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性别和年龄段老年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论文_贾超,高铭敏

(1.邻水县人民医院,四川 广安 638500)

(2.邻水县中医院,四川 广安 638500)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不同性别和年龄段老年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到6月见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性别、年龄段进行分组,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段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病因、诱发因素、预后等)。结果: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病因都是冠心病,但男性患者冠心病的构成比显著高于女性;其诱发因素均以心律失常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因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导致心力衰竭的患者比例不断增加,诱因为肺炎的患者比例增加,死亡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结论:掌握不同性别、年龄段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实施针对性干预和重点预防,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诊治效果及预后。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老年住院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特点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其可导致患者的心输出量严重下降,组织灌注量不足,机体缺氧缺血,危及患者的健康与生命[1]。本文就我院2017年3月到6月见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临床特点,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段患者的异同之处。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3月到6月见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2]中关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标准,并经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平片等影像学手段及临床症状、生命体征观察等综合性方法确诊。

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与畸形感染性病变的患者;合并肝肾功能障碍及免疫性疾病的患者。

患者中,男58例,女42例,患者的年龄在65岁到9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4.4±3.3)岁。按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制定的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级,可见NYHAⅡ级患者29例、NYHAⅢ级患者46例、NYHAⅣ级患者25例。

1.2方法

按照患者的性别、年龄段(分≤70岁、71-80岁、>80岁三个组别)进行分组,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段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病因(如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疾病及其他,对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因的患者,以出院诊断结果为依据,记录主因)、诱发因素(如高血压、心律失常、情绪波动、过度劳累、肺炎及其他)、预后(死亡率)。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的表示采用“n,%”,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不同性别老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

分别比较男性和女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可见其主要病因都是冠心病,但男性患者冠心病的构成比显著高于女性;其诱发因素均已心律失常为主,各项诱因占比差异不大;其死亡率分别为12.1%和11.9%,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2、3。

2.2 不同年龄段老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

分别比较不同年龄段患者的临床特点,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因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导致心力衰竭的患者比例不断增加,而因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疾病导致心力衰竭的患者比例不断降低;诱因为肺炎的患者比例增加,高血压的比例不断降低;≤70岁、71-80岁、>80岁的死亡率分别为5.4%、14.3%、19.0%,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见表4、5、6。

表3不同年龄段老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预后比较

年龄/岁死亡率

≤70(37)2(5.4%)

71-80(42)6(14.3%)

>80(21)4(19.0%)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调查统计发现,心脑血管疾病不仅发病率高达40%,而且致死率高,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首要疾病。慢性心力衰竭作为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是心脏泵功能衰退诱发的一系列复杂症候群的统称,由于老年患者的各项生理机能逐渐衰退,慢性基础性疾病的患病率高,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不仅治疗困难,而且可随病情进展并发肾功能不全等合并症,转归差,生存率低[3],危及患者的健康与生活质量。

本文对不同性别、年龄段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了总结,发现男性和女性患者在病因、诱发因素及死亡率等方面的比较大体一致,在病因上,男性患者的冠心病占比更高,而女性患者风湿性心脏病占比更高,提示老年男性慢性心衰患者以缺血性心脏病为主,而女性老年患者则多见非缺血性病因。总体上,冠心病仍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最主要病因,其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等多种老年人常伴的慢性消耗性疾病有关,发病率最高。在不同年龄段患者的比较上,冠心病占比同样呈上升趋势,这与年龄增长带来的生理机能衰退也有一定关系。当然,部分患者并非单一病因导致慢性心力衰竭,在诊治时把握主要病因的同时也要对其他病因进行积极干预。另一方面,病因为肺源性心脏病,诱发因素为肺炎的患者占比不断升高,则与老年患者肺功能退化,肺通气功能受损,气血流不匹配,供氧发生障碍有关[4],特别对于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而言,其可继发性引起心肌缺氧缺血或加重患者病情。总体上,患者的死亡率也随年龄增大而增大。

综上,掌握不同性别、年龄段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实施针对性干预和重点预防,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诊治效果及预后。

参考文献

[1]杨瑞华.高龄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分析[J].山东医药,2010,50(12):74-76.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2) :98-122.

[3]于鹤鹏,常靖,钟文雯,等.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不同程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临床治疗药物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3):87-88.

[4]胡坚,邱元芝,彭乐,等.不同性别和年龄段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10):1019-1020.

论文作者:贾超,高铭敏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8月上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8

标签:;  ;  ;  ;  ;  ;  ;  ;  

不同性别和年龄段老年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论文_贾超,高铭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