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发展民营商业促进中国商业现代化--第37届中国商品流通论坛研讨会综述_民营经济论文

积极发展民营商业促进中国商业现代化--第37届中国商品流通论坛研讨会综述_民营经济论文

积极发展民营商业,促进我国商业现代化——中国商品流通论坛第37次研讨会纪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论文,商品流通论文,纪要论文,民营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1月22日,中国商经学会、中国商业政策研究会联合举办“中国商品流通论坛”第37次研讨会,主题是积极发展民营商业问题。参加会议的有张世尧、晓亮、万典武、王晋卿、余厚康、侯善魁、张采庆、于红生、洪涛,《中国改革报》记者王淼、《商业时代》记者赵岸英等人。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高级顾问晓亮研究员作了《民营经济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题发言。要点如下:

1.民营经济的界定是一个重要问题。它是以民为主体经营的经济,不是所有制概念。对应国营概念,非国有国营外的皆为民营。民营和民营经济是在近十多年中流行起来和大量使用的一个概念。现在民营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1)2001年底个体工商户2433万户,解决就业4760.3万人;(2)有雇佣关系的私营经济,2001年底有202.85万户,投资者460.83万人,解决就业2253.03万人;现行发展私营经济的政策是对五十年代社会主义对私营工商业改造的纠偏,应予以重新认识;(3)外资经济至今大约20-30万户;(4)民营科技企业约16万户;(5)乡镇企业有2100多万户;(6)股份合作制企业,约有400-450万户。我不太赞成股份合作制的提法,应是股份式合作制。(7)国家不控股的股份制企业;(8)国有民营,即国家所有制不变,采取承包、租赁、委托等形式。

2.民营经济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最有活力的经济。当前国有企业还比较困难。据资料表明,国有工业企业资产占全社会的2/3,产值占1/3。而民营企业的贡献率却越来越大,表现在以下12个方面:

(1)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民营经济完全是由民间力量创办,通过民间资金,结合民间生产力要素,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创造财富。过去10多年,非公有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经从不到1%增长到43%,与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私营企业的产值增加了117倍,注册资金增长154倍,从业人员增长5400万人。由此可见,现在非公有经济已经成为促使国民经济增长不可小觑的力量;

(2)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源。过去公有制一统天下,整个社会经济死板僵化,毫无活力。与国营相比,民营经济不具备先天优势,必须自己找市场,必须具备自我约束能力、完全适应市场的能力、以及开拓市场的竞争力;

(3)是繁荣市场增加供给的生力军。自从民营经济出现后,市场情况发生了变化,过去是“有价无市”、“卖方市场”,现在是“买方市场”,民营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最早发展起来的民营经济都是一些生产日用消费品的企业,制造吃穿用等商品。现在大部分的消费品也是民营经济生产和经营的;

(4)是实现“藏富于民”的必由之路。哪个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哪个地区的人民生活就富裕,吃穿住行各方面条件都会随之改善;

(5)是改善地方面貌,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温州、台州、珠江三角洲等地的发展都说明了这一点。15年前的温州还是一个很落后的小地方,人多地少,集体经济也没发展,15年后,温州高楼林立、拥有民间投资的飞机场;

(6)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前,单纯的公有制结构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包括发展民营经济,十五大明确提出公有制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是一个基本的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得到了根本的转变;产业结构也得到了改革;

(7)是发展科技进步的重要依托。科技进步需要依靠企业,而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较差,民营企业则显示出很高的兴趣,是促进技术进步,把科技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8)是解决就业的主要渠道。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三个概念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大力发展中小型民营企业是解决失业问题,实现社会安定的一条重要出路;

(9)有助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一是民营企业发展可以分担一部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负担,使其有精力深化改革;二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可以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改革提供参照系;三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改革可以采取兼并、购买、联合等方式与民营经营相结合,民间资本可注入国企,这既可以发展民营经济,又解决了国企困难;

(10)加入世贸后,民营企业成为出口创汇的生力军。我国的出口贸易管制已经由审批制转为登记制,开始做到对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一视同仁,这必将激发民营企业出口创汇的积极性;

(11)为国家税收做出贡献。据资料,个体私营企业税收额占工商税收8%,在地方税收中,民营经济的作用更加重要。有的省、市民营企业所缴纳税额甚至占到地方税收总额的60%-80%;

(12)对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体制的转轨作出了贡献。在浙江国有经济仅占6%-7%,而民营经济占90%以上。

3.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政策措施

(1)存在的问题,他认为主要有4个方面:

一是意识形成领域的障碍还是存在的。传统的私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东西,私营经济及其业主是社会主义改造对象的观念根深蒂固。尽管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建立80周年的讲话中提到,民营企业家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允许具备条件的“入党”,确认了其当今的政治地位,但是在社会意识上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一个方面是“左”的影响,如私营企业家入党会影响“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私营企业家不能当劳模等。他认为“私营企业家也是劳动者”,2002年全国劳动模范中有4个是私营企业家。另一方面是右的影响,有人撰文,私营企业不存在剥削。实际上阶级压迫是一个政治概念,经济剥削是一个经济概念,是客观存在的,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剥削不占主要部分。他认为,我国已经出现了三个阶级: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二是法制不健全。他认为,应该保护私人资产,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应在宪法中明确。

三是融资贷款限制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民营经济的贷款问题长期未决,现在开始在放开,但放开的力度不够,浙江温州的信用社得到了发展。他质问:金融为什么不能够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四是其他一些问题,如国家垄断行业对民营企业的限制、出口行业垄断、金融垄断等对民营企业的影响。

最后他认为,民营经济要在数量型发展的同时,注重素质的提高;继续改善环境条件,落实一视同仁的政策。

中国商业政策研究会副会长万典武研究员作了《私营商业在中国存在和发展客观依据》的主题发言。他曾在主编的《新中国商业发展简史》中,对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明确指出1956年公私合营是“左”倾冒进的。1956年一年将私营商业的80%改造成为国营商业,形成城乡垄断。1956年—1978年的22年的代价很大,如果不放弃“公私兼顾”政策,如果由其自然发展,不经过曲折,可能我国商业发展会更快。他认为,1978年后我国实行了渐进、稳定、不断发展的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中国的私营商业,经过曲折的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终于有了巨大的发展。私营(包括个体)的零售业、批发业、餐饮业、生活服务业都有了巨大的发展:

(1)商业网点达到1000多万户,其中个体私营网点达到95%以上;

(2)商业批发、零售、餐饮等行业从业人员2001年达到4736万人,其中90%以上的是个体私营经济;

(3)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002年预计41279亿元,2/3是个体私营,成为商业经济活动的主体。

2.关于私营商业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根据。他认为:

(1)商业劳务性(服务性)适于私营商业的自主管理。一般来说,零售、餐饮业、生活服务业要直接为顾客提供服务,直接同顾客打交道。在提供商品的同时,必须相应地伴随着人际交往、咨询、接待、侍候、应对等服务,具有不确定性、随意性、被动性、灵活性等特点。这是一种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的、以手工为主的行业。劳动者最好能接受直接的、当机立断的、终极的指导和监督。私营和个体商业的店主一般能在现场完成这些任务,他们在这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2)商业的细小性和分散性,适宜于私营商业的独立经营。按经营单位来说,全国除农业有1亿多户外,经营单位最多的就是商业的1000多万户。这是它的劳务性和商圈的局限性决定的,它受城市、集镇、村屯的人口分布、购买力水平、消费结构诸多因素的制约。这种细小性和分散性大大有利于私营商业的自我开业和歇业、自定经营范围和规模、自行雇佣人员和确定报酬,而不必受制于他人或接受他人的指挥。

(3)商业的运行方式、经营方式、行业特色等比较适于私营商业的产权结构和机动灵活的机制。私营商业的产权边界是清晰的,在此范围内有完整的财产所有权、经营权、决策权,它的主人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权利去独立地、自主地、因地制宜地开展业务及相关的一切事项。既有充分的利益驱动,又有必要的自我约束。决策机制、约束机制都是内在的、自生的。

他认为,私营商业也不是尽善尽美的,私营商业最大的缺陷是:经济规模较小,设施简单,经营方式粗放,经不起商海风浪,抗不住激烈的竞争,它不具有驰名的品牌和较高的美誉度等。他认为,其发展的前途必须在商业现代化的浪潮中不断地通过兼并、重组形成较大的企业,通过连锁经营方式形成大中型店铺,在商业现代过程中提高组织化程度。大店、名店、连锁店不可能永远是“夫妻老婆店”。

侯善魁教授认为,有些概念需要商榷:民营经济、民营企业、私营经济、非公有经济等;民营企业的雇工和剥削等问题。他对晓亮的观点表示赞同。认为,阶级剥削与阶级压迫是不同的概念和范畴。有人认为,如果不存在阶级压迫,就不存在阶级剥削。压迫是政治概念,剥削是经济概念。现在局部地区或企业剥削还很厉害!

他认为,民营经济的发展需要解决一些问题,如:在政治上一视同仁,在意识形态上应专门研究,具体地分析;在政策上给予充分发展的政策;在立法上应在公司法、宪法上给予明确的地位;在融资上开辟融资的多渠道;还需要积极引导、教育、培养民营企业家群体。

余厚康研究员认为,民营经济概念不准确,应与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相对应,他提出应用“民有经济”、“民有企业”概念。理由是:1.民营内容不清晰。国家计委和通常用的是国有、集体、联营、私营等8种经济形式。2.既然所有权与经营权可以分开,民营既不反映所有权,也未明晰谁在经营。3.民营对应的概念是国营,而我国的提法已改国营为国有;没有国营,民营向谁对应?他认为,发展民有商业应做两件事:(1)积极推进国有商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a.国有资本从中小商业中退出。b.减持大型商业企业国有股。(2)把供销合作社改革成民有民营商业。

王晋卿教授发言: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民营企业家具有较高的素质,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建设,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洪涛教授认为,混合所有制是21世纪的主导企业制度。实践证明,国有国营商业存在很多问题,应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政策,实现国有资本的退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个体私营企业也存在很多问题,以血缘、地缘、人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制企业,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就再难有生气。个体私营企业应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企业由单一投资主体变为多元投资主体,“小老板”将逐渐地消失,当然这将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标签:;  ;  ;  ;  ;  ;  

积极发展民营商业促进中国商业现代化--第37届中国商品流通论坛研讨会综述_民营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