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论文_王驰

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论文_王驰

潜山市水利局 安徽安庆 246300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始终是国家繁荣昌盛、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基于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新时代新任务,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如何精准发力,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需要对传统水土保持工作的实践进行认真总结,用于指导新时代的水土保持工作。本文对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1 生态清洁小流域调研情况

1.1定义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村庄和水域周边为重点,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土、保护水源、防治面源污染、发展有机优质农业,将农村污水处理、垃圾回收与卫生填埋、村庄美化、河道整修等结合到一起的一种综合治理模式。

1.2 主要特点

(1)生态屏障型。小流域地处水系上游,生态环境脆弱,不合理的农林开发和农药化肥的施用致其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功能急剧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当地及下游地区的水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威胁。

(2)农业生产型。小流域山坡地资源丰富,但水土流失相对严重,生产生活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保留着传统的生产习惯和耕作方式,土地产出水平低,农民经济收入亟待提高。

(3)清洁宜居型。小流域生态条件较好,自然环境优美,水土流失程度较轻,但生态优势未转化为经济优势。村内环境脏乱差,村民生态保护意识弱,群众参与积极性低,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幸福感不强。

2 治理模式

2.1 生态屏障型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

小流域按照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以饮用水源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提出了“源头防控-综合治理-后续管护-有效利用”治理模式。源头防控是指开展封山育林、退果还林、低质低效林改造,划定禁开区、禁养区、生态移民区,实现生态自我修复和水源涵养。综合治理是指在山坡防治水土流失,严控果业开发,建立果业开发先审批后开发制度。后续管护是指在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建立村级生活污水净化池、水生植物生物岛、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收运体系基础上,落实管护机构、资金和责任,确保“治理一片、见效一片、受益一片”。

2.2 农业生产型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

(1)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按照“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在人口相对稀少,植被较好的山上,实施封禁补植;在山坡中部,营造水土保持林,修筑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培植和发展当地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并采取无人机施肥和生物防治措施防控面源污染,同时对稀土尾矿点科学合理配置拦、挡、截、排、绿化等措施,达到层层设防、快速恢复植被的效果;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山下,大力实施村庄环境整治,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实现农村污水治理和环卫管理一体化。

(2)政府搭台、水保组织、部门协作、社会参与。

小流域采取“政府搭台、水保组织、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治理模式,以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为契机,以水土流失治理和村庄环境整治为抓手,围绕坡地整治、小型水利水保设施修建,改善经济果木林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3)“三治同步”和“三水共建”相结合。通过实施河道整治和环境污染防治工程,建设过水堰和亲水平台,让河流富有生命活力。一是产业护水,即结合流域内产业发展,严格化肥、农药管理,完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实现水不乱流、肥不乱跑、泥不下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二是生态净水,即通过开展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和建设农村生活污水生物化处理系统,有效改善人居环境。三是宣传爱水,建立水土保持知识进学校、进课堂、进党校,并通过设置水土保持文化长廊和水土保持工程示范点,全方位地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户外宣传。

2.3 清洁宜居型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村庄道路、文化广场等公共基础设施条件,规范畜禽水产养殖管理,并采取护岸护坡、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卫生保洁等措施改造提升村庄整体景观形象,建设水生态文明村,用乡村文化“铸魂”凝聚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3 建议

新时代,全面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有如下启示:

(1)应以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做好顶层设计。不同区域的小流域,其自然条件、生态功能、存在问题和发展需求各异,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只有以小流域存在问题和发展需求为导向,科学划定生态区、生产区、生活区,分类施策,明晰建设重点,才能出亮点、出特色、出精品,有力地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2)“政府重视,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是取得成效的关键。只有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部门密切协作、社会群众积极参与,凝聚集体智慧,开展山水林田路村系统治理,才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维护村庄环境整洁,政府、部门、群众缺一不可。

(3)群众基层组织必须坚强有力。基层组织是小流域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只有农村基层组织坚强有力,才能把群众紧紧团结凝聚在一起,在振兴乡村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在带领全村奔小康的征程中发挥引领作用。

(4)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明确资金支持方向。小流域治理有效是维护大江大河“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基础,只有小河水净才有大河水清。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涉及面广,目前的资金投入远不能满足需求,需进一步整合扶贫、涉农资金,在投资、税收、金融等方面做好保障,确保小流域治理成效,同时注重分类施策。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加快推进群众参与治理积极性高,且具有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积极推进县级水保工程以奖代补工作方案的出台,大力推广以工代赈的经验做法,真正把好的政策、利益带给老百姓。

(5)进一步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探索造血式补偿政策。上游小流域为保护生态,牺牲经济发展,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建议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提高补偿标准,从根本上改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思维方式。同时探索造血式补偿政策,如绿色产业扶持、重大生态工程帮扶、资金技术人才援助等,不断提高地方发展的内生动力,助力农民脱贫致富。

(6)进一步加强养护管理长效机制。“三分治,七分养”,管护人员工作积极、管护经费足额到位是保障治理成果持续发挥效益的关键。因此,需进一步加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后管护长效机制建设,加大生态环境监管力度,同时引导、扶持管护主体增强造血功能,并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发展经济,保障各项生态措施的正常运行。

结束语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通过保障生态安全、建立生态屏障、助推“治理有效”,生态经济并行、培育“产业兴旺”、助推“生活富裕”,以及生态融入生活、培育“乡风文明”、助推“生态宜居”等途径,可有效助推乡村振兴。在今后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过程中,应强化以下几方面工作:以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做好顶层设计;政府重视,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建立坚强有力的群众基层组织;加大资金投入和生态补偿力度;进一步加强养护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等。

参考文献:

[1]探究小流域治理的重要性以及技术分析[J].俞华勇,顾云峰,刘和林,王妙新,张俊.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9(02)

[2]刍议如何提升小流域治理工程质量管理水平[J].杨志兵,张晓梅.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11)

[3]发展小流域治理户协会助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J].杨挺博,刘立梅,李健,刘桂英.中国水土保持.2015(07)

论文作者:王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3

标签:;  ;  ;  ;  ;  ;  ;  ;  

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论文_王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