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建筑与历史主义建筑观论文_万千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广东 广州 510010

【摘 要】由塔夫里有关建筑学的理论和历史的观点,反思当代中国现代建筑的困境,提出希望能结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文化艺术精神,为当代建筑设计寻找到一条出路,也即一种新的“历史主义”。

【关键词】文化;艺术;建筑;历史主义;园林

“今天的建筑评论正处于相当困难的境地,这一点已不必再加以论证。”(曼佛雷多?塔夫里)这句话似乎也很适用于今天的中国建筑。在上一个十年前期我们对所谓“后现代”的中式大屋顶彻底失望后,追求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建筑的努力似乎也走到了尽头。很难听到有谁再提起“民族固有形式”或是“中国传统形式”之类的话语,与此同时,充斥在各个建筑工地中的各色设计方案,要么毫无新意可言,要么就和国外名师名作亦步亦趋,或者干脆就是国外的设计方案。在否定了大屋顶式的“后现代”之后,我们的特色在那里?属于中国的现代建筑语言又在哪里?建在上海,北京,广州的建筑和落成于纽约,巴黎,柏林的建筑之间,在设计思想上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也许有人会用“全球化”的概念来搪塞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如果如此,那么上百所中国建筑设计院校和数以万计的中国建筑师,都将只是为了成为出色的绘图员和施工图设计者而努力。

实际上早在我国第一代建筑师诞生的年代里,中国建筑师就开始寻找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现代建筑语言。前辈们的“中国固有形式”的探索等成果也许不只是出于求新求异的艺术本性,更多的来自于一种对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建筑进行思考和研究。在今天的环境下,面对外国建筑师的汹涌冲击,我们更不能懈怠。

对当代中国建筑的研究和思考的角度和切入点有许多,本文将仅从一种较狭义的历史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想入手,对当今中国建筑设计的方法作一点粗浅的探讨。本文所言之“历史主义”,与通常所说的历史主义思潮[1]相比,较为狭义,主要指: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发现在其背后所隐藏的文化精神以及相关的方法论,从而创造出适合自己,应对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的研究方法。

为什么要从历史传统中寻找出路呢?首先,建筑是艺术的一种。“艺术”《辞海》:“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说,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语言艺术(文学)和综合艺术(戏剧、影视)。根据表现的时空性质,又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空间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和时空并列艺术(戏剧、文学、影视)。”[2]其次,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所以属于文化的范畴。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有时有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再次,文化来源于历史。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继承性;阶级社会中又具有阶级性,同时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影响。”[3]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各种艺术形式都拥有相通的艺术精神,事情融结画理,意境抒尽才情。我国的传统建筑不仅仅是宫殿、坛庙和民居,更重要的,还有园林。在古代中国,大部分的建筑类型,上至宫殿,下至民居,多由匠人所作,口口相授,世代相传,除宋《营造法式》,清《钦定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等少数几本之外,盖无传世之专著。而且《营造法式》,《钦定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这类书,更似国家法令,与今日的《建筑设计规范》类似,并非建筑艺术研究之成果。而园林则不同,它是有士大夫知识分子参与设计的艺术品,不仅融合诗情画意,更是文人墨客才情理想的抒发和寄托,更符合今日“艺术”概念的标准,对今天的设计思考更有启发意义。在古典园林中,每个特定的景点都有其独特的意境和喻意。在《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中,即描写了知识分子主人,展示自身的才情和文化修养,为大观园各景点作对题额;也即陈从周先生所谓之“点景”[4]。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将原已造好的景点所蕴含的诗画意境具体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园林这件艺术品进行鉴赏和玩味的过程,也是将园林艺术与诗画艺术相融合的过程。但在古代中国,许多士大夫的私家园林在设计规划之始,参与设计的知识分子主人很可能就开始这些过程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园林艺术品不仅在构造手法上与其他传统艺术形式,如诗画等,有共通之处,更重要的是,园林同样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精神,是古代文人知识分子才情理想的寄托和表达,而这一点,正是当代中国建筑所缺乏的。由此,我想提出一种新“历史主义”的思考和研究方法,就是想从传统文化精神中获得启发,寻找进行现代建筑设计的方法。

当然我们不可能照搬古人造园之法来进行今天的建筑设计。传统文化本身并不会为今天的建筑设计直接提供方法论,我们只能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发现”蕴藏其中的文化精神,从而“发明”出自己的应对当代建筑设计的方法。还需要指出的是,并不存在不变的永恒的中国文化艺术的精神本质,中国文化艺术精神也是历史偶然的,当代人的理解就不可能与古人一致。所以,对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也是一种动态的理解,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在全球化的今天,这样的理解也会因每个人的知识水平、人生体验等因素而大相径庭,这也保证了在这种新“历史主义”的思考研究方法指导之下,其成果也将是多样性和多元化的,有利于建筑艺术本身的继续发展。

今天的建筑设计所面临的任务比起古代来要复杂得多,新“历史主义”的研究和思考所能解决的,仅仅是建筑艺术本身的所指系统的问题,即内容情感的问题,在建筑形式上,仍需要以当代的技术进行研究和创新,在这方面,已有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设计者:王澍

对于这座建筑,我最关心的是,它那个游离在主体之外,浮于水面之上的方盒子。作为诗歌和哲学的阅览室,它的脱离和浮于水面,暗示了哲学的超然和令人浮想联翩的诗意。这种脱离,也许是一个巧合,正如中国传统园林中,水中的琴岛、亭岛,相对岸上的主体建筑的关系。这种形式不完全是环境造作的需要,其背后还有深远的哲学甚至神话象征的意义。

2、四川成都犀蒲,何多苓工作室,设计者:刘家琨

虽然刘家琨的主题思想是在于“低技术”的尝试,但我对这件作品最感兴趣的地方,仅仅来自下面这一张图片。老实说,这样设计的竖条窗咋一看上去毫无新奇之处,但是作者的意思,却是来自一传统的国画的表现方法,将三幅内容相似的竖构图国画挂在一起,称为“连幅”。作者正是将竖条窗的窗框作为取景框,窗外景色为图画内容,构成了三幅相连的“天然图画”。

综上所述,新“历史主义”的中国现代建筑应由三个方面构成:

1、来自于所指系统,即由新“历史主义”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研究,导出建筑师对特定概念和空间的理解;

2、所面临的具体的任务要求,业主要求,施工技术水平等等;

3、对形式所进行的探索和研究。

这三者将共同导致建筑空间的塑造,直接构成建筑艺术本身的意义,由此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艺术。

参考文献:

[1]《建筑学的理论和历史》,(意大利)曼佛雷多?塔夫里 著,郑时龄 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9月第一版

[2]《西方近现代建筑的历史主义批判》,饶小军 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1月第一版

[3]《华夏意匠》,李允鉌 著,香港广角镜出版社出版,华风书局发行,1984年1月再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4月重印

[4]《设计的开始》,王澍 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5]《此时此地》,刘家琨 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6]《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鲍世行 顾孟潮 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论文作者:万千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5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6

标签:;  ;  ;  ;  ;  ;  ;  ;  

中国现代建筑与历史主义建筑观论文_万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