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创新与正确学风_邓小平理论论文

理论创新与正确学风_邓小平理论论文

理论创新与端正学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风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理论创新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且也是现阶段我国改革实践对理论指导的要求和渴望。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而艰巨,我们没有未来的全部答案。无论是深化改革还是加快发展都面临着一些从未遇到的新课题。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一步把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发展结合起来,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开拓我们事业发展的新局面。”现在,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为改革作好充分的理论准备是我们今天面临的迫切任务。目前,在理论创新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学风问题是关键。如何端正学风,不断实现理论创新,是关乎改革实践能否顺利进行的大问题。

一、改革实践呼唤理论创新

改革,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思潮源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在中国,改革的尝试早在毛泽东时代就开始了。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可以说,这是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第一次改革实践对理论创新的呼唤。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任何一项重大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果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要想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如此,社会主义改革也是如此。众所周知,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不仅有着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成败的大背景,而且是在“文革”所导致的巨大历史灾难中被迫进行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根本出路。然而,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样的问题都还是不清楚的,如何通过改革开放去坚持社会主义也是模糊不清的。可以说,我们的改革是在缺乏足够的理论准备的情况下起步的,整个改革过程表现出一个突出特点:“摸着石头过河”,即在探索中进行改革,在改革的实践中进行理论探索,边实践边总结,边进行理论创造。经过近20年改革探索和理论创造,获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既是改革实践的理论总结,也是改革实践的理论指导。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可以发现,是中国改革实践催生了邓小平理论,而中国改革实践也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一步步走向成功。

目前,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一些重要领域的改革现在刚刚进入攻坚阶段,某些敏感部分的改革甚至还没有“破题”。毫无疑问,改革实践将会不断提出许多新问题需要理论回答,为新的实践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成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国同志的庄严历史使命。如果说在改革之初,尚可边改革、边探索、边创造理论,当改革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改革越深化,遇到的问题越复杂,改革的难度越大,越需要强化改革的系统性思维。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充分的理论准备是不可想象的。尤其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从事一项前无古人的改革伟业,就特别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以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

回顾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没有找到符合实际情况的正确理论;社会主义改革步履艰难、曲折多变,究其原因,也是因为理论准备不足。理论上不成熟,必然导致思想上不清楚;思想上不清楚,必然导致政治上不坚定和实践上的盲目性。这是几十年来社会主义改革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今天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地记取。

二、实现理论创新就是要解决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我们所说的理论创新,不是一般地讲无产阶级政党所进行的思想理论建设,而是特指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种理论体系,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丰富和发展,并用以指导新的实践,焕发出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和说服力。在今天,就是创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实现理论创新,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人,在全党掀起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使邓小平理论真正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才会通过对邓小平理论的实际运用而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在这方面,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已为我们做出光辉榜样。他们在邓小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敢于解放思想,又实事求是地继续回答和实践这“一系列基本问题”。他们重新强调和深化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了新的党建命题,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新时期党建理论;第一次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保障人权”以及把文化建设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尤其在经济理论问题上,对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命运的根本性问题作了全面、深刻、科学的阐述,在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和分配形式以及国企改革等经济理论上,有新的突破、新的发展,同时对宏观调控、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创新发展最有成效的部分。目前,党中央提出和倡导的“掌握科学体系,把握精神实质,指导工作实践,改造主观世界”的局面正在全国形成。但是也应当承认,在理论学习和运用方面的问题还是存在的,其中,既有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也有实践脱离理论指导的问题;既有对理论掌握得不完整、不准确的问题,也有对实际把握得不全面、不客观的问题;既有学习理论浅尝辄止、敷衍应付的问题,也有应用理论片面化、表面化、简单化的问题。事实说明,不认真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就会从根本上影响邓小平理论的实际运用,理论创新的任务也就无从谈起。

如何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是实现理论创新的首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这反映了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关系。然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通过联系实际才能实现。实践只有贴合实际,才可能成功;理论也只有贴合实际,才能指导实践。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理论联系实际,本质上是一回事。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理论的创新。

理论与实践虽然具有不断发展的品性,但它们绝不是不可确定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由于历史的合理性而处于相对稳定中。然而,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是时代的呼唤,因此,现实无论对于理论还是对于实践来说都有一种客观要求。一方面,理论不应沉溺于它由以产生的实践,而要敢于直面现实,揭露矛盾,从中揭示现实向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确保理论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另一方面理论面对新的实践、新的问题产生时敢于反躬自醒,承认自身体系的开放性和一切论断的条件性,积极地召唤实践以推动和发展自身。而对于实践来说,它由于自身内在矛盾的演变,势必不断突破原有理论框架,从而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实现新的理论综合。这一切都充分显现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内在而密切的联系。

由理论与实践的这种紧密相互关系,要求我们必须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从而避免主观主义的错误。主观主义是我党内部存在的不良学风,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教条主义,二是经验主义,二者从不同的两极发生,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理论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因而都是错误的。在我党历史上,曾经对我党造成更大危险的是教条主义,因而我党历来尤其重视反对教条主义问题。然而,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经验主义危害也是极大的。因此,不管在什么时候,要坚持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既要反对教条主义,也要反对经验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定要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在对实际问题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具体的方针政策,并进而以此为指导,进行改造世界的活动;反对经验主义,强调要重视从理论的高度认识现实问题,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生动的事物要及时进行总结,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加以说明,以进一步指导新的实践活动。只有彻底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才能真正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符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端正学风

学风问题的实质是怎样对待理论、怎样解决好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具体说来,就是如何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态度问题。端正学风,就是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科学态度?用几个字来概括就是,坚持、运用、发展。坚持才能发展,发展是更好的坚持。然而,坚持和发展必须在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实际运用中才能实现,运用是关键。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就是以这一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今天,我们肩负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历史使命,就要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精髓和邓小平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是我们党总结过去、面向未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理论学习和整个理论建设必须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

“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也要与这样的实际相联系。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现在已经进入到最为艰难的阶段,许多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邓小平理论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实际联系起来,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任何时候都必须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而不能离开这个中心,都必须倾尽全力而不能留有余地,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现实,千方百计地研究解决现实问题,不遗余力地推动现实发展,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因此可以说,抓住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抓住了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就抓住了最紧迫、最贴近的实际,也就抓住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现实的问题,就能使科学理论的指导收到最大的功效。

坚持“一个中心”,就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就是不把马克思主义当做教条而是当成行动的指南,注重其实践功能,注重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威力,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们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就是要把邓小平理论运用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进一步发挥其指导作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

坚持“一个中心”,就要“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克服就事论事的经验主义倾向。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地总结实践经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实现由实践到理论的飞跃。

坚持“一个中心”还必须“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时刻跟踪不断变化着的新情况,了解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以新的实践不断检验已有的理论,不断丰富、完善已有的理论,才能不断创造新的理论。

总之,坚持了“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才能真正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使我们真正在学习和运用邓小平理论时端正学风。我们决不能轻视实践、夸大理论、神话理论;也不能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采取不严肃的随意态度。在此,有两种倾向是需要认真注意防止的。一是应当注意不能出现新的“教条主义”,以僵化的观点对待邓小平理论。这主要表现在,遇到问题只以邓小平是怎么说的一言以蔽之,不能根据新情况提出新方案,讳言邓小平理论是需要我们在新的实践运用中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论。事实证明,如果我们不能象邓小平对待马克思主义那样去对待邓小平理论,理论创新就无从谈起。二是打着理论创新的旗号,乱标新立异,只为我所用,搞新的实用主义。这表现为不去全面、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和科学体系,更有甚者,有的人为了自己利益的需要,不惜对邓小平理论添枝加叶、任意发挥,甚至肢解割裂、牵强附会。凡此种种,都是我们应该反对和戒除的。因此,端正学风,实现理论创新,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除了要克服一些框框的束缚,打破守旧、唯上、唯书等思维障碍,增强人们理论创新的决心和勇气,敢于解放思想、破除习惯传统,敢于实事求是、向权威挑战,敢于坚持真理、力排众议以外,还必须坚持正确的态度,遵循正确的途径,掌握正确的方法,这是实现理论创新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标签:;  ;  ;  ;  ;  ;  

理论创新与正确学风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