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相关研究论文_张丽1,吴志伟1,张宏娟2,黄瑶3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相关研究论文_张丽1,吴志伟1,张宏娟2,黄瑶3

张丽1 吴志伟1 张宏娟2 黄瑶3

(1上海中医药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 上海 200437)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教学实验室 河南 郑州 450000)

(3上海市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内科 上海 200437)

【摘要】 通过大量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实践,总结了对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基本认知,本篇介绍了慢性疲劳综合症(CFS)的诊断标准、病理机制、临床研究及治疗与预防。

【关键词】 慢性疲劳综合征;病理机制;治疗与预防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8-0091-03

慢性疲劳综合症(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一种在健康人群中发生发展的、以体力和脑力疲劳为特征的一种综合的全身性症候群[1]。在现代社会生活快节奏、高压力和多变化的环境中,临床上以慢性疲劳为主诉的患者有日趋增涨之势[2]。

目前现代医学,主要将CFS看成是多种致病因素共同致病的结果,其真正的发病机制至今未被完全阐明[3]。本文主要是对目前CFS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1.诊断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94年完善且被国际医学界所公认的CFS诊断标准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诊断[4]:

(1)在医学或临床上无法解释的至少长达6个月的疲劳:该疲劳为新发症,不是用力工作所致结果,休息不能减轻,与之前比活动能力下降。

(2)至少具备下列7项中的4项:记忆力减退;淋巴结肿大;肌肉痛;关节痛;头痛;睡眠质量差;用力后24h以上不舒服。

(3)排除标准:处于未治愈的可能导致疲劳的疾病状态;精神 病、抑郁症;精神失常;痴呆;厌食症或暴食症;滥用酒精或其它物品;极度肥胖。

总之,CFS的诊断相对比较复杂,CFS没有通用的诊断标准,它不能以病史、体格检查、或是实验室检查为特异性依据。

2.病理机制

2.1 现代医学方面

就目前而言,CFS的病因及机制还未有确切的定论。多数人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生可能与病毒感染、应激等多因素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紊乱密切相关。

(1)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多数CFS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且与其症状的出现有密切关系[5]。有研究认为,细胞免疫的改变,如NK细胞的绝对数与百分数下降、T细胞功能障碍;细胞因子水平的改变细胞因子的增高是免疫功能启动的标志之一[6]。有实验研究发现,若同时阻断花生四烯酰乙醇胺(AEA)的作用,就不会出现咽喉痛等症状,依此推测CFS患者与AEA系统异常有关[7]。

(2)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改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改变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改变,可使CFS患者有神经内分泌的紊乱的表现,并多见于女性,故推测可能与生殖腺的类固醇激素异常有关[6]。有临床研究发现CFS患者血浆中的β-内腓肽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有较显著的差异,提示疲劳亦可能与外周β-内腓肽含量变化有关,具体机理尚待研究,也可能与皮质醇(CORT)、多巴胺(DA)、5-羟色胺(5-HT)等其他激素释放现变动有关,影响免疫系统和其他系统,最终导致行为方面的变化[8]。

(3)应激:CFS患者发病前有来自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压力或其它不良刺激,发病后常伴有抑郁、焦虑、情绪起伏不稳定、健忘失眠等精神症状,实验室方面有去甲肾上腺素(NE)、DA、5-HT等神经递质的变化[8]。

2.2 中医方面

中医上,没有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明确记载,且中医学临床诊断上也无慢性疲劳综合症的病名。可归属于“郁证”、“虚劳”、“心悸”、“不寐”等范畴[9-11]。脾虚、肾亏、肝实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基本病机,其病位主要在肝、脾、肾三脏,其虚证以脾肾亏虚为主,实证以肝郁气滞血瘀为要[12]。据相关治疗CFS学术经验的总结得出,脾气虚弱、清阳不升是CFS发病的主要病机,故益气健脾、升发清阳是治疗CFS的重要方法[13]。另外长期存在情志失调,劳逸失节必然导致气血损伤,精血暗耗,肝肾不足,阴阳失调,而发为CFS,还认为其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14]。无论是生理性疲劳(体力性疲劳) ,还是病理性疲劳(疲劳综合征),都是机体正在失健康的一种中间状态,并随时间推移而发展为五脏机能失调,精气血耗损,尤其是先后天的损伤,更为严重[15]。

3.CFS的相关临床研究

3.1 药物研究

张振贤等[16]的临床病例研究发现,理虚解郁方治疗CFS强迫、抑郁、焦虑等情绪变化有效率是较高的。杨思华等的72例慢性疲劳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30天的观察研究:治疗组38例总有效率为89.5%;对照组34例总有效率26.5%[17]。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 中医治疗

中医推崇辩证施治,不少研究认为肝脾功能失调是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生的病机之一。据文献显示,中医辨证分型主要围绕气血痰,肝脾肾。有研究表明CFS的中医证候主要以心虚、脾虚、肝虚、气虚、血虚、胆郁痰扰、肾虚、肝郁气滞为主[18]。几种常见的证型及疗法:

(1)肝郁气滞型 治以疏肝解郁,健脾养血当逍遥散化裁[19]。治以疏肝解郁、理气和络的治法,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20-21]。

(2)心肾不交型 治以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为主,当用黄连阿胶汤化裁[21]。治以清心滋肾、益气养阴,以清心莲子饮加减[21]。治以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法,当交泰地黄丸化裁[22]。

(3)心脾两虚型 治当以健脾益气养血、养心安神。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加减[23]。

(4)肝肾亏虚型 治宜肝脾同调,偏阴虚者用六味地黄丸合生脉散,偏阳虚者用右归饮合桂枝甘草汤,阴阳俱虚者用归肾丸合二仙汤治疗[23]。治疗当以滋补肝肾,育阴潜阳为主,应以六味地黄丸合补肝汤化裁或知柏地黄丸加减[20-24]。

(5)痰热扰心型 当采用化痰散结,行气解郁治法。宜用黄连温胆汤加减[25]。

因此,临床治疗时要针对具体的辨证分型选择具体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选择一些具有抗疲劳、耐缺氧、抗应激、调节免疫功能等现代药理研究作用的中药来进行配伍。

4.预防

慢性疲劳综合症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往往会夹杂各种生理、病理、社会心理等因素于一体,因个体间差异的不同,马俊生认为在治疗时必须在具体用药的同时配合相应的心理疏导辅助治疗,才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26]。

在日常生活中更应注意疾病的预防:情志上,要保持心情上的轻松愉快[27-28];起居上,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瑜珈功都可为舒缓紧张、放松神经的好方法[27];生活起居上应注意个人卫生,起居有常,坚持适当锻炼[28]。饮食上,合理膳食,注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摄取,此外,中药莲子、百合、龙眼肉、红枣、核桃等具有养心安神、补脑益智功效[27]。

5.结语

慢性疲劳综合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说法不一,也尚无确切定论,在诊治方面不能依据病史、实验室检查及体格检查来作为特异性诊断标准。CFS作为一种亚健康状态是包括了身心两方面的,同时与纷杂的社会因素及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临床上,不能凭借单一方法来诊治,针对其复杂性,应该采取中西医相结合的综合的方法来研究此类疾病。如今在病因病机方面的探寻理论日趋成熟,不过其明确性还有待进探寻。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做好预防工作,养成健康、合理的行为习惯及饮食生活习惯,注意人文关怀及心理疏导等。

【参考文献】

[1]周静.慢性疲劳综合症的诊断与治疗[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3):69-70.

[2]冯红利.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2006,14(6):457-459.

[3]Caims.Hotop.M. A systematic review describing the prognosis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J].Occup Med(Lond),2005,55:22.

[4]Fukuda K,Straus S,Hickie I,Sharpe M,Dobbins J,Komaroff A. The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its definition and study[J].Ann Intern Med,1994,121:953-9.

[5]王天芳,张翠珍.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西医病理机制及其研究思路[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5):1-7.

[6]张晓抒,高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7):907-908

[7]徐建芬.慢性疲劳综合症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研究进展[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 59-72.

[8]王天芳,刘雁峰,杨维益等.消疲怡神口服液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4):56-58.

[9]牛锐,张瑞涛.人参养荣汤和逍遥散加味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临床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2):37-38.

[10]樊敏.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药诊疗现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0(9):575-576.

[11]梅荣军,王宇航,赵虎.慢性疲劳综合症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近况[J].中国药信息,2011,28(3):149-152.

[12]周安方.慢性疲劳综合征得基本病机及治疗原则探讨[J].湖北中医杂志,2007,29(12):39.

[13]方艳琳.欧阳新主任医师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4):34-35.

[14]马其江,冯树军,毕秀英.慢性票咯综合征得中医机制探讨[J].山东中医药杂志,2004,23(11):652-658.

[15]李良鸣.运动性疲劳整体功能态与中医“证”的关系[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9,18(4):360

[16]张振贤,吴丽丽,陈敏等.理虚解郁方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75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6): 501-505.

[17]杨思华,高敏,杨晓文,陈丹青.补中益气汤合小柴胡汤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2): 87-89.

[18]杨东,贾孟辉,贺晓慧等.9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证候特征的临床对照研究[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32(1): 141-144.

[19]张振贤,仇璐娜,吴丽丽等.56例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证候分析[J],辽宁中医药杂志,2008,35(9):1315-1317.

[20]王欣,田文波.慢性疲劳综合症的辨证治疗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09,17(3):136-137.

[21]秦爱华,赵志贤.慢性疲劳综合征辨证施治[J].河北中医,2000,22(6):449-450.

[22]杨弋,杨丽华,等.辨证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106例临床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8)1818-1819.

[23]赵志新.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辨治思路[J].光明中医,2012,27(8):1654-1655.

[24]孙桂芝.中医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J].中医药研究,1996,9(2):50-51.

[25]谢红敏,邹雁宁。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56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2):23-24.

[26]邓文华.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调理[J].卫生职业教育, 2007,25(16):137-138.

[27]曹雅各.慢性疲劳综合症的中医疗法[J].湖北中医杂志,2003,25(9):14-15.

[28]马俊生.慢性疲劳综合症及中医药治疗[J].大众健康,2012(10):357.

论文作者:张丽1,吴志伟1,张宏娟2,黄瑶3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4

标签:;  ;  ;  ;  ;  ;  ;  ;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相关研究论文_张丽1,吴志伟1,张宏娟2,黄瑶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