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_历史虚无主义论文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_历史虚无主义论文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虚无主义论文,思潮论文,大学生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6)01-008-04

       近年来,在历史理论研究、历史知识的传播与教育的过程中,历史虚无主义再次死灰复燃,严重扰乱人们对于历史的认知,破坏历史共识,特别是对高校大学生的危害巨大。青年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创造者与实现者,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有必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清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各种表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构筑起对中国历史的整体性认知,正确认识与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一、历史虚无主义主要表现形式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违背实事求是的科学认识与实践原则,以唯心史观视角任意剪裁历史,虚构历史事实,以从历史的支流中挖掘史料,重新解读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重构历史,虚无历史主流,消解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全社会的影响力,阻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销蚀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与历史信仰,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消极影响,虚无主义变换形式多样,但都起到了虚无的效果。

       1.学术领域重新认识历史,还原“真正的”历史。当前学术领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与西方现代化背景下自然科学的强劲崛起有着重要的关系。近代以来,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新的学科研究方法被不断地互鉴,多学科的边缘交叉学科往往成为学科发展与学术创新的生长点。随着多元文化融汇,新的研究方法被广泛地借鉴和应用到历史学科的研究与发展当中,加之,新的历史史料的发现,使得历史学科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并呈现新的发展前景。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由价值关涉构建的,历史学科的研究不仅追求事实客观,也事关价值判断,如果一个历史学家的价值观是错误的,也就不可能严肃地对待过去的历史,最终也难以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拒斥以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历史学科的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追求历史实证主义,刻意放大历史细节,一味追求“价值中立”与历史价值的“纯客观”,忽视了对所获得的历史事实资料的充分占有与辨伪,试图以支流推翻历史主流,得出所谓的新的历史结论,倒转中国历史,播散侵略有功,用现实改铸历史,重新解构中国近现代史,任意歪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及开展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进程,虚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图还原所谓“真正的”历史。历史虚无主义者实质上抱有明确的政治意图对历史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深陷唯心史观的泥潭,使得历史学科的发展丧失严肃性,陷入到持久的理论矛盾与逻辑冲突当中,影响到历史评价与历史阐释的客观性,历史学科的发展面临着深刻的危机。

       2.文艺创作“戏说”“恶搞”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日益繁荣,文化市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文化娱乐、文化盈利的功能被无限放大,在制造大众娱乐,追求文化产值的驱动下,低俗文化盛行,市场文化呈现某种失序状态,历史虚无主义在文艺创作当中进一步的世俗化。文学与艺术作品人为博取大众眼球,满足消费文化的浅层需求,热衷于挖掘历史人物隐私,将稗官野史以及所谓历史黑幕与社会热点相结合起来,呈现出“戏说”“恶搞”历史的倾向。各种穿越剧、抗日神剧和历史偶像剧轮番上演,个别的影视作品不顾史实与历史的记载,在历史史实与历史情节上大胆“创新”,对于历史进行虚构编造,极力渲染历史的阴暗面,对腐朽没落统治的代表人物慈禧、袁世凯等人物进行美化,为历史反面人物翻案,在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历史通俗读物上对历史英雄人物进行讥笑、恶搞,加入一些新奇的话题,编造成新的历史故事,在媒体的透视境下被无限地放大,在胡编乱造当中起到哗众取宠的效果,引发大众对过去历史盲目地质疑与批评,将恶搞当作时尚,严肃的历史史实篡改为大众娱乐的噱头,使得大众在肤浅的娱乐后,沉浸于历史虚无主义的麻木盲从状态当中,日渐偏离我国主流历史文化的价值判断,破坏历史共识,消解文化认同,被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所裹挟。

       3.迎合和平演变,诋毁中国历史。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从未终止过,从杜勒斯的“解放政策”、尼克松的“不战而胜”、里根的“遏制战略”到“超越遏制”战略都是和平演变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客观形势下新的表现形式,由于我国对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使得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一直没有奏效。随着我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与其他各国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日渐在国际上显现,尤其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经济发展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国际上刮起“中国热”,中国正抓住有利的国际形势,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向世界,努力让中国的核心价值为更多的国家共享、共识,提高国际社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进而改善国际社会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认识。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我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展开频繁的交流与合作,这也为新形势下的“和平演变”提供了更多可乘之机,西方国家对不断崛起的社会主义中国实行质疑、排斥、遏制,将社会主义中国妖魔化,赞助非正式的团体组织,培养新的利益代言人,乘搭书刊、电视、网络等便捷、隐蔽的信息文化交流渠道,对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与中国的英雄历史人物进行抹黑,虚无中国历史,面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起猛烈的思想攻势,采用西方的视角与话语体系来重新演绎中国历史,诬蔑中国是一个极权意识形态指导下的国家,破坏国人对自己民族奋斗历史的认同,在潜移默化中腐蚀中国精神,形成对自己民族历史的自卑感,销蚀中国人存续与发展的精神脊梁,否定怀疑甚至是质疑本民族发展的历史,扰乱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正确历史观的形成。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1.弱化大学生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古往今来,一切民族和国家在进步发展中都重视自己的历史,都善待自己的历史遗产。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是民族国家连续性发展的重要的历史基础,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它记录着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全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优秀历史文化绵延与中国人对于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切认同分不开。加深对于历史文化的认同,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于中华民族历史与现实的认识,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自尊,增强民族凝聚力。当前的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偏概全,采取虚无与蔑视的态度,认为中国的历史文化是“糟粕”,缺乏创造力,是近代中国衰败与落后的精神种子,从历史支流中抽离负面影响,渲染民族失败情绪,追捧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念,颂扬西方蓝色文明。历史虚无主义的这些观点不仅会造成当代青年大学生对于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而且会弱化大学生对于本民族及其优秀历史文化的认同,从根本上抹杀民族的主体意识,削弱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民族凝聚力,从思想上斩断民族存续与发展的文化根基。

       2.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主要是通过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否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来实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近代以来我国进行民族革命与社会建设重要的理论指导与思想基础。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指导思想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与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相呼应,鼓吹思想自由,取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提倡指导思想多元化,推崇西方的价值观念与精神诉求,播散“告别革命论”“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学术研究当中追求纯客观价值中立,重新假设推演历史。以人性论的原则来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用现代化史观取代革命史观,否定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历史,借此来否定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根基,这些历史虚无主义错误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当中,会引起大学生的思想混乱,动摇大学生已经形成的历史价值坐标,诱导青年学生怀疑与否定我国当前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性权威,逐渐淡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思想当中的指导作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边缘化,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

       3.误导大学生质疑党执政的合法性。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者在有意遮蔽我国近代国情的基础上,丑化党和国家的领袖与革命流血牺牲的英雄人物,集中抹黑毛泽东同志,攻击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及其探索。认为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说法是不切合实际的,是个人崇拜的产物,将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整风运动歪曲为“整人”运动等荒谬言论来虚无毛泽东同志在我国革命与建设当中重要的历史地位。在网络上流传的“黄继光堵枪眼是虚构”“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等观点来否定在战争年代革命烈士为国家民族利益所付出的流血牺牲。与此同时,历史虚无主义者还散播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所开展的游击战只是“游而不击”,所开辟的敌后战场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几乎没有发挥作用等严重违背史实的论调。历史虚无主义者想通过一系列似是而非的质疑,来阐释不一样的历史“真相”给社会大众,其实质是要否定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重新改写中国共产党党史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最终来否定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历史虚无主义者将中国近代史随意剪裁,刻意放大我们党在革命与国家建设探索过程中的失误,会引起青年大学生对党史、国史认识的错乱,影响到他们对于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是历史与人民选择的科学认识,瓦解大学生对国家的尊诚与热爱。

       4.动摇大学生走中国道路的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在长期的革命与社会建设实践过程当中探索出来的正确的道路,是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做出的正确抉择。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历史虚无主义者在当前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以“现代化史观”置换“革命史观”,把近代以来中国选择社会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说成是偏离近现代主流文明歧路,鼓吹告别革命。认为当前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是在倒退回去补资本主义的课,极力推销新自由主义。将当前中国社会出现的贫富分化、腐败问题简单归因于我国以计划经济和高度集权为特征的社会主义传统模式。历史虚无主义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一系列错误言论极易误导青年大学生掉入虚无历史的思维陷阱,从而否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动摇大学生走中国道路的信心,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措施

       1.以历史唯物主义指引历史学的科学品格。提出以历史唯物主义指引历史学的科学品格,主要是针对当前我国史学理论研究与历史教育过程当中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而言的。历史虚无主义者在历史规律的认识、历史事实的阐释、历史人物的评价时采用了形而上学的方法论而得出的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而“大量事实表明,宣传历史虚无主义的人有研究机构和著名高校的学者,所利用的媒体也不少”[2]。专家学者与研究机构通过学术讲座等多种渠道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以错误的历史观为指导来开展历史学科研究,那么,学者观点的表达、历史理论的研究、历史的著述都会受到虚无主义的影响,当这些错误的“历史观点”以学术研究的理论成果呈现给在学校进行系统理论学习的青年大学生时,会以最为直接的方式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形成干扰,误导大学生产生错误的历史观。为此,在历史学科当中从事历史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与从事历史知识教育教学的工作人员要坚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引历史学的科学品格。“在哲学史上,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乃是一个划时代的革命,它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指明了方向”[3],我们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来正确分析历史事实,对历史人物作出正确的评价,将历史结论的得出建立在对历史史料的大量占有与系统全面分析基础之上,抓住历史主流,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认清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确理解诸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党和国家进行革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等重大的历史命题,做到对我们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的成就与失误客观分析。从理论上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深刻的抵制,规范历史学科研究,维护历史学科的严肃性,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2.深化高校历史课程教学改革、完善历史学科建设。高校作为知识传承、传播与创新的重要场所,一直注重对在校大学生开展普遍的历史教育。2005年,随着“05方案”出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被开设为所有本科生与专科生的必修课程,成为当前对大学生进行历史观教育的主渠道。2008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针对高等教育博士生与硕士生的培养发出《关于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通知》,提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增设“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专门从理论的高度系统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规律与基本经验,作为本科阶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重要补充,为纲要课提供学术与技术支撑。迄今为止,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阶段完整的历史教育与科研体系。然而,在现实的历史教育与研究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当前本、专科阶段所开展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中存在实效性低,难以激发起学生进行历史学习与探索兴趣的问题。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攻击,高校历史课题教学处于回避与失语状态。一些高校教师沿用传统的理论灌输教学方式,历史知识传播与理论阐释与现实疏离,面对学生的疑惑不能给予及时解答。教材在理论论证和语言表述方面政治宣传色彩浓厚,难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越性得到充分的显现,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与理论的理解和接受,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其次,在硕士及以上所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在不同程度上与本科阶段所开设的“纲要”课程相脱节,难以充分发挥为“纲要”课程提供理论支持与服务功能。为此,要深化近现代基本问题的研究,增强学科之间的连接度,完善历史学科建设。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发展为基调,努力改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制。高校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推动历史课程的教学改革,承担历史课程教学的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夯实其专业理论知识,逐步改变单纯的理论灌输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实现教育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积极探索专题教学、实践教学、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结合当前社会现实从理论论证的层面为学生答疑释惑,激发学生理论思辨,并对错误的历史观念要给予及时纠正,提高大学生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甄别、辨别能力,最大限度地提升纲要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价值观念,培养起科学的历史思维方式,有效地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3.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实践育人在高校人才培养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社会实践作为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了解国情、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重要途径。到目前为止,高校还未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实践育人体系,实践育人仍然是大学生人才培养当中的薄弱环节,一些高校对于实践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在高校人才培养当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社会实践开展方式单一,过程流于形式,收效甚微。高校需要根据自身发展定位,不断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在高校人才培养当中的重要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加红色主题社会实践,让青年大学生亲身走访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参观革命战争遗址,将历史与现实进行连接,把大学生从课堂所学理论还原到现实的历史情境当中,会让大学生更为深刻地了解我们党和国家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时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体会中国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对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与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这样的理论命题有更为鲜明的认识,通过学思结合,强化实践育人的效果。通过开展“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等一系列服务基层的社会实践活动,使青年大学生在服务基层的过程当中,关注社会现实,能够将所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用于辩证分析当下国家与社会建设当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能够充分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增强理性分析与看待社会问题的能力,促使大学生在关注自身及国家的发展的同时,培养起社会责任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感,从而防止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渗透。

       4.善用网络新媒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类进入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于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交互媒体终端来获取所需信息并对外进行意见表达。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文化交流与思潮交汇的重要平台。面对网络新媒体所构建出来的赛博空间,大学生表现出极高的认同度与参与热情。在这种高度自由开放的空间中,大学生可以自由地获取海量鲜活的信息资源,平等地参与意见表达,开阔学习的视野,网络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参与、人际拓展、知识分享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认知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既是信息技术的载体,也是一个强大的舆论场。多元文化在网络场域当中共生、交锋。当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质疑”“反思”的论调下,借助于政治领域当中的腐败、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热点问题,对中国共产党以及我国现行的社会政治制度进行诋毁,蓄意制造、激化社会矛盾。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意见领袖与网络推手的炮制下散播的一些错误信息,语言极具煽动性、情绪化,言语不负责任,极易颠覆大学生的思想信念,引起大学生思想的困惑与价值观的混乱。在实际工作情况当中,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仍处缺位状态。为了更好地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需要抓住网络新媒体所带来的机遇,积极组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立一批历史主题教育网站,进行历史理论宣传与权威信息发布,并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言论进行驳斥与回击。同时,高校的思想理论工作要善于通过QQ、微博、微信等交互终端建立起在校大学生的联系,对青年大学生思想言论进行引导。在线下,要帮助大学生自觉进行网络自律,提高网络的利用效率。

标签:;  ;  ;  ;  ;  ;  ;  ;  ;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_历史虚无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