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论文_田帮忠

如何让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论文_田帮忠

田帮忠 永州市道县祥霖铺镇岑江渡中学 425300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1-040-02

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新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中学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并结出了累累硕果,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教学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学,一些教师“穿新鞋走老路”,信奉的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包罗万象,该如何实施教学,该如何疗救沉疴已久的语文教学?的确让为人师者为之困惑。

诚然,语文教学之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字的知识,形成驾驭汉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发现、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汉语汉字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有机的渗透人文教育和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要让人变得更好。通过语文教学去了解生活,体味生活,进而改变生活,让语文更快的贴近生活,走出现行教学的盲区,走出课堂,从而接受生活的洗礼!

一、突破传统,采用新的教学理念

语文课堂教学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它自己的特点,最重要的就是,它必须注重感情的交流和个性的发挥。对于课文篇目来说,每一篇都是作者情感、才华、个性乃至思想的结晶,都有着鲜明的特征。因此,不同的课文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语文的这种“变化之妙”注定了语文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据了解,目前有不少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如课文内容的理解、疑难探究等,都鲜明的打上了“教师意志”的烙印,调控课堂教学的是教师的“计划指标”,而不是学生的“实际需要”,处处中规中矩,毫无生气!每堂课都是亦步亦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定于一尊”,没有表达的自由与独创,语文课堂要么是“万马齐鸣”,要么是“惟我独尊”。学生的灵性无情的被扼杀——他们只会识记,不能独创;只要熟背,不会深思;只求能考,不求会用。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两眼不看课外文。生活之于学生是甘甜的乳汁,他们需要滋润,需要生活!脱离了生活的源泉,语文教学无疑是一座空中楼阁。

要使语文教学走上科学的轨道,必须开辟一条开放之路,一条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道路:“立足课内,放眼课外”。课内不再是与生活隔离的供教师专用的孤立讲台,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课外也不再是搞一点点缀装饰活动的形式。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借用刘国正先生的形象比喻:“课内与课外是语文教学的双冀,展开双翼才能腾飞”。

二、贴近生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尤以“满堂灌”为烈。一节课45分钟,教师不歇气的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学生毫无喘息的机会。课堂上老师的言语一言九鼎,学生毫无回旋的余地,被动地接受。这样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广大师生己成自然,见怪不怪。现在即使新的教学模式已遍地开花,但由于受传统模式影响,许多语文课堂依然是《教案》《教参》的再现、重播,学生的发言讨论也都是教师“计划内”的。

试想: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只能是把一篇篇课文,当作零部件公开拆卸了,肢解了,课文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堆堆零件。它片面、琐碎,没有整体认识感。学生在课内只好“眉毛胡子一把抓”,结局只能是“猴子掰包米”!况且绝大部分只是教师搬用教学参考书上现成的观点,没有学生自我评价的空间、感受与理解。教师的教学高高在上,且指手划脚,像上帝一样审判芸芸众生。他们说,《项链》是批判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是批判享乐主义腐朽思想。这样一来,小说中的女主人简直活该倒霉,她不能有自己的生活享受!说到《故乡》,准是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这样一来,教师的说教包办了学生的一切,学生只能机械搬用教师的观点,也就无法体会小说中小市民的辛酸处境,无法理解小市民的挣扎和被命运捉弄的悲哀,连起码的同情心也没有得到培养,教师的那一套阐释、说教体系反而摧残了学生本来可能有的同情心。

我们知道,汉语言如若不是作为负载自己真实思想感情的载体,它就成了蒙蔽自己,覆盖自己的一层帷幕,把真实的自己挡在里头,使别人看到的不是真实的自我。这就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该是语文教学必须要深入改革的时刻了:课内的“一言堂”应该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有学生的踊跃发言,有学生的真知灼见,更应使课堂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融入广阔的生活当中!一味地说教,机械的问答,而没有学生真实的生活体会,没有课外生活的这一大熔炉的煅造、陶冶,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只能逐渐走向没落。

除了课内应有宽松的教学氛围外,更应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生活。语文“基础在课内”,“功夫在课外”。学生只有把自己在课内的所得所学(自我感知)带到课外生活中去体会、思辨,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涵,认识社会,感知人生!“一言堂”式的教条主义说教,只能使学生划地为牢!一篇篇文质精美的课文,只能是乏味的抽象的教学符号。

语文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逛马路,马路旁边有广告牌;买东西,上面有产品说明书……单凭课内填鸭式教学所得,相对课外广阔生活而言,学生掌握的知识真是九牛一毛!如今,微博、微信、电视……“忽如一夜春风来”,各种活生生的语文信息走入学生生活;中外名著、唐诗宋词、历史巨片之画面、歌舞晚会的节目串词、“焦点访谈”的生活透视风格等等,使语文园地呈现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试想:学生如果只是认几个字,读几篇课文,做几道练习,是不可能具有现代人所应有的语文能力的。因此,笔者认为,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应敦促学生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可以集中学生在演播室收看优秀电视栏目,诸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星光大道》、《百家讲坛》、《地理中国》、《变形记》《爸爸去哪儿》等,指导学生看后写收视心得,或开展文学社团活动,举办现场辩论会、故事会、进行社会调查,从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灵性一任天马行空,在课外生活这一广阔原野中任意驰骋。

三、改革评价方式,提高语文素质

语文教学要改革,考试改革是关键之一。改革势在必行,这是毋庸置疑的。正是“考试”这一指挥棒错误地诱导中学语文之教学误入歧途,疲惫应战,无法冲破旧的条条框框,语文教学被动地被牵着鼻子淌着浑水,茫然不知所措,导致中学语文教学枯燥乏味、机械呆板,因此孵生出这一“广种薄收”式的语文教学,收效是不甚了了!

从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看,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是人文价值的衰落,语文的育人功能日益颓废,尤其是文学审美教育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充斥太多的理性色彩,以说教取代理性的认识,更以理性认识取代情感体验和审美愉悦。抽筋剥皮、剔肉去血式的作品教学,从根本上违背了文学教育的宗旨,导致这样的语文教学,直接原因就是考试。考试中可谓花样百出,考题则烦琐、细碎,考生的答案只能是教参的翻板、命题者的预设,谁也不能有的放矢!

语文本身带有很多模糊性、多义性的东西,大至课文主旨,小至一字、一词,都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本不能用非此即彼这种简单的判断方式来考查。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理解为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衬托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也可以理解为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还可以理解为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自由欢乐的心理。

语文它来源于生活,一篇篇作品均是作家、作者情感生活的体验与再现。作者不能脱离生活,闭门造车,作煽情的聒噪,他们必须来源生活,进而高于生活地创作出一篇篇字字珠矶、傲然物外的篇章。面对包含这些篇章的考题,我们可以灵活设计试题,答案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绝不能搞一些囿于教参答案的试题拼盘,它们会抹杀学生活跃、灵动的天性。

语文,它是一门语言也是一种载体,它植根于生活!脱离生活,去做一些符号拼凑的游戏,语言就苍白无力,失去它精神乐园应有的生气!始作俑者“应试教育”自然脱不了干系!因为“应试教育”扭曲了语文教育的性质、任务。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借助语言表达千差万别的情感,描摹多姿多彩的生活。

如何为语文考试“正位”,如何走出一条语文考试的康庄大道,这需要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努力探索。笔者认为,语文考试的内容与方法一定要删繁就简,降低难度,重在考查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引导和鼓励学生多读多背精典名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身心,引导学生走进人类文化精华的圣地,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加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考题不再涉及课文内容的方方面面,绝不纠缠名词术语的用法优劣,而是多考查学生对作品、材料的理解、领悟与表达能力,学会做人的道理。

总而言之,中学语文教学之振兴,任重道远。要彰显语文之育人功能,必须松开中学语文教学的瓶颈,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革语文考试等等。惟如此,阵痛后的中学语文教学才会呈现出一个令人欣喜的全新诠释,中学语文教学这一诺亚方舟方能负载华夏莘莘学子驶向生活,走进生活!

论文作者:田帮忠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月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3

标签:;  ;  ;  ;  ;  ;  ;  ;  

如何让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论文_田帮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