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敌胁迫下的棉蚜种群动态规律的分析与研究

天敌胁迫下的棉蚜种群动态规律的分析与研究

郑立飞[1]2004年在《天敌胁迫下的棉蚜种群动态规律的分析与研究》文中提出在对种群动态规律的研究过程中,考虑到以往的动态模型都是将其认为是由一个逻辑斯谛曲线来描述的,并且认为其中的容纳量是一个固定的常数。本论文首次用趋势性分析及周期性分析对有天敌胁迫的棉蚜种群动态规律进行了分析与研究,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以往的做法是有其局限性的。同时对每个小周期进行了局部拟合。研究结果认为:(1)天敌胁迫下的棉蚜的年趋势可以用一个叁次多项式来拟合。该叁次多项式有两个波峰,分别表示了棉蚜种群数量的不同高峰,而且后一个峰要高于前一个峰,这意味着棉蚜的种群数量是呈上升的、一种攀登的状态,并非单纯的逻辑斯蒂生长状态,也即并非一个“S”型曲线所能刻画。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种群的生态容纳量并非一个固定的常数,而是一个变数。(2)对天敌胁迫下的棉蚜种群的周期性分析表明,棉蚜的主要周期长度为4100π。究竟如何解释这个周期长度,其中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3)棉蚜在其一年的生活周期中,可以分为好几个小周期。每个小周期皆由一个上升段及一个下降段构成,并且上升段是由逻辑斯蒂方程来描述,下降段是由反逻辑斯蒂方程来描述的。由于后面的周期越来越短,因此本数据的拟合总共分叁段来进行,模型如下: 统计检验表明,叁个方程都是显着的。(4)从所建立的模型可以看出,天敌胁迫下的棉蚜种群在一年的生活史中,其模型并非一个逻辑斯蒂方程来刻画,而是由叁个阶段的逻辑斯蒂方程与反逻辑斯蒂方程来刻画,即:

李亚娟[2]2016年在《青海枸杞棉蚜种群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提出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是枸杞的主要害虫之一,棉蚜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枸杞的质量和产量,制约了枸杞产业的发展。为了研究青海棉蚜的种群动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系统调查法对棉蚜田间季节动态进行调查,同时研究越冬场所、温度、天敌、寄主、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等因素对棉蚜的种群数量的影响,找出棉蚜的种群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如下:1.棉蚜和有翅蚜的种群动态。棉蚜在4月中旬开始出现在枸杞田,9月中旬开始逐渐消失。棉蚜出现了2个高峰期,第1高峰期出现在6月底,这是棉蚜在枸杞田大量繁殖同时产生少量有翅蚜的时期,为棉蚜的扩散做准备。第2次出现在8月中旬,这个时期棉蚜的发生量最大,对枸杞的危害也最严重,是棉蚜大发生的时期。棉蚜的有翅蚜有叁个高峰期,分别出现在6月下旬、9月上旬、9月底。2.枸杞棉蚜的生物学的系统研究。棉蚜首先在嫩叶部位取食,然后向花蕾转移,接着向叶片转移。棉蚜主要以卵的形式越冬,枸杞是棉蚜产卵越冬的主要寄主,其它寄主有锦葵、藜、紫花苜蓿。棉蚜卵的孵化率很低。诺木洪地区棉蚜的最高发生代数为14代。棉蚜的天敌有草蛉、十叁星瓢虫、红蜘蛛等。3.温度对棉蚜和桃蚜的影响。棉蚜各龄期若虫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30℃除外。在18~27℃下,枸杞棉蚜单雌产仔量高,为繁殖最适温区。随着的温度的升高,桃蚜的平均产仔数先上升后下降,在18℃时达到最大值。4.种间竞争对棉蚜的影响。当棉蚜和桃蚜同时存在时,由于桃蚜的取食范围的限制和温度的原因,桃蚜没有大发生。瘿螨对棉蚜的种群数量也有一定的影响。5.天敌对棉蚜的影响。随着棉蚜的数量的增加,天敌的数量也增加。室内研究结果表明,草蛉和十叁星瓢虫对棉蚜有很大的控制潜力。在理想状态下,它们的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35.14头/d、434.78头/d。种内竞争的干扰对寻找效应也有一定的影响。棉蚜的分布对天敌的捕食作用也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棉蚜数量的增加,草蛉的总捕食量也增加。6、间作覆盖物对棉蚜的影响。间作黄芪的枸杞上棉蚜数量最多,间作箭筈豌豆的枸杞上棉蚜的数量最少;覆盖物黄芪上的棉蚜数量最多,毛苕子上的棉蚜数量最少。7、种内竞争对棉蚜的影响。种内密度效应对棉蚜存在一定的负效应,棉蚜的密度制约效应相对较弱。

周波[3]2009年在《CO_2浓度升高及龟纹瓢虫胁迫作用下棉蚜适合度的变化》文中认为通过开顶式气室(OTC)和密闭式的自动控制动态气室(CDCC)实验装置,研究了生物胁迫因子(捕食天敌-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与非生物胁迫因子(高CO_2浓度)对棉蚜Ahpis gossypii(Glover)连续叁代种群适合度的影响。在龟纹瓢虫的潜在捕食胁迫作用下,棉蚜的发育历期缩短,尤其是1龄若虫和4龄若虫对天敌胁迫表现最为敏感,其发育历期显着缩短。而高CO_2浓度可以进一步提高棉蚜对天敌胁迫的敏感性,两种不同类型的胁迫因子对棉蚜的发育历期表现出交互效应。天敌胁迫显着提高棉蚜的内禀增长率和净增殖率,同时降低其平均世代时间,使棉蚜种群处于易爆发的状态。这种爆发趋势在高CO_2浓度作用下变得更为显着。但对于两种胁迫因子,棉蚜种群表现出不同的反馈机制。对于天敌这种不稳定胁迫因子,棉蚜表现出瞬时适应机制,即反馈机制仅在当代表现,在子代则不表现。而对于高CO_2浓度这种长期性、间接性的胁迫因子,棉蚜则表现出长期的适应机制,即反馈机制在亲代、子代均表现。总而言之,在未来高CO_2浓度环境下,棉蚜因发育历期缩短、繁殖力和生活力的增强,其种群更易爆发。经研究结果可预测,捕食性天敌的捕食效应对未来棉蚜的爆发可能作用甚微,即便其捕食能力可能因高CO_2浓度而增强。

贾芳曌[4]2008年在《棉蚜在花椒上的种群动态及花椒香豆素对棉蚜生化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重庆是我国主要的青花椒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已达76万亩,居全国前列。但随着花椒生产的不断发展,病虫害发生危害日趋严重,其中以棉蚜的危害最为猖獗。本论文对花椒园内棉蚜周年发生的种群动态、不同温度下棉蚜在花椒上的生长发育以及花椒次生物质对棉蚜的抗生作用等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花椒香豆素对棉蚜主要糖转移酶和解毒酶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花椒园棉蚜自然种群动态研究周年调查表明,棉蚜在花椒上的数量动态基本上呈“双峰形”,第一个高峰发生在5月初至6月底,另一个发生在9月份,以第一个高峰虫口数量为主,且若蚜和成蚜出现的高峰期基本一致,均在南向方位分布量最大。聚集度指标分析表明,棉蚜在越冬期平均密度较低,种群为均匀分布,在其它时段则均为聚集分布,并得出棉蚜个体群大小为4.5头;而扩散和聚集趋势分析表明,棉蚜在花椒上表现出扩散→聚集→再扩散→再聚集的趋势。并确定了不同虫口密度下的最适理论抽样数及一定防治指标下的序贯抽样模型:春蚜期T_((n))=5n±4.5709n~(1/2),伏蚜期T_((n))=50n±24.8412n~(1/2),n为序贯抽样数。2.温度对棉蚜生长发育的影响在14℃、18℃、21℃、24℃、27℃和30℃六个恒温条件下,以九叶青花椒为寄主,研究了温度对棉蚜的存活率、平均寿命及繁殖力的变化。结果表明:14℃时,若蚜存活率和成蚜产仔量最小,分别只有66.94%和13.5687头,净生殖率R_0、内禀增长率γ_m和周限增长率λ均最小。18℃时,棉蚜的成虫平均寿命最长,死亡高峰日出现最晚,随着温度上升,死亡高峰日提前,30℃时仅为5.28天。18℃~21℃时,棉蚜在花椒上的繁殖力最大,产仔量分别为35.8216头和35.0802头,随着温度上升产仔数反而下降,30℃仅为16.87头,且30℃时日产仔量曲线下降最快。21℃~24℃时棉蚜存活率最高,均达到90%以上。27~30℃高温使其发育历期缩短,而内禀增长率γ_m却显着增加,30℃时γ_m值达到0.3364,表明高温能导致短期内棉蚜种群剧增。运用净生殖率R_0来评价棉蚜在花椒上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得出21.7℃为最适温度。3.花椒几种次生物质对棉蚜的抗生作用采用人工营养液饲养蚜虫技术,分析花椒精油单体成分a-蒎烯、β-蒎烯和花椒香豆素对棉蚜的抗生作用。结果表明,叁种次生物质均对棉蚜有一定的抗生性。其中β-蒎烯对棉蚜的抗性作用最小,仅表现很弱的忌避性;a-蒎烯则主要在低浓度(0.015%~0.045%)时表现较强的忌避性和拒食性,当浓度升高到0.060%时抗性作用反而减小:而香豆素在低浓度时对棉蚜的抗性不明显,但在高浓度(>0.060%)对棉蚜的抗性显着增加,其中以致毒作用为主,对棉蚜的蜜露分泌也有显着影响。4.花椒香豆素对棉蚜糖转移酶系的影响通过用酶标仪测定了花椒香豆素对棉蚜主要糖转移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不同浓度香豆素处理下的棉蚜淀粉酶、蔗糖酶和海藻糖酶活力和比活力随处理浓度的不同而变化,但与对照相比均无显着差异。可见,香豆素对棉蚜糖转移酶没有明显作用,说明香豆素不影响棉蚜对糖的转化和能量利用。5.花椒香豆素对棉蚜解毒酶系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浓度的香豆素对棉蚜羧酸酯酶、酸性磷酸酯酶、碱性磷酸酯酶以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离体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香豆素对这四种解毒酶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其中,0.06%香豆素能显着抑制棉蚜CarE的活性,抑制率达到52.55%,但随着处理浓度升高,香豆素对CarE的抑制作用反而减小;对ACP和ALP表现出的抑制作用则相对较小,而且ACP和ALP的活性均随香豆素处理浓度的升高而降低;香豆素对棉蚜GSTs的抑制作用则最强,浓度为0.02%处理时抑制率就达到了31.1%,当浓度升高到0.1%时,抑制率达到最大78.76%。可见,香豆素对棉蚜的不良影响主要是使棉蚜解毒能力下降。

邓小霞[5]2013年在《缩节胺诱导棉花防御棉蚜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缩节胺属于植物生长延缓剂,能控制棉花营养生长、减少蕾铃脱落、促进棉铃发育,且已有学者证实缩节胺还能提高细胞膜的稳定性,增加植株抗逆能力。只要气候条件适宜,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在棉花整个生育期内都能发生危害,可造成作物幼苗萎蔫、畸形,其分泌的蜜露也影响着棉花光合作用及纤维品质,是新疆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目前化学调控棉花过程中,尚没有关于棉蚜取食棉花化控前后棉花产生的生理响应及缩节胺对棉蚜的毒性机理研究。鉴于此,本文选择生长至花铃期的棉花,从生理学角度出发研究了缩节胺对棉蚜的毒性机理及棉蚜胁迫下缩节胺对棉花生理特性的影响,为缩节胺提高棉花抗蚜能力、延缓害虫抗药性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用不同浓度缩节胺叶面喷施处理棉株后,研究发现,各缩节胺浓度处理下的棉花蛋白含量、POD活性、CAT活性均高于对照,缩节胺浓度≤0.1g/L时,SOD活性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着(p>0.05);随着时间延长,各缩节胺浓度处理的棉花SOD活性、CAT活性在处理15d后,变化趋势与试验前期相反,而0.25g/L处理下的棉花在处理20d后蛋白含量达到最大值。缩节胺浓度≤0.25g/L时能显着提高棉花的抗逆能力,但持效时间不超过15天。不同程度棉蚜为害棉花后生理指标及产量性状差异明显,具体结果如下,在棉花蕾期,棉蚜不同为害程度处理棉花后,前期取样测定时,各处理棉花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MDA含量均高于对照,SOD活性、CAT活性则有所降低,然而为害13d后,各生理指标均有相反的变化趋势;而为害1级处理的棉花铃数、衣分均高于对照,棉花单铃重则低于对照,但差异不明显(p<0.05)。因此,蚜虫为害1级时对棉花有促进作用,在处理前期其他棉蚜为害等级处理对棉花有胁迫作用,而后随时间增加棉花产生耐蚜性。通过测定大田和室内条件下,不同缩节胺浓度处理棉蚜后的解毒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大田条件下,随缩节胺浓度升高,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比活力增加,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降低,且随时间延长,各解毒酶比活力均降低。0.25g/L缩节胺浓度浸叶处理棉蚜时,谷胱甘肽-S-转移酶比活力达到最大,为0.11μm/mg pr./min,但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随缩节胺浓度增大有所下降。缩节胺浓度小于0.5g/L,缩节胺对棉蚜起到一定的毒害作用,而过量的缩节胺浓度则会诱导棉蚜抗药性产生。经测定大田条件下棉蚜胁迫后缩节胺对棉花(花铃期)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发现,处理5d后,蚜虫并未对棉花造成伤害,随着时间延长,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高虫口密度取食胁迫下, SOD活性与虫口密度呈正相关;0.05g/L,0.1g/L缩节胺浓度处理时,低虫口密度取食下的SOD活性均高于未经缩节胺处理的棉花,而高虫口密度处理的棉花却有着相反的结果,仅在处理20d后,SOD活性较未经缩节胺处理的棉花高,但差异不显着;0.1g/L缩节胺处理的棉花POD活性升高,CAT活性则显着低于未经缩节胺处理的棉花。由此可知,棉花能忍耐低密度蚜虫刺吸胁迫,高虫口密度则对棉花造成一定的胁迫,但随着时间延长,可通过喷施缩节胺来增强棉花的抗逆能力,且棉蚜胁迫下缩节胺提高棉花防御能力的最适浓度是0.1g/L。

张国龙[6]2017年在《棉蚜发生量信息快速获取方法与监测模型的建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棉蚜发生量信息的快速、精准获取是其科学精确防治的必要前提,而目前的棉蚜发生量信息采集依人工调查为主,受棉蚜分布不均匀和大量迁飞的影响,即使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其数据调查精度和时效性仍然较差,致使棉蚜防治受到很大影响。因此,本研究针对目前棉蚜信息监测依靠田间人工调查的方法,而导致棉蚜信息获取滞后、采集图像存在背景复杂和粘连等一系列问题。以棉蚜极强的趋黄特性为理论依据,利用黄色粘虫板在棉田进行大田试验,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高度和方向的黄色粘虫板诱虫效果,同时在人工调查对应小区不同类型棉蚜信息的基础上,确定棉蚜信息最佳监测条件。进而结合网络高清拍照、无线远程传输、机械自动化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自主研发棉蚜发生量信息快速采集装置,实现棉蚜图像信息的自动采集,解决了采集图像的背景复杂与蚜虫粘连问题;进一步结合图像识别计数技术构建棉蚜发生量信息快速获取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棉蚜信息快速监测预警模型,并开发了棉蚜信息快速监测预警与决策一体化系统,为农业一线生产者提供所在地区棉蚜发生量信息查询服务,同时为棉农大田实际生产提供棉蚜防治决策信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趋黄性棉蚜最佳快速监测条件的确定本研究基于棉蚜趋黄性进行大田试验,通过设置不同方向和高度的诱蚜黄板进行诱蚜效果的统计分析,以此确定棉蚜信息最佳监测条件。结果表明:棉田有翅蚜发生量和总蚜量之间的相关性极显着,通过监测有翅蚜的发生量可以很好的估测棉田总蚜量的发展趋势;同时,不同高度和方向的黄板诱蚜量之间均存在极显着的差异,并且通过两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黄板高度和方向作为单一因子和交互作用均对诱蚜量的影响达到了极显着水平,因此,黄板下边沿距离棉花冠层的高度和黄板的方向对棉蚜信息的监测具有较大的影响。经过2013年和2014年两年试验,结果证明,诱蚜黄板距离棉花冠层90cm高度且水平方向与60cm高度且向东方向的监测黄板(即距离棉花冠层60cm-90cm),这两个条件可以作为棉蚜发生量快速监测的最佳条件。2.棉蚜发生量快速获取方法的研究在棉蚜最佳监测条件确定的基础上,利用网络高清拍照、无线远程传输、机械自动化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自主研发了棉蚜发生量信息快速采集装置,实现了采集图像的背景单一化,解决了蚜虫堆积导致棉蚜识别计数精度不高的问题。通过对装置进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获取图片信息的有效性为95.83%、传输成功率达到99.4%、每次传输平均耗时为191s,其图片信息的平均传输时间不影响棉蚜快速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在此基础上,基于图像识别计数技术,以实用性、可扩充性、统一性和简单性为设计原则,设计开发了棉蚜识别计数软件,该软件系统实现了棉蚜预警参数信息的自动采集和统计分析等功能,经过人工计数对比测试分析,该系统识别计数的相对误差为2.67%,完全满足农业生产中棉蚜预警决策的需求。3.棉蚜发生量实时估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基于棉蚜发生量快速获取装置,于2015年进行了大田测试试验,同时人工调查了棉田棉蚜实际发生量,通过分析装置获取信息和大田实际发生量进行相关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同类型百株蚜发生量快速监测模型。经过2016年的模型验证试验表明:百株有翅蚜预测精度偏低,百株无翅蚜和百株全蚜量的预测精度较高。大田棉蚜爆发量的判断一般依据全蚜量的发生量,并且百株全蚜量的预测值和真实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仅为2180,因此,模型Y=0.0362x2-12.642x+16470对大田实际百株蚜发生量进行预测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与此同时,经过大田实际调查对棉蚜危害程度进行了分级,并与基于棉蚜快速监测装置的百株蚜估测分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其预测等级完全一致,正确率达到100%。因此,本研究建立的棉蚜发生量预警模型完全可以满足棉蚜发生程度的预警预测,再参考结合当地气象资料,能为大田棉蚜防治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4.棉蚜信息预警系统的研发本研究集棉蚜信息动态采集与图像识别计数技术,结合前文建立的棉蚜快速监测预警模型,集成计算机编程和数据库技术,开发出棉蚜信息快速监测预警与决策一体化系统,系统主要包括信息展示、系统管理、信息管理、棉蚜预警决策,信息查询与效益评价五个功能模块。实现了通过对棉田棉蚜发生量的估测计数,参考棉蚜发生程度和气象资料提出预警信息,以此提出对应的防治措施,为棉农提供准确的棉蚜防治时期和农药施用量,有效抑制棉花虫害的大面积发生,提高了对棉蚜测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同时节省了农药施用量,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张金[7]2009年在《棉蚜成翅机理及其发生程度预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本研究主要在室内人工气候箱内,研究了拥挤度、温度、光周期各单因子及交互作用、母代效应和天敌因子对棉蚜成翅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初步结论。(1)在恒定的温度(27℃)和光周期(L:D =16:8)条件下研究了1龄若虫不同拥挤度(1头/皿、10头/皿、20头/皿、40头/皿和80头/皿)对棉蚜翅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初产若蚜拥挤度越大,越利于其形成有翅个体。在五组试验中,密度为80头/皿的试验中形成有翅个体的比例最大,成翅率为19.1%,而在1头/皿的试验中,几乎形成的都是无翅个体。(2)在相同密度(10头/皿)和光周期(L:D =16:8)条件下,研究不同温度(24℃、27℃和30℃)对棉蚜翅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更利于棉蚜有翅个体的形成。24℃下,形成的有翅个体的比例最大(9.3%),且与27℃和30℃之间有显着差异。(3)在相同密度(10头/皿)和温度(24℃和27℃)条件下,研究不同光周期对棉蚜翅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4℃下,不同光周期对翅蚜形成的影响差异显着,短日照更利于形成有翅个体;在27℃下,不同光周期对翅蚜形成的影响差异不显着。(4)在相同的密度(10头/皿)、温度(27℃)和光周期(长日照L:D =16:8)条件下,研究棉蚜母代间的拥挤是否能对产生的后代有翅个体中的比例有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成蚜拥挤度后代有翅个体的比例间无显着差异。(5)在相同的密度(10头/皿)、温度(27℃)和光周期(长日照L:D =16:8)条件下,研究七星瓢虫在遗留踪迹和近距离胁迫时对棉蚜翅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天敌效应对棉蚜翅蚜的形成与对照相比有显着差异,天敌胁迫条件更利于有翅个体的形成。(6)通过设计一个一因子叁水平和两因子两水平的完全随机试验,研究温度、光周期和拥挤度叁因子不同交互组合对翅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高拥挤度和短日照组合更能利于有翅个体的形成。2、本研究通过连续两年(2007年和2008年)对石河子试验站内棉蚜发生进行了田间调查,结合气象资料对棉田棉蚜有翅蚜数量动态进行初步分析,初步得出结论如下:(1)棉蚜有翅蚜、翅若蚜量发生与棉田棉蚜总蚜量相关极为密切,也即棉蚜有翅蚜、翅若蚜量与棉田棉蚜总蚜量数量动态相一致。叁者达到峰值的时间基本一致(2)分析了2008年大田温度因子对棉田有翅蚜数量动态的影响,表明:日平均温度和日最高温度对棉蚜有翅蚜数量动态有一定影响。持续的高温能抑制棉蚜有翅蚜数量的增长。(3)研究发现,天敌因子与棉田有翅蚜量数量动态发生也一致,同时,对田间棉蚜有翅蚜发生二次高峰时数据与天敌指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相关显着。(4)田间有翅蚜的发生与气候因子关系密切,持续的高温、降雨或次降雨量较大时均能抑制有翅蚜数量的增长。3、本研究根据新疆石河子地区17年(1990-2005及2007年)的历史气象资料,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分析气候条件与棉蚜发生等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6月21-25日最高气温均值、7月1-5日最低气温均值、7月11-15日最低气温均值、7月16-20日最低气温均值以及6月11-20日总降雨量与棉蚜发生程度密切相关,应用所选因子在SPSS上进行Fisher线性判别分析,组建了石河子地区棉蚜5个级值(发生级别)判别数学预测模型,如下: Y_1=-6.295X_(16)+19.764X_(28)+43.947X_(30)+48.857X_(31)-0.336X_(33)-1018.715 Y_2=-3.403X_(16)+18.424X_(28)+36.918X_(30)+43.213X_(31) -0.261X_(33)-844.391 Y_3=-3.573X_(16)+19.274X_(28)+37.343X_(30)+44.656X_(31) -0.274X_(33)-887.299 Y_4=-2.274X_(16)+19.731X_(28)+35.862X_(30)+43.837X_(31) -0.262X_(33)-898.875 Y_5=-4.476X_(16)+18.219X_(28)+36.960X_(30)+42.846X_(31) -0.285X_(33)-799.190其中,X_(16)为6月21-25日最高气温均值,X_(28)为7月1-5日最低气温均值,X_(30)为7月11-15日最低气温均值,X_(31)为7月16-20日最低气温均值,X_(33)为6月11-20日总降雨量。利用以上数学模型对数据进行回测,历史符合率达93.3%,将2003、2004年作为独立样本进行试报,结果与实际一致。

徐婷婷[8]2014年在《瓜型棉蚜利用不同生育期及受烟粉虱为害后棉花的能力》文中指出棉蚜虽然属多食性害虫,但其对特定寄主存在较强的取食偏好。南京地区的棉蚜存在棉花型和瓜型之分,棉花型较难利用瓜类植物,而瓜型较难利用棉花寄主。但是,瓜型棉蚜所利用的瓜类作物的生长周期较短、换季频繁,当瓜类作物收割换茬后,瓜型棉蚜将面临食物缺乏的压力。那么,瓜型棉蚜在其喜好的寄主植物短缺时,是否可利用特定生育期或受其它害虫危害后的棉株,以保证种群的长期繁衍呢?这至今还没有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以瓜型棉蚜为对象,测定其在不同生育期和不同叶位叶片、以及被烟粉虱侵染危害后棉株上的生物学特征,同时,检测了田间不同作物、不同时间棉蚜种群的遗传结构,探讨田间棉蚜种群可能的寄主转移途径。本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结果:瓜型棉蚜对不同生长阶段棉花植株的利用能力不同。瓜型棉蚜不能利用6叶期以下的棉株,但在9叶期及以上的棉花植株上能缓慢建立种群,并能在其上生活和繁殖后代。瓜型棉蚜在棉株上定殖生活后,多选择定殖在棉株的下部老叶片上,而在上部和中部叶片上很少。瓜型棉蚜能在较老棉株的下部和中部离体叶片上生活,且瓜型棉蚜对棉花叶片的利用能力的高低和叶片的衰老程度密切相关,瓜型棉蚜不能在棉株的幼嫩叶片上存活,长势不旺的衰老叶片有利于瓜型棉蚜的取食利用。烟粉虱对棉株的侵染危害能够提高瓜型棉蚜对棉株的利用能力。瓜型棉蚜在被烟粉虱侵染过的6叶期棉花上能存活较长时间,并且出现了成功建立种群的现象。瓜型棉蚜在烟粉虱为害后的6叶期棉株上建立的种群,其个体多位于棉花的中、下部叶片上,而上部叶片上较少。在烟粉虱为害后棉株上建立种群的瓜型棉蚜,其依然保持着对黄瓜寄主的强喜好性。瓜型棉蚜在棉花上饲养61天后,将其转移到新的6叶期棉花植株或离体棉花叶片上后,其净增殖率和内禀增长率均很低,并且难以重新建立种群,但转接到黄瓜叶片上后,其净增殖率和内禀增长率均很高,表现了强的适应力。棉株上的取食生活经历不能改变瓜型棉蚜对原寄主黄瓜的利用能力。在南京不同作物上的棉蚜种群中检测到了五种基因型,即基因型A,B,C,D,E。冬寄主木槿和棉花上的棉蚜基因型相似,主要属于基因型A和B。黄瓜和南瓜上棉蚜的基因型相似,主要属于基因型C。西葫芦上的棉蚜主要为基因型A、B、C。对不同作物上、不同时间采集的棉蚜各基因型所占比率分析发现,在田间棉蚜种群数量高峰时期,黄瓜和南瓜上棉蚜中的基因型A和B的个体数量上升,同时西葫芦上的棉蚜基因型在不同采集日期分别拥有棉花和黄瓜上棉蚜的主要基因型。由此说明,棉花和黄瓜上的棉蚜均可转移到西葫芦上,西葫芦很可能作为棉花上棉蚜转到黄瓜寄主上的桥梁寄主。黄瓜作物枯死后,在棉花植株上的棉蚜中检测到了黄瓜上棉蚜的主要基因型C,这也进一步证明瓜型棉蚜可以临时转移到棉株上生活。另外,不同基因型的瓜型棉蚜对棉株的利用能力不同,瓜型棉蚜基因型C(品系2)个体对棉花的利用能力强于基因型E(品系1)个体。

高桂珍, 吕昭智, 夏德萍, 孙平[9]2012年在《高温胁迫及其持续时间对棉蚜死亡和繁殖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探索高温胁迫对棉蚜的影响,室内采用叶子圆片培养基饲养棉蚜的方法,研究不同温度(32,34,36,38,40℃)、不同处理时间(1,2,4,6 h)对棉蚜死亡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蚜每日死亡率可用互补重对数模型较好地拟合。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持续天数的延长,棉蚜累计死亡率呈上升趋势,38℃条件下其累计死亡率明显迅速上升。棉蚜半数致死温度随着每天高温处理时间的增加和高温持续天数的延长而降低,且第1—2天下降明显。棉蚜繁殖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每天处理时间不同其繁殖率规律不同,但均是在38℃时下降最多。38℃可能是棉蚜耐高温能力的拐点。研究结果为提高棉蚜种群预测准确性、科学决策最佳化学防治时间提供依据。

郑立飞[10]2013年在《基于年龄结构与时滞效应的昆虫种间动力学模型研究》文中指出在当前生物数学和有害生物生态调节研究过程中,种间关系动力学模型,如Richards模型,捕食者-猎物模型的研究,因其是有害生物生态调节的理论基础而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前人对其做出了大量有效的研究。然而对于基于年龄结构与时滞效应的昆虫种间动力学系统模型报道很少。昆虫是变温动物,昆虫种群的现实数量、状态依赖于前一时段的数量和状态,这就是时滞效应。另外,前人研究大多未考虑昆虫的年龄结构,但有些天敌昆虫在幼虫期或成虫期不取食害虫,因此所构建的模型不合理,不能真正解释和描述种群的动力系统。同时,单种种群动态的时滞模型就因为其复杂性很难建立,多种种群时滞模型更少见。这里面的原因除了人们的认识所限,更多的是由于其复杂性而不得不搁置对其的研究。然而,种群动态的时滞模型不仅是数学理论研究亟需的内容,而且在农业生产上特别是害虫种群生态调节上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因此,本文以昆虫种间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具年龄结构、具时滞效应的种群动力学模型,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临界性,找出临界点和益害比,以期为有害生物的生态调节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得出以下重要结果:1.利用泛函微分方程的时滞微分方程理论,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多种群具时滞Richards模型。证明了在该模型系统下,叁个竞争种群全局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表明:叁竞争种群全局渐近稳定与否与Richards模型的非对称参数和形状参数没有关系。2.首次建立了棉蚜和瓢虫的具年龄结构具时滞效应的种群动力学模型,并利用泛函微分方程理论研究了该系统的有界性和稳定性,分析了该系统的稳定性,找到了系统的平衡点和瓢蚜比为农业生产上进行有害生物生态调节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试验数据资料模拟,发现时滞效应r对棉蚜和瓢虫的共存没有影响,但是对正平衡点的稳定性有影响。当r大于某个正常数0,则该系统存在非平凡的正周期解。另一方面,发现参数b,即成虫日最大产卵率,在生物控制中也有重要的影响;b越大,则棉蚜越容易被其天敌有效地控制。同时发现,瓢虫的发育历期影响蚜虫和瓢虫共存的方式,如果发育历期较长,则瓢虫和蚜虫将以周期解的方式共存。3.首次建立了食蚜蝇-蚜虫的具年龄结构具时滞效应的种群动力学系统模型,并应用微分方程的稳定性理论和分支理论,结合计算机模拟,讨论了该系统平衡点及其稳定性与分支性。结果表明:平衡点不稳定;而在条件(H3)-(H5)下,系统在边界平衡点处会发生一系列分支,平衡点是稳定的,蚜虫与食蚜蝇益害比为:而正平衡点的稳定性研究由于具有复杂性,用计算机做了模拟,发现时滞对两个种群的动态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当时滞超过某个临界值时,食蚜蝇和蚜虫的种群动态出现周期振荡,说明发育历期的长短对种群之间的动态关系产生直接的影响。由本文的数值模拟的结果可以预知,两种群的动态行为一定是周期稳定的,符合生物学实际,但是结论的理论证明和实际数据的实际应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上述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本研究创新点:(1)首次建立了多种群时滞Richards模型,研究表明:叁个竞争种群全局渐近稳定与否与Richards模型的非对称参数和形状参数没有关系;(2)首次建立了棉蚜和瓢虫的具年龄结构具时滞效应的种群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瓢虫的发育历期对蚜虫和瓢虫共存的方式有影响,如果发育历期长,则瓢虫和蚜虫将以周期解的方式共存;(3)首次建立了食蚜蝇-蚜虫的具年龄结构具时滞效应的种群动力学系统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发育历期长短对种群之间的动态关系产生直接的影响,两种群的动态行为一定是周期稳定的,符合生物学实际。

参考文献:

[1]. 天敌胁迫下的棉蚜种群动态规律的分析与研究[D]. 郑立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2]. 青海枸杞棉蚜种群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李亚娟. 青海大学. 2016

[3]. CO_2浓度升高及龟纹瓢虫胁迫作用下棉蚜适合度的变化[D]. 周波. 湖南农业大学. 2009

[4]. 棉蚜在花椒上的种群动态及花椒香豆素对棉蚜生化特性的影响[D]. 贾芳曌. 西南大学. 2008

[5]. 缩节胺诱导棉花防御棉蚜的机理研究[D]. 邓小霞. 石河子大学. 2013

[6]. 棉蚜发生量信息快速获取方法与监测模型的建立研究[D]. 张国龙. 石河子大学. 2017

[7]. 棉蚜成翅机理及其发生程度预测模型研究[D]. 张金. 石河子大学. 2009

[8]. 瓜型棉蚜利用不同生育期及受烟粉虱为害后棉花的能力[D]. 徐婷婷. 南京农业大学. 2014

[9]. 高温胁迫及其持续时间对棉蚜死亡和繁殖的影响[J]. 高桂珍, 吕昭智, 夏德萍, 孙平. 生态学报. 2012

[10]. 基于年龄结构与时滞效应的昆虫种间动力学模型研究[D]. 郑立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标签:;  ;  ;  ;  ;  ;  

天敌胁迫下的棉蚜种群动态规律的分析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