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中的和谐教学_新课程改革论文

课程改革中的和谐教学_新课程改革论文

课程改革中的和谐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改革论文,和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和谐与和谐教学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琴瑟和鸣,黄钟大吕,这是艺术的和谐;和风细雨,桃红柳绿,这是自然的和谐;政通人和,安定团结,这是社会的和谐。和谐是自然和社会的理想状态,我们在课程改革中提倡和谐教学的思想,就是要实现多方面的和谐,达到和谐的理想状态。

首先,和谐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

在教学的过程中,各种教学要素如果配合得合理、恰当,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它们就会形成一种合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素质的健康发展,相反,如果它们配合得不够合理,就会形成一种分力,每种要素不但自身的优势不能发挥,还会抵消别的要素的功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的相互配合也是如此。所以,在上课之前,教师就要考虑如何使教学的各种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达到和谐的状态,这是教师从备课到上课一直贯穿的一种思想。

其次,和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要素总是处于不稳定、不平衡的矛盾状态,和谐是暂时的、相对的,而不和谐是绝对的。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从不和谐到和谐,又会出现新的不和谐,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一种新的“和谐”。正是这种矛盾运动,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不断发展,使教学过程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协调状态。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准确地把握各种教学要素和环境的变化规律,及时地调整各种要素的搭配关系,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和谐状态。这就好比是一支乐队,教师是这支乐队的指挥。每一个乐手都想充分显示自己的特长,而任何不和谐的音符都会影响到整首乐曲的效果。指挥的作用就在于协调各个乐手的演奏,使他们既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功能,又必须与别的乐手密切配合,整体的功能大干部分的简单组合。

再次,和谐又是教学的目的。

和谐是一种完美,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存在的最理想状态。夏夭兹博在《杂想篇》中说:“凡是美的都是和谐的和比例适度的,凡是比例和谐的和比例适度的就是真的,凡是既美又真的也就在结果上是愉快的和善的。”这段话揭示了和谐与真善美的关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

二、课程改革中几种关系的和谐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力求达到和谐的状态。

1.提倡交往和互动——师生关系和谐。

这次课程改革,把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定义为教学的本质特点。提倡交往和互动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听讲为主动思考、合作探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和互动必须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条件。有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一个人只有在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时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任何的戒备心,不担心别人会随时指责和批评自己,有一种安全感。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担心回答错了教师会批评自己,同学们会看不起自己,能够无所顾忌地发挥。所谓“心理自由”是指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大多的条条框框,不一定按照教师的思路思考问题,能够比较自由地进行思维和表达。要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教师就要发扬教学民主,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平等地对待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流。在课堂上听不到呵斥声和叹息声,看不到苦恼和僵持的局面,使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始终处于和谐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上的交往和互动,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不是师生之间的大呼小叫,更不是整堂课都在表演和问答,更主要的是一种思维的交往,情感的交往,深层次的交往。如果只是为交往而交往,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和明确的目的,就会形成“泡沫课堂”,表面上看师生的积极性很高,但实质上学生只动身体没动脑,没有多少收获,只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养成学生“浮躁”的不良习惯。

2.落实三维的课程目标——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三维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技能是结果性目标,很容易检测出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体验性目标,不容易量化和检测,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体验才能实现,当然通过课堂的观察也能够反映。三维的课程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维度、三个方面,实际上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问题。如学生作文,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是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问题,是智力因素:学生为了写好作文,亲自到社会上进行观察、调查、访问,或者从因特网上搜集有关的资料,这是过程与方法的问题,这里面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通过对事物和人物的分析描写,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如果使三维的课程目标脱节了,就会导致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不和谐,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如一个学生写作《母亲》,为了追求文章的生动感人,把自己健在的母亲写成了身患癌症,与世长辞了。这篇文章写得很感人,文笔很好,故事情节生动,催人泪下。从知识和技能的目标来看,学生的智力因素很好。但为了文章的生动虚构情节,把自己的母亲说成死亡了,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这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不和谐。所以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三维课程目标,缺一不可,不能顾此失彼。

3.开发课程资源——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和谐。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是编写教材的专家们的事情,教师和学生是没有资格开发课程资源的,只能忠实地学习教材——课堂学教材,课下背教材,考试考教材;只能“扣纲(教学大纲)扣本(课本)”,不能随意更改教材。而新的课程观认为:教材只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参考资料,不是惟一的资料,教师和学生要开发课程资源。教师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所谓“走进教材”是指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教材中的主要知识和观点,不能一开始就游离于教材之外搞一些哗众取宠的东西,连基本的课本知识都没有学会,所谓“走出教材”是指师生只停留在教材中是不够的,因为教材的编写不可能照顾到所有的区域和学生,教师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直接经验和生活实践,补充教材中没有的东西,使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地结合。

4.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与学方式的和谐。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学的方式受教的方式的影响,如果教师“教”的方式不改革,学生“学”的方式就没法进行改革。如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讲满堂”,学生就要“听满堂”,如果哪个学生想不听课自己看书,就要受到教师的训斥,就被认为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尊重教师的辛勤劳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想自主学习也不具备学习的时间和条件。现在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首先教师就要少讲,就要给学生留出自学的时间,还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如江苏省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先让学生自学,教师导入新课后向学生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要做到“四明确”: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时间、明确要求,学生自学后教师要检查点拨,这样学生才能目标明确地进行自学,才有紧迫感,学习的效率才高。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很少,真正实现了新课程提倡的角色的转化——由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发者,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和谐。

值得注意的是,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说每节课不分内容都使用这三种学习方式。一般来说,较简单的认知学习任务,只需要个人独立自学或开展全班教学即可。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任务,可以采用不同的合作学习方式。全班教学、小组学习与个人独立学习是三种基本课堂组织方式,其作用难以互相取代,应该依据教学任务、教学主体与教学环境条件等因素恰当地选择匹配。

5.科学安排教学环节——教学节奏的和谐。

一节课如同一场话剧,要有序幕、有高潮、有尾声。在教学中师生的活动也要有张有弛,节奏起伏,实现动态的和谐。据有关专家研究,课堂的时间价值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变化呈现出一种动量状态。在45分钟之内(小学40分钟也一样),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为五个时区,呈波谷——波峰——波谷——波峰——波谷的起伏发展规律。教学环节的安排只有符合这一规律,才能实现教学节奏的和谐,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根据这一变化规律和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谐教学的课堂模式分为五个环节,即:①导入新课,明确目标;②自学指导,精讲点拨;③课中放松,心理调试;④激活练习,目标检测;⑤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以中学每节课45分钟为例,“导入新课,明确目标”这一环节处于“波谷”,在“角色进入时区”,要控制在5分钟之内(小学可控制在4分钟之内)。“自学指导,精讲点拨”这一环节处于“波峰”,在“第一黄金时区”,总的时间要控制在15分钟之内(小学可控制在13分钟之内),这一阶段除了学生的自学以外,教师讲授的时间要减少,要真正做到“精讲点拨”。“课中放松,心理调试”环节又处于“波谷”,在“心理过渡时区”,可用3分钟左右做一些课中放松活动,解除学生的疲劳,唤起课堂学习的第二次高潮。“激活练习,目标检测”环节处于“波峰”,在“第二黄金时区”,时间可安排17分钟左右(小学可安排15分钟左右)。“课堂小结,推荐作业”这个环节处于“波谷”,在“总结回应时区”,可安排5分钟左右。当然这个时间分配只是个大致的建议,教师在上课时可根据学生的精神状态,灵活变通。

从理论上讲,和谐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各科教学,但不同的学段和学科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灵活变通,不能机械地照搬。不顾学科和学段的特点而机械地照搬一种模式,会造成教学过程的不和谐,导致教学的失败。

标签:;  

课程改革中的和谐教学_新课程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