山玩水的形式具体地现实了庄子的逍遥游理想,山水之乐成为他们日常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已故的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1]《世说新语》中载有许多时人纵情山水的记录。他们不止以行游的方式感受山川之美,进而把自己对自然美的感受带进艺术,在诗歌与绘画中吟咏和描摹山水,山水田园诗已有可观成就,谢灵运、陶渊明即以写山水田园诗而知名。宗炳的山水画论则是庄子逍遥游思想在绘画理论中的翻版。

唐宋时代,自然审美精神更主要地转化、体现在艺术领域。唐代有大小李将军的金碧山水与王维的水墨山水画,有王维禅意甚浓的山水诗。到宋代,集中展示大自然动植物生命情调的花鸟画科极大地拓展了绘画领域中的自然美主题,并成为当时画坛中之大宗。宋元山水画的荒寒之境是中国古人自然审美宗教情结、超越精神的典型表达。

到明清,绘画领域最终出现了“山水居首”的理论:“画中唯山水最高尚,虽人物花鸟未始不可称绝,然终不及山水之气味风流萧洒。”[2]

而且,引自然入生活,在自己的庭院中以人工的方式将大自然搬回家,营造出一片山水花鸟之境——园林建筑艺术成了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艺术的最高总结形态。江南的私家园林,北方的皇家园林,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自然是人类心灵的花园。

自然山水之境是中国古典艺术意境的最高境界。道家的自然观是东方古典哲学所能达到的最深刻的自然观,大自然则是东方民族在天人合一信仰下所能找到的最理想的精神家园,寄情于山水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的最高级形式。

游山玩水、园林建造和吟咏描摹山水成为中国人自然审美的三种基本形式。第一项是最纯粹的自然审美行为,作为工艺美的园林建筑与作为艺术美的以歌颂自然之美为主题的诗篇与画卷则是中国人自然审美的延续与升华。由于中华早期文化对大自然的特别关注,进入艺术审美阶段后,自然审美全面、深刻、持久地影响了中国古典艺术的主题(山水、花鸟诗画)、结构(情景二元结构)和风格(以虚为实,含蓄蕴藉)。诗文绘画中的自然山水境界成为中国古代文人超越儒家人伦境界,表达精神自由追求的最高级形式,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宗教情怀、超越性追求的典范性表达。

中国自然审美传统的当代理论意义

重申中国古代美学自然审美传统,有重要的学理意义,它对于当代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启示意义。

自然审美研究

虽然我们在逻辑上承认人类审美形态不只一种,除艺术审美之外,尚有工艺审美、自然审美、生活美(或社会审美)等其他形式,但美学理论在审美对象形态环节实际上只靠艺术来支撑。在我们的美学理论中,各审美形态的地位并不平等,艺术是最得宠的审美对象,其他审美形态则往往一笔带过。因此,在审美对象形态研究方面,其内部极不均衡,研究最深入的,还是艺术,其他审美对象形态,则相形见绌。但是,如果美学真的只以艺术为主体,美学就与艺术学没有区别,美学就失去了对人类审美活动广泛的概括能力,而这很可能是美学生存合法性之所维系。同时,美学作为一门人类感性精神现象学,如果只盯着艺术,满足于对人类其他审美活动的无知状态,美学就无以形成健全的知识体系。

与美学的艺术中心论传统相比,自然审美研究也许是当代美学一最薄弱的环节,因为许多美学家都坚持认为自然美是最低级、简单的审美对象,还有人干脆不承认“自然美”这一概念的合理性。因此,一些最基本问题,诸如自然美之内涵、对象类型、自然美在人类审美形态序列中之位置、自然审美对人类其他审美形态之影响、自然审美之当代文化价值等,尚未得出较明确的认识。

相反,中国古代一直把天地自然之境视为人类精神生活的至高境界,把欣赏自然视为人类自我超越的有效途径,总是以自然审美之主题来充实和提升艺术审美之精神境界。也许,是需要对艺术中心论传统做出深入反思的时候了:毕竟,艺术是人类观念文化产品,带有人类文化不可克服的自身局限。对人类整个审美生活而言,光欣赏艺术是远远不够的,审美满足于艺术,便是满足于人类自我的哀乐之境,造作之境,便入于人类自恋的迷障,不知道除了人类自我的小小哀乐,人类的自我造作,尚有一个更辽阔高远的世界——天地自然。雨果先生的名言也许需要反过来:比人心更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美学中的艺术中心论传统实际上只是整个西方近现代人类自我中心主义的具体表现。现在,我们需要认真借鉴中国自然审美传统的思想资源,重新检视自己的美学理论,重新认识自然审美的价值,充实自然审美研究这一最薄弱环节,应当能促进自然审美研究。以此开拓美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新境界,以此健全美学内部的知识结构。

人类审美意识起源

中国人很早就用“文”的眼光看世界,并提出“文”与“质”这对范畴。汉字“文”的本义是纹理、纹路、花纹等,就是今天的“形式”,“质”则是材料及材料所代表的物质效用性能。依本人的理解,这对换范畴正忠实地揭示了人类早期审美意识的最基本事实:人类精神性审美活动起源于对实用目的的超越,起源于对现实对象的形式感。比起西方美学“美”这一观念,它要原始、质朴得多,更它忠实地揭示出起源阶段人类审美意识的珍贵历史信息。比之于西方美学史上“美”这一观念,中国古代美学的“文”与“质”这对范畴具有更丰厚的历史内涵。[3]不只如此,它还从审美意识发生学的特殊角度,雄辩地证明了美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形式感是人类审美意识的核心,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现实环节,“文”的眼光就是“形式”的眼光,审美的眼光,离开形式感谈人类审美意识,将永远言不及义,缘木求鱼。早期人类如此,今人亦如此。

中国人还进一步对“文”即形式作了区别:“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4]“天文”就是自然之文,就是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树木花草、飞禽走兽等大自然的感性对象和现象,就是这些对象和现象的色彩、声音、形态等,就是大自然的声色之美,就是自然美;而“人文”则是人类自己创造出的“文”,就是包括人类工艺装饰、艺术创造乃至在内的一切文化创造,即文化。

《易传》说,伏羲氏是先看到天之“文”,然后才悟到人生之道,而且,“八封”这套文化占卜人类命运的文化符号得之于对天象、地貌、鸟兽之迹的观察,得之于大自然的启示。[5]世界上先有“天文”而后有“人文”,包括文艺审美在内的一切“人文”创造以“天文”为依据。这一思想得到了后人的响应,刘勰便是从“天文”推论人类文学之源头,以“天文”为“人文”的哲学根源。[6]

根据这一思想,我们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人类最早的审美形态是什么?一般的美学家写美学史,一开始总是提到各种出土文物,如饰物、器皿上的花纹与图案。换言之,大部分美学家认为工艺美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形态。但是,人类早期器物制作上的这些花纹又是从哪里来的?人类的形式感起于何处?人类从哪里学会了“形式地”看世界?实际上,文物器具上的装饰性花纹与图案已是人类文明很晚的产物,在这里,人类不只有了形式感,而且已经有能力将它表现出来,已有了初步制作的技巧与能力,因此,它不可能是最早的审美意识。这里,根据中国古人的启发,我们愿意提出一个新的假说:最早的审美意识不在工艺审美这里,而在自然美这里形成,人们的形式感,对对象色彩、声音、形状等的敏感源于对自然对象的观照,源于大自然的启示。感受大自然的声色之美是人类最早的审美行为,人类的形式感起源于对大自然对象的注视和观察。比起工艺装饰所要求的必要物质操作技巧,对大自然的欣赏,接受大自然的声色刺激,对自然美的感知要容易的多。总之,先有自然审美,然后才有工艺品的制作,自然美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形态。

当然,这一假说面临着一个悖论:纯自然美欣赏无需任何物化行为,因此,关于人类早期自然审美就拿不出硬碰硬的物的证明,没有证明的假说便不足以服人;一旦能拿出证明,就已经是极“不自然”的东西,所能证明的便已经不是自然美。怎么办呢?我们的意见是,对自然美,特别是发生学阶段的自然美,只能间接证明,不能直接证明。间接证明了的东西,比想要证明的事实要晚许多,只能说明时间的下限,而无法证明上限。如果同意这一间接证明方法,则自然美研究领域便极为宽广,比如用《诗经》文本研究中华早期自然审美意识。

中国美学史资料似乎说明:自然审美是研究人类审美意识起源的有效环节,它至少可以说明其中两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人类对现实对象的形式感与超物质功利的精神性态度。其实,形式感与精神性态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文”的概念本身即已证明了这样的态度,“文”即“非质”,它提示人们:“文”只是对象外在的纹理而已,它只是好看,并不具备实用的功能,因此也无需对它们起功利之心。“文”的眼光,“形式的”眼光,同时也就是非物质功利的眼光,审美的眼光。

从生理快感到精神快感的飞跃

今天,我们可以轻易地宣布:审美是一种精神性活动,美感不只是耳目之悦,更主要地,当是一种情意神智之悦,是一种精神性的享受,这已是常识。进一步考虑,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人类审美意识中的精神性态度是先验的吗?如何寻找人类审美意识中较为细腻、丰富的情智生活的现实起点,人类审美意识从生理快感到精神快感的飞跃是如何现实的?从工艺美寻找吗?可以,不然,人类为何要于实用目的之外专事装饰呢?但很微弱,因为工艺美一般只限于形式美,限于耳目感官之悦,于工艺品上,很难寄予人类丰富的精神内涵,人类丰富细腻的精神生活很难在它上面展开。从艺术品中寻找吗?可以,但已很晚,艺术显然不是人类审美意识精神要素的最早起点,不是研究人类审美意识发生的典型对象。这一现实环节不在别处,正在自然审美。

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7]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8]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9]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10]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11]

这些事例说明:至迟在春秋时代,中国人面对自然现象,已不只是一种形式的观照,不只是一种声色的诱惑,而能起一种心的波澜,或为理智的,或为情感的。他们也不只是纯客观地对待自然界。面对自然万象,他们往往能将它们与人类社会生活,与自身的命运与心理情感相联系,愿意把自然对象与现象作为人类命运的神秘暗示,人类情感的某种象征,人生智慧的某种寓言。总之,从自然审美史中,我们看到了一部人类心灵史,我们看到了人类精神生活,因而精神现象学的现实起点,而这,在工艺品中是很难找到的。

在审美意识中,人们是如何实现由生理快感到心理快感这一飞跃的?中国美学史的资料告诉我们:是在自然审美活动中实现的。自然审美表现上看起来比工艺美更简单,更容易,其实它是一种内涵最为丰富的审美形式,它是诗人的摇篮。中国古人认为,作诗须得江山之助,说明了自然审美对于人类精神成长,对于艺术审美创造的重要意义:自然审美是艺术审美创造与欣赏必要的心理基础。如果人类面对自然现象无动于衷,很难想象此时人类会有发达的艺术活动,因为此时人们尚没有真正的精神生活。

人类审美心理产生的内在根源

人类是在自然审美活动中实现了美感由生理快感到心理快感的飞跃,这便是自然审美对于人类审美意识发展史的重要意义,这就是中国自然审美传统给我们的启示。但是,人的审美意识为什么会有这种飞跃呢,其内在的根据又何在?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12]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13]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14]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15]

这就是著名的“物感”说。它要表达这样一个思想:人根本上是自然之子,大自然现象的变化,如春秋交替、风雨阴晴,都会引起人类精神状态的相应改观,因为人类精神世界和整个大自然生命节律同步。所以,面对万千自然现象,人不会无动于衷,而总是情不自禁:温柔些会见花垂泪,对月伤心,激烈些会不知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是人类自然审美活动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其内在依据是自然与人类心灵间的异质同构,它是“天人合一”在自然审美领域的体现。

长期以来,物感说仅仅被视为一种文艺理论,一种诗学,这实在是莫大误解。人类首先要在自然审美中具备了一定的心理趣味与能力条件,在自然审美中实现了由生理到心理、由客观到主观的升华与飞跃,才可望在文艺创作中的联想与想象、比兴之体、借景抒情之法。正因如此,古人才不满足于就事论事,而在诗学中讨论心物这一更为根本性的关系,实际上是从自然审美这一更原始、质朴的环节中寻找人类文艺心理的根源。没有自然审美环节中对人类审美心灵史的考察,文艺审美中的种种现象便只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这个角度讲,自然审美实在是艺术审美的人类学环节,研究自然审美对于破解人类艺术之谜,乃至文艺心理学、整个人类审美意识史,便是一种振叶寻根、原始要终的门径,一以当十的环节。

物感说首先是一种自然审美理论,它主要解释人类自然审美过程中欣赏者不只于声色之美,而起种种主观心理反应的内在原因,其主题是心物关系,人与自然对象、现象的心理关系。它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人类审美心理能力不在别处,正在“感于物而动”的自然审美过程中产生。物感说不只朴素地描述了自然审美中联想、想象等心理能力产生的过程,还为它提供了一个更为根本的哲学支撑——天人合一。由耳目之悦到情志之悦的飞跃,这是人类审美意识发展史上的关键环节,这一飞跃究竟是如何实现的?物感说提供了一种极富个性的解说。它在自然审美领域内,通过学究天人,通过天人关系这一根本性哲学环节解释人类审美心理能力的产生。“感于物而动”既是对自然审美经验的朴素描述,又隐含了一个很深刻的理论命题——整个人类审美经验以自然审美为基础。

如果人类在自然审美中没有实现从耳目快感到心理情感的跨越,诗的灵感与才情更不会出现,世界上也就根本不会有比“候人猗兮”更复杂的诗;而一旦在自然审美中具备了这种“感于物而动”的心理能力,即使世界上还没有专为诗人制作的桂冠,我也一定要说,这个世界已诗意浓郁,人类已才情纷纭,因为人们在自然审美中已能过一种丰富细腻的精神生活了,至于最后到底还是有人把这种种感受写成了诗,流传了下来,荣耀已属于艺术,此外就是便利于后来研究者的考证了。

从《乐记》、《诗大序》到《诗品》和《文心雕龙》,中国美学形成了以自然现象与人类心理异质同构解释人类审美意识史的理论——感兴说。审美虽然是人类文化行为,但中国人追究这一人文现象,并没有就事论事,没有满足于艺术,满足于人本身,而是由人及天,从天人相互关系,主要的是自然对人类生理、心理影响中寻找人类审美心理的内在根源,这是一种自然人类学,这是人类审美心理起源的东方式理论模型。比之于西方美学纯粹以艺术行为,以心理学现象解释人类审美意识,视野更为广阔,思路更为深邃。这是一种极具特色,更为到位的美学理论。

中国自然审美传统的当代文化意义

回顾传统并非发思古之幽情,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立足于当代现实,中国古代自然审美传统又有何现实意义呢?

20世纪以来,受西方近代科学理性影响,我们接受了一种全新的自然观:认识、征服和改造自然。人与自然处于对立关系,人是这个地球上的主人,自然是被动地接受征服与剥夺的对象,社会进步的标尺是高耸入云的烟囱和机声隆隆的厂房。结果是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太空污染,资源短缺,造成了巨大的生态危机,当代人的生存也发生了危机。它提醒我们:人必先善待自然而后可谋一己之善,必先超越自我,而后可拯救自我。于是,到20世纪中期,人类这一地球的主人才开始反省自己,才开始谈论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开始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实现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当代人类共同的文化主题,实现这一主题并非易事,需要对天人关系作重新的理解,需要确立全新的自然观。它对于坚持天人二分,以征服和改造自然为自由的西方人来说则更是如此,因为他们没有与这一新主题相适应的足够的传统文化土壤。也许,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传统可以在此方面为当代人类提供有益的借鉴。

中国古代,不论儒家,还是道家,都将人视为自然之子,认为天道大于人道,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老子提倡“道法自然”,儒家认为人文本于天文,庄子以“天人不相胜”为真人。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自然观的最主要部分,这使得中国人能视天地自然为自己的最基本生存环境,同时也是人类获得心灵解放的精神家园。把回归自然理解为重新投入到母亲的怀抱,从大自然中能获得人生智慧与宗教情感。

表现在审美生活中,大自然是中国人审美之大宗,中国古人把能纵情于山水、寄身田园视为人生一大胜境,即使不能真的如此,也要在各类艺术中反复描摹、咏唱自然之美,自然美成了中国古典艺术之主题。到后来,经济条件较好的,则干脆将自然山水硬搬回到自己家中,在自家庭院中营造出山水花鸟之境,于是就有了很特殊的建筑艺术——园林。

今天看来,这种自然审美传统有特别的文化意义。它在对自然的反复欣赏与咏唱中不断地强化着人与大自然的精神联系,以审美的形式弘扬以自然为崇拜对象的宗教,铸造人对大自然的恋母情结,使大自然成为人类日常精神生活的重要对象。在日常不经意的自然审美中,人与自然亲密无间的精神联系就这样建立起来。它既有宗教式的感动,更有画意与诗情。

在自然科学与物质生产高度发达的今天,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需要一种新的自然观,一种以大自然为慈母严父,至少是亲密朋友的自然观。确立这样的自然观并非易事,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有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措施,同时也需要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大众自然审美行为。让人们在对日月星辰、绿树红花真诚的欣赏、热爱和崇拜中重建与大自然的精神联系。也许,正因为审美活动的通俗与亲切,细腻与深情,新型自然观的建立才更为自然、有效,才更深入人心,才能成为当代人类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充分发挥自然审美的当代人文价值,是中国古代自然审美传统给我们的珍贵启示,重视生态美建设则是发挥自然审美文化功能的现实环节。

生态问题是人类自然生存环境问题。美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起码、必需的自然生存条件,创造生态美就是创造人类必需的良好自然生存环境。生态不美,并非没有诗意画意,而首先意味着人类自然生存条件的危机。创造生态美就是树立新型的自然观:人与自然相互制约,首先是自然环境制约着人。人是自然之子,不能生存于封闭的人类文明,自然环境才是人第一性的生存环境。人并不是自然的主人,只是大自然生命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人并不能随心所欲,在最根本的事实上,是人服从自然,而不是相反。黄河断流,沙尘风暴,便是我们生存危机的警号,创造生态美则是与自然握手言和,重修旧好,就是要修复自然环境,恢复生态平衡。从建设绿色长廊,治理水和空气污染,到扩大城市绿地面积,都是在创造生态美,更是在建立人类自然环境安全体系。提倡生态美,便是培育大众生态安全意识,实施大众生态安全教育,把生态意识作为当代公民文化素质的基本要素。

长期以来,我们已习惯于将世界一分为二:人与自然。生活美关心的是人类社会内部人与人和谐相处所形成的良好精神氛围。现在我们意识到:生活美不只与人自身的伦理道德水平有关,还有关于人周围的生态状况。如果一个人整天生活于浓烟滚滚、污水遍地,自然灾害频繁,因而健康状况极差的环境下,他能认为自己的生活质量很高,对自己的生活能起一种幸福感、美好感吗?不能。所以创造生态美就是提高你的生活质量,就是美化你的生活,是生活美的一部分。生活环境中多一份绿意,就是多一份健康,多一片蓝天,就是多一份生命的保障。生态美并非生活中可有可无的装饰,它就是你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内容。正因如此,生态美的创造和保持才与每一个公民的日常生活态度、行为有关,人们不只是欣赏别人创造的美的生态环境,自己也需动手为生活创造绿意。如此,生态美才有最广泛的社会基础。

人类永远不会对自己满意,高度发达的人类文化创造并不会让自然失色,相反,只会反弹出人们对自然更深情的回顾与眷恋。庄子的逍遥游绝非不着边际的书生之论,而是极有现实感的智者之言。一个区域,如果重视了生态美建设,就不只是为本地区的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也会吸引其他地区的人心向往之,成为旅游景点。旅游是什么,就是暂时逃离自己最熟悉的社会环境,给自己的精神放假。其中,回归自然,纵情山水,是旅游的第一义。

提到文化生活,便想到体育、文艺活动,这实在是个误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16]自然生态环境之美亦有益于人的精神。人类的精神生活从哪里开始?正从欣赏自然开始。人诚然不能像庄子所说的那样彻底离开人类社会去作逍遥游,但是,人可以通过建设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将自然美请进人间,为当代社会生活于城市文明中的人们营造一片现实的亲近自然的精神家园。让世界充满绿就是让人在亲近自然中过一份精神生活。

流连光景既是诗情,也是一种宗教式意趣,因为它对自然生命的奇迹充满了温情与依恋、崇拜与赞叹。对自然生命的感受和热爱,无需艺术活动那样专门技能的训练,也无没狭义宗教活动的非理性后果,是一种朴素而又高雅的精神生活。

寓目花鸟,寄情山川,曾经是中国古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形式,自然山水曾经占据了中国古人极大的精神空间,给了他们极大的精神安慰。今天,生态美建设当能再次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激情,让人们在赏花惜草,游山恋水中陶冶情操,启发灵性,增长智慧,慰藉精神。让生态审美成为当代社会大众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这是一个因深受大工业文明之害,实即人类无视自然,妄自尊大之害的时代,重新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维持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的迫切课题。社会大众并不通过哲学语言,而是通过审美这种最大众化的精神文化活动感受天人关系。让每个人在朴素的不经意的感性直观中感受自然生命对于人类的生存意义与精神价值,让人们在欣赏自然中获得广泛的同情心,让人们因欣赏自然而依恋自然,保护自然,在自然审美中重建人与大自然的精神联系,培育起人对自然的家园感。在现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当代文化主题方面,自然审美正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充分发挥自然审美的当代文化价值,是桩功德无量的事业。

收稿日期:2003-05-13

标签:;  ;  ;  ;  ;  ;  ;  ;  ;  ;  ;  

中国自然审美传统的当代意义_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