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英语口语的教与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口语论文,教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英语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学会用英语和别人交流。语言交流与单纯掌握词汇、句型、语法是两回事。就语言知识来说,大学生基本上过关了,所缺少的就是运用英语来交流。因此,要想学好口语,我们必须掌握一定的交流技巧。下面谈谈英语口语教与学的8种技巧。
第一,学会用英语简单界定一个东西的技巧。美国人互相交流时,大都是想告诉对方这个事物是什么。我们的英语课本尽管词汇难度不断加深,但思维逻辑结构却只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书上常有这样的句子Where is the book,Where is the table,却很少有What is a book,What is a table这样的句子。而美国的小学生一开始就问What is a book这样的问题。我想我们的大学生很难回答这类问题,因为中国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没有教会学生表达思想的技巧。这种Where is the book只是处于思维的描述阶段。这是我们同西方人交流时思维模式存在的差异。
第二,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解释同一事物。如果已经学会界定,但理解还有偏差,那就要训练How to explain things in different ways.一种表达式对方不懂,美国人会寻找另一种表达式最终让对方明白。因为事物就一个,但表达它的语言符号可能会很多。这就要多做替换练习。我们的教科书上也做替换练习,但只是语言层面的替换,而不是思维层面的替换。
真正的替换是说用一种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个意思,或者一个表达式对方听不清楚,举一个简单易懂的例子来表达,直到对方明白。这样的练习就启动了学生思维英语语言的能力。
第三,学会怎样描述东西。从描述上来讲,由于文化不同会产生很大的差异。如我们描述东西无外乎把它放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坐标上去描述。美国人对空间的描述总是由内及外,由里及表。中国人则正好相反。从时间上来说,中国人是按自然的时间顺序来描述。我们描述一个东西突然停住时,往往最后说的那个地方是最重要的。美国人在时间的描述上是先把最重要的东西说出来,然后再说陪衬的东西。只有发生悲剧性的事件,美国人才在前面加上铺垫。这就是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时间描述上的巨大差别。其实这也是中西方思维差异的表现。
又如,美国人写信时,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开门见山,后面才讲些客套话。中国人写信时,先写客套话,后面才写要说的问题。这种不同的写法反映出不同的思维模式。英语属于线性思维模式,而汉语属螺旋型思维模式,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对相互交流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四,要学会使用一些常用的习语。“习语”难学,又易造成理解上的困惑。比如北京人说“盖了帽儿了”,不懂北京方言的外国人就很难理解。如果和美国人交流时,能适当地运用美国习语,他(她)会觉得很亲切,也愿意和你交流。学好习语对交流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使外国人认为你的英语比较地道。
第五,学会两种语言的传译能力。这是衡量口语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标准。很多人认为学好外语必须丢掉自己的母语,这是不对的。中国学生在没有环境的情况下学习英语,也要借助母语的帮助。
第六,要有猜测能力。为什么美国人和美国人、中国人和中国人之间交流很少产生歧义?就是因为他们之间能“猜测”。猜测对学好英语口语很重要。在交流中,有一个词你没有听懂,你不可能马上去查词典,这时候就需要猜测来架起一座桥梁弥补这个缺口,否则交流就会中断。
第七,要掌握发音规则。我们在练口语时,必须注意模仿。模仿时尤其要注意把长元音和双元音发饱满,短元音要短促有力。这样你的英语就会变得悦耳动听。还有一些发音规则要掌握:
(1)注意连音读法。以辅音结尾的单词和以元音开始的单词要连读。例如:I'll think-it-over.
(2)注意略音读法。两个爆破音连接时,前面的失去爆破。例如:I don't-know what-to do.
(3)注意英语中咬舌音的读法,要发到位。例如:My father and mother went through thick and think together.(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父母都同甘共苦。)
在模仿时一定要模仿标准的英语或美语。在此基础上,每天保持1个小时的自我口语练习,这个练习必须假想成一个双向交流的场合,即仿佛有人与你交流一样。
第八,要学会用气。因为英语的舌后音多,发音时多用口腔的后部,而中文的唇舌音多,发音时多用口腔的前部。所以,我们在发音时,要学会丹田用力发音,避免靠肺部用力发音,这可使英语发音洪亮圆润。
最后希望大家在实践中多摸索、多练习,尽快提高英语口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