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语的缺位现象探究论文

称谓语的缺位现象探究论文

称谓语的缺位现象探究

张盈达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

摘 要: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称谓语则是这个庞大而又复杂的语言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现代汉语的称谓语也是现代汉民族语言组成的重要部分。称谓语是用来表示人际关系的词语,通过称谓语的使用我们可以判断出交际双方的关系,因而称谓语是言语交际的第一关。如果不知道如何称呼别人或是称呼错误,容易造成双方的尴尬,更有甚者会导致交际的失败。探究称谓语的缺位现象,找到造成缺位的原因,探求其弥补方式。这不仅能够完善汉语的语言系统,还可以促进人们的交际,为人们的交际提供便利。从而推动社会交往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称谓语;缺位;亲属称谓;社会称谓;弥补

在我国,“称谓”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中。称谓语最早在《尔雅·释亲》中被提及,到了明清时期才出现了一些专门研究,收录称谓语的专著,其中清代梁章钜的《称谓录》更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1956年赵元任先生的《汉语称谓》则是现代汉语称谓语研究的开创之作。

一、称谓语的界定

关于称谓语概念的确定,不同的学者对于称谓语的概念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在马宏基、常庆丰著的《称谓语》一书中,二人把称谓语界定为“其指称对象是人的,由于身份、职业、性别而得来的,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关系的一套名称。”[1]张鲁宁认为:“人们进行交际就需要称呼对方,称呼语也就是称谓语。”[2]遆永顺认为:“称谓语则是对他人介绍,表示身份的词语。”[3]杨应芹认为:“称谓语专指人们可以用来互相称呼的有关名称。”[4]《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称谓的解释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师傅、父亲、厂长等。”[5]通过以上几条对于称谓语的界定,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概念有所区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反映“社会关系”。

二、称谓语的分类

称谓语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最普遍的分类则是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大类。表示亲属、血缘关系的——即在具有亲属关系的人间使用的称谓语属于亲属称谓语,具有封闭性。表示人们社会关系的——即在社会交际中使用的称谓语属于社会称谓语,具有开放性[6]

另一研究[13]按句法单元切分,关注每个分段的反馈内容; 确定反馈类型的编码方案。 在正式编码之前,研究人员对编码者进行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的培训。 为了测试评判间信度,编码者和研究者对部分反馈分别编码,对同伴反馈类型编码的信度进行测试,所有Kappa值都高于80的普遍基准,所有类别都有很高的一致性。

根本保障在于对社会主义制度驰而不息的完善与改革。尽管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改革的空间,在与资本主义“制度话语权”的斗争中还存在着某些问题,但是,只要坚持走下去,善于总结党的建设规律、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运动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不断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破除阻力,这个制度将越来越完善。

三、称谓语缺位现象

陈建民先生最早提出称谓语的“缺位”现象,并随着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涌现,称谓语也随之不断发展,同时人们也面临着“无称可呼”,而这种现象则被称为“称谓语的缺位”。

1.亲属称谓语的缺位现象

(1)区别性称谓缺位

在父系称谓中我们可以通过“叔叔”“伯伯”等称谓判断被称呼的男性是否比父亲大,但是通过女性称谓“姑”,我们则很难判断被称呼的女性是父亲的姐姐还是妹妹,即使有标记成分也无法辨别,母系称谓中,“舅”既指母亲的哥哥又指母亲的弟弟,还有无论是母亲的姐姐还是妹妹都称呼为“姨”,我们把这种给出标记成分也无法区分长幼的情况,称之“区别性的称谓缺位”。

(2)长辈晚辈的面称称谓语缺位

长辈呼晚辈时大多是称其姓名或昵称,而不是应有的称谓。晚辈称呼长辈时则会出现称谓混乱的情况,例如在夫妻称谓中,丈夫应称妻子的父亲或母亲为“岳父”“岳母”或“丈人”“丈母”,但这些称谓都是背称,并没有与其相对应的面称称谓语。大多数人会选择将岳父岳母直接称呼为“爸爸”“妈妈”,这样虽然有了称呼,但是在不了解对方家庭状况的情况下,我们无法辨别所谓的“爸爸”“妈妈”是丈夫的父母还是妻子的父母。

(3)词语的通用需要一定的时间

式(6)中,εj,k=y(k)-yj(k),为当前时刻模型集中第j个子模型与实际被控对象输出的误差计算式,Pj,k为第j个控制器的条件匹配概率,由于历史信息很影响当前时刻的匹配情况,所以递推公式中包含了历史时刻的条件概率计算结果Pj,k-1;式中k为收敛系数,其值越大,算法收敛的速度就越快。从式(6)中可以看出,当模型集收敛到与对象相符合的未来时刻时,对应子模型的概率则为1,同时剔除当前匹配概率为零的模型。在此,设定一个非常小的正数δ,当Pj,k-1<δ时,使Pj,k-1=δ,以保证在未来时刻的计算中,模型集中的子模型都是有效的。模型权值计算如公式(7)所示:

2.社会称谓语的缺位现象

特征称是对于一类人的总称,泛指一群人。当我们要特指其中的一个人时,如果对他的基本信息不够了解往往不能够准确地称呼。如:“党员”我们很少称呼某人为“某党员”即便不是当面交谈,在与别人谈论起某人时通常都是直呼姓名或是职称。特征称只是用于代表某一类人但在交流中很难用特征称谓代表某一个人。特征称谓的缺位还体现在性别上,例如:在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有收录“家庭妇女”一词,却没有“家庭煮(主)夫”或“家庭妇男”。这表明,虽然“家庭煮夫”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经常用到,但是并没有被社会主流所接受。从一定程度上说,这属于缺位。

(1)男女性别称谓语的缺位

这主要体现在女性配偶称谓的缺位中。如:“师母”是指男老师的配偶,而女老师的配偶却不知应该如何称呼;人们把男性老板的配偶称作“老板娘”,当老板是女性时对于女老板的配偶也不知应该如何称呼。

还体现在职位称谓的缺位中。社会上曾出现过表现为从业者单一性别的职业,比如“空姐”和“空嫂”都指代客机中的女乘务员,男性乘务员并不包括在内。虽然有些人会使用“空少”这一称谓,但是“少”即表示“少爷”,这一词带有封建色彩,在当今社会并不常用,所以“空少”使用频率较低。“月嫂”是指产妇坐月子时受雇帮助护理母婴的已婚妇女[5]。很明显“月嫂”专指女士,但由于社会的发展,后来很多男士也从事月嫂工作,他们缺少一个像“月嫂”一样的对应称谓语。情况相似的还有“店嫂”。

(2)社会通用称谓语的缺位

那些喜欢长跑的朋友感受会更深。在漫长的跑步中,他们感受到清晰的、可以承受的疼痛,他们为这种疼痛感到高兴。他们不与别人赛跑,而是以和自己对抗为乐,“比上一次跑得好”,他们不再在乎别人的眼光,更看重“自我激励”。这是何等的孤独啊,但是在孤独中又似乎在生发出希望。

农业支撑着我国长久以来的发展,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更加的便利,但是种子储藏管理在农业生产管理中还是非常的重要的。种子的储藏管理技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地区环境的不同采取更加合适的种子储藏技术,这样才能够对种子进行更好地保护。本文主要针对张家川县的地理环境的特点对当地的种子储藏管理技术进行分析与讨论。

(3)社会某些职衔称谓语的缺位

(2)认知观念的转变

(4)特征称谓语的缺位

女警官戴上警帽,倾身何良诸,低声道:“别指望再摸到好牌,要把手中的牌打好。”见何良诸迷惑不解,她说:“我没有见过你。”女警官站起身,一只手抚住臀部,上身后仰,凝视何良诸,又垂下浓密的眼睫毛,推开椅子,扭身走了。

2.立足于岗位,来合理安排。学校的工作面对的对象是学生这一有生命、有思维的群体,这也就表明了教师工作的特殊性。真正的人才,应该是在属于自己的岗位上能够做出一定的业绩或突出贡献的人。对于学习来说,岗位工作有教学岗位、管理岗位、后勤服务岗位等。所以,在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必须要立足于教师的特点,结合学校的岗位需求,来对工作进行细致分工,充分尊重教师的工作能力和自身素质,给其一定的自我发展空间,这样才能够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优化工作效果,促进学校整体工作的有序推进。

四、称谓语的缺位现象原因探究

1.亲属称谓语缺位的原因

亲属称谓语缺位主要是受中国伦理文化的影响。古代中国以家庭生活为主,人们重视血缘关系。汉语亲属称谓也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对亲属称谓构成的影响。

(1)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

在宗法制下,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极其严重。秉承着“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社会交往中男性居于主要地位。对于男性称谓的分类也比较详细。在封建社会中,男性之间尊卑关系主要是根据辈分来协调的。所以,男人的名字中基本都会有辈分的标记。而女子在古代只能操持家务,并不需要进行广泛的社会交际。有的人甚至没有名字。所以在称谓中并没有像男性一样的辈分标记。

学会把事物写具体,能表现事物特点,是小学生习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们习作的难点。老师们在引导学生写作时也教给很多方法,比如用形容词,多想象,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方法,但真正写作文时学生还是写不具体,或者虽然用上一些形容词,但只是堆砌,运用不准确,不能恰当表现事物特点。

(2)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文化讲究长幼有序,我国长期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长幼有序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晚辈称呼长辈必须使用正确的称谓以表示尊重。但是晚辈对长辈称呼就没有太多的要求。所以造成了长辈称呼晚辈的面称称谓语缺失。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男女双方结婚后,妻子或丈夫也会称对方父母为“爸爸”“妈妈”来表示亲近,但这样容易使人误解,并不知道“爸爸”“妈妈”究竟是男方的父母还是女方的父母,我们可以说这就造成了缺位。

“夫妻称谓语是指称夫妻中一方的称谓词,夫妻双方用以当面称呼对方的,即面称;说话者在提及或叙述他人或自己的丈夫和妻子时所使用的称谓语,即叙称。”[7]现在最常用的夫妻称谓应该是“老公”“老婆”。但是这样的称呼过于亲密,在正式场合下,夫妻双方很难直呼对方为“老公”“老婆”。

(3)言语得体性的制约

“在现实的交际活动中,最重要的是得体性原则。任何交际活动都是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之中进行着的。离开了特定的交际环境,语言就不可能实现和发挥出它的交际工具的职能。”[8]在交际中我们要注意言语的得体性,在正式场合更应该如此。有些语言(词汇)偏向于口语不适用于正式的交际场合,贸然使用会让他人感到不被尊重。“老婆”和“老公”就是其中一个例子。“老公”“老婆”是当下最广泛使用的夫妻称谓,现在没有能够代替它们在正式场合使用的面称称谓语。这就造成了在特定的环境下夫妻称谓语面称的缺位。

2.社会称谓语缺位的原因

(1)传统文化的影响

无论是亲属称谓语还是社会称谓语性别方面的不对称都是导致称谓语缺位的重要原因。在儒家传统文化中就有“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定论,很明显女子地位低下,在一些职位上最先出现的也只是对应男性的职衔称谓语,比如“的哥”。女性配偶称谓的缺位也是由于这种原因间接引起的。比如“师父”本是指学生对于进入教学单位工作的男性教师的称呼,由此造出了与它相对应的词——师母;由于社会的发展,女性也同样进入社会进入学校工作,“师父”一词的词义便扩大了,由原来只指男性变为男女均可。由于词语意义的扩大造成了女性老师配偶称谓语的缺失。这归根到底是因为人们受儒家文化传统思想的影响,这一原因也是根本原因。

之前所说的“月嫂”“店嫂”等就属于这类现象。还有,面称中部分职位的缺位现象。例如:我们可以称“某律师,某经理,某老师”却很难说“某工人,某保洁员,某服务生”,在当面交谈时,对于某些人我们可能会面临无称可呼的尴尬。

人们认知观念的转变导致了词义的改变。“同志”一词原指志同道合的人,后来被广泛使用成为社会通用称谓语,而后变成一种政治身份的象征。现在,“同志”一词由于过度使用已经有了贬义——同性恋,使“同志”一词“语义降格”,显然,“同志”早已不能作为社会通用称谓语。“老师”一词也有被过度使用的趋势,“老师”原指从事教学工作的人,而现在人们由于尊敬把有名望的人也称之为“老师”。最近更是有普通化的趋势,且含义早已偏离原意,继续发展下去很有可能“老师”一词也会增加负面含义,进入“语义降格”阶段。

(3)正式场合下的夫妻称谓(面称)缺位

任何一个词语的产生都不是突然地,而是循序渐进地发展。由于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相应的词语也会应运而生,但是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首先新生的词语要符合汉语的语法规范,不能使人产生歧义。其次还要符合人们的认知。最后要看新造词语的使用频率。所以词语的产生是一个过程。称谓语作为词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如此。

五、称谓语缺位现象弥补建议

从上述原因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无论是亲属称谓语的缺位还是社会称谓语的缺位共同原因和根本原因都是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于称谓语缺位现象的弥补我们不仅要创造语言单位弥补缺位,更要在根源上切断缺位现象发生的原因。从“标”与“本”两方面入手。

1.返“古”归真

现在交际中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一部分原因是语言有简化的趋势,称谓语也在逐步简化。古时的“堂”“表”标记的缺失导致了交际的障碍,同时也不利于现代年轻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虽然我们要遵循语言的“经济原则”,但是在特定的领域反其道而行会使交际顺利进行。在家族人数过多,人员构成复杂时,我们可以叫全称谓,如:“表哥”“表弟”“堂姐”“堂妹”等避免听话人造成误解,这虽然违背了语言的“经济原则”,但是在实际交际过程中可以节省时间,从而遵循了实际交际中的“经济原则”。

社会通用称谓语的主要特征就是超越被称呼者的年龄,职业等。在社会交际中,熟识的人我们知道如何称呼他,但是称呼第一次接触的陌生人,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同志”一词在解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最主要的社会通用称谓语。而后发生改变。近几年,“老师”一词被广泛运用,在一定的交际领域中有成为通用称谓的趋势。出于对一些知名人物的尊敬有些人称他们为“老师”,可是这样称呼又是否合理?“老师”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定义为:“对教师的尊称,泛指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或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我们在某一程度上可以将其算作通用称谓语,但是“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中“值得学习”的界定有待商榷,“老师”是否为通用称谓语有待考察。

眼球摘除和眼内容物剜除术后眼窝凹陷,影响外观甚至心理健康,在儿童患者甚至影响面部颅骨发育[8,9]。因此绝大多数患者行一期义眼台植入补充眶内容[10]。一部分患者因眼内炎、开放性外伤等情况未能行一期义眼台植入,则择期行二期义眼台植入术。对于年迈且手术不耐受者或经济限制等情况,则选择单纯安装义眼片。眶内容物剜除术因切除组织多、无法行义眼台植入,外观损毁巨大,目前国内外以赝复体修复面部缺损来改善美容效果[11],缺点是其价格不菲。

2.使用零称谓语或直接使用姓名

在交际的过程中人们往往遵循“礼貌原则”,在“礼貌原则”的驱使下我们需要寻找合适的称谓语对听话人进行称呼。但是当人们遇到无称可呼的尴尬时可以违背交际中的“礼貌原则”使用零称谓语进行交际,甚至可以使用身势语言。而且“零称谓”现象已经慢慢发展为语言交际中称谓语的主流。不可否认的是零称谓语可以在陌生的环境中消除隔阂,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2)实现教育培训和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人力资源开发中教育培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应以市场需求为目标,构建一个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解决各大组织广泛存在的人才与职业、岗位不适应的问题,促进人员就业、升职;

姓名是人们最常用的称呼语,使用的前提是了解对方背景。在交际双方平等的基础上可以用姓名直接称呼。虽然有时直呼其名会令对方不高兴,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使用姓名进行交际是最为准确的交际方式。为了避免对方的尴尬,在交际时可先行自我介绍。在两人亲近之后,我们则可以用昵称——“小/老/大+姓”,例如“小张”“小王”“老李”等。

3.在社会交际中使用亲属称谓语

亲属称谓语的普通化现象已经是普遍现象,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普通化亲属称谓语有:“大姐”“大爷”“叔叔”“阿姨”等。用亲属称谓语进行交际可以给人以亲近感,拉近彼此的距离。

在亲属称谓的普通化中,还有一类比较特殊。“×弟”“×妹”“×哥”“×姐”,“弟”“妹”“哥”“姐”本是亲属称谓,在前面加上某些词时,则变成了表示职业的社会称谓语,例如:“打工妹”“吧弟”“的哥”“的姐”等。在进行言语交际时,为了拉近与人的距离,说话人经常会称呼听话人为“×哥”“×姐”,通常是“姓+哥/姐”,如:“赵哥”“王姐”等。

总的来说,沈德潜评诗,好从格调出发,对李商隐诗亦是如此,于序言、凡例、选诗、评诗中均有所表露。虽然《别裁》对李商隐的定位是为满足沈德潜自身的诗学理论,部分评论或有不确切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依然对李诗投以巨大关注,在大型诗选本中大选李诗,扭转了宋明以来对李诗的忽略,成为清代研究李商隐热潮中的分量砖,对李诗的学习、研究、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其对李诗的定位对有清一代的李诗研究有重要影响,并对我们今天的李诗研究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对深入研究李商隐的诗歌具有借鉴意义。

4.社会称谓语的普通化

对于社会称谓语中通称的缺失,我们可以采用普通化社会称谓语的方法。之前被视作通称的“同志”等词语也是因为普通化,词义扩大而成为通用称谓语的。目前,一些流行语被广泛使用,例如:“亲”“宝宝”等已经被大家当作通称使用。“亲”起源于韩语的“朋友”(音译:亲故),最早只在韩国娱乐圈使用,而后被淘宝卖家引用,变成了我们熟悉的淘宝体。从此以后“亲”在网络中乃至现实中开始流行。“亲”超越了性别的限制,既可以指代男性也可以指代女性。另外“亲”可以理解成为“亲爱的朋友”“亲爱的顾客”“亲爱的伙伴”等,不仅包含多种含义还使人感到亲切,而且“亲”符合了言语交际中的“经济原则”,可以说是通用社会称谓语的最佳选择。

“宝宝”一词在近几年出现的频率非常高,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入选“十大网络用语”。人们都非常喜欢把自己称为“宝宝”,尤其是女生。“宝宝”一词最开始出现时是在“吓死宝宝了”的语句中,而后以“×死宝宝了”为框架又出现了“累死宝宝了”“疼死宝宝了”等流行语。人们不仅喜欢自称为“本宝宝”,而且也愿意将喜欢的人称之为“宝宝”,一般都是“名+宝宝”。

“美女、帅哥、小仙女、小可爱”等字眼频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尤其是在网络交往中,一是为了避免无称可呼的尴尬,二是为了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这些词语的实际含义早已不是词语最初的含义,已经逐渐普通化成为一个普通的社会通用称谓语。

5.革新语言伦理观念

大都市区规划形成了城镇等级结构体系,大致分为五个层级。这其中包括中心区域的核心城市与副中心城市、次级区域的县级中心与两级乡镇。而奉新县正处于第三级——县级中心。

所谓语言伦理,就是“人们对用以人际沟通的语言结构和语言活动的一种价值判断,一定的语言交际形态总要产生与之相应的语言伦理观念。”[9]人们使用称谓语体现了其价值观念。称谓语缺位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也正是如此,价值观念受到了制约,从而体现在了称谓语上。想要彻底地解决称谓语的缺位现象,就应在观念上,在认知上抛弃“男尊女卑”“亲疏有别”的思想。树立平等的价值观念,才能有效地减少称谓语的缺位。台湾同性婚姻合法化,又导致产生了新一批称谓语言,这些称谓语并不符合人们的传统观念,但是我们要消除偏见,对这一类称谓语给予尊重与认同。

教育资源是指为教学有效开展提供的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及相关教育政策等内容。通俗来讲,是指一切可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物化了的、显性或隐性的、可以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学组成要素。

参考文献

[1]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8.

[2]张鲁宁.从文化、语用学、模糊语言理论看汉语社会称谓语[J].重庆师专学报,2001(04):49.

[3]遆永顺.称呼语及其使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02):90.

[4]杨应芹.谈谈汉语称谓[J].安徽大学学报,1989(03):93.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 七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63-164,161.

[6]曹炜.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63.

[7]严淑英.夫妻称谓语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6:32.

[8]王希杰.语言的规范化和言语的得体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01):80-81.

[9]姚亚平.汉语生人交际和语言伦理观念的变化[J].语文建设,1995(11):26.

Study of Absence of Appellation in Modern Chinese

Zhang Yingda

(School of Liberal Arts,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81, China)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mmunication tool for human being, and predicate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this large and complex language system. Similarly, the predicate of modern Chine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Han's national language. The predicate is the word used to represent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rough the use of the predicate, we can jud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so the predicate is the first priority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If you don't know how to call someone else or call it wrong, it is easy to cause both parties to be embarrassed, even more likely to lead to communication failure. Investigating the lack of predicate and find out the reason and how to make up them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Chinese language system, but also promote people's communication and provide convenience for people's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appellation; absence; kinship appellation; social appellation; compensation

作者简介: 张盈达,硕士,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语言学研究。

文章编号: 2096-3874(2019)09-0131-05

中图分类号: H146

文献标识码: A

Class No .:H146

Document Mark: A

(责任编辑:蔡雪岚)

标签:;  ;  ;  ;  ;  ;  

称谓语的缺位现象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