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区域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_区位商论文

我国工业区域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性论文,区域论文,结构论文,我国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72(2001)01-0056-006

一、我国工业区域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新科技会不断涌现,这将大大地加快产业转型的步伐,并促使大量新兴产业不断产生,从而引起社会的巨大变革。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产业的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也在加速进行,迫使各国以不同的方式和优势加入到这个进程中,逐渐成为了一个具有内在分工体系的发展整体。在这个区域中,基本上形成了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和中国沿海到中国内地的产业转移链条。显然,如何实现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就我国工业的发展而言,为了顺应这种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大趋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必须对工业结构尤其是工业的区域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从我国工业区域结构的现有状况来看,主要存在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东中西三大区域工业结构存在着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性。研究表明[1],1998年,我国东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150美元,已跨入中等收入阶段,其中上海(3043美元)已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中西部地区分别只有634美元和487美元,仍处于低收入阶段,只有少数省份接近中等收入阶段。再从工业化进程来看,东部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中部地区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而西部地区至今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根据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我们认为,我国东部地区已进入创新推动和财富推动为主的阶段,中部地区主要是投资推动和创新推动阶段,而广大的西部地区仍处于要素推动和投资推动阶段。第二,我国工业区域结构存在着明显的趋同性。从下文计算的区位商来看,在东中西三大区域37个主要工业行业中,大多数都接近1,表明了东中西三大区域均存在与全国相似的工业结构。据测算,地区工业结构与全国工业结构相似系数,1989年达0.9以上的省、市、自治区有22个;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工业结构极相似率为93.5%,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相似率为97.9%。另据资料表明,我国一些主要工业产品的趋同度(生产该产品的地区数占全国地区总的比重)相当高,纱布97%,自行车80%,冰箱80%,洗衣机90%,钢材97%,手表83%,平板玻璃93%,水泥100%,化肥97%。从各地“九五”计划来看,将汽车、机械化工、电子、旅游列为支柱产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有22个、16个、24个和20个。

这种层次性与相似性的共存,不但降低了生产效率,造成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同时也使各个区域失去了发展区域优势产业,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机会。

二、工业区域结构战略性调整模型

工业区域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工业行业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为了从战略上把握我国工业区域结构布局的合理性,我们拟采用区位商和增长指数两个指标,作为进行工业区域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分析依据。

区位商反映某行业在某区域相对于该行业在全国而言的相对地位,而增长指数则反映某区域的某行业相对于全国而言的发展潜力。它们的计算方法分别如下:

1.区位商

Q[,ij]=h[,ij]/H[,j]

式中,Q[,ij]代表某区域(i)某行业(j)的区位商;h[,ij]代表某一区域(i)某工业行业(j)的产值占该区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H[,j]代表全国同一工业行业(j)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2.增长指数

S[,ij]=f[,ij]/F[,j]

式中,S[,ij]代表某区域(i)某行业(j)的增长指数;f[,ij]代表某一期间内某一地区(i)某工业行业(j)增加值的增长速度;F[,j]代表同期全国该行业(j)增加值的增长速度。

我们以区位商和增长指数两个指标构建一矩阵图,并分别以1.0(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为临界值将其分为四个象限,构成工业区域结构战略性调整模型,如下图所示:

(1)强势行业是指增长指数和区位商均大于1.0的行业。这类行业增长速度比其他区域快,而且该行业的相对地位也比其他区域同一行业高,因而具有战略性意义,应该优先发展。

(2)潜力行业是指增长指数大于1.0,但区位商较低的行业。这类行业虽然市场地位仍较低,但在该地区已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具有潜在的增长能力,也应着力发展。

(3)实力行业是指区位商较高而增长指数较低的行业。这类行业在该区域仍有相对实力,只是由于该行业在该区域的增长速度在减缓,所以一般不宜继续扩张,可采取稳定发展或收缩战略。

(4)弱势行业是指区位商和增长指数均较低的行业。对于这类行业,应该适时退出或者向其他地区转移,以集中力量发展自己的优势行业。

三、我国工业区域结构战略性调整方向与途径

本文采用国家经济带划分区域的标准,将全国分为东、中、西三个大区域,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十二个省、市、自治区。中部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九个省、自治区。西部包括西藏、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甘肃、陕西、宁夏、青海、新疆等十个省、市、自治区。这样划分的主要目的和根据是:(1)符合进行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取向,便于对政策制定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2)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这种分法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层次性相对应。

1.三大区域主要工业行业区位商与增长指数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所提供的各省37个主要工业行业的数据资料,运用上述计算方法计算得出我国三大区域工业行业区位商与增长指数如表1所示。

2.各区域工业战略性行业的确定

在这里,战略性行业主要是指强势行业,以及部分实力行业和潜力行业。根据以上计算结果,运用前述模型分析,我们认为,我国三大区域工业结构的战略性工业行业可以分别确定为:

东部地区:食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橡胶制品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品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纺织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塑料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等行业。

中部地区: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俱制造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

西部地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饮料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业、煤炭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烟草加工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

表1 我国三大区域主要工业行业1998年区位商及1995-1998年增长指数表

序号

行业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Q值

S值 Q值

S植 Q值

S值

1

 煤炭采选业0.38190.98172.64151.01421.54390.9910

2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0.53531.01601.6898     0.9542

 2.2683     1.1021

3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0.93450.99561.38861.04400.69140.9225

4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0.56840.96231.94291.04441.75680.9964

5

 非金属矿采选业

 0.71580.94131.84161.13871.07630.9710

6

 木材及竹材采运业

 0.84711.01493.37511.02021.32880.9022

7

 食品加工业

 0.88490.98491.43311.05230.89680.9388

8

 食品制造业

 1.06351.00121.03931.01540.62940.9490

9

 饮料制造业

 0.86520.95851.26341.05431.36191.0589

10

 烟草加工业

 0.39870.97371.39201.02273.89550.6980

11

 纺织业

 0.19170.88780.75151.06970.58420.8733

12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

 1.27510.98780.38251.03280.16061.0177

13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

 1.56271.00490.47490.98350.32410.8782

14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

 0.89010.91931.61981.02400.48670.9941

15

 家俱制造业

 1.00540.94091.25501.19340.53850.9012

16

 造纸及纸制品业

 1.08400.97870.89551.02720.94980.9895

17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业

 0.96980.97741.00991.02271.25101.0692

18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1.48830.99200.16811.09170.08500.7399

19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0.89520.98131.18581.01950.78151.2694

20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0.86060.98821.02061.03231.15820.9947

21

 医药制造业

 0.94140.97911.10551.02301.22651.0672

22

 化学纤维制造业

 1.23820.95860.61761.08580.44121.2473

23

 橡胶制品业

 1.10791.00080.80850.96870.83341.0917

24

 塑料制品业

 1.16890.98950.80761.09760.46960.7993

2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86680.85071.13331.03401.28790.9962

26

 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加工业

 1.06460.99491.07911.02471.29090.9768

27

 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加工业

 0.75161.01551.25610.99282.04600.9509

28

 金属制品业

 0.98910.99260.51681.05660.62380.8980

29

 普通机械制造业

 1.30400.99970.68141.01580.88400.9383

30

 专用设备制造业

 1.01300.97831.15211.08000.70240.9527

31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94720.98891.24400.94490.90981.0692

32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22131.00310.64101.00240.49510.9526

33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

 1.25051.00680.16940.93860.75670.9867

34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1.27531.00110.41631.01930.64760.9638

35

 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80411.01671.30950.99161.21860.9457

36

 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  1.05901.49080.84200.75471.05800.8315

37

 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99260.98951.17611.03700.77620.8871

数据来源:根据相关年份《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计算。

以上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的工业应进行较规模的产业转移,中部地区将步入以工业为主的时期,而西部地区的工业处于发展时期。事实上,我们不难注意到,东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与中西部已经有着显著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相对较低,而东部地区三次产业中,二、三产业基本达到并行,而第一产业比重极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已远远超过第二产业,1998年北京、上海、天津三地三次产业构成比分别为:4.3:39.11:56.6、2.1:50.1:47.8和5.5:49.4:45.1,而同期西部各省第三产业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第一产业仍超过20%。因此,在进行工业区域结构战略性调整时,除考虑利用上述模型分析结果外,还应考虑东中西部所处的不同阶段和与其第一、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3.实现工业区域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途径

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可通过以存量资产调整为基础,结合增量资产调整的方式进行。因而,促进不同行业资产在区域之间的转移和流动是实现工业区域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

东部地区应抓紧对其战略性行业的技术改造和提升,以高新技术武装战略性行业,大力加强战略性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力争在国际竞争中取得应有的地位。对于那些弱势行业,应设法使其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不能转移的也应转向或退出。

中部地区应采用引进创新与高新技术的嵌入型发展[2]并重的方式,在接受东部地区行业转移的同时,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科技优势,通过存量资产的战略性重组和增量资产投资方向的调整来优化工业结构,逐步退出弱势行业,大力发展区内的战略性行业。

西部地区以引进创新为主,在积极接受东中部地区的行业转移的同时,努力促进存量资产结构的优化,提高存量资产的利用效率,这也是解决资金制约的重要方式。同时,利用后发优势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积极推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进程,尤其要注重提升区内战略性行业的竞争力。

四、政府在工业区域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作用

尽管有关研究表明,“市场观念、效益观念已成为各地区结构调整的重要指导思想,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已明确地表现出市场取向了”[3],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只不过为该地区根据各自条件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通过市场竞争培植产业提供了可能,而经济体制的变化仍是经济结构变化的关键因素,政府仍将是战略性调整的组织者。

由于市场缺陷的存在,仅靠市场的力量难以达到战略性调整的目标。区域经济学家G·迈达尔(G.Muradal)指出:“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间的差距”。A·赫什曼在其“核心与边缘区理论”中也证明了市场的极化效应会使核心与边缘区的差距拉大,并提出了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必要性,“通过极化效应显示的市场力量,如果导致极化的暂时优势,周密的经济政策便应运而生以改变这种状态”[4]。著名的竞争经济学家波特也指出,政府作用是影响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承认东中西三大区域所存在的差距,又要保证三大区域经济的协调,一定的政府干预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导致地区间的差异化加大。在工业区域结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如果仅靠市场的力量,重复建设和盲目性发展是难以避免的,因此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等,发挥引导作用和支持作用。

首先,提供资金援助。我国中西部广大地区的发展,不仅受自然资源的制约,而更多的是受资金和技术的制约。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已成为中西部地区发展的瓶颈问题。中央政府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援助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中央财政资金等中央资金对中西部直接投入,其次是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地方政府的资金援助主要是对于优先发展产业的资金投入。

其次,提供制度保障。中央政府主要通过法律法规和投资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为中西部的发展提供保障。地方政府主要是从税收、产业政策方面,吸引外部资金进入,同时加快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为企业的战略性重组提供咨询和政策引导。

第三,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这包括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良好的环境;增加教育投入,为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完善社会保障,提高社区生活质量,强化区域形象等,以便为吸引外资和人才创造条件。

[收稿日期]2000-12-25

标签:;  ;  ;  ;  ;  ;  

我国产业区域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_区位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