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调查与思考论文

商南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调查与思考论文

商南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调查与思考

章荣芳

(商南县农村经营管理站,陕西 商南 726300)

[摘 要]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毋庸置疑。本文基于陕西省商南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探究商南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服务体系;商南县

商南县地处陕豫鄂三省八县接合部,是陕西省的东南门户,也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商南县总面积2 307 km2,总人口24.6万。

1 商南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1.1 基本情况

1.1.1 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稳步发展。截至2018年年底,商南县发展种植、养殖、流通等方面的专业大户21家,发展家庭农场46家,种植业家庭农场共经营耕地237.867 hm2,场均7.233 hm2,认定示范家庭农场35家,其中省级6家、市级4家。目前合作社覆盖了所有行政村,平均每个行政村3.2个合作社。

1.1.2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商南县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和民营资本投资发展现代农业,一批从事养殖、茶叶加工、花卉苗木、农牧产品加工等的多个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商南县已有各类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农业加工企业26家,也是全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

1.2 主要特点

1.2.1 覆盖领域广。商南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覆盖领域广泛,43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遍布全县10个镇(办),覆盖了农、林、牧、副和渔等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

1.2.2 产业结构优。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业产业化,探索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订单+农户”等农业产业化模式,提高了生产组织化程度,推进了农畜产品深加工、农业生态观光、农业服务等三产融合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2.1.2 规范化程度低。家庭农场、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内部制度不健全,运作管理随意性大。部分合作社只有牌子,没有社员,名不副实,是“空壳社”,有些合作社只挂牌、没有运营。合作社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质量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合作社缺乏科学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财务制度不健全,利润分配不公开。

2 商南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内部制约因素

2.1.3 经营队伍素质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带头人绝大多数是农民,文化层次、技术素质、经营理念、市场意识、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相对较低,大多经营主体带头人靠经验和自学指导生产,对新技术、新产品了解不多。

大多数新型经营主体没有与农户间形成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实力弱、不规范,自身的利益联结机制还没有建立完善,其中间联结作用发展不充分、不到位,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发挥不足。

1.2.3 带贫效果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信息、技术、市场开拓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主力。据产业脱贫大数据平台统计显示,商南县有273个合作社在脱贫攻坚中共计带动贫困户2 583户,户均增收2 600元以上,主要以务工、土地流转、贫困户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2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5.249 2万农户,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2.1.1 发展层次低。由于经营主体参与者思想认识不到位,发展积极性不足,导致经营主体规模小、实力弱、层次不高。家庭农场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数量还不多,质量还不高,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

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外部制约因素

2.2.1 农业基础设施是短板。商南县是以低山丘陵为主体的山区,岭谷相间,地势起伏,基本状况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商南县有耕地1.3万hm2,人均不足667 m2地。旱地多,水田少,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远不能满足经营主体生产需要。面积小,坡度大,地块零散,集约土地、整合土地、修建基础设施等成本高、投入大,客观上制约着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

2.2.4 基层指导服务不到位。在开展技术推广、农资配送、土地流转、机械作业、统防统治、抗旱排涝、信息服务、产品销售和人才培训等服务方面,经营主体指导服务体系也不健全,有些乡镇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情况都不了解,更谈不上指导服务。

2.2.3 政策扶持保障力度需提高。调研中,对财政扶持、保险、用电、用水和税费等方面都有反映,主要是集中在2个方面:财政投入保障不足;财政扶持资金对合作社、家庭农场这两类主要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还不够。

2.2.2 生产要素“三难”问题突出。一是用地难。一方面是土地流转难。由于自然条件、农户惜地、服务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土地连片流转困难。另一方面是农业设施建设用地难。对农资仓库、农机库房等农业生产设施用地有规划标准,但面积与实际需求还有差距。二是用钱难。一方面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实力不强,入股和积累的资金不多,也难以吸纳民间资本,财政扶持资金量小;另一方面农村金融部门贷款门槛高、额度小、期限短、手续烦琐且隐性成本大。三是用人难。由于农业经营主体工作地点偏远、工资待遇不高等原因,聘请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优秀专业人才难,人才匮乏、技术落后、管理跟不上成为困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一大障碍。另外,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原因,雇工难、工价高,而且工作效率不高,特别是季节性雇工更难。

连续四年,青辰都是滑翔大赛的冠军。也即是说,自从他十二岁生日那天第一次参加滑翔大赛,便再没有人能从他手中夺走冠军的勋章。他似乎对天空有着超过常人的敏锐感知,无论是对风向和风速的判断利用,还是悬空时出色的平衡掌控能力,都让他能够远远领先对手。而这一次,他更是对滑翔翼进行了改良,使它的结构更加接近翅膀的流线型,以便在滑翔时获得更大的升力。

2.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带动作用发挥不足

3.2 化学防治措施 苹果树发芽前喷3波美度石硫合剂,开花前喷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50%硫黄胶悬剂150倍液。

一要定期摸排清理。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建立机制,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每2年应进行一次深入摸底排查,对于违法违规经营的要及时处置。二要推动规范化运营。结合经营主体发展实际,及时分类制定完善的经营主体规范化建设意见和财务管理制度,并将材料汇编成册,定期开展经营主体带头人、财务人员培训,引导经营主体完善内部运营机制。三要加快融合发展。一方面加强不同主体的纵向融合,通过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分配机制,发挥各自组织优势,形成互融互通、协同发展、共同壮大的高效经营模式;另一方面加强同类主体的横向融合,通过合作社联社、家庭农场协会、产业化联合体等形式,提高组织化程度和规模效益,提升市场竞争力。

3 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建议

3.1 强化指导服务,提升经营实力

基于极限学习机的非平稳下击暴流风速预测···················钟 旺 李春祥 (3,446)

3.2 完善扶持政策,破解发展“瓶颈”

一要督促指导各地落实《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结合当地实际出台实施意见或方案,切实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二要破解用地难题。县区要做好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完成土地占补平衡、增减挂钩任务后的超额部分,应留给镇村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使用。三要破解融资难题。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与金融机构协调合作,各级金融机构要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建立绿色通道,灵活确定承贷主体和授信方式;适当拓展抵质押担保物范围;积极推广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保、联贷等业务。全面推行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的范围,优化参保服务,提高勘验、理赔效率,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四要破解用人难题。深入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农民的培育;加强农业培训体系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招收专业人才。

3.3 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

一要完善监管体系。各部门间加强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工作。二要健全农经服务体系。建立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打造一支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农经干部队伍。三要在县级农业农村部门搭建综合服务平台,为经营主体开展集信息、农技、植保、农监、农经和防疫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

作者简介:贺红兵(1971.7-),男,汉族,内蒙古巴彦淖尔,本科,主任医师,内蒙古磴口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研究方向:颈椎病,颈源性头痛。

3.4 构建联结机制,发挥带农作用

把密切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关系作为突出难点切实破解。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多种方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业带动关系,分享储藏加工、市场营销中的利益。支持经营主体与农户开展订单农业,由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帮助农户发展生产。各类涉农产业扶持项目和奖补资金,都要与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增收紧密结合、挂钩安排,实现经营主体发展、农户增收的目标。

(1)大学生融资能力不足。由于亲情融资的筹资成本低,筹集速度快,并且筹资风险小,在创业实践的过程当中,仍然把向亲朋好友借款作为创业资金来源的首选,他们缺乏整合多元化资源的能力,不善于针对项目的发展情况谋篇布局,缺乏项目的整体规划。更甚者,部分大学生向投资人或投资机构筹集资金时,往往不知如何阐述其创业的想法及其优势,更糟糕的是,有些大学生纸上谈兵而无实际行动。因创业时缺乏深思熟虑,大学生创业融资能力不足往往是致使其获取外部资金支持的短板。

[中图分类号] F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33-57-2

标签:;  ;  ;  ;  ;  

商南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调查与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