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角下农业职业院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路径分析论文

产教融合视角下农业职业院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路径分析论文

产教融合视角下农业职业院校在乡村振兴 战略中的作用路径分析 *

韩岳丰,李剑富

(江西农业大学 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南昌 330000)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制约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提出的,农业职业院校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农业职业院校应当通过产教融合,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为乡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切实体现自身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播、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

关键词: 农业职业院校;乡村振兴;产教融合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1]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有效补齐乡村发展过程中的短板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人才是发展的动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具有职业素养、富有创造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职业教育要扎根于乡村土地,汲取乡村文化中的养分,促进农村地区各种生产要素的融合来推动新农村的发展。农业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农业人才的主体,必须加快将农村地区闲置劳动力转换为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农村地区产业发展上,加快产教融合的进程,重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联动作用,充分发挥农职院校的中介作用,推动新型农业技术的应用。农职院校要破解自身发展的瓶颈,牢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方向,构建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积极发挥作用。

一、农业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为城市发展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和物质资本,为城市化的进程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在城市化进程中,资本推动着资源向城市集中,而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和人力资源流失陷入发展困境,形成了城乡二元体制。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主要是指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是指乡村建设的不充分。[2]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乡村发展的滞后,导致了很多社会问题,例如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落后等,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制约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广大乡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人口流失严重,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普遍存在,乡村发展日益凋敝。

农业职业院校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体,可以为乡村的崛起提供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支持,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资具有长远性和高回报性,既可以有效提高乡村职业农民的专业素质,又可以推动乡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教育的产业扶贫功能。农业职业院校要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内涵,将职业教育教学与产业发展紧密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将院校的发展战略与时代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掌握机遇,推动农业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乡村地区的产业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帮助乡村地区实现产业兴旺的发展目标。

二、农业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现状探析

农业职业院校为推动乡村地区产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农职院校和农业企业采取了多种合作培养的方式,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给予学生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机会,有效的将学校教学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在人才的培养方向上坚持了产教融合的培养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的农业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技能。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要清醒的意识到农职院校发展与社会需求的脱节问题,必须及时调整,更好的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2013年6月底至8月中旬,湖南大部分地区出现持续晴热高温少雨天气。其间,全省平均降雨量、平均无雨日天数、35℃以上平均高温日数、高温最长持续时间等6项指标均超过1951年有气象资料记录以来的最大值。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湖南省委、省政府全面部署,全省掀起了一场抗大旱、抗长旱保卫战。

(一)人才培养机制落后与生源数量严重缺乏

农业院校的发展要紧紧依据区域农业产业的特点,因地制宜的设置特色专业,突出本校的办学特点,将本土特色的农业资源有效利用,结合农产品品牌化进程,培养适应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然而,当前,农业院校、政府、企业之间缺乏一个良好的协同机制,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单个主体的能动性作用,忽视了相互协作和资源共享。很多农业院校依旧囿于课堂教学管理,培养课程和方案与实际的农业生产相脱离,与农户和农业企业没有良好的信息交流渠道,包括在具体的栽培技术、农业机械的设计使用、病虫害的有效防治等贴近农业生产的课程中,缺乏有效的实践培训,使得学生仅仅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却无法有效的在实践中开展运用。农业院校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实施主体的地方政府也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没能充分把握地方性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状况,在争取相关农业项目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上缺乏合理的渠道,不能有效利用外部资源针对性的开展人才培养。[5]发展过程中的闭环导致了资源使用的低效率,农业院校在吸收外部资源办学上存在着严重不足。涉农专业的建设与实践紧密结合,然而各种实践基地的缺失使得教学只能停留在书本层面,枯燥的理论知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也影响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农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专业人才缺失的困境,企业的人才需求与院校的人才供给矛盾影响着农业企业的规模化生产。政府、农业企业和院校之间缺乏一个有效的资源共享平台,无法有效发挥协同竞争优势。

(二)农业院校、政府和农业企业缺乏有效协同机制

由于我国长期注重普通教育的发展,对于农业职业教育缺乏资金和政策的有效扶持,涉农专业的发展日渐衰微,致使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比较落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农职院校都是从中专学校升级而来,存在着办学规模小、办学设施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人才的培养。[3]农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严重落后于新型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实验创新动力不足,人才培养模式僵化。学生缺乏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而农业发展需要知识加技能的专业人才,农业发展需求和院校人才培养脱节,专业化农业人才供不应求,直接制约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专业设置上,农业院校也缺乏与产业发展潮流的接轨,没有紧跟产业发展的需求,尤其在农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上,很多农职院校还缺乏相应的培养计划,落后于实践的发展,专业设置简单化和封闭化严重影响了农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从事农业生产的艰苦性和较低的回报率直接影响了报考农职院校的生源,农职院校的专业招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甚至出现农职院校专业设置追求“非农化”的倾向,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涉农专业,农业职业院校在招生上面临了很大的困难。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类中等农业职业学校仅剩237所,涉农专业招生人数从2010年的110.4万逐年递减到2016年的29.3万,农业职业院校涉农专业面临极大的生源压力。[4]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健全政、校、企间协同培养机制,有助于农职院校整合资源,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对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推动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农业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战略的有效举措。由于农业院校培养经费和实训基地的紧缺,推动当地政府和农业企业的资源投入可以更好的满足院校办学的需求。农业院校要积极走出去,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人才培养,通过农业企业在学校建立实训基地和学生进企业实习的形式,加快校企融合。在农教集团化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要发挥主导性作用,正确的引导校企合作,制定合法合理的规章制度,明确各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职责,推动资源的充分共享。政府应当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提供政策、场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支持,通过在税费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激发校企合作的动力。农业院校要积极开展继续教育的培养,满足乡村地区中老年群体的受教育需求。由于乡村地区的产业空心化,年轻人群体流失严重,在很多乡村地区,中老年群体成为了乡村建设的主力军,应当充分满足这部分群体的受教育需求,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三)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农职院校应当充分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更精准的帮扶农村地区的发展。而农职院校自身发展面临着很大问题,在与乡村地区的协同中作用有限。在人才培养、科技惠农、文化传播等方面,农职院校没有很好的履行提供社会服务的职能。在农业生产中,出现的生产工具简陋、病虫害防治等问题,广大农民群众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小农生产的低效率直接影响着农民群体的收入。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的结合程度低,使得农产品的产品附加值较低。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利用新型互联网进行生产控制的科技化水平不高。农业科技的创新成果转化率过低,尽管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但推广利用的程度不高,农职院校缺乏有效的推广宣传的手段,在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方面力度不足。由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容易受到低俗文化的影响,缺乏积极的乡村文化的传播,而农职院校在文化宣传和乡土文化传承上的功能也没有充分发挥,乡村地区的文化氛围差,村民的整体素质还比较低,也制约着乡村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四)服务“三农”角色缺失

农业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农业人才的主体,教学的重点更应该偏重于农业生产实践教学。然而在实际的人才招聘过程中,农职院校往往会将学历作为门槛,招收的涉农专业老师和教学科目不匹配,老师本身也缺乏相应的职业培训。而且,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沿袭普通教育的模式,单纯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农业教育本身的特性,缺乏在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上的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将书本知识的传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技能培养。而且,农职院校对于教师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和激励措施,在科技研发与教育教学中出现角色错位,很多老师忙于基础知识的教学而不能很好地推进农业生产技术和教学技能方面的创新,制约了教师的职业能力的提升。

三、农业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路径分析

(一)加快转变农业人才培养模式

农业职业院校要紧贴地区产业发展特点,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开展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改变传统的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积极引进实践教学,通过将学生引入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和地方农村合作社实习,在农产品的生产实践中开展教学,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建设,例如“现代学徒制”“前店后校”“产学研结合”等模式,推动人才培养和生产教学的结合。[6]深化考核机制转变,改变传统的书本考试的评价方式,将实践作业能力纳入考核范围,鼓励学生应用新型农业创新成果到实际生产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改变传统“闭门造车”式的人才培养困境,通过与其它农业院校、农业企业进行联合培养的方式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积极推动课程体系的改革,将教学重点放在职业化新型农民的培养上,在教学中突出案例教学的引入。建立专业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机制,紧跟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新走向,坚持需求导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推动专业的调整升级。在对学生的培养安排中,侧重安排学生实习,老师在实践中教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的应对农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同时,推动“委托培养”和“订单培养”等培养方式的运用,填补农业企业发展和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人才缺口,协助学生处理就业难问题,培养综合素质好、生产技能强、经营水平高的新型职业农民,更好的服务于乡村地区的产业发展。[7]

(二)扩大涉农专业招生规模

现阶段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OFDI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但面对国际社会对中国OFDI的质疑,尤其是用于改善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中国OFDI能否给东道国带来实在的经济效应,许多国家乃至少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此还存在疑问。由以上影响机理分析可知,中国用于改善东道国基础设施的直接投资能否发挥预期的经济效应,不仅取决于中国直接投资本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身的各项制度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涉农专业在生源选择上要采取多元化策略,适当扩大招生范围,吸引从事一线农业生产的人员进入学校学习。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农业人才的缺口,人才供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农业职业院校要发挥好自己的职责、为乡村社会的发展输送大量的人才就必须扩大农业教育的规模,培养更多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求的人才。当前存在的涉农专业建设落后、生源递减的问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农业职业教育要与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相承接,吸收农村地区农民参加技能培训,积极开展“送教下乡”,进行教学场所和培养模式方面的创新,缓解生源压力。通过对先进的农业创新创业案例的大力宣传,改变农村地区人们的传统观念,新型的农业产业化也可以帮助大家脱贫致富,农业教育也大有出路。农业院校要积极利用各种专项补助资金,对学习涉农专业的学生给予学费减免,并适当的给予生活补贴,在奖优奖先的过程中,对农业专业的学生倾斜。通过订单培养和就业指导,免除学生的后顾之忧。

(三)建立政府、大型农业企业、学校间的协同培养机制

提问的艺术性中融合了创造力与智慧的果实,教师应注重提问方式的灵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问答形式,结合文章的特点,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问答,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同时,实现课堂教学形式的灵活多变,促进师生思维方式的协调统一。问题的设置要最大化地彰显教师个性,促进提问语言的生动,提升其语言美感,从而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度思考。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乡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是农业院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的主体,直接影响着农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产教融合的重要因素,理论类导师和实践类导师的有机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直接运用于生产实践中。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应当从选聘制度、培训制度、考核机制、激励保障机制等入手,完善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在教师的选聘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唯学历论”,将一线的优秀农技人员和科研人员引入教学课堂,鼓励具有专业知识和农业工作经验的农业工作者进入农业院校任教。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不断推动教师对农业科技发展新成果的学习,加强在农业生产方面的经验积累,通过老师之间的校际交流和委托培养,提高老师的教学技能和农业科研能力。推动对教师考核体系的转变,改变传统的“唯论文论”,鼓励教师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创新,在考核中纳入学生实践效果的评价。在农职教师的福利保障方面,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通过待遇提高,让教师可以安心投身于农业产业发展研究和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全方位的构建教师职业队伍的培养体系,激发教师服务三农的积极性,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教学资源方面的支持。

(五)积极服务乡村社会发展

农职院校要不断提高服务乡村社会发展的职能,不断探索如何更好满足乡村地区建设的需求。农职院校应该建立定点帮扶的惠农工作队,结合地区农业发展的特色,有针对性的开展帮扶。委派学校教师担任乡村书记等职位,驻点乡村进行建设,将新的农业科技推广运用到乡村地区,包括新型农业机械和新的农业高产品种,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查看农民群众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有针对性的开展指导。农职院校要切实保障定点帮扶政策的可持续性,不能仅仅走过场,学校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对下乡帮扶的老师提供指导,明确职责,有效打击形式主义作风的蔓延。农职院校在农业科技下乡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下乡的同步性,将优秀的社会主义文化传递到乡村地区,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交流活动,弘扬社会的正能量,抵制不良文化的传播,提倡乡土文明,推动当地特色文化的发展。农职院校要积极发挥文化传承的职能,推动当地特色文化的保护,通过文艺汇演、党建活动等形式,不断发掘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当地农民的文化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Positive solutions of the fourth order p-Laplace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六)推动精准扶贫的发展

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通过发展教育来脱贫。在农业人才培养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将所学的农业生产技术用于实际的生产应用中,提高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农职院校在服务乡村的过程中,要集中利用资源优势,对于贫困户进行科学指导,通过对贫困户子女教育的帮扶,转变贫困户的传统观念,鼓励贫困家庭通过参与产业发展来摆脱贫困。下乡帮扶的教师要开展实地调研,了解贫困的具体原因,在农业生产和就业问题上提供有效的指导,发挥农业产业化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及提供技术支持,调动贫困家庭的生产积极性,有效的转变简单的资金帮扶的做法,做到“授之以渔”,更好的推动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7,(12):34-38.

[2] 吕普生.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的理论与实践依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55(4):20-33.

[3] 熊飞.农业高职教育有效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析[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8,32(4):85-89.

[4] 陈工孟.中国职业教育年鉴(2018)[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8:54.

[5] 张成涛,张秋凤.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的机遇、挑战与应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79-85.

[6] 张平,姜光丽,陈艳.“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业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科学论坛,2018,(33):27-30.

[7] 郑风田. “中央一号文件”为乡村振兴引路[J].中国报道,2018,(Z1):38-39.

Analysis on the Role Path of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in Rural Rejuvenation strate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on of Labor and Education

HAN Yue-feng, LI Jian-fu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Jiangxi 330000,China)

Abstract :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propos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which is restricting China's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echanism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provide talent support for rural construction, and truly reflect its role in personnel training,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ervices.

Key words :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rural revitalization;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收稿日期: 2019-03-02

作者简介: 韩岳丰(1995-),男,安徽淮南人,硕士研究生;李剑富(1975-),男,江西赣州人,教授,硕士。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2698(2019)04-0057-04

(责任编辑 刘卫华)

标签:;  ;  ;  ;  

产教融合视角下农业职业院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路径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