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穴位按摩联合提肛运动对骨科长期卧床便秘患者的影响论文_许美蓉

许美蓉

江苏省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225300

【摘要】 目的:分析腹部穴位按摩联合提肛运动在骨科长期卧床便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到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骨科长期卧床致便秘患者64例进行研究,使用随机数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2例。对照组口服果导片,实验组则进行腹部穴位按摩联合提肛运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排便时间间隔、每次排便时间以及首次排便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排便时间间隔、每次排便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首次排便时间无显著差别,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长期卧床便秘患者患者中应用腹部穴位按摩联合提肛运动能有效的缓解患者便秘症状,改善画着肠胃功能。

【关键词】 腹部穴位按摩;提肛运动;骨科卧床患者;便秘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复杂症状,并不是一种疾病。便秘最常见的表现为排便费力、粪便量减少、排便时间间隔变长等,便秘的成因非常的复杂,一般可以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类[1]。而便秘是骨科卧床患者最为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高达50%-70%[2]。腹泻剂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尽管效果下注,但是其药理作用是靠改变人体肠道的生理环境来获得药效的,因此长期服用可能造成药物依赖,加重便秘症状。为此我院研究了一种不用服药的治疗方法来预防和治疗长期卧床便秘患者的症状,效果显著,现总结呈现。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到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骨科长期卧床导致便秘患者64例进行研究,患者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35.9±2.6)岁;男34例,女30例。其中接受下肢手术30例,脊柱骨折19例,髋关节手术15例。患者由于手术原因均需长期卧床制动,入选患者术前无便秘史、无胃肠道疾病。术后均出现便秘症状,患者长期无便意或者7d内自发性排空便次数≤2次。使用随机数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分组后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类型等治疗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有效的常规护理措施。其中对照组在术后7d口服果导片(酚酞含片),用法用量:成人0.5-2片,2天1次。而实验组则在术后7d开始腹部穴位按摩联合提肛运动治疗,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1.2.1 穴位选择

主要为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等穴位按摩,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节五脏六腑之血气的效果,又加上督脉和膀胱经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得气机通畅、肠道润泽、阴阳调和,达到解便秘之功效。穴位按摩取合谷、天枢、大横、三里、三阴交等穴。

1.2.2 按摩方法

指导患者取仰卧位,调整后让患者腹部肌肉松弛保持舒适度为准,随后双手交叉重叠,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中指用力指腹,有节奏的进行学位按摩。按照顺序依次按摩合谷、天枢、大横、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每个穴位按摩时间不低于30s,每个穴位顺时针和逆时针各一次。按摩是中指指腹的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准,按摩至腹部发热即可停止。按摩一般选择餐后2h开始,1天2次。疗程为1个月[3]。

1.2.3 提纲运动方法

叮嘱患者自然放松,然后配合呼吸,舌抵上腭的同时做肛门收缩运动(大致为忍受大便的样子),提肛后憋气约5s,然后慢慢的放松肛门,同时放松约10s,此为1次提肛运动。一般来说提肛运动每天早晚各1次,1次约进行20次提肛运动,持续时间10min-15min为宜。需要注意的是提肛运动中需有节奏的配合呼吸,且不引起疲劳为准[4]。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最主要三个分别为:(1)每次排便时间,每次排便的平均时间;(2)排便时间间隔,开始研究后的调查一个月共排便几次来计算排便时间间隔。(3)首次排便时间,记录治疗开始后距离第一次排便的时间。实验组从治疗后开始计时,对照组从第一次服药后开始计时。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6.0完成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使用(平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组间使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0.05。

2 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排便时间间隔、每次排便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首次排便时间无显著差别,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观察指标结果对比( ±s)

3 讨论

3.1 果导片的药理机制和副作用

果导片的有效成分为酚酞,其药理作用为:药物通过消化道到达结肠,并在肠液的碱性环境中分解,转化成可溶性钠盐,从而刺激长鼻内神经丛,并促进肠平滑肌的活动使得肠道蠕动增加,同时改善电解质平衡影响水分的吸收,从而使得水和电解质积蓄,产生缓泻效果。其中酚酞引起的过敏反应极为少见,偶能引发药疹、出血倾向、皮炎等。

3.2 腹部按摩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对穴位如合谷、天枢、大横、三里、三阴交等穴进行按摩,可生气化血、滋阴通便、扶助正气、调理脾胃,有通导肠腹、理气化瘀之功。本次研究中也证明了腹部按摩的疗效,患者便秘症状得到显著缓解。

3.3 提肛运动的作用

提肛运动的直接作用是能够锻炼骨盆底的肌肉组织,并且通过锻炼使得盆骨穴位得到按摩,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效果,对于改善长期便秘患者有着良好的效果。

总之,骨科患者常因术后长期卧床制动导致的便秘问题不容小觑,而腹部穴位按摩联合提肛运动能有效的改善患者便秘症状,且避免了服用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和赖药性便秘,有着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弢玲. 腹部穴位按摩联合提肛运动对骨科长期卧床便秘患者的影响[J]. 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09:30-31.

[2]胡学军,崔玉玲,胡文娟. 运动按摩及行为疗法干预老年脑卒中长期卧床的便秘患者[J]. 中国临床康复,2004,16:3150.

[3]张孝云,陆静波,丁莉雯,戴金花. 按摩配合提肛运动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便秘的效果评价[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05:66-68.

[4]周佳. 穴位按摩护理技术在中医外科和中医骨伤科的适用性筛选[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论文作者:许美蓉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2月第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5

标签:;  ;  ;  ;  ;  ;  ;  ;  

腹部穴位按摩联合提肛运动对骨科长期卧床便秘患者的影响论文_许美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