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分析论文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分析论文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分析

夏旭晖

(江苏省信息中心,江苏 南京 210013)

摘 要:创新驱动发展突出科技创新要素驱动,注重凝聚创新资源促进原始创新、协同创新、集成创新,是不同于以资源禀赋、资源要素驱动和项目投资拉动的传统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遵循创新规律,激发创新潜力,开展创新绩效评价,营造创新环境,厚植创新沃土,释放体制机制活力。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驱动;路径分析;创新环境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突出科技创新要素驱动,是不同于以资源禀赋、资源要素驱动和项目投资拉动的传统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

1 遵循创新规律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基本要求

当前,经济增长步入高质量发展时期,经济结构面临深度全面调整,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资源投资要素驱动转向科技创新要素驱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科技创新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遵循创新规律是基本要求。

从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看,创新驱动不能跨越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更不能脱离实体经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变化的主要趋势是发达国家妄图绕过工业化阶段,急切推行“去工业化”,剥离制造业,削弱制造业,转而支持金融业、房地产业飞速发展,形成以金融业、房地产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泡沫,并演变成投机混乱,为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

在产业空心化的趋势下,虚拟经济并没有创造相应的就业机会,以2006年的美国为例,以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为代表的虚拟经济部门创造的价值占当年美国GDP的比重为20.73%,而这些部门创造的就业岗位只占美国就业总数的5.93%;可是,制造业创造的价值占GDP的比重为12.33%,创造的就业岗位却占总数的9.96%。在法国,从1980—2007年近30年间,工业对法国经济的贡献率从24%下降至14%,工业从业人员从532.7万下降至341.4 万,降幅达36%[1]。从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看,创新驱动要坚持问题导向,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不能搞数字政绩、虚假繁荣。要破解发展难题,悉心探索创新规律,稳步推进、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浮躁功利。着力化解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力欠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创新的体制机制束缚等创新难题,有效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切实服务于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重要原因是发达国家推行去工业化。去工业化的消极影响充分暴露出经济空心化、实体经济虚化、科技创新脱离实体经济泡沫化的危险,任何时候轻视制造业,忽视产业创新都会削弱整个国家的产业抗风险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只有回归制造业,踏踏实实、心无旁骛发展实体经济,建立高端化系统化的产业结构,才能重塑竞争优势,才能保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产业优势地位。

2 激发创新潜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内容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强国,重点仍然是要跟踪全球科技发展方向,突出政策导向,强化政策效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力争缩小关键领域差距,形成比较优势。发挥创新驱动成效,要分析如何通过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更多依靠知识、信息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更多依靠技术进步、政策创新、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潜力。

当前,我国高校学风总体状况良好,多数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端正的学习态度。但长期以来,受社会、家庭、高校和学生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学风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实际上,高校学风建设从来都是一项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不同时代,针对不同特征的学生群体,高校学风建设应该构建不同的模式。因为优良学风对个人、高校乃至社会的长远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既是确保人才质量、参与国内外办学竞争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参与人才竞争,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需求。

政策杠杆推动发展。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强化政策引导,提高创新主体积极性和能动性。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大力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型企业,推动产学研政金一体化融合。强化政策试点示范,梳理总结推广一批科技创新驱动示范区、重大项目和成功案例,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复制推广。

技术引擎推动发展。优化技术资源要素配置,活跃创新要素,推动新兴技术蓬勃发展。着力破解科技瓶颈问题和卡脖子问题,开展核心技术难题攻关,补齐技术短板,培育新兴发展动能,推动产业价值链向高端攀升。促进大数据技术深度泛在应用,加速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应用,缩小区域发展的“数据鸿沟”。

人才资源撬动发展。人力资源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是科技创新的本源。发挥人才“蓄水池”的作用,按照创新规律培养培育培植人才沃土,释放人才体制机制活力,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活跃人才创新要素。

高度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厚植基础研究根基,注重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创造更多原创性成果。加快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重大科技突破提供有力支撑。

3 开展创新绩效评价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方法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表示:“一个经济体要想在未来实现繁荣,创新就显得愈为关键。我预计‘发达’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传统界限将逐步消失。相反,我们会更多地使用‘创新丰富’和‘创新贫乏’这样的标准来区分这些国家。因此,企业、政府和公民社会的领袖必须携手合作,共同打造能够培育创新能力的教育体系和环境。”[1]开展创新绩效评价,构建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对产业创新发展导向影响重大,产业学紧密度、科技与经济结合度、研发成果转化率、原创性成果比例、关键技术自给率、产业项目经费配置等问题诱因都会制约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深入开展创新绩效评价,挖掘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产业主体自主创新过程,总结产业创新经验和规律,提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构成体系。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价值导向的评估体系,构建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有助于衡量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客观实力,也有利于积极引导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创新评价体系和创新发展现状的比对,有助于发现创新短板问题,检验创新政策实施情况,营造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并据此实施动态跟踪监测,实现产业经济统计数据之间的衔接应用,以便全面反映产业经济的创新水平、创新指数、产业结构,及时掌握产业运行脉搏和科技创新的贡献,为政府制订产业经济创新规划、转型升级等系列宏观政策提供参考。同时,推动开展创新驱动理论研究,借鉴国际通行标准和他国成功经验,加快高端创新智库建设。

4 营造创新环境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抓手

经济增长调速换挡,增长动力也要相应转换。激发创新潜力是各国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事实上,后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发达国家也把创新驱动战略作为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美国创新新战略:保护我们的经济增长和繁荣》提出,要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美国国家优先突破的领域,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技术来发动制造业革命,并提出了“智慧地球战略”和“高端制造战略”,重新构筑世界制造业的竞争格局[1]。总而言之,无论是国家层面、国际社会,还是区域发展主体都把装备工业振兴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长作为一种内生发展动力,进行了政策强化与力量积聚。

2017年七月,全国金融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金融改革目标。针对当前资本市场资本“空转”,民营经济和普通群众杠杆日益增加的现状,提出了包括“一行三会”在内的监管主体参与及制度方式,控制资本的肆意流动,降低经济“杠杆率”,规避债务风险。引“货币”、“资本”之水入实体经济,引导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

陶慕侃吃了一惊,赶快拆开。他还想或者这位朋友是病倒在那里了;他是决不会做和尚的。一边就抽出一大叠信纸,两眼似喷出火焰来地急忙读下去。可是已经过去而无法挽回的动作,使这位诚实的朋友非常感到失望,悲哀。

将“两线合一”的边界名称定名为生态红线,生态红线内的城镇建设用地部分为集中建设区,生态红线外集体建设用地部分为生态红线区,并细分为不可建设的一级生态红线区和可进行建设的二级生态红线区。

突出战略发展导向,深刻把握全球产业发展和变革的大趋势,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瓶颈性科技难题,适度超前谋划,在有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事关长远和全局的战略制高点和改善民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进行布局,为建设科技强国、数字强国、网络强国、海洋强国等一系列国家和省级战略提供支撑。

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围绕产业创新需求,全面整合政产学研金商等优势资源,明确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强化政策创新供给,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建议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产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支撑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统筹部署和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国家重点科技创新载体,建立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高层次实验研究的开放型研究平台。加快整合区域内同质创新平台,瞄准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物联网、智能电网、功率器件等优势产业领域,进一步集聚全球在该产业领域的顶尖创新资源要素,加快建设一批国内一流的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的功能和效益,努力构建重大技术攻关、重大工程带动、重大平台支撑、重大成果转化、重大应用牵引的创新体系。加快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优先建成一批产业创新中心。瞄准新兴产业发展前沿和重大需求,加快建成由领军企业牵头,集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资本等多重优势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优化产业创新供给模式,促进创新型企业和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加强金融和财政支持。建议完善财税和金融支持方式,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分层次、分类别加大高技术发展计划项目的支持力度,政府财政资金重点支持基础研究类项目,政府和市场分比例支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采用政府基金或后补助的方式支持战略性高技术项目。鼓励各地设立政策性、引导性基金,引导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向战略性高技术项目和企业倾斜。

营造激励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提升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的科学创新素质,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大胆探索、敢为人先、善于创新,积极构建宽松、活泼、包容的创新创造氛围,释放全社会的创新创造热情和智慧。

参考文献:

[1]张福军.再工业化暴露资本主义发展新困境[J].红旗文稿,2015(3):18-21.

[2]李坤,于渤,李清均.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成长:一个框架性的研究综述[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6):66-69.

[3]陈宥蓁.国际创新驱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借鉴[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4):27-33.

(1)侧向边界排泄量。根据达西定律,计算出识别期(东北部流水边界)地下水径流排泄量为4.071 8×104 m3/d;验证期为4.344 1×104 m3/d。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9.19.058

文章编号:2095-6835(2019)19-0138-02

〔编辑:严丽琴〕

标签:;  ;  ;  ;  ;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