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旅游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_广州深圳论文

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珠江论文,空间结构论文,三角洲地区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6-1036-06

旅游空间结构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旅游经济客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及聚集状态,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1]。如何按照旅游者的市场需求,结合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有效组织合理的空间结构和旅游线路,是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2]。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凭借原有经济基础、人文地理优势和经济特区优势,以及比邻港澳的区位条件,旅游业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旅游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但近年来,我国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旅游区等均以较强的区域旅游分工态势迅速发展,对珠江三角洲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同时该区域内部旅游发展的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也有待解决。珠江三角洲如何继续保持在国内旅游发展的领先地位,辐射乃至有效引导“泛珠三角”更大范围的旅游发展,值得深入探讨。本文运用空间结构的有关理论,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旅游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以把握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使该区域旅游空间关系更加和谐有序。这对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空间的一体化建设,提高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发展的总体水平有积极意义。

1 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述评

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一直得到国内外旅游学界的重视。国外学者的研究始于1960年代。如Christaller运用区位理论分析特定游憩活动与其地理空间的结构关系[3]。Lundgren等通过建立核心一边缘理论模型,强调处于边缘地区的包括旅游者在内的各种事物对核心地区的依赖[4]。此后Weaver应用该理论模型对加勒比海地区的若干群岛进行了实证研究[5]。前苏联地理学家普列奥布拉曾斯基主张建立“地域游憩系统”来描述旅游空间结构模式,并形成旅游经济空间组织的基本规律;日本学者除野信道对旅游空间结构也有专题论述[1]。国内学者的研究起源于1980年代的旅游地理区划工作。这些研究涉及空间范围广大,偏重于宏观层面的探讨。考虑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后续学者多以特定旅游地、旅游区、城市或景区等中小尺度空间范围为对象,内容较广,涉及旅游地空间组织形态、规划布局、结构演化、竞合关系、旅游者行为空间、旅游市场空间结构等,多数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理论建树方面,代表性成果有楚义芳对旅游活动的空间组织的分析[6]、Pearce对各种类型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研究[7]、吴必虎对我国大都市环城游憩带的研究[8],等等。

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中,对其构成要素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基础性。如Pearce从旅游供给的角度将其构成要素分为吸引物、交通、住宿、支持设施和基础设施五部分[9]。Gunn从微观层次提出旅游目的地地带的概念,认为可由吸引物组团、服务社区、中转通道和区内连接通道四要素组成[10]。

卞显红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要素归纳为城市旅游节点、城市旅游区、城市旅游目的地区域、城市旅游交通(旅游循环线路和出入口通道)、旅游流、城市旅游规模等级体系六部分;并将其影响要素概括为资源、区位、市场、社会经济、旅游交通五方面[11];刘名俭将旅游空间结构影响因素分为核心、关联和协调三个层面[12]。吴必虎则将其概括为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区、节点、区内路径、入口通道和客源地市场六种要素[13]。总之,由于研究视角、研究目的特别是研究区域的空间尺度不同,不同学者对空间结构要素及其影响因素的归纳不尽相同,合理与否,笔者认为,主要看能否有效解决特定区域旅游发展的实际问题。对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这样横跨多个地级市的大区域,其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应在考察其旅游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前提下,结合区域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通过综合分析其旅游资源、旅游交通、旅游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以及区域内部空间结构来进行,这样提出的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思路才更有利于指导区域旅游的发展实践。

2 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变

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位于广东省中南部,面临南海,毗邻港澳,是我国“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相结合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极具活力的区域之一。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发展时间较早,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旅游业即开始起步。在1978年至1980年代中后期,该地区表现出肇庆“单极独秀”的空间状态,主要以肇庆的自然山水(七星岩、鼎湖山)观光为主,客源市场局限于本区域及港澳(但若考虑华南大都市广州传统的商旅活动,则呈现广州、肇庆的双极发展格局)。此后随着广东改革开放的深入,深圳、珠海两经济特区的崛起,特别是深圳“锦绣中华”等主题公园在全国引起轰动后,吸引着大量的海内外客源,肇庆的旅游收入开始位居深圳、珠海之后,其“单极独秀”的空间格局开始改变。到1990年代初期,珠三角地区已形成广州、深圳、珠海、肇庆“四强并列”的旅游发展格局。到1990年代后期,珠三角地区9市旅游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是区位较好的佛山、东莞、中山等地的商贸旅游发展迅速。发达的区域经济为各地自然或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尤其是人造景观的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目前,从旅游收入和游客接待量看,广州、深圳、珠海为第一层次,佛山、东莞、中山为第二层次,肇庆、惠州、江门为第三层次,表现为“两核多极”的旅游空间格局(两核即广州、深圳),同时其内部的“广深珠”小三角具一定的旅游品牌效应。但目前珠三角各地旅游发展很不均衡,核心城市极化现象严重,珠三角边缘地区,如西部、西南部和东部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地区,旅游发展长期处于温冷状态。同时,区域旅游形象仍然表现为“广深珠”局部形象;缺乏具有远程吸引力的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旅游发展动因主要表现为商贸活动等经济因素。

3 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珠三角涉及两个副省级市和七个地级市,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各市及所属县市、东莞、中山、惠州市区及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及高要和四会等市,土地面积4.17万(占全国土地面积的0.4%),常住人口4547.14万,面积较大,如涉及港澳,范围更广。考虑旅游资源的基础性地位和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这里从代表性旅游资源、旅游网络、旅游发展轴、旅游中心地四个方面来分析其旅游空间结构,着眼于宏观和中等空间尺度,主要涉及点—轴理论、中心地学说、圈层结构等空间结构理论。

3.1 代表性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状态

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其旅游资源极富岭南特色,具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历史依存与现代创造有机融合的特点。这里以珠三角地区有代表性的首批28个国家4A级旅游区为例来评价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大尺度空间分布状况(不考虑单个景区内景点的小尺度空间分布状况)。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一般可分为集聚型、随机型和均匀型三种,定量刻画时采用最近邻指数(最近邻比)[2],其公式为:

式中:R为最近邻比,反映点状事物的空间分布性质,R<1表明点状事物有集中分布的趋势,R=0表示完全集中,即所有点集聚到一点;do表示点状事物之间的平均距离,即每点与其最近点之间的距离(处于同一城市或城市近郊的旅游景区景点之间距离归视为1),相加后除以n的值,a为研究区域的面积,n为点状事物的数量。

据此公式,笔者测算出珠三角地区4A级景区最近邻指数为0.0567。该指数小于1,说明其国家级4A景区有集中分布的趋势。珠三角地区约占国土0.4%的面积,国家4A级旅游区数占全国的4.2%。根据有关学者的测算,国家4A级旅游区(点)理想随机分布的最邻近距离约为113km(中国领土面积按960万计),实际平均最邻近距离为74.29km[12]。珠江三角洲为52.45km(具体计算过程从略)。由此分析,珠三角地区的国家4A级旅游区的空间分布属于高度聚集型。

3.2 旅游网络的类型、体系与发育程度

旅游网络是指以各级景区景点、旅游城镇、旅游接待中心等为节点,由各种交通道路、旅游线路等线状要素组合而成的区域总体空间结构形态。参考有关学者的研究[14-15],笔者归纳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种旅游网络类型的典型区域及其发育程度,包括:放射状旅游网络(典型区域如广州、佛山,以旅游交通为主线的旅游网络密度大、质量高,多数表现为高等级);扇形旅游网络(典型区域如深圳、珠海,以旅游交通为主线的旅游网络密度适中、质量高,不同等级与景区景点、旅游城镇规模基本匹配);轴带状旅游网络(典型区域如下文描述的各级旅游发展轴,旅游交通网络随不同级别的轴线在密度、质量、等级上有较大差异,有的发展早、较为成熟,有的则处于起步阶段);过境状旅游网络(典型区域如广州、东莞,以交通轴线为主,旅游网络密度大、质量高,是否表现为高等级与联系的城镇规模或景区景点的影响大小有关);环状旅游网络(典型区域如滨海旅游发展轴,目前尚未形成)。总体评价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除环状旅游网络外,放射状、扇形、轴带状、过境状旅游网络均存在,类型较多,已成体系,与全国其他区域相比,旅游网络的密度、质量、等级均较高,且总体发育程度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区域内各种旅游网络的分布不均衡、发育程度存在较大差距,轴带状旅游网络总体层次偏少,一些自然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边缘地区,旅游网络的密度、质量和等级明显偏低,成为这些地区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另外,有影响的跨市陆路环状旅游网络也不甚明确、滨海环状旅游网络尚未成形,这对于滨海的珠三角地区而言,难免是一个缺陷。

3.3 旅游发展轴的数量、等级及其布局

珠三角地区主要旅游发展轴形成时间早,目前已成形的主要陆路旅游发展轴有六条,其中影响较大或跨度较大的有三条,空间格局表现为以广州为中心的放射状,可称为一级旅游发展轴,包括:广州—东莞—深圳旅游发展轴;广州—中山—珠海旅游发展轴;广州—三水—肇庆旅游发展轴。影响较小或跨度较小的旅游发展轴有三条,可称为二级旅游发展轴,包括:①惠州、深圳旅游发展轴(惠州、深圳沿205国道、惠深高速所涉及的区域);②肇庆市“千里旅游走廊”发展轴(肇庆市域范围内、环状);③珠江旅游发展轴(为一条水轴,范围是广州城区珠江内的天鹅潭至珠江口)。总的来看,有影响跨市域的旅游发展轴不多,类型等级不够完善、层次也欠丰富。如二级、三级旅游发展轴较少;同时现有的旅游发展轴多以陆路交通为基础,对区域内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特征、包括各地一些有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有所忽视;自然旅游资源较丰富的肇庆、江门、惠州地区旅游发展轴分布较少,影响了这些地区的旅游开发力度。这使各市域之间与各市内部各地域之间,旅游资源的富集程度与旅游经济不匹配的情况较突出。

3.4 旅游中心地体系间的内部差异

旅游中心地的选择和级别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其城市游发展规模、交通能力、旅游服务接待能力、所服务的旅游吸引物等因素。笔者对珠三角地区中高级、低级和低级旅游中心地的选择,采取了两种方式:①对于地级市、副省级市,考虑其本身的综合影响力,城市旅游也有一定基础,是该地区旅游集散中心,故将其纳入高级旅游中心地(其对次级旅游中心地有隶属作用)。②对次级和低级旅游中心地的选择,不仅考虑行政隶属关系,主要考察其旅游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特别是次级旅游中心地能否引领着低级旅游中心地的发展,相互间的行政关系可能是隶属或并列。笔者对珠三角地区的旅游中心地体系进行了归纳(表1,考虑到珠海范围不大,故将部分主要景区景点纳入低级旅游中心地)。总的来看珠三角旅游中心地体系已基本形成,其中广州是珠三角的最高级旅游中心地。但比较各旅游中心地体现的具体情况可以发现,不同区域的各级别旅游中心地在旅游功能、旅游规模、旅游形象、综合影响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佛山与肇庆、江门以及东莞与惠州同级别的旅游中心地;同时次级旅游中心地多为市政府所在地,数量偏少,比例结构不尽合理,有的城市旅游特色尚不鲜明、旅游功能尚不健全;另有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县镇仍停留在低级旅游中心地层次,如肇庆的德庆、江门的开平、惠州的惠阳等,旅游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发挥。

与旅游中心地体系对应的是旅游圈层。旅游圈层结构是旅游中心地作为旅游交通节点、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以及旅游影响力的综合反映。目前珠三角地区除“广深珠”小三角旅游品牌在外界较有影响外,尚未形成得到市场认可的跨市域的大旅游圈层;2006年初提出的“广佛肇”乡村游品牌和“大香山”旅游品牌(中山、珠海、澳门)均未得到市场的响应。由于受行政区经济的影响,目前的旅游圈基本上是各市相对独立,各旅游圈相互间在知名度、旅游服务功能、旅游经济实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4 珠三角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对策

综上所述,目前珠三角地区旅游空间结构虽然相对成熟,但总体滞后于旅游发展的实践,不利于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从国内外旅游发展的大环境来看,要提升珠三角地区旅游发展的内部竞争力和影响力,也需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空间结构。对如何优化珠三角地区的旅游空间结构,笔者提出四个方面的优化思路。

4.1 培育类型多样的旅游发展轴

目前珠三角地区跨市范围的旅游发展轴只有六条,数量偏少。珠三角地区旅游发展轴的选择与培育,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①旅游资源分布状况、特别是高级别或特色旅游资源存在的地带或走廊应作为重点考虑对象;②交通线路或重要水运线路的分布情况;③目前旅游资源的开发情况;④旅游需求结构的变化。依据这些原则,归纳珠三角地区的十二条旅游发展轴,其中六条为新轴,并根据其跨区域的幅度或可能形成影响力的大小,分别设定为一至四级(表2)。其中一至三级为跨市旅游发展轴,第四级为市内有潜力的旅游发展轴。六条新的旅游发展轴中,有水轴三条,包括:滨海旅游发展轴,西江旅游发展轴,东江旅游发展轴。三条水轴旅游线路具有丰富的滨江、滨海旅游资源。西江、北江旅游线路均可以三水区附近水域为起点,西江分西线和东南线三条水轴的开发,可弥补珠三角地区自然景观贫乏、城市景观过甚的不足。目前应形成相应的线路,逐步培育,如可选择适当景点,形成一日游或两日一夜游线路。另外两条陆路发展轴对应的线路是惠州观光休闲旅游线、江门文化休闲旅游线路。形成类型多样的旅游发展轴线,将改变长期以来给人们留下的资源贫乏、有旅无“游”的尴尬印象。

4.2 构建八大特色旅游文化板块

根据各地旅游资源类型、地域文化特色和旅游发展现状,提出构建八大特色旅游文化板块的设想,分别是:广州、佛山都市旅游文化板块;东莞、深圳现代城市旅游文化板块;肇庆山水观光与养生休闲旅游板块;江门侨乡风情与文化休闲旅游板块;惠州客家文化与观光休闲旅游板块;中山、珠海与澳门“大香山”综合旅游板块;港深珠澳中西文化旅游板块;珠三角海滨观光休闲旅游板块。八大特色旅游文化板块的打造要以资源为基础、以交通为纽带、以文化为灵魂,重在强化特色、塑造形象、提炼主题。各旅游板块要重视现有的景区景点的深度开发、优化与组合。其中,广州、佛山都市旅游文化板块包括:广州陈家祠、黄埔军校、南粤王墓、珠江两岸城市景观、流溪河、香江野生动物园、长隆欢乐世界以及佛山祖庙、南风古灶、南海影视城、陈村花卉世界、荷花世界、莲花山、西樵山等景区景点;东莞、深圳现代城市旅游板块包括:东莞鸦片战争博物馆、海战博物馆、威远与沙角炮台、可园、绿色世界、南粤园、亚洲影视城以及深圳系列主题公园、欢乐谷、华侨城、海上田园、大小梅沙、光明农场等景区景点;肇庆山水观光与养生休闲旅游板块包括:七星岩、鼎湖山、梅庵、阅江楼、龙母祖庙、盘龙峡、德庆孔庙、燕岩、龙山风景区等景区景点;江门侨乡风情与文化休闲旅游板块包括:自力村碉楼群、欧陆风情街、上川岛、下川岛、王府洲、三合温泉、小鸟天堂、圭峰山、古劳水乡、崖门炮台等景区景点;惠州客家文化与观光休闲旅游板块包括:罗浮山、南昆山、象头山、西湖、大亚湾、叶挺故居、汤泉等景区景点;中山、珠海与澳门“大香山”综合旅游板块包括:孙中山故居、中山城、中山温泉和珠海圆明新园、航空城、金海滩、飞沙国际度假城、珠海温泉以及澳门大三巴牌坊、普京大酒店等景区景点;港深珠澳中西文化旅游板块则以港深珠大桥为纽带、以四地景区景点为基础,体现一国两制、中西文化的特色;珠三角海滨观光休闲旅游板块包括淇澳岛、内伶丁岛、外伶丁岛、桂山岛、东澳岛等珠江口南部海域的大量海岛。通过八大特色旅游文化板块的打造,有望将珠三角地区成为资源丰富、内容充实、形象完整、特色鲜明的南中国大旅游区。

4.3 加快广大边缘区域的旅游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发达、旅游发展时间较长,兼有陆地与滨海、城市与乡村、平原与山地,范围较大,长期以来,珠三角地区的旅游发展,以大都市、中心城市或知名度较高的景区景点等核心区域为主,目前应考虑依托核心区域、加快广大边缘区域的旅游发展,以拓展旅游发展的纵深与腹地,使旅游布局在区域内逐渐均衡。由于受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支配,区域旅游核心与边缘之分。核心区域在区位条件、旅游资源级别、旅游开发时序方面往往占优,旅游发展往往较快。但区域旅游空间的相互作用也使各种旅游要素在核心与边缘之间移动,并使两者关系发生变动,最终对区域旅游的总体发展有利。珠三角地区核心区域的旅游发展已经多年,目前应把边缘区域作为发展的重点。笔者对珠三角地区各种边缘类型的典型区域进行了归纳,包括:以旅游城市群(如广州、佛山、东莞主城区)为中心的周边卫星城市和广大村镇范围;城市旅游圈(如惠州、肇庆、江门的主城区)中的周边城镇、村镇等;双节点或多节点城市旅游带(如广州—东莞—深圳、广州—佛山—中山—珠海、广州—佛山—肇庆等)为轴线的两边广大地域;双核或多核型旅游城镇体系(如广州—佛山;东莞—深圳;东莞—惠州—深圳;中山—珠海—澳门;深圳—香港;珠海—澳门;莞城—虎门等)中的边缘城镇;不规则分布旅游城镇体系(如佛山、东莞、肇庆、江门主城区)中的下属各级旅游城镇、村镇以及珠三角西部、西南部、北部、东北部等总体外围边缘区域等。积极开发珠三角地区各类型边缘区域的旅游资源,如山水名胜、休闲农业、特色村落、水乡风光、文化古迹,等等。这对完善区域旅游产品体系,促进珠三角地区与外部区域的有机融合,从而带动广东广大山区的旅游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4.4 促进区域旅游流空间流动的相对均衡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是否合理,在旅游需求方面的宏观反映,是能否促进区域旅游流空间流动的相对均衡,在流向、流量、流速方面是否恰当。珠江三角洲地区每年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客流。外国客流主要通过广州、深圳和珠海进入(先航空至香港、澳门然后转深圳、珠海,或直接至广州),再流向其他城市,并多表现为经济动因,港澳游客则兼有休闲度假、探亲访友的性质,一般经深圳罗湖和珠海两口岸入内。广州也是内地游客到珠三角各地的最大中转站(尽管珠三角各市与内地许多省份城市均有便捷交通)。目前,广州、深圳、珠海是珠三角旅游流的主要集聚地,同时其极化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即向周边城市、地区扩散的比例不高,外部注入的旅游流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表现出很大的不均衡性。与区域外旅游流相比,珠三角区域内旅游流也主要表现为聚点状或带状聚集,如聚集于附近一些旅游节点城镇和风景名胜区、都市郊区规模不等的以观光休闲农业为主体的环城游憩带、等等,广大乡村地区,尤其是肇庆、江门、惠州以及其他珠三角边缘地区旅游流流量偏小、流向偏窄、季节性强。要促进区域旅游流空间流动的相对均衡,除上述措施外,应进一步加强珠江三角洲地区市域之间的旅游合作、完善边缘区域的交通网络布局,加大肇庆、江门、惠州等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地区的旅游开发力度。珠江三角洲9市要在旅游营销、旅游产品开发、总体形象宣传、节事活动举办等方面更加紧密地合作,切实推进旅游空间一体化建设,并逐步确立“精彩珠三角、缤纷九市游”的区域旅游新形象,从而提高旅游业的总体发展水平,扩大其总体竞争力和影响力。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珠江三角洲旅游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_广州深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