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_高等学校论文

论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_高等学校论文

浅谈我国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学校论文,浅谈论文,国有资产管理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高等学校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已经形成了数量相当可观的国有资产,这些国有资产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大学的物质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来,全国高等学校在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的管理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这些做法与经验目前仍在高等学校中实行,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高等学校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一、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面临着新情况

解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一直是由国家(包括中央和地方)兴办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高等学校在计划经济下,学校的教学、科研、行政生活后勤的经费,直接由国家财政划拔,学校财产形成的主要经费来源是靠国家和上级拨款。固定资产从申请到添置都要经过申请、汇总、平衡、审批等手续,流动资产中的主要原材料,一些重要的元器件、零配件等也是按计划申请,经主管部门平衡审批后才能进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出现了国家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高等学校科研工作不断地开展,科研经费也不断地增加,科研经费的来源除了由中央财政直接拨款外,各部委、各协作单位,横向合作的经费在高等学校中的总收入中的比重愈来愈大。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开放实验室、“863”任务、星火计划等一大批较大强度的投资,给高等学校装备了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改善了学校教学、科研条件,提高了学校的装备水平。随着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扩大,国内外社团、企业、个人等,以资金、设备、技术、软件、图书资料等各种形式捐赠给我国高校。我国高等学校之间,单位之间也经常调拨、转让财产,互补余缺。高等学校的资金来源出现了多渠道、多种形式,高等学校的资产形成也呈现了多渠道、多种形式。

高等学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在50年代就出现了校办工厂,一方面为培养学生提供教学实习基地,为教学、科研任务加工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出产品供应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学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人才、知识、技术、设备、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除了继续办好校办工厂外,适度发展校办产业,促进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科技咨询和信息服务面向市场。尤其是近年来,高等学校一大批以高科技为主的各种形式的公司、中心等经济实体相继成立,参与市场竞争,进行科技成果产品化、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促进了科技经济一体化。校办产业的资产构成呈现多样化。

目前在高等学校中,既以教学、科研为主,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校办产业,虽然学校财产的形成主要来源是由国家和上级拨款,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的不断深化,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组织形式的校办企业运营而生,学校的财产一部分是服务于教学、科研等属于行政事业单位性质的非经营性财产,而另一部分财产由原来的非经营性投入到校办产业中转变成了经营性资产。同时学校也从国内外企事业、个人中吸收了大量的资产(包括资金、设备、技术等),学校资产中既有国有资产,也有非国有资产;既有非经营性资产,又有经营性资产,这就给高等学校资产管理带来了新课题。

二、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抓住产权管理

由于高等学校的资产组成已经出现了多种成分,加强国有资产产权意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为当前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当务之急。

当前在一部分高等学校中,国有资产悄悄地流失。比如:在兴办经济实体时,没有经过学校资产管理部门的核实,也没有严格的非经营转经营的手续,经营者就把原本是国家投资用于教学、科研的财产投入了经营活动,变成了经营性资产;由非经营转经营的过程中,没有按规定进行资产的界定和价值评估;经营性与非经营性资产界线模糊;学校与校外企业(包括境外)合资合作、联营的过程中,对高等学校的资产没有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或者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把高等学校的资产作价过低;属于学校的校名、专用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未经申报就廉价或无偿被少数人利用;一些承包经营活动中受利益机制推动,短期行为严重,吃国有资产老本,造成虚盈实亏,分配向个人倾斜,侵犯国家所有者的权益等等。当前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坚决维护国家所有者的权益,制止国有资产流失,要紧紧地抓住国有资产的产权管理,产权管理就是要通过清产核资、产权界定、产权登记、资产评估等一系列工作,明晰产权关系,将属于国家所有的资产纳入国有资产管理的轨道。高等学校中国有资产属于国家,高等学校拥有包括国家在内出资者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只有产权清晰,才能保障所有者的权益,才能保障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收益的权益不受侵害。

三、高等学校应将非经营和经营性资产分别管理,建立两本帐

我国高等学校在1989年进行了物资清理整理,1993年又按照国务院的要求进行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产清查登记,1993年和1994年对校办企业进行了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年度检查,高等学校的“家底”基本是清楚的、可信的。几十年来,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高等学校的财产管理工作一直是比较好的。固定资产和财务决算在教委的领导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立了全国高等学校固定资产计算机管理系统、财务计算机管理系统,各省市、各高校每年以数据软盘形式向国家教委传递固定资产和财务决算的数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学校中的财产大部分继续为教学、科研服务,仍然属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非经营性财产。另一财产作为投资,用于开办公司、举办中心、对外联营、合资、合作或租赁承包等,进入了经营性活动转为了经营性资产。这样在高等学校中同时存在着非经营和经营性两类不同形态的资产,而这些资产中,绝大部分属于国有资产。若继续按照过去高等学校中财产管理的单一模式——用行政事业非经营性资产管理的一整套办法来进行现在的高等学校的资产管理,显然是不适应的,也不符合当前国家的许多政策和要求。针对目前高等学校资产的现状,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长期管理工作和这几年清产核资成果的基础上,要建立健全全校的国有资产总帐。这本帐包括了非经营和经营性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专项资产、递延资产、其他资产等的价值总量。这本帐反映了一个高等学校的国有资产总量,它是高等学校的“家底”。“家底”清楚了,才能有效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大学服务。

在建立全校国有资产总帐的下边还应分别建立用于教学、科研等属于行政事业单位性质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和校办企业占用的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结构及其分布状况这两本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校办产业在高等学校中的作用愈来愈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学校各级对校办产业的投入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以及人力投入,校外的企事业、个人和境外的投资,加之校办产业经营活动不断地扩大,校办产业的资产积累也愈来愈多。目前校办产业中国有独资企业占了绝大部分。但随着《公司法》的实施,绝大部分校办企业将会改造成为有限责任公司,这中间还有一部分是属于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国内联营企业。经过几年的扩容和积极筹建,在全国高等学校中,已经出现了股份公司,上海的几家高等学校建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为股份制上市公司。高等学校中校办企业的资产构成显然不仅仅包括了国家、学校的投入,还包括了校外甚至境外投入的资产以及企业发展积累起来的资产。作为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应结合高等学校自身的特点,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对校办企业的资产管理办法。

学校将国有资产投入校办企业后,国有资产作为国有资本金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域中,从而具有商品的属性,表现为流动性、竞争性和增值性。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该根据这些特点,对校办企业的资产管理采取对资本金的监督管理办法。学校资产管理部门通过对校办企业国有资本金的监督管理,起到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的作用。

四、高等学校设立国资管理专职机构的必要性

高等学校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设立国有资产管理专门机构,以适应愈来愈显示出重要性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当前在全国的许多高等学校中还未设立校级的统一归口管理国有资产的部门或机构,而仍然采取了有关职能部门分口负责管理有关资产的办法。没有一个全校的国有资产统管部门或机构,难以协调和处理多门类的资产管理。

其二,高等学校的资产是由多渠道、多种形式构成的,从而在高等学校内既有国有资产,也有非国有资产。要维护学校及国家所有者的权益,必须有一个专门行使国有资产管理的机构或部门来代表学校处理这类问题。

其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学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高等学校内非经营性和经营性资产并存。必须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或部门来关心国有资产的运营状况、保值增值指标及进行监督考核等。以杜绝国有资产流失,坚决维护国家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标签:;  ;  ;  ;  ;  ;  

论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_高等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