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化学考试“红黑名单”_化学论文

2012年高考化学试题“红黑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学试题论文,红黑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试题考查内容全面,结构合理

江苏省理综卷第16题

(2)上述工艺中采用气液逆流接触吸收(尾气从吸收塔底部进入,石灰乳从吸收塔顶部喷淋),其目的是________;滤渣可循环利用,滤渣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填化学式)。

点评:本题以生产实践中的真实问题为背景,通过对“硝酸工业尾气处理的工艺流程”中的问题解决,全面考查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生产工艺、化学反应原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等主干知识,以及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与对新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能力,对引导中学化学教学关注化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有着积极的意义,是一道比较成功的试题。

注重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科学表述能力的考查

全国新课标理综卷第27题

(1)实验室中常用来制备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①计算反应在第8 min时的平衡常数K=________;

②比较第2 min反应温度T(2)与第8 min反应温度T(8)的高低:T(2)________T(8)(填“<”、“>”或“=”);

v(5~6)________v(15~16)(填“<”、“>”或“=”),原因是________。

点评:本试题以光气的制备及其分解反应为载体,考查物质的工业制备和实验室制备、盖斯定律、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等主干知识。两种制备光气的思路,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物质的制备。光气()在塑料、制革、制药等工业中有许多用途,试题从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的角度立意,突出了化学的实用性价值。

从认知水平要求看,本题存在记忆、理解、直接应用和间接应用4种水平(见右表)。

在试题的结构上,条件信息、背景信息的给予充分合理,(1)(2)(3)不同问点之间在考查点方面相对独立,(4)的不同问点之间围绕图像层层设问、紧密联系,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突出了对图像的观察能力、分析思考能力的考核。

注重对学科思想方法与认识方式的考查

北京市理综卷第25题

(4)当吸收液的pH降至约为6时,送至电解槽再生。再生示意图:

在阳极放电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

②当阴极室中溶液pH升至8以上时,吸收液再生并循环利用。简述再生原理:________。

点评:在知识内容方面,本题主要考查了对的性质再现、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盐类的水解平衡的理解和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和电化学反应过程的分析。

在学科思想方法和化学学习能力方面,本题主要考查了信息的接受、吸收、整合能力和化学问题的分析解释能力。在对信息的接受、吸收、整合能力的考查方面,题目通过文字、数据、图示等多种信息形式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各种已知条件,学生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提取信息中的实质性内容,并与已有知识整合,解决问题。在对化学问题的分析解释能力的考查方面,本题注重对核心内容的学科思想方法和认识方式的考查,并且主要体现在(3)、(4)两个小题上。第(3)小题主要围绕着电解质溶液这一核心内容主题,考查了学生能否运用微粒观系统分析水溶液中问题,即能否依据分析电解质溶液问题的基本思路,首先确定溶液组成,然后分析溶液中存在的微粒种类、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和微粒的数量关系。当存在多种相互作用时,能否根据宏观现象(本题为溶液的酸碱性信息)确定相互作用的强弱。第(4)小题主要围绕着电化学这一核心内容主题,考查了学生能否运用微粒观、定量观和系统观分析电化学问题。例如,在回答“吸收液循环再生原理”这一问题时,学生要基于微粒分析电极反应(由图示获取信息:在阴极得电子生成氢气),要进一步分析由电极反应引发的电解质溶液中其他电离平衡的变化(浓度减小,会使电离平衡的正向移动,从而将转化为),还要关注到带电微粒的定向移动(会通过离子交换膜,迁移进入阴极室,从而使浓度增大)。这一分析过程,不仅体现了学生基于微粒分析电化学问题的能力,更体现了学生对电化学体系的系统分析能力。

在STS内容方面,本题考查了酸雨的形成;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化学在解决酸雨问题、资源的循环利用中所起到的作用。

可见,本题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方面的考查均具有较高的综合度,在难度分布上,涉及了识记、理解和直接应用、间接应用(分析)3个认知水平,设问有梯度,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考查科学探究能力点全面、能力要求层次高

海南省理综卷第17题

实验室制备1,2-二溴乙烷的反应原理如下:

可能存在的主要副反应有:乙醇在浓硫酸的存在下在140℃脱水生成乙醚。

用少量的溴和足量的乙醇制备1,2-二溴乙烷的装置(图略),和有关数据列表(表略)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制各实验中,要尽可能迅速地把反应温度提高到170℃左右,其最主要目的是________;(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引发反应

b.加快反应速度

c.防止乙醇挥发

d.减少副产物乙醚生成

(2)在装置C中应加入________,其目的是吸收反应中可能生成的酸性气体;(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水

b.浓硫酸

c.氢氧化钠溶液

d.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3)判断该制备反应已经结束的最简单方法是________;

(4)将1,2-二溴乙烷粗产品置于分液漏斗中加水,振荡后静置,产物应在________层(填“上”、“下”);

(5)若产物中有少量未反应的,最好用________洗涤除去;(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水

b.氢氧化钠溶液

c.碘化钠溶液

d.乙醇

(6)若产物中有少量副产物乙醚,可用________的方法除去;

(7)反应过程中应用冷水冷却装置D,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但又不能过度冷却(如用冰水),其原因是________。

点评:强调“实验探究”是本题最明显的特征。与大多数的实验探究题相比,这道题具有考查科学探究能力点全面、能力要求层次高等优点。本题考查了学生信息处理、现象预测、数据处理、方案设计、解释与推论等能力。其中有的探究设问点涉及了对学生完成探究任务所需的高级思维能力的考查,如运用联想、想象、比较和系统思考等高级思维活动来解决相关问题。例如:第(2)小题在对去除杂质所使用的物质进行选用时首先要分析系统中可能产生的酸性气体有哪些,这点题目中是没有信息提示的;其次在这样的反应体系中这些酸性气体选用哪种物质去除效果良好。因此在学生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同时系统思考的高级思维活动也是不可或缺的。再如第(6)小题侧重数据处理和方案设计能力的考查。学生对表格中几种物质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从而确定乙醚沸点较低,应该通过利用沸点不同进行分离的方法来去除杂质,进一步将实验方案确定为运用蒸馏法除去乙醚。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考查,该题处理得比较隐蔽。首先是整个实验的设计更注重紧密联系实际,在乙醇制备乙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副反应,与其回避事实不如尊重事实,从而突出了“化学·技术·社会”的教育思想。其次实验的设计也体现了环境保护的思想,例如不能让乙醚散发到空气中以及安全瓶B的设计。

在科学探究中体现对高级思维能力的考查

安徽省理综卷第28题

(4)为验证假设一是否成立,课题组进行如下研究。

①定性研究:请你完成下表中内容。

②定量研究:取26.7 mg的干燥样品,加热,测得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下图(图略)。某同学由图中信息得出结论:假设一不成立。你是否同意该同学的结论,并简述理由。

点评:从试题结构上看,本题第(1)、(2)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平衡常数的理解及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3)、(4)小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能力。

对科学探究能力内涵的理解有待提升,考查力度不够

四川省理综卷第28题

甲、乙两个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测定氨分子中氮、氢原子个数比,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

实验中,先用制得的氨气排尽洗气瓶前所有装置中的空气,再连接洗气瓶和气体收集装置,立即加热氧化铜。反应完成后,黑色的氧化铜转化为红色的铜。

下图A、B、C为甲、乙两小组制取氨气时可能用到的装置,D为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图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________。

(2)检查A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是________。

(3)甲、乙两小组选择了不同方法制取氨气,请将实验装置的字母编号和制备原理填写在下表空格中。

(4)甲小组用所测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之比为________。

(5)乙小组用所测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明显小于理论值,其原因是________。为此,乙小组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装有药品的实验仪器,重新实验。根据实验前后该药品的质量变化及生成氮气的体积,得出合理的实验结果。该药品的名称是________。

点评:本题以探究氨气的分子组成为载体,比较全面地考查了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诸如提出问题(氨气的分子组成)、方案设计(实验流程及甲、乙小组的测定方案)、实验原理(氨气的两种制取方式)、数据处理(甲、乙小组的数据处理)、评价反思(误差分析及方案改进)等,并关注了生成性探究问题的设置,以及元素观、守恒观等化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但深入分析发现,试题在深刻体现科学探究的内涵、全面考查科学探究能力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一是部分试题的问点没有指向科学探究的核心问题。如第(1)问的“圆底烧瓶”,不是探究过程中的关键仪器,改为“大试管”、“锥形瓶”或“平底烧瓶”均不会对探究结果产生影响;又如第(2)问“A装置的气密性检验”也不是探究过程中的关键操作——实验中只要有适量氨气进入硬质试管,探究任务即可完成!同时,从整体看,试题用了“2/3的笔墨”在解决“制取氨气”的问题,显然是偏离了探究主题。二是部分问点缺乏思维容量。如第(1)、(2)、(3)①问基本上是去情景的,考生不必对题干中的探究过程有什么理解即可顺利解答,同时这三问均属于“对知识的简单记忆和重现”,缺乏对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深入考查。三是探究任务容量不够,限制了考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首先是甲、乙小组的探究方案貌似为两个,但实质上只是一个,二者除了在“制取氨气”环节上有了一些细枝末节的修改外,两小组面临的问题其实是一样的,即“反应前后氧化铜质量的变化”、“洗气前后装置D的质量变化”、“氮气的体积”。而“氮气的体积”是两组均具备的数据,于是剩下的问题就变成是选用“反应前后氧化铜质量的变化”还是选用“洗气前后装置D的质量变化”来计算“氢元素的量”更好,思维深度不大。其次是最后一空,本来是对考生有挑战性的,但题干中“根据实验前后该药品的质量变化及生成氮气的体积,得出合理的实验结果”的要求却大大限制了考生思维的开放性,因为“生成氮气的体积”是用来求“氮元素的量”的,那么“该药品的质量变化”则肯定是用来求“氢元素的量”的,又因为原先“浓硫酸”既吸收了水蒸气又吸收了氨气,所以结果不准确,那么现在只需换个“碱性干燥剂”只吸收水蒸气而不吸收氨气就完事了。于是,考生对“实验方案改进”的思考被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导致试题对创新思维的考查大打折扣。

认识能力要求偏高,计算难度较大

全国新课标理综卷第37题

ⅥA族的氧、硫、硒(Se)、碲(Te)等元素在化合物中常表现出多种氧化态,含ⅥA族的化合物在研究和生产中有许多重要用途。请回答下列问题:

(1)(2)(3)(4)略。

第(6)问(4分)的平均分为0.43分,难度系数为0.11(某省抽样调查)。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为:①单位换算错误;②计算错误,能够正确列式,但计算难度过高,考生难以计算出正确答案;③解答第二空要求有较高空间想象能力和较高的立体几何水平,大量学生选择放弃,上万份考卷(某省抽样调查)中,只有几十份试卷对此问做出了正确作答,失去了高考的选拔功能。此题(5)(6)问造成本题难度系数严重偏低,与《有机化学基础》选考模块等分不等值。

信息给予不够充分,认知水平要求偏低

全国新课标理综卷第38题

对羟基苯甲酸丁酯(俗称尼泊金丁酯)可用作防腐剂,对酵母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工业上常用对羟基苯甲酸与丁醇在浓硫酸催化下进行酯化反应而制得。以下是某课题组开发的从廉价、易得的化工原料出发制备对羟基苯甲酸丁酯的合成路线(图略):

已知以下信息:通常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两个羟基不稳定,易脱水形成羰基;

①D可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镜;

②F的核磁共振氢谱表明其有两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且峰面积比为1∶1。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名称为________;

(2)由B生成C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该反应的类型为;

(3)D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

(4)F的分子式为________;

(5)G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

(6)E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苯环且能发生银镜反应的共有________种,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有三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且峰面积比为2∶2∶1的是________(写结构简式)。

点评:本试题联系羟基苯甲酸丁酯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体现了化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试题考查学生从转化的角度看物质,如(1)、(2)要求学生了解在铁做催化剂条件下和在光照条件下,氯气与苯的同系物的取代反应发生的不同部位;知道在NaOH溶液中,卤代烃发生水解反应而非消去反应等等,较好地体现了转化观和学习有机合成的意义。

从认知水平看,主要表现为记忆、直接应用和间接应用的水平,且记忆和直接应用水平的设问所占比例偏高,各认知水平比例分配不够合理,试题难度总体偏低。

在试题的结构上,前5问的信息给予充分,但第(6)问给予的信息不足,学生不清楚的稳定性不好,将同分异构体的数目错写为16种,造成该问得分率偏低。

侧重考查具体知识的识记,忽略对解决化学与技术问题的思路和角度的考查

山东省理综卷第31题(化学与技术模块)

石油和煤炭加工过程涉及多种技术和设备

(1)石油分馏时,在不断向________(填工业设备名称)内投放原料的同时获得产品,该过程为操作过程________。

(2)石油裂化分为热裂化、________和加氢裂化。裂化的目的是提高________的产量。

(3)煤的洗选是为了降低原煤中灰分和________的含量。煤的流化床燃烧是指空气从底部吹向煤炭颗粒,并使全部煤炭颗粒________进行燃烧的过程。

(4)煤的直接液化是煤与适当溶剂混合后在高温和________存在下与________作用生成液体燃料的过程。

点评:本题为化学与技术模块的试题。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化学与技术模块的内容以化学知识为基础,介绍化学知识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材料制造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与化学有关的一系列技术问题作出合理的分析,强化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化学与技术模块的高考试题应于课程标准对该模块的定位保持一致,不仅应关注化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的考查,还应关注到对学生应用所学化学知识、所形成的解决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解决化工生产问题的基本角度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本题所呈现的考查点主要为技术知识,基本没有对基础化学知识的考查,且过于追求对技术知识细节的考查。不仅如此,本题各小题考查的认知水平要求基本属于识记水平,并没有考查学生解决化学问题、解决化工生产问题的能力。总体来说,本题的考查点、考查方向均偏离于课程标准对化学与技术模块的定位。此外,今年海南省化学与技术模块试题第(2)、(3)小题在考查内容和方向上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上述情况在今后的命题中应尽量予以避免。

侧重概念原理知识本体而忽略对其功能价值的考查

天津市理综卷化学第7题

X、Y、Z、M、G五种元素分属三个短周期,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Z同主族,可形成离子化合物ZX;Y、M同主族,可形成两种分子。

回答下列问题:

(1)Y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

(2)上述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_(写化学式),非金属气态氢化物还原性最强的是________(写化学式)。

(3)Y、G的单质与两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可作水消毒剂的有________(写出其中两种物质的化学式)。

(4)的燃烧热ΔH=-a kJ/mol,写出燃烧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

(5)ZX的电子式为________;ZX与水反应放出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6)熔融状态下,Z的单质和能组成可充电电池(装置示意图)(略),反应原理为:

放电时,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________;充电时,________(写物质名称)电极接电源的负极;该电池的电解质为________。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电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本题在知识与技能维度的考查具有较高的综合度,涉及了几个不同的概念原理主题;在认知水平分布上也比较合理,具有较好的梯度。但是,在过程与方法维度的考查则显得比较薄弱。首先,本题在对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热化学、电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查中,均比较侧重对概念原理知识本体的考查,忽略了对这些概念原理知识所蕴含的发展学生对化学现象、化学问题的认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功能价值的考查。例如,物质结构知识对于分析、解释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物质性质差异的功能价值的考查,元素周期律表知识对于发展学生对元素化合物性质认识的功能价值的考查,电化学知识对于发展学生微粒观、系统观的功能价值的考查,等等。

不仅本题如此,今年的多道高考试题中均出现了忽略概念原理知识功能价值考查的现象,例如,山东省理综第29题、海南省理综化学卷第15题等对化学平衡常数及相关内容的考查。其次,在接受吸收整合信息能力的考查方面,题目提供的信息多为直接信息,学生获取信息后不需要经过复杂的思维历程即可解答问题,例如,最后一问中,根据题目图示信息可直接得知该电池的电解质是β-

标签:;  ;  ;  ;  ;  ;  

2012年高考化学考试“红黑名单”_化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