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风险等级分类法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贷款风险等级分类法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郑宁[1]2004年在《贷款风险等级分类法在我国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贷款分类方法主要分为:根据违约时间长短划分为不同贷款质量类别的贷款质量期限分类法、根据贷款归还的可能性划分强弱程度等级的贷款风险等级分类法和根据贷款预期损失计算风险价值大小的风险价值分类法。就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而言,实施贷款风险等级分类法是更好的也是更为现实的选择。尽管如此,贷款风险等级分类法在我国的推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经历了曲折迂回的过程。时至今日,虽然这一方法在我国商业银行已进入全面推广阶段,但在其应用实践中仍然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和不足。改善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建立以风险为基础的主流信贷文化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同时,从国际上看,实施贷款风险等级分类法的国家虽然很多,但在具体做法和内涵上,各国的差异仍然很大,统一的标准和体系有待形成。 对我国商业银行实施贷款五级分类法的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有利于发现这一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进贷款风险等级分类法在我国的更好推广。通过选取的几家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布的2002年、2003年的年度报告所提供的贷款五级分类的相关数据,分析了这几家银行不良贷款的总体质量,并比较了五级分类法与“一逾两呆”的四级分类法的结果的差异。同时也对这些银行在五级分类法下对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情况进行了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这几家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的总体质量较好,对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较为充分。但同国有商业银行一样,在应用贷款风险等级分类法的过程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和问题。 要充分发挥推行贷款风险等级分类法的建设性作用,减少因运用不当而带来的负面效应,就必须从现实出发,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在实践中探索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贷款风险等级分类体系。按照国际通行的准则进行银行监管是我们提高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迎接金融业全面开放挑战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现实条件的局限,决定了我国银行业不可能直接采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的内部评级法,而是要以改造和完善贷款风险等级分类法作为建立内部评级体系的切入点,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内部评级体系。针对我国目前五级分类法缺乏量化指标,分类弹性大,主观性强的现实问题,需要建立能够较好的反映贷款风险的真实状况的贷款风险分类量化模型。同样,针对在实施五级分类法过程中出现的其它问题和不足,也同样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贷款风险等级分类体系必将对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建立健康的信贷文化,实现稳健经营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冀果[2]2008年在《我国贷款五级分类方法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金融市场目前仍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商业银行等经营信用的金融机构是间接融资市场上的核心金融中介。在开放经济下,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关系着我国的金融稳定和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是监管当局对银行监管的重中之重。我国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进行评估的一系列指标建立在信贷资产质量的五级分类基础之上。五级分类法是我国从国外引入的、衡量以贷款为主的信贷资产内在价值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我国商业银行从1998年开始报送用五级分类口径统计的以贷款质量为主的资产质量数据,至今已有十年。我国宏观经济已保持多年的快速平稳增长,基本面好转和金融体制改革使得以商业银行为主的中介机构也在本轮经济扩张中壮大了力量,在资产规模和经营效益上都取得了实质性进步。然而作为经营风险的行业,银行业往往由于在经济增长时期对因低估风险降低发放贷款标准而积聚风险,当经济衰退时违约的多发很容易造成银行破产。因此本文对我国应用五级分类法的现状进行研究。文章首先对五级分类法作为资产质量分类方法本身的特点进行了总结,然后回顾五级分类法引进我国后的具体实施情况,在对相关国内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选取巴塞尔银行业监督委员会对分类法本身的分类角度,分叁种情况对五级分类法在我国的应用进行评价。在文章的第四部分,利用五家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对2001年到2007年影响不良贷款数额和不良贷款率变化的因素分别进行实证分析,影响因素中包括一个表示五级分类实施效果的控制变量。实证结果显示,不良贷款率的变化主要受到宏观经济状况、银行资本充足性、银行净资产收益率、总贷款在总资产中的占比和控制变量的影响,其中控制变量与不良贷款率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关系,但不是期望中的负相关关系,这表明引入先进的分类方法后,银行并未通过因改善对贷款的管理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文章对这种结果可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对现行五级分类法如何自我完善的探讨和结合我国国情对国际上五级分类法发展新情况的研究,预测了下一步我国五级分类法发展的方向。

楼来来[3]2013年在《基于AHP-FCE模型的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方法》文中提出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而由于小企业的迅猛发展和对社会各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其信贷业务成为商业银行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所以科学、合理的评价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十分重要,因此建立一个普遍使用的有效的商业银行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体系迫在眉睫。本文从相关理论方法的比较分析出发,表明各理论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同时结合我国小企业的特点,指出目前学者提出的较为流行的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的缺陷,以及我国商业银行对于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的低有效性。本文在借鉴现有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AHP-FCE模型的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创造性的结合了因子分析法和AHP-FCE方法,这种数理统计和主观评价的结合,更加符合小企业的特点要求。该模型把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小企业定量指标和小企业定性指标两大类,而小企业定性指标包含了小企业特征和小企业主特征,更加重视小企业的未来发展和小企业主自身素质的影响,能更科学真实的反映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而该模型最后的评价结果是一个综合隶属度向量,且没有给出唯一的确定原则,可以让银行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来选择确定原则并最终决定是否给小企业发放信贷资产,更加灵活。本文最后对给出的模型进行了案例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和另外两种方法,即等级分类法和LOGIT模型,进行对比,发现本文提出的AHP-FCE模型对于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价更加有效。

江先学[4]2009年在《中国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我国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保险业至1980年全面恢复以来,经过近叁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集中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保险市场体系初步形成。目前,保险市场经营主体按法人统计,已达110余家,而且形成了从简单的国有独资到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等多种组织形式;保险经营业务所涉及的风险也不断扩大;保险产品的定价克服了过去简单的主观化定价模式,建立和发展了与风险责任、成本效益等综合因素相联系的、以市场为导向且在一定约束下的精算价格机制。其次,保险业风险管理得到重视和应用。保险公司建立了初步的内部控制制度;风险管理理念逐步或正在得到全面树立,不少公司开始将风险管理提升到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来认识;风险管理正在得到加强。再次,保险监管体系不断完善。通过一系列法规条文规定了保险企业的经营规则,对保险企业进行直接监管;初步实现了从最初的条款费率监管到机构设置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到偿付能力监管与市场行为监管并重,再到到目前的以偿付能力监管为重点的监管方式转变;初步建立了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风险管理的五道防线;改进与建立了产、寿险产品的审批制度;出台了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经营区域的管理办法,扩大了分支机构经营区域范围;建立了保险精算与财务等制度。最后,建立健全了保险行业自律组织。保险行业自律组织的建立健全,对于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协调行业内外部的纠纷和矛盾、提供信息服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保险业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发挥着政府或监管者和市场之间的桥梁作用。在保险业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应当清楚看到,保险市场体系还不完善;保险业风险管理还需要不断加强和不断实践;保险监管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一些保险公司面临偿付能力不足的危险;保险业受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可忽视;保险公司随着竞争与发展存在财务危机甚至破产可能性。一方面,保险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有效的风险处理机制之一,是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是需要大力发展的一项伟大事业;另一方面,在保险业自身发展与功能作用不断发挥的同时,涉及到不同行业的被保企业、单位和千家万户的被保险人的切身利益,所以,保险公司经营成果的好坏、服务质量的高低、风险防范和管理能力的大小等因素都显得十分重要;保险公司破产时如何减少社会的经济动荡,减少被保险人的损失,自然是保险业及监管者需要持续关注的重要课题。保险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作为经营风险的主体——保险公司,不仅存在风险,而且还存在破产的可能性。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解放前的国内,都不乏保险公司破产的先例。同时,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又普遍通过保险方式规避和管理风险。因此,保障保险公司的持续经营既保障了被保人的根本利益,又是保险业存在和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现有的保险理论对保险公司存续期间的有关问题开展了不少卓有成效的研究,然而,对保险公司可能的危机和破产防范,以及破产后被保险人的利益维护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偏少。存在着研究不够系统,方法过于简单,国外介绍偏多,结合中国实际的分析有待深入等问题。有鉴于此,选择保险企业破产防范和破产后的处理制度作为主题,探索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建立、实施和运作体系,不仅是被保险人的诉求,也是完善我国保险监管制度的重要实践要求。而且其对于我国保险理论研究具有现实的、迫切的、深远的理论价值。本文所谓的保险保障基金制度,专指保险行业的一项专门制度,其涵义是:在保险企业破产时,保证保单持有人利益能得到最大程度保障,稳定和增强消费者信心;防范破产保险企业风险在同行业、甚至跨行业传递,维护保险业甚至金融业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围绕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本质,论文以新制度经济学等理论为基石,沿着制度分析的基本框架,遵循比较制度分析的基本原理,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模型分析法、归纳与演绎方法、局部分析与整体分析等方法,开展了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研究。其基本思路如下: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保险保障基金制度产生的渊源,为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研究夯实理论基础;其次,深入分析和研究国外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总结其实践经验、成功做法,做到汲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再次,构建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整体框架,并从系统和整体的高度开展全面的研究,同时,着力对保险保障基金管理模式和费率两个核心问题,进行细致与深入的分析,以增强文章结论的说服力。最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出优化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政策主张和实施内容与步骤等。本文由绪论与七章内容组成,各章的基本内容概括如下:绪论就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论文架构与主要内容,主要创新与不足等进行了概括。第一章,制度分析视角下的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基于制度分析的基本框架,主要界定和廓清了保险保障基金与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及其相关概念;挖掘了保险保障基金制度产生的理论溯源;阐明了建立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必要性与意义等,为保险保障基金制度搭建奠定了理论上的必要准备。第二章,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启示。对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我国台湾地区的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内容、功能作用、组织管理和运行等几方面进行综述,分析与提炼了这些国家与地区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建设的本质内容与基本特点,为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第叁章,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环境分析。着重就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我国保险业面临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法制环境等,审视了我国保险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保险业发展良好的形势下,仍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其次,基于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分析研究了环境变化对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建设的影响。第四章,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现实考量。分析和揭示了伴随我国保险业的恢复与发展,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制度从“隐性”到“显性”的发展历程;进而从保险保障基金的征收方式、比例,保险保障基金的功能定位,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管理与使用,以及保险保障基金制度与保险监管协调作用等方面,论述了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主体内容。第五章,我国保险保障基金费率的实证分析。首先,提出了保险保障基金风险费率确定的理论方法;其次,结合保险监管的有关指标,运用我国保险公司有关数据,在风险费率理论方法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检测了我国保险公司按风险费率计算保险保障基金的规模。进而,对逐步按保险公司风险大小计算征收保险保障基金,完善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制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第六章,我国保险保障基金的管理与运用。结合前述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建设的有关分析,并作为保险保障基金制度体系建设的内容之一,提出设立保险保障基金公司并进行基金管理与运作的建议。进一步,从理论上讨论了保险保障基金公司法人治理的有关问题,并对保险保障基金公司法人治理意义作出了现实思考,以期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公司对保险保障基金更加有效地管理。第七章,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制度配套与实施的政策建议。首先,分析了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功效,提出了完善我国现行保险保障基金制度未来的发展框架。所提出的政策建议包括:建立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评价体系;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多维监管机制;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安排与实施的政策与措施建议等叁个层面的内容。论文基于制度分析的基本框架,在系统研究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及其评价体系、多维监管机制、公司治理维系等内容中,其创新和贡献集中体现如下:第一,对保险保障基金制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制度无论时间上还是制度成熟度上属于一项新生事物,对其进行理论研究薄弱,表现在文献贫乏,实践经验积累不多,成果不多且分散零碎,尚未见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保险业发展的实践和理论探索呼唤保险保障基金的研究和成果的指导性。为此,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基石,以制度分析作为基本分析工具,对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制度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该研究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探索性,是对我国保险业救助和保险公司破产理论研究的有益尝试,其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等本身就是对保险理论的贡献。第二,对保险保障基金制度运用了比较制度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方法。恰当的方法运用于恰当的对象,可以使得分析和结论说服力和针对性增强。为此,结合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对象,运用比较制度分析法,系统地介绍、比较和总结了一些发达国家与地区的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框架、管理和运行的特点以及功能作用等内容,为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其次,基于现有监管指标和保险公司的数据所进行的有关实证研究,成为本文方法上的又一贡献,尤其对保险保障基金规模建立的按照风险费率的方法和模型,搭建了以风险费率为基础的保险保障基金规模的框架,所提供的经验佐证为实际提供了新的思路。第叁,对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建设的框架设计和政策主张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文从建立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评价体系;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多维监管机制;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安排与实施的政策与措施建议等叁个层面,提供了保险保障基金制度设计的依据;每个层面的内容和叁个层面的整体内容与观点,既是一种分析的首次尝试,也是大胆的理论上的创新,体现出一定的新颖性、前瞻性和学术性;为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保险保障基金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有价值的决策上的参考。

潘弘海[5]2015年在《A小贷公司贷款质量管理方案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深圳市小额贷款行业发展迅速,但近两年小额贷款行业不良贷款率开始攀升,贷款质量管理情况不容乐观。本文分别对A公司的贷款业务流程、贷款质量管理工作的部门分配等现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发现其在贷款质量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具体包括贷款质量的评定标准、动态监控、分类处理、流程策略和信贷文化等五个方面。通过分析得出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贷款质量评定标准相对落后、缺乏动态监控、部门设置不尽合理、合作与沟通不足、贷款质量管理的制度不明确和员工反馈机制效率偏低等。笔者针对A公司的具体情况,大胆提出了改进现行贷款质量管理的具体方案——A公司贷款质量管理方案,以期解决A公司目前贷款质量逐渐恶化的问题。通过对A公司贷款质量管理方案的方案施行的核心点、风险点分析,并对其合理性进行论证,进一步确立了方案的可行性。本文的研究初步反映了小额贷款行业的贷款质量管理情况,并为小额贷款公司提供了相关管理的策略建议,对完善小额贷款行业贷款质量管理研究体系,将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袁峰[6]2013年在《商业银行中型企业信贷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在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型企业(集团)因其具有雄厚的实力而使其在资本市场上游刃有余、能够以低廉的价格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然而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中型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问题令人堪忧。近年来,受国家政策导向的影响,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获得了较大改观,而中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却因各方政策的制约未在银行信贷市场上抢得先机。目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运行的信贷管理模式中,信贷风险的管理还存在诸多不适应中型企业融资的问题。因此,商业银行针对中型企业信贷管理体系的创新势在必行,这也是目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一大研究课题。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的需求从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从市场和企业的特性出发,深入研究中型企业信贷风险成因、特点及如何有效进行风险管理。这种深入也将促使商业银行找到在中型企业信贷市场营销和管理上的不足,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使其在中型企业信贷融资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本文通过深入研究信贷风险的基础理论和中型企业信贷风险的特征,对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信贷业务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认为做好中型企业信贷风险防范,首先要从中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特征入手,建立与中型企业信贷融资业务相适应的全过程风险控制体系,从而实现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和资产质量安全的双赢局面。

王健[7]2004年在《贷款风险分类标准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已进入了攻坚阶段,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就是不良贷款问题。不良贷款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贷款风险分类制度存在缺陷是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对我国现阶段贷款风险分类业务实践情况进行讨论,并以工行情况为例,从组织机构及管理职责、分类的方法及标准、分类流程、信息来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详细讨论了当前对贷款风险分类争论的主要问题及最新研究成果,结合调查研究情况,得出当前贷款风险分类工作主要问题在于分类认定标准存在主观成分过高、结构尽不完整、系统性差等缺陷的论断。而后运用财务管理理论、管理学等知识,提出了改进现有贷款分类标准的具体方案——构建一个贷款风险分类评价体系。以借款人现有财务数据为起点,主要运用定量方法,初步判断借款人资产负债表日贷款的级次;进而定性评价借款人影响还款能力的非财务因素,并在非财务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借款人未来财务状况进行预测,分析借款人未来还款可能性的变化,综合判断借款人整体还款可能性,修正借款人资产负债表日贷款级次结果,进一步形成借款人贷款分类结果。接下来通过对担保情况的定性评价,特殊规定的审核,最终得出贷款分类结果。在本文中,实际运用此评价体系对世联肠衣有限公司、地力股份公司贷款进行了分类,初步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通过本文研究,初步实现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目标,并对立足贷款现实情况展望未来偿还可能性进行了尝试。通过本文研究,对提高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可操作性,完善贷款风险分类标准体系,将起到一定有益作用。

隋学深, 奚冬梅[8]2013年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和保险资产风险联动监管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拓宽和保险资产总额快速增长,使得保险资产风险增加,这些新增风险需要在偿付能力指标上进一步充分体现,即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偿付能力和保险资产风险之间的联动监管机制。资产认可是建立偿付能力和保险资产风险之间联动监管的桥梁,应借鉴银行业贷款风险等级分类法,细化保险资产认可分类。同时,应提高根据偿付能力充足率对保险资产投资分类监管相关规定的可操作性,并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能力。

苏明[9]2016年在《智力资本的资本成本效应研究》文中认为资本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资本成本水平的高低因而对一个企业、甚至于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皆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从宏观角度而言,资本成本是政府进行行业调控、税收管制以及对企业进行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从微观角度而言,资本成本是企业进行投融资决策的基准。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层面,资本成本水平的合理估算都是其作用有效发挥的一个重要前提。这就需我们澄清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到底影响企业资本成本的因素是什么?资本成本作为现代财务学中的第一要义概念,其应用在目前学术界及实务领域都非常广泛。在围绕着资本成本进行的众多研究中,“究竟谁影响了企业的资本成本?”则始终是争议不断的一个话题。企业并非是单纯的物质资本的集合体,而是物质资本与智力资本相融合的一种组织形式。由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具有差异性,因而使得不同资本在同一时期的价值创造能力有所差别,并且同一资本在不同时期对企业的贡献率也不尽一致。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以知识为基础的“隐形资产”,智力资本逐渐成为企业实现盈利的主要驱动因素,也因而可以为企业投资者要求报酬率的实现提供更有力的保障,智力资本的开发与应用也因而可以为企业提供更“便宜”的资金,从而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而目前关于资本成本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文献中,智力资本鲜有涉及,本文研究将试图揭开“智力资本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资本成本”的黑箱。本文首先通过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分析从理论上初步勾勒了一个智力资本对资本成本影响的总效应,直接效应还是中介效应以及调节效应的研究框架。进一步,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目前智力资本与资本成本水平进行了估算与分析,并从年度、行业、地区叁个方面将智力资本与资本成本的现状进行了对比,发现存在一些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年份、行业和地区伴随有较低的资本成本的现象,初步表明了智力资本与资本成本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逻辑关系。为进一步证实智力资本之于资本成本的影响效应,本文接下来根据2007-2013年我国上市公司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过程中,从智力资本总水平、人力资本增值效率、结构资本增值效率、物质资本增值效率四个维度进行了分析。实证研究主要分为叁个方而:(1)智力资本之于资本成本的总效应研究。(2)中介效应检验。研究中,揭示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在智力资本对资本成本影响过程中发挥的传导机制,智力资本对资本成本既具有直接影响,亦有间接影响。(3)调节效应研究。研究中,以企业生命周期为调节变量,对智力资本在不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对资本成本效应发挥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智力资本水平越高,资本成本越低,但不同类型的智力资本对资本成本的影响存在差异:智力资本增值效率对资本成本的影响要大于物质资本增值效率对资本成本的影响,且二者对股权资本成本的作用要大干对债务资本成本的作用;人力资本增值效率能显着降低企业的股权、债务及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但结构资本增值效率仅能显着降低企业的股权资本成本;智力资本中,人力资本增值效率是影响企业资本成本的核心因素。(2)智力资本及其内部人力资本增值效率、物质资本增值效率的提高均有助于显着提升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从而降低其资本成本水平,但结构资本增值效率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成反向关系,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是结构资本增值效率影响企业资本成本的有效中介变量。(3)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智力资本与资本成本的关系存在显着差异:成长期和成熟期较强,在衰退期最弱;成长期,股东对企业的人力资本更为关注,而债权人更多考虑了企业的物质资本水平对其投资的影响;成熟期,更多类型的智力资本对资本成本的显着作用得到了体现。最后,结合本文的有关研究结论,从叁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1)企业方面。企业进行智力资本的开发与管理时,应注意:以智力资本特别是人力资本增值效率为核心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促进各种资本的有比例、协调发展;加强行业管控,实现智力资本的行业差异化管理;智力资本增值效率与投资规模并重;促进区域智力资本能力的协调发展;要结合其生命周期特点对智力资本有针对性地开发和管理。(2)监管部门方面。相关监管部门在进行对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监控时,应注意根据企业智力资本的类型对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进行区别管理,特别是在企业的结构资本比较突出时,应加大监控的力度。(3)政府方面。相关政府部门要建全相关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提高债权人对智力资本的重视程度。

杨珍[10]2013年在《J县农村信用社农户联保贷款的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一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行民主管理,经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其主要功能是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农村信用社拥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且,对农村信用社债务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其财产、合法权益及依法开展的业务活动都为国家法律所保护。其主要任务是筹集农村闲散资金,为“叁农”即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另外,依照国家法律和金融政策规定,组织和调节农村基金,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综合发展,支持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社员家庭经济。贷款利息收入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收入来源。农村信用社是银行类金融机构,需要利用先进、科学的贷款管理办法,加强贷款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贷款的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核心任务。不良贷款的产生主要是内部和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村信用社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深刻认识贷款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有效规避风险并使风险与收益优化。农户联保贷款模式在防范信用风险、降低审计成本、避免逆向选择、提高还款率和稳定农村金融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管理与国内外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在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办法等方面还存在差距。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农村信用社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的贷款模式,不断的完善贷款管理。J县农村信用社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促进J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首要任务,牢固树立争创一流金融机构的奋斗目标,坚持稳健经营、稳步发展的经营理念,努力将J农村信用社打造成面向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以服务“叁农”、社区居民、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为主,产权明晰、管理规范、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地方银行,为新农村建设和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贷款风险等级分类法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 郑宁. 武汉大学. 2004

[2]. 我国贷款五级分类方法应用研究[D]. 冀果. 山东大学. 2008

[3]. 基于AHP-FCE模型的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方法[D]. 楼来来. 浙江工业大学. 2013

[4]. 中国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研究[D]. 江先学. 西南财经大学. 2009

[5]. A小贷公司贷款质量管理方案研究[D]. 潘弘海. 广东财经大学. 2015

[6]. 商业银行中型企业信贷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D]. 袁峰. 云南大学. 2013

[7]. 贷款风险分类标准研究[D]. 王健. 天津大学. 2004

[8].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和保险资产风险联动监管机制研究[J]. 隋学深, 奚冬梅. 上海金融. 2013

[9]. 智力资本的资本成本效应研究[D]. 苏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

[10]. J县农村信用社农户联保贷款的风险管理研究[D]. 杨珍. 山东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贷款风险等级分类法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