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公有制经济与公共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_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关于非公有制经济与公共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_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有制论文,非公有制经济论文,和谐发展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的理论依据

1.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实践看,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顺利度过这一时期,社会就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否则就可能停滞或倒退。为应对这一重要的发展时期我们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无疑是在“关键时刻作出的关键决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众所周知,党的十五大报告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确定下来,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不再是“两个板块、两大阵营”的关系,更不是老死不相往来、水火不相容的关系,而是一种共生共荣、相辅相成的“多元和谐共生”关系。所以很难设想各种经济成分之间、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之间,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割裂的,或者水火不容的状态,那么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将如何实现,因此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

2.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是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非公有制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孕育、萌生、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相伴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先行者,是我国经济能够保持不断增长和不断发展的活力源。我国当初确定要走市场经济之路的动因之一就是要搞活经济,使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充满活力”的内涵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1]。国务院最新颁布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36条”,就是要激发中国民间创业、创富、创造的活力,进一步消减计划经济体制的印痕,更彻底地打破过去单一公有制一统天下带来的那种死气沉沉、僵化、保守的局面。尽管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其实质是要牢固确立企业之间不论所有制性质和规模大小进行平等竞争的制度,牢固确立包括企业、个人和政府在内的各类市场参与者严格受法律约束的法治环境。在这个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都将是平等竞争等基本规则的直接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2] 可以说没有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就没有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依托。党的十六大指出,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使它们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一指导思想说明,传统观念中的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对立论、只有公有制经济才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是错误的、片面的。从浙江等地发展的实际情况看,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不仅是可以、而且是能够和谐发展的,如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实践证明凡是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的地方,社会各方面积极性高、生产力发展快,共同富裕实现的速度也随之加快;反之就慢。因此,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具有一致性,都是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目标的,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依托。

二、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需关注的问题

1.企业践履的社会责任不一样。由于很多地方政府官员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利害了解甚少,或者根本没了解,更谈不上清醒的认识,他们片面注重企业的利润和税收,并以此作为衡量当地经济发展和政绩的标准,对企业守法行为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没有明确要求或监管力度不够,加上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原因,使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多寡明显不同,公有制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相对较多,而非公有制企业则存在着不能提供有效的劳动安全和劳动保障、虐待员工,污染环境,破坏性开采、浪费资源等无视其社会责任的情况。同时在特定社会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非公有制企业群体多占有了社会资源,必然意味着公有制企业群体占有的减少。非公有制企业对森林矿产自然资源的私挖滥采乱伐,加剧了近年来资源能源供应的紧张局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非常突出,所以,平衡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已是当务之急。

2.企业实施的竞争行为不正当。市场经济是以利益为基本导向的经济。非公有制企业是天生的趋利主体,群体的趋利行为必然形成竞争。马克思、恩格斯都明确指出过,市场竞争具有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竞争可以把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进取精神、冒险精神、牺牲精神充分调动起来;另一方面,它又可能把人们心中最自私、最卑鄙、最龌龊、最肮脏、最残忍的东西呼唤出来,使社会充斥着“潘多拉行为”:对利润贪得无厌、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坑蒙拐骗消费者,经营中尔虞我诈、欺行霸市、缺乏诚信、逃废债务、逃税漏税,甚至商业贿赂、官商勾结,存在着违反税法、劳动法、知识产权法、商标法等现象。这些违法乱纪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尽管不是主流,但却不能忽视其负面影响的严重性。[3]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正常的经济秩序和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间公平竞争的环境荡然无存,像充斥市场的假茅台、假中华等假冒公有制企业名优产品的情况,已使公有制企业苦不堪言,企业经济利益和企业信誉损伤很大。因此,反不正当竞争仍需进一步加强。

3.企业构筑的文化内涵不同向。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以及各类严重犯罪活动等也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了严重影响。在这种氛围下,非公有制经济的自身缺陷得到了充分暴露,“利己”、“自利”的经济人动机,“家长制”、“一言堂”的不良作风,投机取巧、偷税漏税的反常态行为等;这些与公有制企业倡导的质量第一、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公平竞争、民主管理、人本管理、集体主义、可持续发展等价值观念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上的不一致性,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框架内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最大限度地抑制其文化上的消极因素。[4]

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的思考

1.正确理解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的深刻内涵。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使它们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一指示精神为我们准确理解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的和谐发展关系提供了明确思路。首先,两者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都是不能缺少的。可以说,离开了公有制经济,就离开了社会主义,否定了非公有制经济,也就不是市场经济。因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全社会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条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保障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起控制作用,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以及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推动经济快速增长、扩大社会就业、活跃城乡市场、丰富消费需求、增加财政收入等,发挥着愈益明显的作用。其次,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它们之间不是你死我活、谁战胜谁的关系,而是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竞争而又合作的关系,公有制经济进入非公有制企业不愿或难以进入的领域,在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也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和发展基础。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则有利于推动公有制企业改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竞争力,因此它们是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关系。[5] 其三,两者是可以结合和融合的,它们的结合有益于社会。各类资本主体为了获取更大利润和竞争优势而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特征和普遍现象。因此,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通过收购、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实现结合或融合,形成股份制经济或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是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形式的有益探索,不仅有利于它们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实现。

2.积极探索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的有效形式。从目前情况看,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的有效形式是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所有制并立、重组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所有制形式。比较规范的有:以劳动为基础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如合作制);以财产为基础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如股份制);还有以劳动和财产为基础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如股份合作制)。有人估计,目前,以股份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占整个经济比重的30%左右。“十一五”时期混合所有制经济可能达到50%~60%,甚至更高。[6] 混合经济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混合所有制经济兼容并蓄各种产权优势,可使各种所有制经济更加与市场经济相互依存,促进各类资本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市场的发育和成长,有利于现代市场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尽快形成。如今翻看浙江各种统计报表,已很难寻觅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企业,多种经济成分通过股份制、公司制等现代企业制度互为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型“混合经济”正方兴未艾。浙江国有企业不仅没有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相互对立、此消彼长,而且呈现出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弹协奏曲,使浙江财政收入连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快速增长,也进一步放大了公有制经济的调控能力。[7] 随着时间的推移,把整个国民经济严格区分为纯粹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性质将会越来越难,也越来越没有必要。通过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来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的和谐发展,已得到理论的认可和实践的验证,值得在全国推广。

3.着力构建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的和谐机制。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充分的竞争不断地激发着经济主体的活力,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出现了竞争无序和失范等不和谐现象。这就告诉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着力构建一个规范经济主体责任、协调多方利益、均衡各方发展的和谐机制。竞争机制为市场主体提供利益动力,和谐机制则为市场活动提供协调的力量和环境以及利益均衡的引导手段和控制杠杆。只有这两种机制相互支撑、相互制约,才能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构建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的和谐机制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在经济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分散竞争格局下,必然需要一系列法律界定各自的产权,明确各自的活动规范,使经济活动在“利己不损人”的规则框架下展开,引导经济主体以合理合法的手段追求自己的利益目标,解决遇到的利益矛盾,使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都朝着“帕累托最优”的目标和谐发展。其次,构建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的和谐机制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不能再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而要通过经济、法律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企业在不断改进技术的同时增加就业机会;引导企业节约能源,降低原材料的消耗,推动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当好经济运行的调节者和裁判员,解决好市场公平问题和其他矛盾。最后,构建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的和谐机制必须加强文化建设与道德培育。这是构建和谐机制的人文基础。和谐必须建立在一个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包容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它尊重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但要求人们具有正直与诚信的品格、相互理解与兼容并蓄的度量。这就需要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培育人们的道德和情操,为和谐机制的生成提供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8]

4.尽快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的掌控能力。首先,要提高激发企业活力的能力。企业活力关键取决于企业创造力。激发企业创造力必须尊重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发挥一切创造才能,支持一切创造活动,肯定一切创造成果。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要求的来自于各企业的力量都要团结,对于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于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其次,要提高维护公平正义的能力。法律公正是实现公平正义、维护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的最后屏障,因此,作为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政府还必须通过法律手段来履行维护公平正义的责任。许多违背公平正义的行为本身就应当是法律禁止的,例如生产中的假冒伪劣、经营中的坑蒙拐骗等。这就要求政府执业人员不断提高惩恶扬善的能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及时解决利益分歧与冲突,同时尽快建立健全社会沟通渠道和利益协调机制,引导企业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9] 第三,要提高解决二者之间矛盾的能力。如前所述,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之间存在矛盾是必然的,因此政府执业人员要充分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日常监管工作中不断提高平衡各方利益关系的能力,在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发生矛盾和纠纷时,确保按照市场法则、依据法律精神,公正、公开、公平地进行协调和处理,及时消除那些危害二者和谐发展的种种因素,做到不袒护公有制企业不包庇非公有制企业,不能因为发展公有制企业而打压非公有制企业,也不能为了发展非公有制企业而损害牺牲公有制企业利益,积极履行政府经济职能,全力维护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双方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有利于双方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使它们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提高。[10]

标签:;  ;  ;  ;  ;  

关于非公有制经济与公共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_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