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子”中的个体意识_公孙龙子论文

“公孙龙子”中的个体意识_公孙龙子论文

《公孙龙子》关于个体的自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觉论文,个体论文,公孙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公孙龙子》在先秦已遭到多方责难,秦以后更受尽贬斥,如《淮南子·诠言训》:“公孙龙粲于辞而贸名。”《文心雕龙·诸子篇》:“公孙之‘白马’、‘孤犊’,辞巧理拙。”到了现代,命运有了戏剧性的改变,多数学者认为它表现出学统的独立意识,又包含了作为学统工具的逻辑意义,具有不同于儒家伦理、道家修养、法家政治的独特价值。例如,胡适1917年的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说:惠施公孙龙“这一学派继承了墨翟伦理的和逻辑的传统,并在中国思想史上,为中国贡献了逻辑方法的最系统的发达学说”〔1〕。 庞朴在《公孙龙子研究》中提到:“他们的特点是讨论逻辑问题。公孙龙如果是唯心主义者和形而上学者,他的观点也是通过逻辑问题表现的。”〔2〕其中, 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是从逻辑理性角度的认识,否定是因为违背常理,肯定则因为其比常识更理性。但是,《公孙龙子》的本旨是否在于此,却是一个值得再认识的问题。建立在误解基础上的批评褒扬纵然不失为时代寻找思想伙伴的表现,但毕竟缺乏学统意义。

在传统的主流认识外,现代金受申、杜国庠、谭戒甫诸先生的见解指点给我们认识的门径。金先生编著《公孙龙子·释》,指出:“《公孙龙子》之旨,殆欲表现‘直观’。”〔3 〕杜先生在《论〈公孙龙子〉》一文中提到:“他的理论是由感觉的分析出发的。”〔4 〕谭先生区别了“名家”和“形名家”,“形名家只认有物的‘形’,不认有物的‘实’”。他认为“形”即是物的标帜,“名”即是形的表达;“物有此形,即有此名。”“形名家主张‘指日不至’,即谓物的现象不能达到实体”〔5〕。另外, 近年余福智先生在短文《〈指物论〉索解》也有透彻的见解:“他只研究当人感觉事物时的情况。”〔6 〕这些见解否定了传统的纯粹物质的逻辑的认识,独具慧眼。但是,诸位先生似未作更具体的深层意义的阐述。

笔者以为,《公孙龙子》旨在个体自觉,包括感性自觉和理性自觉。其中《白马论》、《坚白论》是关于感性自觉的表述,《名实论》、《指物论》是关于理性自觉的表述,《通变论》是对感性自觉的理性认识。感性自觉是对感觉现象、感觉能力的把握,理性自觉是对感觉与对象关系的反思。两者内在的意义在于显示了个体生命的自觉状态,以个体自觉来反对群体抽象基础上的一般理性常识,以个体自觉表现的人本意义来排斥圈定在物质上的客观逻辑主义。它的“辩”只是表述弘扬的形式,内容非“辩”。《列子·仲尼》斥责其“负类反论”,“类”即理性的集合概念,“伦”即一般的经验常识,已注意到这种思想特点。故而,《公孙龙子》岂但不是那个时代理性逻辑的代表者,而且还是它的激烈的否定者。

所谓逻辑理性,从形式上讲,必然是建立在群体抽象的基础上,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的过程进行认识。黑格尔曾说:“逻辑的对象即思维,或更确切地说,概念的思维,基本上是在逻辑之内来研究的。”〔7〕尼采也说:“我们通过省略个别性的东西得到概念, 由此就开始了我们的知识过程:进行分类,确定等级。”〔8〕作为概念, 已经超越了纯粹个体的特定时空中的感觉,作为判断,也不是纯粹直观,作为推理论证,更是包容了无数感性经验后的抽象。从实质上讲,逻辑理性又必然潜伏着物质功利意识。它源起于人类物质欲望的进一步需求,它的发展与人类认识外在世界的过程同步。正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利用物质自然,才区别主体和客体,才需要把客体作为实在进行抽象归类,关系理别。《说文》“示”部在前的分法和现代的音序法一样,都是为了物质社会需要的功利目的。显然,有了类别和关系的认识,后学易于接受前辈成果,先驱能够进一步探索未知领域,人类具备了科学实践的基础。逻辑理性这种功利本质在公孙龙子时代更表现出直接性。《通变论》中公孙龙驳论道:“与马以鸡宁马,材不材,其无以类。”指出在马与鸡的比较中,以材料功用的角度选择马,不能与自己的纯粹个体自觉相并论,即明示当时的逻辑直接涉及物质功利。高诱注《吕览·淫辞》说:“乘白马禁不得度关,因言白马非马。”也是从这种思维向度进行注释。王充《论衡·案书篇》批评公孙龙子,也针对“无益于治”。因此,形式的抽象性和本质的功利性是逻辑理性的两大特征。

但是,我们读《白马论》、《坚白论》,找不出这种逻辑理性。《白马论》认为“白马非马”,理由是:马者,所以名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意即:“白马”是对“白色”和“马形”双重感受的表述,“马”只是对“马形”感受的表述。双重感受和单一感受都是特定时空中独立存在的,只有非本质的时间前后的联系。这种表述显然限定于个体意义,是视觉感受的自觉而清晰精致。其不涉及普遍存在的概念共识,丝毫没有功利意味。一般理性认识中的“白马”是“马”,指“白马”具有“马”的功能,故包含逻辑形式的种属关系,即《战国策·赵策》所记:“已如白马实马,乃使有白马之为也。”《公孙龙子》“白马”之间可拟上顿号,即“白马者,马与白也”,故“白马非马”也可用“白马非白”、“马白非马”、“马白非白”等来表述。显然,其意义在于以纯粹感觉主义否定逻辑理性主义。

这种感觉主义,《坚白论》表达得更明白和深刻。为什么“坚白石二”?因为从感觉讲,只能有“坚石”和“白石”两种。“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石”是质材,非感觉可独立把握。假若理性分析要素,无疑“石”与“坚”、“白”共三。而从功用目的讲,“石”又是中心,《墨子·经说下》:“于石一也,坚白二也,而在石。”〔9 〕落实于“石一”还是“坚白二”即区别功用理性和感觉主义的标识。进而,公孙龙又用“藏”和“离”阐释其必然性:坚、白、石不相外,藏三可乎?

曰:有自藏也,非藏而藏也。

曰:其白也,其坚也,而石必得以相盈,其自藏奈何?

曰:得其白,得其坚,见与不见谓之离。一二不相盈,故离。离也者,藏也。

译成现代白话文是:[客]:坚硬、白色、石质都不相外显现(不被人感觉到),三者隐藏起来可以吗?

[主]:有自存隐藏的情况,没有主观希望隐藏而隐藏起来的可能。(希望隐藏即表明不曾被隐藏。)

[客]:那种白色,那种坚硬,石材必然具备之并同时显现出,如何能自存隐藏?

[主]:或者获得白色感受,或者获得坚硬感受,显现出的与没有显现的就是分离。即某一要素与另两个要素不一同显现,就是分离。分离开的(即没有被感觉到的),就是自存隐藏的。

“藏”是因为“离”,“离”是因为“见与不见”,“见与不见”纯粹就个体感觉而言。假如理性分析,超越个体特定时空的限制,就不存在“不见”,白色和坚硬都反映在石材上,客观具备,不因为个体感觉与否或“离”或“盈”。《坚白论》接着还揭示了个体“见与不见”的内在因素:

且犹白以目以火见,而火不见,则火与目不见,而神见?神不见见离;坚以手而手以捶,是捶与手知而不知,而神与不知。神乎,是之谓离焉!

译成现代白话文是:犹似白色因为目光和光亮条件显现感觉,而光亮没有被感觉显现出(坚硬),通过神思去感觉?假如神思也没有感觉显现,那(坚硬)就是分离出去了;坚硬因为手,通过手的捶击,这是手捶击感觉到而(白色)没有被感觉,这时神思(只参与触觉),就不会获得白色视觉(也就是白与坚石分离了)神思因素,这是导致分离的本质缘故。

这里把握的“神”,是一种个体高度专注的精神状态下的感受能力。正是这种因素,导致个体只感觉到白色或坚硬,即理性中的客观对象物在特定时空的感觉中的分离,其中已注意到感觉现象背后有深层次的主体因素。它虽然没有康德的“知性”那样精密、系统,还带有神秘色彩,但认识的触角无疑触涉到了。而且,公孙龙还提出:离也者,天下故独而正。从“离”发展到“独”,由直观感觉进而认识到万物个体独立自存是合乎宇宙的本然状态。这是对个体感觉的理性升华,意义极明确,发人深思。

个体自我的觉悟不只是感性的自觉。当公孙龙子以感觉批判理性常识时,自然有比一般的理性常识更深刻的思想。一般的理性常识只考虑对象物的认识,不曾考虑认识本身的可能与否。按胡塞尔的理论,前者属“自然思维”,后者属“哲学思维”。在“自然思维”看来,认识的对象就是客观实在的,因为实在是无限的,认识才无穷尽;实在切实有关于人的物质幸福和社会价值,所以应该去不断认识。而“哲学思维”着重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为思维能够涉及的并非客观实在。显然,“哲学思维”是对主体理性的反省自觉,脱离了纯粹功利目的。《名实论》的“实”,即非客观实在,只是涉及的对象而已。

天地与其所产焉,物也。物以物其所物而不过焉,实也。实以实其所实[而]不旷焉,位也。出其所位非位,位其所位焉,正也。“实”的基本要求是“不过”,“不过”与否只能通过主体认识。“实”与否的表现即“位”,也是主体认识所及。所以“正”所涉及的不是纯粹客观实在,而是思维对象。

其正者,正其所实也;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因此,“所实”是认识所及对象,“名”是认识完成的显现,并非普遍理性的概念。“名”与“实”的关系即认识对其对象的显现,不是主观对纯客观实在的关系。“正”也就是关于认识对象的把握。故彼彼当乎彼,则唯乎彼,其谓行彼。

第一个“彼”是指示代词,限定第二个“彼”的特定时空,第二个“彼”指主体的感觉认识,第三个“彼”指主体涉及的对象。意即:那种特定时空中的直观感觉应与对象对当,只有这种感觉认识的称谓,可认为是适用于对象物。公孙龙子的“正名”,是对特定时空对象物的主体把握而言。

假如说《名实论》建立了哲学思维的出发点,那么《指物论》进行了更为自觉的逐层深入的阐发: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前两个“指”是指称认识,后一个“指”通“旨”,乃客观实在的原本旨义,意即:万物没有不能认识指称的,但所认识指称的不是万物原本客观存在的旨义。《指物论》界定了认识对象与客观实在的区别后进而指出:不为指而谓之指,是兼不为指。

意即:本质上不能认识指称但进行认识指称,这是兼称,不是实质上的认识指称。“兼”,释为兼备、合并,引为笼统、一般,是不得已而又约定性的一般表述。这种一般表述不是公孙龙子个体意义上的感觉认识,即“生于物之各有名,不为指也。”指者天下之所兼。即所有的认识指称都是人类社会主观兼称的产物,是基于人的需要而标识的符号系统。显然,公孙龙子不认为有对客观实在的认识可能,他关心的思维本身的可能问题。

《公孙龙子》理性自觉又是建立在直观感性自觉的基础上,它的实在概念由记忆和感觉构成,抽象概念是在记忆中保存下来并得到强化的持久印象,推理活动即经验感觉的因果关系,因此,它属于个体自觉而非普遍理性自觉。普遍理性对个体经验的发展,本质上是时空的抽象化,当个体经验超越了特定空间和时间,就成为普遍理性,因此,时空的量变因素就是理性质变根本。

《通变论》中“二”与“一”关系的探讨,即是个体直观基础上的理性自觉。“二”犹“白”和“马”,或“坚石”和“白石”,是直观感觉基础上的概念。“一”犹“白马”,或“坚白石”,是同一时空中的协合直观基础上的概念。“触觉和视觉使我们具有了两种同时存在的感觉,由于它们总是一同出现,我们很容易就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结(这是一个隐喻——因为一切共同出现的事物并不相联)”〔10〕。《通变论》说:二无一。意即:两个特定时空中的独立感受,不可能包括另一种协合直观概念。变而不变(据谭戒甫先生校改)。意即:在时间过程中变化成另一种直观感受,但原来的直观感受依然存在于原来的时空中,留存在记忆中,没有变化。故而,羊不二,牛不二,而牛羊二。

“羊”作为独立的感觉认识对象不包含两种个体因素,“牛”作为独立的感觉认识对象不包含两种个体因素,只有“牛羊”才是指两个个体。很显然,《通变论》的“变”只是个体直观意义上的量的增加而已,没有包含量变质变意义。

谓鸡足一,数足二,二而一故三。“鸡”,籀文作“鸂”,形声字。形旁“鸟”即“ ”,只看到一只脚。在实在的鸡中又看到两只脚,两只加上一只,所以“鸡足三”。其中符号的“鸡”与客观实在的“鸡”一样都属于直观对象,非现代的概念。显然,“变”与“不变”既是感性自觉的强调,又是理性认识的明确把握。“无”和“不变”通过对时空的限定,排除了量变质变的可能性,因此也无所谓由个体理性自觉到普遍理性自觉的质变。

在《名实论》和《指物论》中,理性属于个体经验还是群体抽象未曾明晰,但《通变论》的表述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公孙龙子》的理性也是个体的,是个体经验的表述形式,与《白马论》、《坚白论》的个体感觉相统一。从理性逻辑发展的角度讲,它属于萌芽阶段。这是我们把握《公孙龙子》的另一个关键点。

《公孙龙子》是先秦表述个体自觉意识留传下来的重要著作。该时代还有其他人具有这种意识。《庄子·天下》记:“桓团、公孙龙,辨者之徒。”当形成学派,记存下来的二十一个命题,应为公孙龙与同辈倡言。我们从个体自觉意识的角度解读,就能周全其说。例:孤驹末曾有母。看到“孤驹”时,已不曾有“母”,显然是从特定时空的感觉而言,排除了经验联想和逻辑性。郢有天下。特定时空中个人感觉到的“郢”就是“天下”,也即特定的个体感觉世界是一个完全自存自足的整体。王先谦注本曰“称王自大”。乃政治功利的解述,有违原旨。《列子·仲尼》也介绍了公孙龙子的七个命题,与例述一样,都可以从个人感觉意识的角度解述清楚。限于篇幅,不再罗列。

《公孙龙子》为代表的个体感觉和理性自觉的思潮与儒法的社会功利主义相对,又与《墨经》为代表的逻辑理性主义矛盾。孔子讲:“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目的只在于维设社会规范。法家涉及逻辑,起初出于法制的严谨性、绝对性的要求,在于冷峻的理性精神的形式表现。然而,由于君权专制的功利目的,不但没有由“刑名”发展至形式逻辑,而且最后岐出到反客观理性的“术”。儒法把人按家庭社会角色的要求分为父子、君臣诸类别,通过对类别的要求作用于社会整体,无论手段和目的,都与《公孙龙子》执著个体意义的主旨相对。而《墨经》所代表的科学理性主义,没有了政治功利,依然有物质功利,所以也求一般理性和客观认识,与《公孙龙子》矛盾。比如,《墨经》讲:“名实耦,合也,”指出名实相应相称的原则;讲“二有一”,指出个体中包含一般意义;讲“坚白不相外”,指出对象物的各种属性客观自存;讲“白马,马也”,指出客观存在种属关系。我们且不论在历史上曾起到的作用,纯就思想特质言,《公孙龙子》的独创性显而易然。

《公孙龙子》的原本旨义在以个体感性和理性的自觉表述生命意义的自觉,故不能以逻辑理性归纳之。它的产生是那个时代的必然,它的消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春秋前的社会文化处于整合状态,“天道”即是“人道”,政治活动与祭祀活动、军事活动、礼仪活动、法制活动混沌不分,人类行为尚不能说具备了理性自觉。先秦的百家争鸣表义上是批判当时混乱的政治局面,本质上更在于对早期这种整合文化的理性认识,从整合中理别出人的独立主体,理别出本质。孔夫子把握住“礼”和“仁”,老子把握住“道”和“德”,孙子把握住“诡”和“奇”。商鞅把握住“农战”,韩非子把握住“法”、“术”、“势”。同时,感性自觉也充分表现,《庄子·内篇》、屈原《离骚》和《诗经》中许多篇章即漾溢着生命的激情、悲苦和志愿。百家争鸣是个体对社会整体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自觉,包含了个体各自的生命风姿。在这样的历史环境,自然可以产生《公孙龙子》这样对个体自觉理性和感性的哲学思考。《公孙龙子》的诞生,为先秦哲学抹上了一道奇丽色彩,增加了哲思亮度。

但是《公孙龙子》注定只象慧星一样瞬间灿烂。一方面,理性的发展主潮必然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同步,人类尚在谋求温饱生存时,理性必然是物质功利性的,要求对物质对象归类推断,总结经验,演算规律,为人类所用,因此《公孙龙子》的纯哲学思维显得奢侈。另一方面,关于个体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不符合文化历史的发展需求,先秦诸子的思想本身确是个体价值的表现,但其思想对象却多非个体生命,而是以类别角色为基础的整合文化。历史迫切需要的也是本质上摆脱了“天道”而“人道”依然整合序列的文化思想。历史挂着儒家的招牌,因为它的血缘伦理最能使整体有序,整合稳定;历史暗中运用法家权术,因为它有利集合控制;历史没有抛弃道家思想,后来还吸收了佛教思想,则因为它能相当程度地避免个体对序合社会的破坏。整个封建文化,是整体理性的文化。当它尚未创立时,只能借助个体理性的自觉,借助天才人物的批判精神和献身热情,但是,一旦机构健全,传统形成,象一部庞大的机器能自行运转,个体生命的意识就成为异质,至多只能限定在个人生活的狭小领域。显然,在如此物质和文化需求的历史环境里,《公孙龙子》必然被判为“诡辩”。

历史迈进现代,物质文明和个人意识昌盛。我们可游离物质对象去认识“认识”本身。现代社会要求个体的协合而非封建的序合。序合是不平等的,统一于君王意志;协合是民主的,统一于历史道德。序合建立于人类群体理性的要求上,协合则建立于个体生命意识的自觉。因此,再读《公孙龙子》,我们觉得古人“诡辩”的评价只是那个时代对个人异端的排斥而已,近代以来的逻辑认识也是因为没有脱离西方古典哲学的思维框定。《公孙龙子》只早说了二千年。确实,把思想作用社会政治实践活动时可以有进步和反动,即看其是否合乎社会发展阶段的要求,但纯粹思想无所谓进步,也无所谓反动,它只排斥平庸,因为它本质上是形而上的,超越时空。

《公孙龙子》的思想在近两个世纪的哲学巨人那里可以聆听到。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说:“我们的先天理性知识只涉及现象,至于自在的事物本身,虽然就其自身来说是实在的,却是不能为我们所认识的。”〔11〕与公孙龙的“指非指”一脉相通。胡塞尔创立了现象学理论,认为人的意识具有单向性特征,单向意识以外的都“存而不论”,像被括号括起来了。“认识体验具有一种意向,这属于认识体验的本质,它们意指某物,它们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与对象发生关系”〔12〕。这种现象学方法论似乎是“坚白石二”的现代阐述,意识指向“坚石”时,“白”即被括号括起来,而《公孙龙子》用了“藏”、“离”,意义同样简明。而且,贯穿在这些巨匠哲学中的核心也是“个体”意义,精神基础与《公孙龙子》主旨同一脉路。自然,我们不能认为“指非指”具有“物自体”的哲学高度,也不会认定公孙龙子是现象学者,但是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不能低估。二千多年前,在整合文化向序合文化剧变的过程中,居然产生了二千年后的协合文化时代才需要的思想萌芽,如何不使我们惊叹天才的意义?经过这漫长历史的误解和责难后,原本思想还能给予现代的启迪,又如何不使人慨叹文化生命的永恒!

本文于1996年10月25日收到。

注释:

〔1〕《先秦名学史》翻译组译:《先秦名学史》,学林出版社,1983年版,第111页。

〔2〕庞朴:《公孙龙子研究》,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3页。

〔3〕转引自陈柱:《公孙龙子集解·卷首》,商务印书馆, 民国二十六年版,第31页。

〔4〕〔9〕《杜国庠文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00、 91页。

〔5〕《公孙龙子形名发微》,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3 页。

〔6〕《佛山大学佛山师专学报》199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1990年第8期。

〔7〕黑格尔著、 杨一之译:《逻辑学·导论》, 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23页。

〔8〕〔10〕田立年译:《哲学与真理》,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8、75页。

〔11〕北大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24页。

〔12〕胡塞尔著、梁康译:《现象学的观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48页。

标签:;  ;  ;  ;  ;  ;  ;  ;  ;  ;  

“公孙龙子”中的个体意识_公孙龙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