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创业教育——21世纪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个重要论文,课题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高等学校要成为“创业者”的熔炉
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于1998年10月5日~9日在巴黎召开的,自该组织成立以来首次的,有115位教育部长,2800多名高等学校校长、 教育专家参加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宣言”说:为方便毕业生就业,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毕业生将愈来愈不仅仅只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大会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又强调了这个思想,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为此,要求国家和学校“实行开放政策,以便培养更多不同类别的人”;要求教师“不应仅仅传授知识,而且必须把重点放在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精神上”,学生则需要培养自己“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能独立思考和协同工作”,能将“传统或当地的知识和技能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以产生创造力。”
德国人更明确地提出:高等学校要成为“创业者的熔炉”。也是在1998年,德国大学校长会议和全德雇主协会联合发起一项名为“独立精神”的倡议,呼吁在全国范围内创造一个有利于高校毕业生独立创业的环境,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的熔炉”。
为什么发出这个提议呢?从劳动市场的需求看,公共机关要减员增效,难于再大量接受大学毕业生;大企业则因结构调整难以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从求职者方面看,高等学校毕业生以往习惯于到公共机关或大企业中谋职,有一种求稳的择业观念。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21世纪社会经济越来越需要更多的运作灵活的创新企业和产品,独立创业对未来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性越来越大。正是居于这种需要和可能,德国校长会议提出明确的要求:在今后5—10年中, 每届20%—30%的毕业生要独立创业,而目前还不到10%。
二、加强创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大学生创业活动,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而萌发的。它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3年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举办了首届大学生创业竞赛(他们称之为商业计划竞赛),接着,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十多所大学,每年都举办这一类的竞赛,并逐渐波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大学。其中,麻省理工学院的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影响最大,从1990年开始,每年都有几家新企业从大赛中诞生,并有相当数量的计划被附近的高新技术企业以上百万美元买走。由创业计划直接孵化出来的企业中,有的短短几年即成长为年营业额为数十亿美元的大公司。从创业竞赛中孵化出一批企业,只是它的一个直接成果,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竞赛活动,实质上是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一项好形式,非常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自行进行创业。
实际情况也说明了这一点。
据MIT1999年的一项统计,该校毕业生已经创办4000个公司;自1990 年以来,MIT毕业生和教师平均每年创建150个新公司,对美国特别是麻省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仅1994年这些公司就雇用110万人, 创造2320亿美元的销售额。其他学校也有佳绩。声名遐尔的“雅虎”公司,就是一例,其创业者杨致远和他的同伴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以他们对网络搜索引擎的构想,赢得400万美元的投资, 几年后这个公司创造出了近70亿美元的市场价值,投资回报率高达几百倍。
知识经济时代是年轻人创业的时代,是“少帅”时代。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一,这是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知识经济是以现代高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其本质是创新。21世纪经济的新发展将出现在高技术行业。高技术的发展,必然会使工业效率日益提高,生产的产品更加便宜,以至于在生产满足人类需求的所有制成品方面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据统计,1970 年, 美国在制造业工作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26 %, 到1999年只占15%,按这样的速度降下去,到2035年,只占2.6%, 与目前在农场工作的人一样多。(注:《参考消息》1999年10月30日。)知识经济发展的这些特点,要求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年青大学生担负起创业的历史责任。
其二,这是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的要求。21世纪是一个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的世纪: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消费内容日益丰富多彩,消费结构越来越多元化;消费者的行为由被动变主动,消费类型由抑制性向个性化转变,居民消费的自主选择权和决策权不断增强。这一切必然使生产的多品种、小批量成为其显著特点。这就势必导致新的产品和新的行业不断涌现,而在新的行业中,起初都是新开办的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小企业具有相对优势。这种社会需求的特点,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其三,这是经济增长日益扩大差别的需要。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世纪。这种全球化过程一方面在许多领域迫使企业扩大规模,于是推动企业兼并、合并。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又是一个日益扩大差别的过程,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又有力地推动这种差别的扩大,于是导致大企业供应大市场的活动不断向小企业供应小市场的活动转移。这种经济活动的特点,既要求又推动着大学生创办小型高科技企业。
其四,这是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要求。21世纪的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据国际劳工组织1998年的《就业报告》估计:在全世界30亿劳动力中,有25%~30%的人未完全就业,约有1.4亿人失业。据预测,50 %的毕业生不可能取得工资就业的岗位。大学生创办企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工作问题,而且能够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促进经济发展,势必获得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其五,知识经济的资源特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资源优势。在知识经济社会里,知识、信息取代原材料、资本、劳动力、汇率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使得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具有创业的资源优势。
其六,因特网的普及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信息优势。随着电脑和因特网的普及,使得有机会经常在网上游览的大学生们,很容易迅速获得创办和经营任何企业的信息。
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一批青年大学生创业的成功,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经济的产物。是知识经济造就了这批“创业英雄”。
美国《财富》杂志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的这些特点,于1999年第一次排列出40岁以下40名年度最富的人,名列第一的是拥有215 亿美元资产的迈克尔·戴尔,第40位的是拥有2.43亿美元的格雷戈里·雷耶斯。从这个名单中人们可以看到在知识经济时代,年轻、技术和大量金钱空前的交汇。(注:《参考消息》1999年9月17日。)
三、中小学也在进行创业教育
近年来,这种创业教育已经由高等学校发展到基础教育领域。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99年7月26日曾以《身处校园, 他们已经是首席执行官》为题,报道了美国中小学生的创业活动。报道说:“成年人掀起的经商热潮已逐渐在高中生和初中生中出现,甚至连一些小学生也在开商店和自封为首席执行官。”“青少年目前开办的大部分企业属于高技术领域,而且许多青少年的企业确实兴旺发达。”报道分析了促使中小学生开办企业的原因是:(1)由于电脑和因特网, 使中小学生发现开办企业跟学自行车一样容易,能迅速获得关于如何开办和经营任何企业的信息。(2)经商被看作是一种合乎情理的职业, 又有着众多的行为榜样。(3)高中,甚至初中都开设企业课程。“毫无疑问,高技术热潮是推动青少年向企业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注:《参考消息》1999年8月6日。)
1999年6月,在斯图加特召开的欧洲大会, 就明确提出教育要向学生提供创业的知识和机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企业家独立性——欧洲教育的一个目标”,提出教育需要企业家思维,要向学生提供创业的知识和机会。大会形成了关于推动欧洲“企业创造文化”的几点共识:(1)必须在中小学时期就开始鼓励企业家式的思维;(2)学生和教授必须更好地了解企业家的独立性。与此同时,学生和教授也应有更多的机会创办企业。(3)学生最好通过创业的实例来进行学习。因此, 应进一步扩大企业家到学校去讲解成功经历的计划。
在亚太地区,许多国家已经开始有目的地将创业教育渗透到普通教育中去。泰国在语文课、数学课、生活经验课、性格培养、就业指导等课程中,都强调培养创业能力,要求学生一方面运用各种方法“永远追求更多的知识”,同时又要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所学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新西兰在教学大纲中设置有劳动学习技能、社会交际技能、解决问题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等课程,并对学生掌握的工作能力、工作习惯、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公民品德都提出具体要求。
1999年4月26日至30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城举行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突出强调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指出:为了适应21世纪新的挑战和变革的需求,革新教育和培训过程必须包括创业能力,这种能力无论对工资形式就业,还是自我谋职都同等重要。创业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必须通过普通教育和技术与职业教育来培养。这种以能力对个人在各种工作领域激发创造力和革新性至关重要。创业者创立的小企业能够提供现代经济中大量的工作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创业能力包括,创业态度,创造性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对承担风险进行计算。懂得一些基本的企业经营概念,如生产力,成本和自我谋职的技能。
创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在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实干精神,使学生掌握创业技能,以便能在生活中随机应变地进行创业活动。
四、大学生创业活动正在我国兴起
大学生创业活动, 在我国起步较晚。 最早是清华大学研究生于1997年发起的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这一年的年底,这些学生在浏览因特网时,惊奇地发现了一个他们从未听说的新事物,这就是“创业计划”。它又叫“商业计划”,意为一无所有的创业者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新服务制作具有可行性的计划报告,向风险投资家游说,从而取得投资,创办公司。他们由此得到启示,于是在我国率先举办“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历时5个多月, 来自清华和首都其它高等学校的320名学生组成98个竞赛小组,递交了114份创业计划,其中不少作品颇有价值,一些投资企业闻讯纷纷上门洽谈。不久,清华大学获得加入全球商业计划竞赛联盟的资格,成为该联盟中第一个来自亚洲的成员。1999年3月,第二届清华创业计划大赛,更加火爆, 北大、人大高校的学生也纷纷参与。有许多小组,是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俨然有了公司的雏形。他们正在选择一批具有良好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直接面向市场和国内外的风险投资家,进行运用风险投资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尝试。
清华大学为了鼓励学生的创业活动,也制订了相关政策,允许一部分有创造力、有决心的学生,在其创业的关键时期申请休学,让他们加入创业阵营,进入社会创办公司,学校将为其保留一段时间学籍,即所谓“休学创业”。1999年4月,在校生杨锦方、慕岩、 王科和邱红云共同注册了“视美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他们将根据公司的运作情况决定自己是否休学。这个公司是1997年的创业大赛的产物。在这次大赛中,材料系本科三年级学生邱红云提出一项集光学、机械、电子技术为一体的发明,引起了这几位同学的兴趣,产生了将这一研究成果尽快推向市场的设想。经过一年多的酝酿筹备, 成立了这个公司。 注册资本为50万元人民币,主要是这几位同学打工挣来的,同时得到校方的极大支持,将写字楼半价出租给他们,其核心力量是由清华老师组成的企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支持。由这个公司牵线搭桥,7月22 日“视美乐”同“上海第一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协议,上海“一百”投入5250万元风险资金,双方携手开发新产品。7月29日, “视美乐”正式向外界推出他们自己研制开发的新产品——“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机”。
1999年6月,本科在校生刘颖、 鲁军为创办网站正式提出为期两年的休学申请,已被校方批准。
1999年3月,全国还举行了“桃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
非常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了学校和社会共同为大学生营造创业机会和环境。例如,在武汉市计委、经委和东湖开发区三家共同出资成立武汉世博投资公司,专门为大学生设立了创业风险金,给最具创造力和活力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就业和深造以外的“创业之路”。这个公司一成立,就资助华中理工大学新闻学院96级学生李玲玲于1999 年8月1日创办“武汉天行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李玲玲家境比较贫穷, 小时家里没有钱买玩具,父亲便与她一起动手制作,因而使她从小便有当发明家的理想,并且不断有些小发明。到21岁她当上天行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时,已拥有6 项发明专利并获“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和全国专利技术博览会金奖。在华中理工大学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活动中,她与经济、法律、机械、计算机和管理专业5 位同学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精心制作了把自己产品推向市场的商业计划,在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并获得世博投资公司的资助和学校多方面的支持,如学校免去她1999年的暑假实习,让她有足够的时间筹办公司,使她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梦想。大学生创业活动正向上海、杭州等地扩展。
对学生创业活动怎样评价?看法并不完全一致,得乎?失乎?有争论。
在“视美乐”公司中负责管理的慕岩(清华创业者协会的创始人之一)认为,他们创办公司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他说,改革开放以来的创业分为三个阶段:80年代是靠勇气创业,有胆子就去办企业;90年代是靠头脑创业,起步是炒得火热的“点子”创业,后来是依靠经营理念创业,靠贸、工、技模式发展起来的联想集团就是典型;现在是靠知识创业,需要真正的技术实力推动企业的发展。清华大学教务长吴敏生对“休学创业”给予很高的评价:“第一,在知识经济时代,用知识创业是新的模式,也是必然趋势。第二,配合了高等教育的改革,适应了培养复合型人才、创造性人才的需要。第三,以往高校的高科技产品对经济发展贡献不大,在走向市场中间有个断层。现在学生主动自由结合,直接亮相在风险投资家面前,这是有生命力的尝试。学生的创业行为将推动市场需求,促进科技发展。”
清华大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潘福祥认为,学生办公司有他们的优势,比如有闯劲,不怕吃苦,能够不计时间报酬拼命地干。但是,他们也有缺点。那就是不懂商业运作,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竞争对手不会因为你是学生就心慈手软,消费者也不会因为你是学生就买你的产品,我们虽然认为他们的产品有前途,但并不认为一定会成功,因此,经常告诫他们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他说:“我认为学生创业是一种方向,即使‘视美乐’失败了,这条路还是要走下去的。 ”(注:《光明日报》1999年8月23日。)
至于大学毕业生自行进行创业,近年来发展也很迅速。1999年9 月17 日新华日报报道: 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对该市 1996 年后成立的3000户私营企业作了抽样调查,发现在股东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了76%,初中以下学历的只占3%。1995 年是私营企业发生“质”的变化的一年。在此之前,私营业主从事体力劳动、贩运的多,股东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15%。有关人士认为,国家政策加上人们择业观念的变化是造成近年来私营企业中高学历者大大增多的主要原因。如在南京,这两年每年都出台一个大政策为私营企业松绑,鼓励他们投资。而对高校毕业生来说,选择私企也不会被认为是没有前途。毕业生一离校就当“老板”的情况已屡见不鲜。
在我国,农村实行农科教结合,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实际上也包含了创业教育的成份。
五、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创业教育,对我国具有特殊意义
我国是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口增长要到2050年才能停止。据预测:我国人口到2005年为13.32亿,2010年为13.81亿,2050年为15.82亿(注:李京文主编:《走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367页。)。按《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我国高等教育到2010年入学率接近15%。现在看来,这个目标可能提前实现。若按每年新出生人口为2000万计算,入学率15%,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将达到1500万,每年毕业生将在500万以上。 而高等教育入学率将继续增加,毕业生也必将相应增加。又据预测,到21世纪30年代,我国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一直保持在60%以上。面对这样沉重的就业压力,转变大学生毕业就是到社会上寻求工作岗位的就业观念,树立加强创业教育,引导毕业生自己创业,就显得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意义了。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从发展职业教育的角度,深刻阐述了进行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不能进入高等教育行列进行学习的城乡学生和其他群众,应通过大办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广泛吸收他们学习和掌握一门或几门生产技术与管理、服务方面的技能。而不要造成未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普通中学生,只是带着一般的语文和数、理、化知识回到了农村和城市。由于所学的这些一般的基础知识不足以使他们在农村和城镇的生产活动中进行新的创业,不少人就加入了四处流动的求职大军,以至带来影响社会稳定的社会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如果能学到一门或几门实用的专业技能回去,就拓宽了他们的立业创业之路,对农村和城市的发展和稳定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李岚清同志在这次会议的报告中更是从政策措施上提出支持学生创业:“要探索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和相应的政策措施。通过政府设立小额贴息贷款,或借助社会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大学生开办、承包和改造企业,特别是小型科技民营企业”。陈至立同志也撰写文章,要求“加强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
我国农村人口占70%以上,乡镇企业已超过2000万个,第三产业急待发展,对于广大学生来说,是极其广阔的创业天地。
我国的国情,更加需要加强创业教育;同时,也为大学生进行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