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外延_农民论文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外延_农民论文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外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延论文,农业产业化论文,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村出现的产业化经营,不受部门、地区和所有制限制,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实现途径之一。”农业产业化已经从基层农村的实践探索上升到国家发展选择的高度。因此,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农业产业化进行深入地探索,以引导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1 农业产业化的涵义

结合当前农村实践的经验总结,我认为,有两个基本点是我们当前所提出的或目前正推进的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一是实现小生产、小商品农业经济和大生产、大市场宏观经济的结合;二是实现完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自发的或自我的增长机制。实际上这两点都强调的是一个组织化问题,是按市场经济规范把农业生产、经营、投入体系和增长机制组织化,是按市场经济的机制和力量来实现农产品产、加、销链条式的重组和资源、规模、配套等集约式的优化。所以,目前所言的农业产业化,有两个概念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就是市场经济规范或市场化,另一个就是在这一规范原则下的组织化。

毫无疑问,这样的产业化对推动中国农业向市场经济转轨有极为积极的意义。因为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17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完全使我国的农业进入市场经济。并且,在改革初始的“爆发力”逐渐削弱之后,新的或发展中的矛盾又不断地暴露出来。从发达地区的荒耕废种,到贫困地区的增产减收,周期性的农产品供给过剩和周期性的农产品供给馈乏,中国这种半计划半自然性质的农产品市场折腾坏了农民,而农民和农业上的潮起潮落也苦坏了国家,因而自进入90年代中叶后,中国农业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次震撼性地显露出来。

从推进农业的市场经济这个角度可以回过头来看一看长达17年的农村经济改革。17年来农村生产方式的改革即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定实际上只是部分地给予了农民生产什么或怎样生产的自由,但这种一家一户的耕种方式却是小生产的,也可以说是固化了小农经济。这样的方式,在改革的初期,对于冲破旧的计划经济关系和激活计划市场的抑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但是,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市场体系的发育,这样的生产方式却逐渐与加速形成的宏观大市场错位,即市场不是通过公司、法人或资本集团等市场的组成者把信号经选择后有序地反馈给农民,然后合理地安排生产,而常常是把当时的价格水平、供求关系等市场表象直接反映到了农户。农民要么盲目地一哄而起,要么破坏性地进行抑制;收购大战未熄,限购措施又来。政府由于在这种市场经济的关系中要不恰当地充当生产和市场的组织者和安排者,所以几着失误下来常使得农民心存怀疑和埋怨。经济问题又影响到政治,影响到安定和造成信任危机。

继联产责任制后推行的农产品价格体系和购销体系的改革,也对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产品经济市场化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这种作用也是有限度的。仅就统征部分外活化的这部分农产品来说,这种改革只是还原了农产品作为可交换商品这一属性,伴随而来的却是农产品交换过程中的小商品经营方式。农民一家一户把自己种的、养的或栽培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去换回货币这件事,只能说是实现了某种初级形态的市场经济。市场缺乏公司化的主体组织者,从而就难以形成有序的竞争和制约;市场没有层次,亿万农民在同等低的水平上直接参与到市场竞争,无法形成大区位的乃至跨国的物流平衡,无法最佳地发挥出既有助于消费者,又有利于农民的价格调节机制,也难以形成农产品由低到高、从初级产品到加工增值这样的优化层次。

我国当前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果从农业的状况看,充其量只能说它实现了比自然经济状态稍微进步一点的商品经济,它比现阶段发生在我国工业领域或城市里的市场化进程来的更为迟缓,从而使农业在第一轮改革中给予了中国城市经济改革以巨大推动后,到头来却成为实现“两个转轨”的一个巨大阻碍。究其原因不能不说是由于17年来不再加以引导调整,还一直固守着这种小生产、小商品经济方式所致。

大家都知道,市场经济这个概念是和工业化生产这种方式有密切联系的。没有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没有资本的适度集中,没有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劳动分工,没有包括劳动力在内的资源优化和重组,没有在市场的发育和调节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公司化法人阶层,就不会有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农业尽管有其固有的自然特性,与工业化的大生产方式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但伴随着世界市场经济的发育,农产品产、加、销的合理分工和经济角色定位构成了和工业经济相一致的农业经济行为和农业市场经济体系。所以可以说在世界性市场经济体系的发育过程中,农业上走的也是一条逐步分工明确、规范化或产业化的方式。

当然,我们国家的农业基础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但市场组织及交易规则等这些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规范却是共同的。我们目前所提出的农业产业化,其根本的意义也就在于建立这样的规范和机制。

2 农业产业化的实现形式

产业化中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叫产业相关度,是讲产业链条间某种程度的关联。产业链条有两种,一种是纵向产业链条,是指从原材料供给到生产到经营等的关系,一种是横向产业链条,是指从布局到配套到服务等的关系。所谓产业化是指能以组织化或契约化的形式取得这些链条间关系的稳定和规范化,从而最大限度地约化发生在这些相关环节上的交易成本。

农业产业化也是这样,现在我们讲的贸工农一体化和产供销一条龙就是指这种纵向产业链条关系,而规模生产、农机配套和科技服务等则是指这种横向的产业链条关系。从产业化的角度看来,有效地取得这些链条间的相关,会有多种方式,但不论何种方式其目的都在于约化成本和优化产出,因此搞农业产业化一定不能仅流于形式而忽视了内涵。

目前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县(市)级以下的政府部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很高,但有其片面性,即往往重视了规模而忽视这种内涵。例如在农业的经济种植和经济养殖上,往往认为搞农业产业化是多种一点,多栽一点,多养一点,是发动千家万户搞的某种规模。规模在产业化的过程中肯定是要有的,也是生产所必须的,但并不能认为有了这种规模就实现了产业化。

我们说农民一家一户搞养殖是小生产方式,十家十户搞养殖也是小生产方式,千家万户搞养殖也仍然是小生产方式,尽管他们扩大了总量规模,但如果在这种规模实现的过程中,不能内在地实现从技术、供料、加工到销售的合理分工和优化组合,仍然不能说其实现了产业化。

同样的道理,农民一家一户自产自销是小商品的,十家十户自产自销也是小商品的,千家万户自产自销也还是小商品的,扩大了的市场总量并不能认为就是大市场的形式。市场没有层次、缺少有序化,就不能充分地发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和价格对资源的配置和调节功能,也不能真正地发挥市场信号的预警作用,从而,市场也就难以稳定和成熟。

因此,就目前许多地方行政性地推进农业产业化方式来说,除了应科学性地去安排适度的规模之外,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去培植产业化过程中的市场机制、企业机制、产业链条间的牵动与组合机制,也就是说要用市场经济的法则和手段来对农民的生产经营行为施加正确的引导,而不是象过去我们习惯的那样搞大哄大上或群众运动。我们在人民公社时代的社队经济曾经是一种大生产的形式,但不能说其是产业化的,在从生产到分配的各个层次间和从分工到组合的各个部门间是计划的分隔和行政的约束,这其中并不存在效益的机制或经济的杠杆起作用。所以在新的形势下,搞农业产业化一定要避免再蹈复辙,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及有关部门的职能也应与市场经济关系和规律相协调一致。

当然,农业产业化在现阶段还仅是一种方向性的探索,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全在农业中实现的东西。搞贸工农一体化,搞适度规模经营等都在于摸索这样的方向,不能夸大和过急,更不能置国情或当地的实际而不顾。目前许多地方搞的贸工农一体化,搞的公司+农户,搞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也都仅仅是在有限的局部有其示范、引导和推广的意义。

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有其特有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以及包括农业里的小生产、小商品方式之所以有其生命力及合理性是和中国农业人多地少这一根本性的矛盾联系在一起的。尽管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多样化种植和养殖,产业的分工和升级某种程度地会多创造出一些农民就业机会,但不能希望会给每个农民都同等地带来依靠土地就业致富的机会,所以在当前条件下,农业产业化更多地是对区位优势、地理优势和农民个体优势的“择优”,还导致不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从经济利益的驱动机制上讲,农业产业化过程所带来的对农民农业的产业链条组合与分工,如果其组合成本不是低于而是高于农民直接进入市场的成本,那么这样的组织化也就很难有其生命力,这也是企业进入农业和农业产业化能否成功的关键。

3 一种实践的案例

笔者在河南省偃师市也曾进行过农业产业化的探索,这一探索是建立在农村经济集约化的基础上向产业化的过渡。其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农村经济集约化。主要选择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村庄,以村为单位进行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试点,在这其中主要的组织创新是建立公司化的农业,即在各个试点村都建立对土地统一管理经营的公司结构,能根据本村的实际,特别是从经济效益出发科学合理安排生产,进行经济农业和粮食农业的合理布局,保持生产的目标和经济效益的目标相统一。

第二阶段是实现试点村间的经济松散连结。为此成立了面向试点村提供科技服务,并同时成为连结各个试点村纽带的经济中介组织。中介组织能研究市场并根据宏观市场环境及微观具体情况对试点村整体的生产经营进行引导和指导,能从全局着眼完成试点村间总体的资源优化、生产布局和相互间的配置配合。

第三阶段是与大市场的对接阶段。即通过基层的经济中介选择国内外有农业大市场驾驭能力的公司集团,完成这些试点村与上一级市场操作大公司的产业组合。这样就可以把大公司在宏观大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和资金优势,中介方的协调及服务的能力与试点村的生产加工优势有效地组合,形成从基地化生产到规模化市场的合理分工及优化配置。

收稿日期:1998—10—22

标签:;  ;  ;  ;  ;  ;  ;  ;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外延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