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中的性别现象调查与分析论文_林雅静

义务教育中的性别现象调查与分析论文_林雅静

林雅静

(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为了深入了解义务教育阶段男生和女生在受教育机会、受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方面表现出的数量、学习能力、个性特征和人际社交等上的差异,采用口头访谈10名某县城民办中学教师的方式进行了调查。教育中的性别差异受先天的生理因素的影响,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文化因素如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性别差异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的现象。面对性格差异,应为男女儿童提供平等的活动机会、重视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和提倡差异化教育。

关键词:性别差异;性别歧视;平等;差异化教育

On the Gender Difference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Lin Yajing

(Xiamen University,Fujian Xiamen 361005)

Abstract: Interview is used in the article to survey the gender difference, such as student quantity, learning abili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relationship,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period.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gender difference in education. Physiological factor is one of them, but it i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such as family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and social environment. Gender difference is very complex and changing. The ways to be faced with the gender difference are providing with equal opportunity in education activities, encouraging fathers to take part in family education and advocating differentiation in education.

Key words: gender difference, gender discrimination, equality, differentiation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方法

教育中的性别现象是在学校教育中,以男生和女生作为两大研究群体,两者在数量、学习能力、性格方面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教育领域引入性别视角来审视性别分化现象,即“赋教育以社会性别”,可以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性别意识,破除教育中的性别偏见,并获取有关两性平等、相互尊重的知识和技能[1]。为了深入了解中小学男生和女生在受教育机会、受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方面表现出的数量、学习能力、个性特征和人际社交等上的差异,本研究采用口头访谈10名某县城民办中学教师的方式进行了调查。结合自身的教育经历对教育中男女生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分析,在描述男女性中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性别差异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其造成性别差异的原因,并提出建议。

二、教育中男女生的性别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在义务教育阶段女学生的数量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女学生各科平均成绩高于男学生,排名分布处于中间地段,男学生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女生的能力逐步在增强,在某些方面超过男生。

1.在受教育机会上的差异。在所调查的县城民办中学一年级中,初一年三班共有57人,其中男生39人占全班人数的68%,女生18人占全班人数的32%。初一年四班共有57人,其中男生40人占全班人数的70%,女生17人占全班人数的30%。虽然女生在绝对数量上比男生少,但是近年来在相对数量上却是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2.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男生的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较为严重,而女生的成绩排名分布较为平均,女生的平均分略高于男生。初一年学生的学号根据入学考试成绩排序,从两个班级的学号分布可以看出在学号为前10名和后10名的学生中,女生约占30%-40%。3.在学习方式上的差异。在学习方式上,女生的阅读能力强,注意力集中,靠书本和课堂听讲获取知识的能力强,在语文、英语等语言学科及历史、政治等学科较占优势。男生更倾向于动手实验和操作的学习方式,在数学、物理、化学等理工学科取得的分数较高。4.在心智发展上的差异。女生比较擅长形象记忆、情感记忆和运动记忆,因此女生的思维更多偏向形象思维。男生擅长逻辑记忆,思维方式也更多地偏向于抽象思维。5.在性格特征上的差异。男生更多偏向于意志型或理智——意志型,表现得更为独立和外向。而女生更多偏向于情感型或理智——情感型,表现得更为顺从和内向型。6.在人际交往上的差异。女生在交往中依赖性、被动性较强,社交范围较为狭窄,男生在交往中支配性、主动性较强,交往范围较广。7.教师的刻板印象。教师对女生的刻板印象是要安静、乖巧,男孩子要刚毅、有男子汉气概。

三、教育中的性别差异的成因分析

1.生理因素的影响

男女性在生物因素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遗传基因、性激素和大脑的发育存在着差异。其中,性激素对男女智力的影响十分重要。早在胚胎期,男性分泌大量的雄性激素会延缓左脑的发育,使右脑发达,而女性的雌性激素与女性大脑的早熟有关。从大脑发育来看,女性左脑半球专门化比男性更早,而男性右脑半球专门化比女性更早。女孩说话一般较男孩早,有较丰富的词汇,而且较少表现出言语能力上的缺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男孩更善于处理包括空间关系的非语言方面的信息[2]。先天的生理因素只为性别差异提供了可能性,性别差异的形成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文化因素,性别差异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的现象。

2.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男孩在父亲的活动方式影响下,不知不觉模仿和参与男性的各种活动,女孩在母亲的活动方式影响下,模仿和参与女性的各种活动。在大多数家庭中,男孩被带到室外参加活动的机会要多一些,他们也喜欢做跌爬滚摸、活动量大的游戏,女孩则较多地留在家里玩耍[2]。家长对男女孩的期待也是不同的,他们会对不同性别的子女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女孩的期待多侧重于外表形象和内在修养,而男孩侧重个性和才能,他们多希望女孩温柔、乖巧、服从,而希望男孩勇敢、自立、有成就、靠自己。

3.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教材中塑造的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数量,且男性一般是高大的形象,女性一般是懦弱的形象,受教育者无形中会形成关注男性的思维定势,从而进一步强化了社会性别偏见。“应试教育”支配下的教学主要以言语灌输为主,男生适应起来更为困难,女生适应起来相对容易,她们往往倾向于通过言语沟通来进行学习。同时,学校教育中女性教师比例高也是影响男女差异的原因。

4.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城市地区的教育性别差异逐渐缩小,甚至逆转,但农村地区的教育性别差异仍然存在。少数地区,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仍存在女性受教育权利受限制现象,女孩仍旧是受教育机会的弱势群体,男孩比女孩享有更多的升学机会。在阻碍女孩受教育问题上,有父母支付不起学费、家中需要女孩帮助养家糊口、早婚等多方面因素。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歧视仍然存在。男生在就业率、起薪以及工作满意度上均明显高于女生,这种相对就业优势的存在导致部分男生有恃无恐,对学业成绩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学业落后不以为然,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阴盛阳衰”的状况。而由于对劳动力市场不利境遇的预期,迫使女性更努力地追求更高的学历和更过硬的文凭,以应对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谋求就业岗位和职业发展机会[3]。

四、反思与启发

1.为男女儿童提供平等的活动机会

在早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平等、民主的家庭环境。一定程度的性别教育是必须的,但也不应过早地对男女儿童表现出不同的性别期待,规范不同的兴趣,限定不同的活动领域。男孩的游乐天地要比女孩广阔得多, 他们爬高摸低, 舞枪弄棍, 这些方式正是孩子接触大自然、获得感性知识的最初途径。女孩因活动受到诸多限制, 失去了许多“认识世界”的机会。因此, 要注意培养女孩的好奇心、求知欲,扩大她们的活动范围, 鼓励她们与男孩一起做游戏, 学习男孩敢想、敢说、敢做等长处[4]。

2.父亲角色的参与不容缺失

父亲是孩子的典范, 也是孩子进行挑战和竞争的对象。男孩观念的获得和行为的养成,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观察、模仿父亲的语言与行为。如今,学校中“男孩危机”的出现,一方面由于当前女生在性格表现上越来越强势,一些男生越来越显得腼腆;另一方面,由于在教育过程中,母亲扮演着主要的教育角色,父亲角色的缺失使得男孩的受挫教育不足。有些父亲由于忙于工作, 疏于照顾孩子, 加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使得父亲更多地流露着男性的威严,缺乏与孩子亲密的交流, 因此,不易觉察孩子多变而细微的心理需求,容易与孩子产生沟通障碍。父亲应意识到自身关键而独特的角色, 特别是在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养成坚强毅力等方面要发挥作用。

3.提倡差异化教育

“差异化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和人性化的引导,而不是命令式的强制教育。在人性化教育的潜移默化中,既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又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而这两者恰恰是我们目前普遍的“填鸭式”那种的一刀切教育模式的“短板”。“男女有别”的评价方式不是让男女彼此疏远,也不是歧视哪一方,而是根据男女现有的实际差异如天性、生长发育和心智等,按照不同的标准来要求他们,找到最适合他们的具体规范与评价方法,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参考文献:

[1]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3-6.

[2]贺雯.性别差异的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作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12):21-24.

[3]李春玲.“男孩危机”“剩女现象”与“女大学生就业难”——教育领域性别比例逆转带来的社会性挑战[J].妇女研究论丛,2016(2):33-34.

[4]任亮,刘正萍.论儿童性别心理差异的成因与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9):50-53.

作者简介:林雅静,女(1990年—),汉族,福建泉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论文作者:林雅静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5/8

标签:;  ;  ;  ;  ;  ;  ;  ;  

义务教育中的性别现象调查与分析论文_林雅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