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和谐校园,促教学“双赢”论文_钟西友

创和谐校园,促教学“双赢”论文_钟西友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金江中学校 645350

摘 要:本文介绍了什么是和谐校园,什么是教学“双赢”及内涵发展;从校园环境和谐、干群和谐、师生和谐、学科和谐等方面来论述了如何创建和谐校园、怎样才能获得教学“双赢”,从而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和谐校园 教学“双赢” 人的全面发展

在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也必须急呼创建和谐校园,因为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办学质量始终是学校的灵魂所在,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办学质量是学校发展永恒的主题。因此必须创建和谐校园,才能促进教学“双赢”。那么什么是和谐校园?什么是教学“双赢”?应怎样才能创建和谐校园?

一、和谐校园与教学“双赢”

1.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实现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

2.教学“双赢”指国家赢得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学校赢得丰硕的教学成果;教师赢得可喜的教学成绩;学生赢得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全面发展。

3.内涵发展就是学校内部教学、行政、后勤和思想政治工作等子系统与诸要素之间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就是眼睛向内,苦练内功,重在固本,夯实基础,就是力求质量、效益、结构、规模同步提高,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同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规范办学同步深化,各项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同步加强。

二、校园环境和谐

1.建设生态化校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全体师生员工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生态化校园建设的物质层面,充分利用学校的自然条件,继续建设集绿化、美化、净化、园林化为一体,融校园、公园、乐园、家园于一身的育人环境。既具有恢弘气势,体现学校的崇高,又赋予人文底蕴,发挥“教化效应”。在生态化校园建设的精神层面,注重塑造学生健全的生态人格,不断增强“生态平衡”观念、“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

2.创建人文环境。校园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应当包括师生创造的人文环境。一幅幅科学家、伟人的画像,一张张笑容可掬的优秀学生照片,一件件精心挑选的美术作品,一帧帧充满活力、慈祥和爱心的师德标兵、教育教学能手体现教师风范的像片,一句句体现时代教学理念的标语,一点点的温馨提示都可以融入校园环境建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它能激发每颗心灵的自豪感和对学校的热爱之情。一个净化了的环境,会使人的心灵美化,并激发起一种奋发向上的自尊自爱意识。所以,一个和谐的校园首先应该拥有优美和谐的环境。

3.干群和谐。干群和谐是学校发展的关键,要相互尊重,主动合作。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前提。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为师生员工办实事、办好事。学校的各级干部都要把服务师生、凝聚人心、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作为首要的职责,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4.师生和谐。以人为本,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这是取得教学“双赢”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事业,母爱是学生成长的物质基础,师爱是学生成才的精神粮食。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滋润孩子心田的甘露。以热爱学生为切入点,给予每一位学生切实的人格尊重、人文关怀和人情温暖。学校应有爱,教师应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和事业成功无私奉献。从多侧面、多渠道给予学生深切的人文关怀,时刻把学生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千方百计为之排忧解难。

按照教育规律,学校教育就是要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的身心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用教育规律指导和谐校园建设,不仅要求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要和谐发展,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环境的相互衔接和谐结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互动教学相长。

5.学科间和谐。学科间和谐,是教学“双赢”又一重要基础。教师不能把学生看成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不能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机器,考试成绩不应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老师不能只顾自己所教学科,而不顾其他学科,新课程标准提倡多元化评价,我们就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长处,让学生的个性无拘无束地伸展。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我们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展现个性和特长的舞台。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巨大的无声的力量,是最优秀的隐性课程。它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产生深远影响。

由此可见,“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创建和谐校园”同样也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从“构建和谐社会”到“创建和谐校园”,这是学校应该认真思索和做好的重大课题。只有把“创建和谐校园”真正做好了,才能获得教学“双赢”,提高学校对生源市场的吸引力,提高学校的社会满意度和公信力。才能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合格人才,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常建(唐代诗人) 《题破山寺后禅院》。

[2]游建 《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3]朱端启 《新课程研究(教育管理)》.2008年,01期。

论文作者:钟西友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9

标签:;  ;  ;  ;  ;  ;  ;  ;  

创和谐校园,促教学“双赢”论文_钟西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