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女中学生的价值观现状与特点——安徽省8城市1012名女中学生的调查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女中学生论文,安徽省论文,价值观论文,当代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254(2007)01-0011-04
一、导言
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以来,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对女中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长期以来,由于有些人认为女中学生是未成年人,她们的价值观还未形成,是不成熟的,因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涉及女中学生价值观研究的成果很少。其实,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女中学生虽然在很多方面是不成熟,但不成熟也是一种状态,不成熟的价值观也是一种价值观。研究女中学生的价值观,可以弄清楚女中学生的价值观的基本情况,对引导女中学生价值观的发展会有帮助,也可以指导女中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形态,因此是一件很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本次调查的抽样问卷《未成年人价值观调查表》是我们自行设计的,针对中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了 100道题,选项达1000余项,涉及政治、思想、道德、人生、生活、学习、婚恋、交友、消费等方面,基本涵盖了中学生的价值体系。
(二)调查模式。调查采取问卷式为主,访谈辅助的方式进行。共选取了8个城市:合肥、芜湖(含农村)、马鞍山、淮北、巢湖(含农村)、安庆、黄山(含农村)、宣城(含农村)。选取省重点中学6所,一般中学10所,农村中学8所,选取初中学生2500名,其中女性1025名,占41%(城市重点中学学生 360份,占35.12%,城市普通中学学生360份,占35.12%,农村普通中学学生320份,占31.22%);男性1475名,占59%。
(三)实际做法。本次调查采取集中当场发放、当场填写、当场回收的方式,5个城市各发放200份,3个城市各发放500份,共发放问卷2500份,全部收回,有效问卷2426份,有效率为97.04%,其中女性1012份,占41.71%(城市重点中学学生354份,占34.98%,城市普通中学学生352份,占34.78%,农村普通中学学生306份,占30.23%);男性1414份,占58.29%。符合社会调查对样本有效率的要求。数据主要采用人工统计法处理。调查周期3个月。
(四)访谈情况。访谈对象为24名女中学生,其中省重点中学8名,普通中学学生16名,年龄在13~17岁之间。访谈方式既有事先约定,也有随机询问。访谈内容大多围绕《未成年人价值观调查表》中所涉内容,也有一些临时性、随机性话题。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现状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基本观点。价值观包含思想观、道德观、生活观、学习观、情恋观等,凡是对事物表达看法和感受的都属于价值观的范畴。人不是天生就有明确的价值观的,是经过后天的环境熏陶、教育和社会实践逐渐形成,而且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着。价值观对人生实践有导向作用。
1.思想观。思想观包括政治信仰,爱国情绪等。女中学生的思想观虽然处在初始状态,但在很多方面已表达出她们的相关态度,只是我们平常没有在意。
(1)女中学生对学习、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态度。从表1中可以看出,有46.24%的人表示“赞成”,这部分人的态度最坚决;表示“比较赞成”的占26.08%,这部分人思想上有一定的保留;近二成的人“不知道”,说明这部分人要么是“不知道有‘荣辱观’这回事”,要么是“不知道赞成还是不赞成”;7.57%的人表示“无所谓”,其实态度是很明确的,就是可有可无,不当回事。
在本次调查中,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问题,我们还专门要求被调查的女中学生填写“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具体内容,只有17.97%的人写出1~5条不等,没有人能完整写出全部内容,82.03%的人没能写出完整的一条。这表明,有些女中学生只是知道“荣辱观”这个词或听说有这件事,对其中的具体内容并不了解。有相当多的女中学生还不知道有“荣辱观”这回事,尤其是农村普通中学女生更是不知情。
(2)爱国主义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当看到升国旗或听到奏国歌时的心态。从总体上看,49.6%的女中学生对祖国是有激情的,也有8.79%的人“当看到升国旗或听到奏国歌时”“无动于衷”。请见表2。当我们在进行个别访谈中问及“无动于衷”的原因时,得到的回答是,“学校里每天都在升国旗、放国歌,我们不感到新鲜”。我们认为,“无动于衷”是这部分女中学生在“经常看、经常听”的情况下的选择,习以为常,不觉得新鲜,也就不激动或者“无动于衷”,并不能因此得出这部分女中学生不爱国的结论。但在这一项调查中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学的德育存在不到位的情况或存在方式方法上的问题。另一点是,农村普通中学女生的热情高一些。
2.道德观。道德观与道德意识、道德理想、道德行为、道德实践相关。
(1)自从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以来,诚信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从伦理学角度看,人不讲诚信,等于不要道德。那么女中学生对“不讲诚信”的人是怎样看的呢?表3显示,有46.05的人“鄙视”,尤其是城市重点中学的女生“鄙视”的比率更大,达59.04%;表示“可以理解”的占19.76%,“不清楚”的占3.26%,“无所谓”的占0.88%,三项合起来为23.90%,也是个不小的比例,这部分女中学生对“诚信”的重要性和意义不“清楚”,认识不正确,按此推理,这部分女中学生在实际行为中有可能做不到“讲诚信”。比较而言,城市重点中学女生表示的诚信度高一些,比如,“鄙视”与“看不起”“不讲诚信的人”的比率为84.46%,高出女生平均比率12.13%。
(2)同情心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观念强不强的标尺。我们在两个问题上作了调查。
一是对待为灾区人民捐款的态度。75.99%的女中学生表示“积极响应”“为灾区人民捐款”的学校号召,其中城市重点中学女生74.86%,城市普通中学74.72%,农村普通中学女生为75.49%,农村女生“积极响应”的比例比城市女生稍微高些。女生也有16.99%的女中学生“不响应”,表明不论出于什么原因,有近1/5的女中学生不愿为灾区人民捐款,这是同情心不强的反映。还有7.02%的女生“不知道怎办”,这部分女生思想独立性较差,在该自己拿主意的时候拿不定主意。
二是对待流浪未成年人的态度。有76.77%的女中学生表现出很大的同情心。有12.45%的女中学生选择了“不给钱”这一项,究其原因,有可能是“不想给”,也有可能是“没钱给”。让人感到不安的是有10.77%女中学生的表现,其中6.13%的人“投以鄙视的眼光”,3.95%的人“离得远远的”,尤其是有1.63%的人采取“呵斥”的态度。在与女中学生的个别访谈中,我们问为什么会这样,能否认为这些人就一定没有同情心?她们认为“不一定”,理由是,“现在社会上假流浪儿很多”,“我们也分不清真假”,所以有时会感到“厌烦”,如果对假的流浪儿表现出同情,不也是一种情感浪费?
(3)见义勇为也体现道德观念的状态。见义勇为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美德,但女中学生是未成年人,她们没有能力去见义勇为。事实早已证明,有些时候未成年人的见义勇为等于“飞蛾扑火”,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自身可能会受到伤害。女中学生自己怎么看这个问题的?请见表4。在最近几年社会不提倡未成年人“见义勇为”的背景下,还是有10.77%的人表示要“见义勇为”,都赞成“见义勇为”和“见义智为”的占25.10%。这说明,将近五成的人在必要的时候有可能“见义勇为”。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有50.49%的女中学生表示要“见义智为”,这是一种好现象。在保持社会正义感的同时,采取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利用自己的智慧来帮助受到威胁的人,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达。
3.生活观。主要反映女中学生的生活状态。
(1)幸福感可以反映人生的意义。34.98%的女中学生认为“最大的幸福”是“有知心朋友”,其次是“有个好伴侣”,占19.76%,再次是“助人为乐”,占18.28%,“功成名就”,占16.70%,其余选项的比例都在6%以下,请见表5。看来,女中学生把人生的情感需要放在幸福感的最重要的位置。而且农村普通中学女生更渴望“有知心朋友”。
(2)生活中最感苦恼的事也是影响女中学生生活观的重要因素。一般认为,女中学生正值花季,无忧无虑是她们的生活本真态。但调查结果告诉我们,她们也有苦恼,而且最大的苦恼是“不能被人理解”,因有四成多的女中学生有同感,见表8。在当代社会,渴望理解,是女中学生的共同心声。女中学生的苦恼感与幸福感相比,有明显的共同点,就是重视情感需要。这里也显示,城市普通中学女生偏重“学习上的苦恼”,农村普通中学女生偏重“不能被人理解”的苦恼。
(3)对待生命的态度足以反映女中学生的生活价值观。未成年人无视生命,自杀或杀人的惨剧不断上演,已引起人们的深切关注。女中学生在表达“应不应当珍惜生命”的态度时,64.03%认为“应当”珍惜,感到“不清楚”的占21.74%,觉得“无所谓”的占14.23%,也就是说,1/3强的女中学生有不正确的认知。可以认为,对生命的“不清楚”和“无所谓”是未成年人无视生命的重要原因。比较而言,“珍惜生命”的排序是城市重点中学女生(73.16%)、城市普通中学女生(61.93%)、农村普通中学女生(55.88%),表明同是女生群,对生命的理解却有所不同。
4.学习观。学习观含学习目的,学习精神,学习兴趣,学习结果,考试状态等。
(1)学习目的正确与否,对未成年的女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在这一项中,女中学生的选择排序是:“为自己”(22.33%)、“为父母”(14.33%)、“为祖国”(12.65%)、“将来干大事”(12.45%)、“为社会”(10.97%)、“学习知识”(9.88%)、“为上大学打基础”(8.89%)、“学习本领”(8.50%),从表7中我们可以看出,女中学生比较看重个人利益。
(2)对待考试的态度也是反映学习观的重要方面。考试作弊历来是学校反对的,但女中学生中仍然有“我行我素”的。调查发现,“经常作弊”的占8.90%,“有时作弊”的占24.21%,这是已经有实际行为的;“想作弊”的占15.71%,表明这部分女中学生有此愿望;不过,“从不作弊”与“根本不想作弊”之和为59.48%,近六成的女中学生很守规矩,也讲诚信。尤其是城市重点中学女生,46.89%的人“从不作弊”,19.49%的人“根本不想作弊”;“有时作弊”20.06%,“经常作弊”3.95%,“想作弊”9.60%。这说明重点中学对学生的诚信要求与管理要严一些。
5.情恋观。对女中学生而言,主要是恋爱、两性情感问题。通常认为,初中女生恋爱一般是“早恋”。对待”早恋”,女中学生“不赞成”的占39.92%,觉得“很正常”和“可以理解”的比例是48.8%(见表8),说明“早恋”对女中学生而言,已经不是“洪水猛兽”,女中学生对“早恋”越来越宽容,证明在中学里,表达情感的环境已经比较宽松。这里有意思的是,农村普通中学女生“不赞成”“早恋”的比率比城市女中学生高出很多,表明地域不同影响价值观认知。
(二)主要特点
1.形成初期,表现出幼稚性。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有其阶段性。一般认为,可分为萌芽期、初期、中期、后期。女中学生的价值观处在初期,表现出很大的幼稚性,幼稚性意味着不成熟。像对待生命的态度、对待中学生离家出走的看法、对待情感恋爱的认识等,均表现出幼稚性。
2.反传统的意识比较强烈。有些反传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有些反传统却是一种盲目的行为。比如,以往我们给女中学生的教育,强调在自己遇到伤害危险时,或是见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时,要“见义勇为”,导致很多无谓的遗憾,这是传统思想在起作用。“见义不为”、“见死不救”不是我国的传统,“见义勇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但现在在女中学生中不是唯一的选择,他们可以“见义智为”或“见义不为”,尽管“见义不为”不是社会倡导的。这表明,女中学生的反传统意识在强化,她们不认为不“见义勇为”就是一件丢人的事。
3.与社会价值导向有差距。女中学生的价值现状与社会价值观导向存在差距。比如,社会价值观导向要求人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但很多女中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荣辱观,就很难严格按照社会价值观导向行事。
4.呈亚稳定态。亚稳定态是介于稳定与不稳定之间的一种状态,女中学生的价值观处于这种状态。比如,情感问题其实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女中学生对情感尤其是对异性的情感只是一种朦胧的感觉,本身就不成熟,从个别访谈中我们也得知,对于“早恋”这样的情感问题,有些女中学生只是觉得“好玩”,“挺有意思的”,有些并不当真,更不具有稳定性。这符合未成年人的特性。
5.前卫性凸显。前卫性是指超出社会预期发展变化速度的言行。女中学生表现出的价值认知具有前卫性特征。比如,对“早恋”已习以为常,认为中学生发生恋情很正常,不必大惊小怪;不仅可以容忍别人考试作弊,自己也在“实践”,彼此相安无事,还以为这样挺“和谐”的等等。
四、结语
(一)理性对待女中学生的价值观现状。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过程,它与价值观个体所处的社会背景关系甚大。无论女中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如何,都是社会的产物,我们应当理性地对待。应当说,当代女中学生的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在枝节问题上有一些偏离社会价值观导向的苗头,甚至在某一具体问题上发生变异,也是正常的,相信通过矫正会逐步回归。
(二)应采取的教育措施。一是根据女中学生的情感需求以及心理需要拟定教育措施。二是要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强化对女中学生价值观发展的引导。三是不能放任自流,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应当形成合力发挥作用。四是国家要大力优化社会环境,为女中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创造和谐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收稿日期:2006-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