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科技创新思想初探_科技论文

江泽民科技创新思想初探_科技论文

江泽民科技创新思想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创新论文,思想论文,江泽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我们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江泽民同志,熟悉科学技术,曾经在科技战线长期担任领导工作,善于科技管理工作;担任党中央总书记以来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形势,格外关心科技事业,高度重视邓小平同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始终敏锐地注视着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及时总结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科教兴国的实践,创造性地提出科技创新思想。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搞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创新非常重要。”[1](76页)“我们必须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这要成为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1](148页)江泽民同志提出科技创新思想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 江泽民科技创新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江泽民同志提出科技创新思想不是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对时代科技发展背景进行科学分析的结果。

1.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经有过辉煌,特别是从公元3世纪直到13世纪初,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中国国力强盛,文化灿烂。在此期间,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数学、天文、历法、化学、生物、医学等学科和丝绸、陶瓷、铸铁、造纸等技术领域中的创新成果均居世界之首。从宋元至明初,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中国人创造的占58%。中国的科技创新尤其是中国的农耕技术和四大发明(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向西方传播并应用,直接引起了欧洲农业革命,导致了工业革命,从而对欧洲的科学文化和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西方国家成为世界强国。马克思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中国曾经是一个创新大国,有许多世界第一的发现、发明。但是,明清以来,由于当时的统治阶级没有及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创新,导致了中华文明的衰弱,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中国痛失了“第二次浪潮文明”的宝贵机会。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重燃创新之火,为中国的政治变革和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文化环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断创新,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从而使科学技术和经济落后面貌发生根本转变。一部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要求不断创新、奋进的历史。历史已经证明:一个民族如果不能创新,就难以兴盛,更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什么时候坚持创新,什么时候就能发展进步。

2.我国目前科技发展的状况客观上要求必须进行科技创新

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1](215-216页)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积极探索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取得了伟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迎来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春天,科技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它表明,我国初步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科技与人才实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差距仍然很明显,我国科技实力总体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成果不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转化率只有25%;转化为商品并形成规模效益的只有10%-15%;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排世界第28位;研究与开发(R&D)投入不足,仅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5%,而OECD成员国平均R&D费用占GDP的2.3%。[2](20页)

世纪之交,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为代表的新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突出。发达国家主要是依赖创新,发展教育,发展科学技术,走进知识经济时代。我国要改变科技落后面貌,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实现科技和社会经济大发展,必须依赖科技创新这一最有效手段。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不能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追赶,我们必须有超越别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决心和勇气,而创新是最有力的超越手段。”[1](66页)

3.科技创新是进一步贯彻落实邓小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必然要求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基于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科技本质及科技突飞猛进发展的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学说和生产力理论,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变革作用,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前,无论是从国际环境还是从国内条件看,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十分艰巨和紧迫的战略任务。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科技创新和知识经济的新时代正在来临,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解决国内一切问题,要靠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中,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1](132页)为贯彻邓小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我国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江泽民同志指出,全面实施“两大战略”的关键“是要加强和不断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1](147页)

4.科技创新是对21世纪知识经济即将来临和经济全球化加剧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回应

世纪之交,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知识经济是以知识资源开发自然资源、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其实质就是创新经济。知识经济对世界各国都是一次挑战和机遇。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回应知识经济的挑战,各个国家纷纷调整和制定发展战略,抢占科技、产业、经济的制高点,以期在21世纪的国际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美国采取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日本采取“科技创新立国”战略,欧盟着力建设知识化社会,韩国提出建设“头脑强国”……

面对国与国之间的剧烈竞争,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1](138页)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高科技的不断创新及其产业化,将对全球化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产生重要的影响。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都力图依靠科技创新来赢得竞争的优势。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具有两面性,西方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明显弱势。如果我国不进行科技创新,不掌握科技自主权,就会遭受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技术霸权之苦,妨碍我国的主权维护和经济社会发展。

历史和现实表明:科技发展的精髓是发现、发明、创新。以科技为核心的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通过科技创新增加知识的储量,为未来发展提供动力之源,是落后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江泽民同志基于对时代背景的科学分析,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70页)“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1](199页)其中“科技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1](147页)

二 江泽民科技创新思想的理论内涵

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知识经济最本质的特征是知识化,包括科技在内的知识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中国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着实现“工业化”与“知识化”的双重跨越,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作为生产力仍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积极推进科技创新,这是中国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进行科技创新?江泽民同志从科技创新的基本战略、目标、重点、主体、保障、基础、国家创新体系等方面作了充分论述。

1.选择科技创新的基本战略

科技创新战略决定和制约着国家科技具体的创新行为。国家能否正确选择并贯彻实施良好的科技创新战略,是其能否顺利推进科技创新、赢得科技创新利益的前提条件。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中国进行科技创新,应有基本战略为指导,充分发挥战略的杠杆、导向、制约作用。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科技创新的基本战略是自主创新为主,引进创新和合作创新为辅;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点是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只有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摆脱被动、落后的局面,才能维护国家的安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一些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项目上,必须依靠自己,必须拥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不能靠别人,靠别人是靠不住的。”[1](152页)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人类面临着许多全球性问题,必须加强国家间的合作,尤其是在科技领域的合作,不能闭关锁国,要对外开放。要大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当中,自主创新、引进创新和合作创新不是对立的,应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2.确立科技创新的目标

科技创新行为是指向目标的行为。行为要有效,目标要正确。江泽民同志立足于中国的国情,面向21世纪,指出中国科技创新的目标是“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力争在有条件的领域实现突破,力争在基础科学上有所发现,在技术上有所发明,努力实现我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1](193页)根据江泽民同志这一思想,国家科技部在制定“十五”科技发展规划时,把我国科技创新目标具体确立为:在若干我国具有优势的科学技术重点领域,保持优势。在高科技的基础研究的重点领域要创新、突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3.明确科技创新的重点

科学技术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中各部分所处的地位、性质、状态和作用不同,它们在科技发展中会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还有限,对科技创新追求所有的高、精、尖技术是不现实的,应该量力而行。科技创新应该从实际出发,统观全局,突出重点。面对当前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新形势,江泽民同志指出在科技创新中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1](200-201页)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国际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和前瞻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基于这一认识,江泽民同志以对人类现代文明进步史尤其是新科技革命发展大趋势的深刻洞察,指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他多次强调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一,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和技术之源,基础科学不仅为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提供有力的知识基础,而且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与源泉,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占有独特地位。第二,基础科学的突破,对整个世界的发展推动很大。“人类近现代文明进步史已充分证明,基础研究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往往都会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对科学技术的创新,……产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作用。”[1](90页)第三,没有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就没有科学技术发展的后劲,也就没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是推进我国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1](54页)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是未来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处于先导性地位,在未来50年甚至更长的时期,中国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今天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创新成就。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江泽民同志把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是十分正确的。

4.强化科技创新的主体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才。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知识劳动者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力量。只有拥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才能拥有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江泽民同志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他强调,“科技人员是新的生产力的重要开拓者和科技知识的重要传播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1](58页)科技人才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重要智力支撑,直接作用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因此,“我们一定要大力培养和任用年轻人。这应成为我们推动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和其他各个方面的创新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1](112页)要建立人才辈出的环境和使用人才的有效机制,实施积极有效的育才、造才、用才、重才、奖才的政策,不断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建立科技创新的保障体系

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提供一系列的条件才能保障科技创新活动顺利进行。因此,建立科技创新的保障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江泽民同志认为,科技创新的保障之一是科技体制。我国原有的科技体制严重与经济脱节,不符合市场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的规律。因此必须进行改革,“通过改革,建立和完善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机制,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1](34页)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体制保障。保障之二是政治组织保障。这要求加强和改善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为科技创新提供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首先要不断丰富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知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素质。其次,各级干部要提高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他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157页)再次,“科技战线上的共产党员要带头勇于创新,乐于奉献”。[1](157页)保障之三是资金投入。资金投入是开展科技活动、促进科技创新的基本保证和必要条件。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对我国科技投融资体制进行改革,建立多元化科技创新投资体制。他说:“国家要继续增加科技投入,同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建立和完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机制,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资体制。”[1](172页)

6.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础工程

世纪之交世界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信息技术带动网络经济的大发展。江泽民同志根据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状况,指出科技创新的基础工程之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力;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信息产业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和支柱产业;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网络扩展到全世界,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信息化“将形成推动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1](221页)搞好科技创新,就要在全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发展信息产业。科技创新的基础工程之二是教育。江泽民同志认为创新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一方面,科技要创新,教育是基础;另一方面,教育也可以生产和发展科技创造新的生产力,成为科学技术开拓者的重要力量。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加快教育改革,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工程,把它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继续提高国民教育普及程度,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步伐,提高教育手段的现代化,特别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使其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方面军。

7.建构国家创新体系

知识是一种最重要的力量,一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一种最重要的可增值的生产力要素。知识生产、传播、应用的能力和效率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科技的国际竞争力,决定国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前途和命运。知识靠创新产生出来,创新依赖于创新体系。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机遇,世界各国纷纷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以提高创新能力,抵御各种风险的侵袭,促进经济持续稳健发展。创新体系是国家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引擎,是造就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支柱和后盾。所谓国家创新体系是指由与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包括国家知识创新工程、国家教育创新工程、企业技术创新工程。江泽民同志指出:“由中国科学院率先进行建设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试点工程,就是要不断从下个世纪中国发展的战略需要和世界科学前沿的前景出发,明确新的科技目标,调整现有的运行机制,力争取得更好、更大的科技创新成就,真正搞出中国的创新体系来。”[1](116页)要从知识创新、教育创新、技术创新三者并重的角度,系统地开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实现产、学、研结合,加强政府、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分工合作;增强各个创新行为主体的主体功能;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制定必要的法规和政策,提供完善的宏观环境,最大限度、最有效地发挥国家创新能力,促进行为主体开展创新。

三 江泽民科技创新思想的战略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核心。江泽民同志继承了邓小平科技思想,创造性地提出科技创新“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动力,我们必须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这要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1](148页)江泽民同志的科技创新思想,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重大的理论意义

邓小平科技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是开放的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这个精髓要求我们不断开拓创新。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以科技为核心的知识创新是人类科技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多年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倡导“学习,学习,再学习”,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同时,要广泛涉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要用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把自己武装起来。没有全面深入的学习,我们党就没有能力去推动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社会的进步,就会被滚滚向前的历史大潮所淘汰,也就没有资格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泽民同志的科技创新思想提出了科技创新的基本战略,确立了我国科技创新的目标,指明了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重点、基础工程、保障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江泽民同志科技创新思想继承了邓小平科技思想,准确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凝聚了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和全党的智慧;江泽民同志科技创新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赢得了当代政治界和科技界、学术界的敬佩和认同,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江泽民同志的科技创新思想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实现第一生产力的根本动力,丰富了邓小平理论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全面论述了科技创新成为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基础和标志,科学技术创新是中国社会一切发展的关键,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关于科技价值的学说。

(3)阐明了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和动力,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关于科学本质的学说。

(4)确立了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较多科学文化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科技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强调科技人员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特殊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关于生产关系的学说。

(5)鲜明地提出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造才、育才、用才、重奖人才,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关于人才的思想。

(6)第一次提出通过科技创新,使高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实现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机遇,极大地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发展的学说。

2.深远的实践意义

科技迅猛发展是20世纪一个鲜明的特征。科技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作为一个领导着占全人类22%人口大国的政党,如何对世界科技发展形势作出判断是一切决策的出发点。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1](147页)正是基于这样的科学判断,我们国家才加紧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极推进知识创新工程、技术创新工程建设,着力办好高科技产业开发区。这是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正确抉择。

江泽民同志的科技创新思想就如何推进我国知识创新、科技传播、技术创新问题作了重要论述,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通过科技创新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知识化。多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实践充分证明江泽民同志的科技创新思想的正确性和深刻性。近10年来,我国科技发展十分迅速,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开发的周期明显缩短,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国科技创新速度的加快和高技术产业的崛起。只要我们贯彻江泽民同志的科技创新思想,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科学技术就会出现飞速发展,中国21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有希望。江泽民同志科技创新思想不仅为实现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导师张志永教授的悉心指教和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标签:;  ;  ;  ;  ;  ;  ;  ;  ;  ;  

江泽民科技创新思想初探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