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百年中国从救亡图存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

“五四”百年中国从救亡图存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

“五四”百年中国从救亡图存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王 丽 君

(1.中国政法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88;2.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24)

摘 要: 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时刻抗争的高潮,拉开了破旧立新的序幕,开启了救亡图存的道路选择,并以其伟大的精神和实践力量绵延百年,对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五四运动留下了丰富的对外交往经验,积淀成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与精神,至今仍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从国际关系角度对五四运动展开研究具有较大价值:一方面可以更全面地梳理五四运动爆发的国际因素与国际影响,揭示其在中国对外关系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可以明晰五四运动的外交遗产,总结百年来中国参与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从五四运动爆发到新时代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在国际关系中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正是继承五四遗产并不断在实践基础上创新发展的结果。

关键词: 五四运动;救亡图存;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外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 中西方对五四运动展开了持续而丰富的研究,就五四运动的范畴与内容而言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派观点。以美籍学者周策纵等为代表的研究者持广义观点,认为五四运动“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以及新式知识分子的种种社会和政治活动”,时间上自1915年至1923年,内容上包括“五四事件”和新文化运动。持狭义观点的研究者认为,五四运动“仅仅指北京5月4日的游行和五四事件后发生的有关的全国范围的事件,最终以1919 年6月18日中国拒绝签署凡尔赛和约结束”。不能泛化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合而一谈,并进一步指出五四运动“围绕着帝国主义的问题而展开的,并不与‘新文化’有关。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历史的,而不是逻辑的”。 一百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商讨战后事宜。会议上,日本要求继承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美英法等国为达成各自目的无视中国作为战胜国的权益,通过《凡尔赛条约》第156、157、158条款支持日本的要求。段祺瑞政府拟同意该条款,决定在合约上签字。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激起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1919年5月4日,北京各学府三千余青年学生在天安门集合,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巴黎和约签字”“废除二十一条、还我山东、争回青岛”等为口号展开爱国抗议游行。随后,北京学生爆发总罢课,上海工人带头罢工,商人罢市,五四运动迅速蔓延至全中国。五四运动中,爱国青年和人民群众奋起抗争,迫使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派官僚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职务,派驻巴黎和会的代表团受到极大鼓舞,最终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实现了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2) 钟轩理:《五四精神与中国道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人民日报》2019年5月20日第1版,2019年5月20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9-05/20/nw.D110000renmrb_20190520_6-01.htm,2019年7月10日。

一、溯源:五四运动蓬勃发展的国际影响因素

一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三个显著变化。首先,美国“孤立主义”势微,开始更多介入国际事务,谋求世界霸主地位的企图日渐明显。其次,日本在亚洲崛起。再次,俄国十月革命后诞生苏维埃政权,引起诸列强的敌视和恐慌。中国北洋政府虽然亲日派政治力量占据上风,但仍希冀以一战战胜国地位,收回沦丧于列强手中的部分权力。各方政治势力对威尔逊主义抱有幻想,企图借美国对世界霸权的追求,以及美国与日本在亚洲利益的矛盾来削弱日本在中国的特权。然而,巴黎和会成为列强重新平衡利益的一场交易,名义上的战胜国中国实际上成为了利益交易的“牺牲品”。五四运动由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引爆,同时受到诸多国际因素的影响。

1.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

依据修正净雨成果,采用推理公式方法重新进行设计洪峰流量计算,并与崇礼水文站流量推求成果进行比较,成果如表7。

一战结束后,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和平原则”(3) “十四点和平原则”,又称“十四点计划”,是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为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出的纲领。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国会发表演说时提出“十四点和平原则”并分致各国,主要内容包括:公开订立和平条约,无秘密外交;无论战时与和平时期,公海航行绝对自由;取消国家间的经济障碍并建立贸易平等条约;充分互相保证,各国军备必须减少至保证本国内部安全的最低水平;调整对殖民地的要求,平等对待殖民地人民;德国撤出俄国,调整俄国问题;德军撤出比利时,恢复比利时之独立性;德军撤出法国,阿尔萨斯-洛林也还法国;根据民族性原则,重新调整意大利边界;奥匈各族自治,允许独立;同盟国撤出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黑山;奥斯曼帝国的民族自决;恢复波兰之独立性;成立国际联盟以维持世界和平。 ,使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对会议公正处理东方问题抱有极大期待。北洋政府外交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当要求。

日本借助第一次世界大战逐步蚕食中国主权,妄图侵占山东并通过《巴黎和约》合法化,达到“独霸中国”的目的。1915年日本对德宣战后,占领青岛,1916年强迫中国签署“二十一条”,借机大肆攫取中国资源进行经济扩张和渗透。1917年,日本先与英国秘密交易,请求英国支持其在中国山东的诉求,英国外交大臣格雷正式复函“对于在和会之际日本提出对德国在山东省的诸权利和德属赤道以北诸岛屿的要求时希望得到支持的保证,英国政府在此表示欣然应诺之意”。同年,日本与美国以换文方式发表了“兰辛-石井”协定,在中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前提下美国默许日本谋求在山东的特权。巴黎和会前,日本政府全权代表牧野伸显声称“日本今后愿致力于排除威压权谋手段,以走上正道扶助弱国为主义”,却通过各种手段达成了“全部接收德国在山东的各种权益,并占领原德国占领的赤道以北以南的南洋群岛”的真实目的。(4) 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447页。 巴黎和会上,英法美等国秘密商定将德国在山东强占的权益转交给日本而且不容讨论,完全无视中国提出的合理要求。

根据学生在校内的学习情况,结合表1中“馆校合作”科学活动方案的内容,在学生已有课堂信息概念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分三次来到上海自然博物馆开展体验活动。具体策略如下: 基于教材的前概念(活动前)→自博馆观察并完成学习单→模拟体验活动→自然观察笔记→撰写相关科普报告(活动后)。

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顾维钧曾回忆道:“以前我们也曾想过最终方案可能不会太好,但却不曾料到结果竟是如此之惨。”通过巴黎和会争回山东主权的幻想破灭,国人彻底认识到“公理难伸,强权未已”,列强在巴黎和会的行径使爱国学生、知识分子、各界民众走到一起,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救亡图存爱国运动一触即发。

2.十月革命带来思想理论与发展道路的启示

1917年,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完成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史称“十月革命”。毛泽东明确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应用灯诱、性诱,实施稻鸭共生,可有效减轻水稻中前期病虫的发生与危害,降低农药使用量。在秧苗活棵后,将脱瘟鸭全天放入稻田,鸭喜食昆虫类和水生小动物,能基本消灭稻田里60 cm以下的多种害虫,特别是对稻叶蝉、稻飞虱、稻蝽象、稻象甲、锥实螺等有害生物防治效果明显。鸭在稻田还能吃掉稻株基部部分枯黄老叶以及菌核菌丝,改善稻田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有效控制病害发生。同时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果;鸭的粪便还可作为天然有机肥料,利于大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降低生产成本。

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刺激了五四运动的爆发。首先,在思想理论层面,十月革命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使中国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更加注意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思想层面为五四运动及此后的革命实践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中国知识分子对十月革命给予了高度评价,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推动力。李大钊认为,“一七八九年的法国革命,是十九世纪中各国革命的先声。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其次,在革命实践层面,无产阶级专政从理论变成鲜活生动的实践,展示出巨大的力量。十月革命引发了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浪潮。五四运动是这一浪潮的组成部分,毛泽东在1919年8月《湘江评论》上指出,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更有中华长城渤海之间,发生了‘五四运动’”(5) 胡之信,等:《中国革命中的国际关系(1919-1949)》,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再次,在道路选择层面,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起第一个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新的道路。吴玉章在回忆五四运动时说:“革命有希望,中国不会亡,要改变过去革命的办法。……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3.朝鲜“三一运动”使中国人民意识到抗争迫在眉睫

2.2.3 教练员对运动员文化学习的监管情况 教练员与文化课老师就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进行沟通、交流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左右运动员的学习态度。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教练员勤于与文化课老师进行沟通,这对于运动员的学习将会起到良好的监管和督促作用。只有个别教练员表示与文化课老师交流情况“一般”。显然,这不利于帮助运动员端正学习态度。这可能是由于教练员自身训练和比赛的压力较大,缺少时间,交通不便等,从而与文化课教师疏于沟通和配合。

受距离和信息传播渠道的限制,20世纪初进入中国人民视野的武装斗争、学生运动、政治罢工等反帝反封建活动细节较少,人们缺乏对行动组织与行动方式的了解。朝鲜“三一运动”在模式上给予中国极大的启发,两者在以下方面高度相似:第一,由学生运动为起点继而席卷全国。“三一运动”中汉城学生罢课游行点燃整场运动,调动群众情绪,游行示威由汉城向其他城市扩散,逐渐扩大为全民族的反日起义;第二,提出明确的斗争口号,形成强大的运动舆论。“三一运动”提出“不独立毋宁死”的口号,凝聚民众意志展开民族独立斗争;第三,运动中采取暴力手段,严惩卖国者。朝鲜民众以火烧石攻击卖国贼李完用、宋秉峻等住宅,与中国学生火烧赵家楼的行动如出一辙。五四运动亲历者罗家伦1931年在谈及五四运动的促发条件时说:“1919年3月至4月间,朝鲜发生的徒手反日斗争,也给学生以鼓舞。”(6) 胡之信,等:《中国革命中的国际关系(1919-1949)》,第19页。

4.美国在客观上助推了五四运动的发展

中国的革命与发展始终处于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五四运动的爆发、目标、成果、影响都具有国际性。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各种矛盾在中国空前激化的产物,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主动影响外交决策,应对国际关系的起步。五四运动带有鲜明的政治主张和国际关系诉求,通过以青年学生为先锋队的全民族抗争,首次成功扭转了政府的外交决策,对一战后的势力划分及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显著影响。

首先,美国国内反对威尔逊巴黎和会外交政策的力量始终存在,基于孤立主义传统和国内政党斗争,反对派的影响成为美国国会最后拒绝批准《巴黎合约》的重要因素。顾维钧在回忆录中提到,“虽然拒签之后,中国在国际间暂处困难,但是美国国内对合约的反对已经产生了一种新的形势,这种形势的发展,必然在煽动问题上对中国的奋斗目标有利”(7) 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04-213页。 。其次,美日在东亚的利益角逐态势凸显,时任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认为,日本占领山东不仅妨碍美国在华经济利益的发展,而且使美国不可避免地丧失140年来的工作成果。五四运动的直接和主要矛头对准日本及其代理人皖系军阀,对美国削弱日本在华特殊地位有可利用价值。因此在镇压反抗运动与扩大美国在华利益的权衡下,除非直接危害到美国利益,美国对五四运动总体上未加阻挠。应当指出的是,这种正面意义并非美国主观意愿,仅是维护自身利益过程中附带的、客观的影响,这也给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斗争中以启示,即充分利用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冲突矛盾来达成自身目标。

1919年3月1日,朝鲜33名“民族代表”和青年学生以朝鲜高宗李熙的葬礼为契机在京城(今韩国首尔)塔洞公园宣读《己未独立宣言》,要求独立。日本殖民当局企图镇压此次活动,促使“三一运动”由和平示威转化为人民起义,并蔓延至整个朝鲜半岛。日本殖民当局严酷镇压朝鲜“三一运动”,朝鲜民族的悲惨遭遇使中国民众惊醒,进一步认清日本的狼子野心,反抗斗争迫在眉睫。

巴黎和会上威尔逊违背会前承诺,最终妥协将德国在中国山东“权益”归属日本。在美国国内斗争与国际利益争夺双重因素的影响下,美国对五四运动的蓬勃发展起到了客观上的助推作用。

二、凝练:五四运动的国际交往遗产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8) 《让五四精神烛照复兴征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2019年4月20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4/20/c-1124393835.htm,2019年7月10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五四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9) 《勇担民族复兴大任——写在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之际》, 2019年4月24日,http://news.sina.com.cn/c/2019-04-24/doc-ihvhiewr7889903.shtml,2019年7月10日。 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第一次直面国际问题、参与国际问题的斗争,它积极抗争列强压迫,反抗不公平的国际政治秩序。五四精神深深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凝练出中国对外交往所秉承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为中国对外交往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1.激发中华民族全面觉醒,坚定追求民族独立自主决心

中华文明曾是人类历史上璀璨的明珠,近代以来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与西方列强诸国交往,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泥沼里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探索。“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1919年5月2日《晨报》《国民公报》刊发时任外交委员会事务长林长民的撰文。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让中国有识之士清醒地认识到民族危在旦夕,为民族觉醒奔走呼号。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才逐渐开始主动面对国际形势,利用各国的矛盾与合作,为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服务。

此后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过重大挫折。正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基础上,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得以实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向前。

五四运动激发了民族独立意识,更以实际行动彰显中华民族追求独立自主的决心。在革命思想层面,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找到一剂“良方”。在革命力量层面,五四运动中各阶层普遍联合一致抗争,斗争不再局限于觉醒的先进分子,普通民众经受了运动和斗争的洗礼,成为革命最广泛的力量。在革命组织层面,运动中迅速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成为革命中坚力量,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革命组织在五四运动中得到孕育,为民族独立革命领导力量的诞生提供了孵化的土壤。

当前,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全球合作,为中外企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依托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的业务布局、全球领先的创新技术以及丰富的海外项目管理经验,ABB全面融入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与400余家中国企业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紧密合作。仅在2017年,ABB就为280个“一带一路”相关项目提供了咨询、设计、工程、制造和服务,帮助降低项目成本和工程风险,在全球市场实现合作共赢。

1.不忘初心,以民族复兴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通过万能试验机(GP-TS2000)测试焊后铝合金对焊样品的拉伸强度,拉伸试样为Φ15 mm×40 mm棒材对焊件.焊后试样经切割、镶嵌、抛光,并用化学腐蚀液腐蚀后,制备成所需金相试样.腐蚀液配方为:V(HF)∶V(HCl)∶V(HNO3)∶V(H2O3)=2∶3∶5∶10.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焊接接头的金相组织.

2.坚持马克思主义道路,形成“经典理论结合具体实践”理念

538 Functional training of core muscles preventing low back pain and improving core muscle function of recruits: an observational study

20世纪初,各种西方思想观念涌入中国。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具有共产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开始有组织地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成立了一批以“马客士主义研究会”“新民学会”为代表的先进组织。1918年创办的《每周评论》刊发了《共产党宣言》部分译稿,《新青年》逐渐转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五四运动后到大革命开始前的四五年,是马克思主义得到自由广泛传播的一段黄金时期。”(10) “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课题组:《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97页。 通过对比各种思潮和政治主张,马克思主义信仰被越来越多的进步人士接受,成为革命斗争的旗帜,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在运动中逐渐清晰起来。“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最重要的历史作用,在于它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1) 沙健孙:《中国共产党通史》(第1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39页。

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践行,带有与中国具体国情与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基因。在传播主体方面,由最初的知识分子阶层逐步向工人阶级、广大农众扩展,推动学生运动向罢工、罢商斗争转变,同时在斗争实践中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内容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的译介始终饱含着对民族救亡、对中国发展的关切,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这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坚实基础。

4.2 容量超负荷导致的心室重构和功能异常的进展分期 有研究[28]采用啮齿类动物主动脉腔静脉瘘模型诱导容量超负荷模型发现,其心室重构和心功能异常的进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急性压力期(12 h~7 d),代偿性重构期(3~10周)及失代偿性心力衰竭(>15周)。

3.内化国际主义精神,铸就中华民族的世界担当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步伐,无数迷惘中的有志之士寄希望于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们曾翻译介绍英国启蒙思想,寄希望于君主立宪制度,曾效法沙皇俄国彼得大帝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主张戊戌变法,也曾学习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运动掀起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俄国十月革命直接刺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至此中国向西方寻求救亡图存之法取得了初步成效。《青年杂志》的发刊词写到,“今后时会,一举一措,皆有世界关系。我国青年,虽处蛰伏研求之时,然不可不放眼以观世界”(12) 《五四时期期刊介绍》(下册,第一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第382页。 。中华民族的进步分子视野开阔,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思考不再囿于国界之内的一方天地和前人书写的古籍。他们勇于突破思想上的“闭关锁国”,将视野拓展至全球,择有用之法而图之,将中华民族的命运与世界紧密相连。

蔡元培说:“以一国比之于世界,则亦为较小之团体,故为国家计,亦当以有利于国而又有利于世界,或无害于世界为标准。而所谓国民者,亦同时为全世界人类之一分子。苟倡绝对的国家主义,而置人道主义于不顾,则虽以德意志之强终不免于失败,况其他乎。”(13) 《五四时期期刊介绍》(下册,第一集),第393页。 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先进分子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中的国际主义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之日就具备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世界关怀的初心来源。“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14) 《王毅谈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总目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年10月19日, https://www.fmprc.gov.cn /web/zyxw/t1503111.shtml,2019年8月15日。 五四运动展现出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既善于从人类发展中汲取营养,做先进思想理论的学习者,也具有世界关怀与担当,为中国积极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继承与发展:“五四”百年中国外交实践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四运动是十月革命后世界革命潮流的一部分,对中国的道路选择产生了巨大影响,此后中国逐步以全新姿态参与到国际关系事务中。五四运动的国际交往遗产始终发挥着积极作用,并推动中国对外交往实践不断创新。百年来,中国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国际角色实现了巨大转变,国际地位持续提升。中国经验获得肯定,中国模式得到关注,中国方案备受期待。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此后,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国内重大场合多次深入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倡议(15) 涉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重大场合与事件: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巴西国会的演讲;2015年,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2015年9月,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重要讲话;2017年2月,联合国会议一致通过了《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2017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8年3月,“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入宪法修正案;2018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2018年10月,习近平主席致第八届北京香山论坛贺信;2018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讲话等。 ,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16)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人民日报》2019年8月14日第6版,2019年8月14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9-08/14/nw.D110000renmrb_20190814_1-06.htm,2019年8月17日。 。

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在危亡时刻迸发出的爱国高潮。五四运动倡导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爱国突出表现在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既是民族危亡时刻的救亡之法,也是民族发展和复兴的强大动力。中华民族聚合全民族之力谋求独立、追求平等,曾经深重的苦难使我们更加珍视平等、反对恃强凌弱,同情和支持被压迫民族追求独立自主的斗争,成为国际社会和平发展的倡导者、维护者和践行者。

“五四”百年来,民族独立自主与和平发展始终是中华民族不懈的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国际交往遵循的基本原则,贯穿着中国外交的各个阶段,其内涵与实践得到不断的丰富。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人民在谋求自身独立自主的同时,同情、支持世界受压迫民族奋起反抗,维护民族独立与主权完整;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阶段,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完整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更开放的态度参与国际事务,深刻总结出“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准则,为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建设争取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理解幼儿的思维和需要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家长和教师应当在对幼儿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来分析幼儿的行为,以此确定幼儿活动的价值。充分利用儿童对一切事物无边的好奇的这一特点,在保护好儿童好奇心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他们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发展。

十八大以来,国际关系格局出现新变化,各国实力对比发生巨大变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中国外交基于民族复兴主题,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理念。习近平主席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表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不会危及世界和平与稳定,反而将在三个层面上发挥积极作用。首先,作为国土面积与人口数量巨大的国家,中国致力于建设与发展,将成为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一大支撑力量;其次,中国在“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语境下追求民族复兴,与霸权主义的世界大国有着本质区别,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是新崛起国和既成大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再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提出,充分表明中华民族崇高的人类责任感与使命感,始终将自身发展置于全人类不断进步的进程中。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28日, 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2019年7月10日。 新时代中国外交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总目标,既是对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苦难遭遇的反思总结,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2.守正融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进理论创新

五四运动深受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将五四时期的“经典理论结合具体实践”理念运用到革命实践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展开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虽然有过曲折,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信念,不惟书本教条、不惟他国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为人类发展的共产主义道路持续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践开拓。

中国共产党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汲取养分,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耕耘,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为国际格局中社会主义力量的存续、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五四运动后第一个三十年,中国共产党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这一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国际共产主义阵营的力量,极大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第二个三十年,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吸取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课题,创造性地推行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第三个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内、国际形势发生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人再次深刻思考中华民族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课题,构建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形成世界瞩目的中国模式。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应对全球化进程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理论成果。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核为思想渊源,受益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真正共同体”等论断。马克思在论著中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9页。 ,同时,将人类社会发展史划分为“自然共同体”“抽象的或虚幻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三个由低级到高级的阶段。相比原始社会以人的相互依赖为特征的“自然共同体”、阶级社会以物的相互依赖为特征的“抽象的或虚幻的共同体”,人类发展以实现自由人联合体为本质内容的“真正的共同体”为愿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坚持对话协商、坚持共建共享、坚持合作共赢、坚持交流互鉴、坚持绿色低碳的条件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理论在当前时代的发展,更是针对物质与技术手段极大发展、人类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的现实,对经典理论的丰富和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中国发展成就与经验为借鉴,着眼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对“世界怎么了, 我们怎么办”进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解答。从这个意义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实现人类发展愿景提供了指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软件开发环境搭建过程中,数据库一般选择MySQL、SQL server或Oracle。进行数据库设计时,学生必须考虑数据库的安全性、完整性、可靠性等环节,并进行优化方案的讨论。说明如何进一步优化数据库表结构,在此方案中如何体现,最后完成的工作能达到什么样的性能和水平。计算机语言一般选择Java或.NET系列语言。程序设计中的行业业务逻辑的实现、模块功能边界的划分、设计的类图与功能模块的契合程度、单元测试与集成测试的用例设计,都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标志和关键指标点。选择支持手机APP开发的Android系统、ISO系统的方向的也非常普遍。

3.勇于担当,以中国智慧贡献人类发展方案

吴兴区是湖州市的建筑石料开发利用基地。历史上不合理的矿山开采造成了吴兴区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不相符合。为解决这一问题,吴兴区以实施“百矿示范、千矿整治”活动、“四边三化”行动、“矿山复绿”行动为契机,2003年起采取规划引导、分步实施,因矿制宜、分类治理,工程示范、典型引路等措施,持续深入开展矿山生态治理,消除安全隐患,改善矿区周边生态环境,有效利用矿地。截至2017年底,累计治理废弃矿山(关闭矿山)30余个,产出土地约3000余亩(其中复垦成耕地约2000余亩,已作建设用地利用约1000亩),为吴兴区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卷入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五四前后才开始在真正意义上主动放眼看世界。此后,中华民族始终将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把自身命运与世界各国人民命运紧密相连,对人类发展产生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五四以来,从向西方寻求救亡图存良方的学习者,到潜心发展探索中国特色的创新者,再到人类福祉与共同命运的呼吁者,中华民族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始终以自身智慧探索创新,本着国际主义精神与对人类进步发展的担当,与世界人民分享革命与建设经验,共享和平与发展成果。

革命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展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道路、新气象,为其他被压迫民族追求独立解放的运动提供了借鉴。发展建设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开启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寻求不同于欧美现代化发展模式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新的启示。

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确定“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外交总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提出,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及“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在外交实践领域的创新探索。其中蕴含的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表明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对人类文明走向的判断,体现了直面当前国际格局大变革与全球治理挑战的担当,实现了中国从国际社会参与者到全球发展引领者的角色转变。中国不仅有创新人类发展理念的自觉与自信,更有倡导和推动这一方案的决心与智慧。基于中国对外交往的经验,中国就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体系化的路径,要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19) 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5年9月29日第2版。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应当为人类社会发展承担的历史职责,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应当推进的历史使命”(20) 《王毅谈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总目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10月20日,http://world.people.com.cn/GB/n1/2017/1020/c1002-29599107.html,2019年8月17日。 。

中华民族运用民族智慧以实践为基础,凝练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方案,惠及被压迫民族、广大发展中国家乃至全人类,在层次和格局上不断提升。习近平主席指出,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遥感监测是土地执法监察监管部门根据遥感影像,开展土地变更调查与监测工作。用航天遥感资料和已有的数据资料,在RS和GIS等技术手段的支撑下,快速、准确掌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情况,开展日常执法与日常变更调查相结合。保持土地调查数据的现势性,推动国土资源管理方式改革,建立信息化、科技化的国土资源监管新模式,保障土地资源执法巡查系统基础数据的科学、全面与准确。旨在通过确定监测时点,及时发现违法用地,提高查处整改到位率,增强政府依法用地管理意识。

百年来,五四运动的国际交往遗产一直在中国外交实践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并随着国际形势与全球化进程而不断引申出更加丰富的内涵,指引着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探索实践,在中华民族追求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闪耀着光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提出,是“五四”百年以来中华民族始终胸怀对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历史使命,秉承民族独立自主初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国际交往中不懈探索的必然结果。回首历史,它与五四以来中华民族的对外交往实践一脉相承,是百年外交探索构筑而起的新高峰;展望未来,它体现了对人类文明和世界发展方向的中国判断。从救亡图存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外交实践在五四外交遗产的滋养中不断传承与创新。

From National Salvation to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n the Past Century since May 4th

WANG Lijun

(1.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Beijing 100088 2.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Cultural Development,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 100024)

Abstract :The May 4th movement is a great and thorough patriotic revolutionary movement against imperialism and feudalism led by advanced young intellectuals and participated by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 It is the climax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o fight in that life-and-death survival time which marks the beginning of breaking the old rules and carrying out the national salvation. The movement exerts great impact on the following hundred years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viv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May 4th Movement has left a wealth of experience in foreign exchanges, accumulating into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spirit of China’s diplomacy, which still plays a positive role up to now.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value to study the May 4th mov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n the one hand, it can sort out the international factors 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the outbreak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more comprehensively and reveal its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course of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it can clarify the diplomatic heritage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and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past century.From the outbreak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to the advocacy of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n the new era,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role and status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past hundred years, which is the outcome of inheriting the May 4th heritage and constantly innovating and developing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Key words :the May 4th Movement, national salvation, community of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foreign relations

收稿日期: 2019-09-02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础理论研究”(18VSJ002);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创新项目“西方国家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研究”(19ZFG81001)

作者简介: 王丽君,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科研部主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

DOI: 10.19411/j.cnki.1007-7030.2019.06.005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030(2019)06 -0044-09

(责任编辑 陈 曦)

标签:;  ;  ;  ;  ;  ;  

“五四”百年中国从救亡图存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