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心理教育的基本理念_心理发展论文

论学校心理教育的基本理念_心理发展论文

学校心理教育基本观念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观念论文,心理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键词:心理教育 构成 目的 方法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向科学化、现代化、正规化、系统化的不断发展,心理教育已经受到社会、学界和中小学校的普遍重视,并在一些城市、地区的中小学初步开展起来,但是在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未有统一的纲要指导,统一组织领导的局面下,在实践中,对学校心理教育构成、目的、方法等基本问题的认识,还存在着急功近利、失之偏颇的错误观念和处理方式,这又势必会影响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这里拟就此略抒浅见,以求教于大方。

其一:正确界定学校心理教育的构成

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人的心理现象包括的方面很多,表现亦各不一样。一般而言,或为相对稳定的心理特性,如智力、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或为不断变化发展的心理过程,如认知过程、意志过程、情感过程等。总之,人的主观观念和客观行为无不伴随着相适应的心理现象。因此,心理学研究强调的前提是必须用整体的观点分析心理活动、防止或避免用孤立的观点分析心理现象,具体到中小学校面对中小学生(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教育首先应明确的观念是:学校教育的全部内容和过程无不渗透和贯穿着心理教育,这是学校心理教育构成的全部,亦应是比较全面、科学的理解。由此而言,仅仅对中小学生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如不卫生、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心理障碍等)而展开的心理教育活动,如心理咨询、问答、讲座等虽然是学校心理教育不可忽视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显然不是学校心理教育的全部,也不应是主体,更不能因强调此一方面的重要性,反过来忽视其他方面的心理教育工作或内容。事实上,目前的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在这一方面有不同程度的误区。

其次,学校教育是德智体育有机组合的整体教育过程,心理教育则是渗透德智体育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认识,德智体育又是心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德智体育又正是心理教育实现的主要途径和全部目标,二者在教育过程中相辅相成,互为动因,相为结果。例如,品学兼优、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心理素质普遍较高,反之亦然。

再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校教育目标主要还是通过智育的手段来实现,即发展良好、健康的智力品质来实现(智育绝不是单纯的文化课教学)。而从心理学角度认识,智育是心理或思维发展心理的表现,况且,认知心理水平的提高又将极大的推动其它非智力因素的心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心理学认为健康心理主要是通过脑力活动来实现的。所以,无论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还是心理教育的观点出发,智育都是学校心理教育的主体,或智育是贯穿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主体。一般而言,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是成正比的。

事实上,以上所言正是长期以来,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研究在学校心理教育方面始终坚持的以学校教育为重心、以智力发展为主体、辅之其它手段渗透在所有教学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原则,而所有这方面论著亦无不以此为共识。

其二:正确判断中小学生的心理现象

中小学生的心理现象应怎样看待,是学校心理教育又一须明确的观念。马克思主义对心理实质的科学界定是,将人类心理的自然属性(即脑的机能)和社会属性(即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辩证统一起来。恩格斯说:“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马恩全集》21卷319页)。 他又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 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 ”(《马恩全集》20卷382页)据此分析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和进行定性, 就必须正确认识到少年儿童的生理(包括脑机能)的发展水平和在我们目前社会历史环境中其社会心理的发展水平,也就是说既要用发展的眼光,又要用历史的社会的眼光来看待心理现象。所以我们认为,事实上中小学生具有较严重不健康的心理现象以及心理障碍是少数或极个别的。因而正确的观念应是:绝大部分中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是与其生理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历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或干脆可以说是正常、相对正常的。首先,对中小学生心理现象判断要和对大众心理的判断一样,要用发展的眼光,切忌绝对化、凡事上升到心理不正常、病态、障碍来看待。同时,青少年因年龄限制,生理心理均未发育成熟,因而必然存在不成熟的心理状态,所以又切不可以成人的心理状态去要求、评价、判断其心理发展水平,事实上,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早熟现象才是公认的不正常。

其次,人类心理现象的社会性包涵了少年儿童心理的社会性,而这种社会性又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进步而变化的,简言之,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少年儿童的社会心理状态亦不完全相同,总的趋势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环境和教育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决定性条件。(参见潘菽《教育心理学》)因而,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必然增加了这以前少年儿童不曾具有的心理现象,而这种具有进步性的心理构成,从事心理教育的成人往往在脱离年龄实际和社会实际时产生对目前中小学生心理现象判断定性的错误,当然伴随社会进步所产生的社会消极一面也会在目前儿童少年心理上烙下痕迹,但关键的是在科学定性方面。故学校心理教育不仅要重视考察中小学生心理现象的社会性构成,而且要十分注意定性的科学准确。例如,现代中小学生青春期性心理就不能一概以早熟定性,由于社会发展,生活条件提高,社会对性的认识形成新认同等因素,所以大多数少年儿童在这方面的心理发展提前了。这是正常的。因此现在流行和强调的青春期教育既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产物,更是儿童少年心理社会性发展的产物。再如,独生子女生来的抚养环境形成的一些不健康、不卫生心理,从社会性角度而言,是现代社会环境溺爱的正常产物,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共性,而不是具体为某一个体的个性心理问题。因而其主要应是当代中小学生心理构成中社会性因素新增加的不成熟心理,并在实际中已成为当前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普遍重视的问题,所以说这样界定应是比较科学的。

再次,心理学认为只有给个人、他人或社会带来严重负效应的心理现象方能称为心理病态或心理障碍,如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严重的个人障碍等等。而中小学生这方面存在的只是极个别,据此可断定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现象普遍是正常的。因而,那些具有一方面较强的心理个性如具有一定的自卑心理、逆反心理、虚荣心理、侥幸心理、激情心理等等是每个人都存在的正常心理状态。试想想,假如一个人不存在这些心理,岂不是白痴,真正的心理病变。所以,我们应看到一方面这些心理状态具有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和某些时候会产生负作用。但对中小学生而言,后者主要还是不成熟心理作用的自然表现,故一般来说,没有严重负作用的都属正常发展阶段的正常的儿童、青少年心理。这里的关键只是学校心理教育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正确引导,以促使其正向发展。

由此可见,明确这一观念对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学校心理教育在理论上认识的科学化,实践中操作方法的正确性。一方面,使用这一概念,对于学生心理、社会大众心理而言易于接受,从而易于开展工作,避免对心理教育存在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使用这一概念对教师而言易于正确对待学生心理状态开展教育工作,走向教育科学化、现代化之路。

其三,正确理解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目的与方法

基于以上两点,不难理解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不是治病救人的医疗,也不是纠偏扶正的改造,其中心目的是配合德智体整体教育,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人才;具体而言,是把全面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融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首先,中小学教育的实质已内含了发展心理素质教育,其既包括非智力因素方面,又包括智力因素,无论从心理学、还是教育学而言都是一个整体。

其次,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素质,主要工作方式是贯穿、体现在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咨询、讲座等专门的心理教育手段既不是开展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也不是主要方法,只能是辅助,甚至是补救手段。当然,由于心理现象的复杂性、主观性以及共性与个性差异,决定了心理教育手段的多样性和内潜性,因此,适当的辅助手段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如此,方法多样性、内潜性的辩证统一才真正体现了科学的教育思想和原则。故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突破与发展决不能偏废其一,应统筹齐抓,重在寓于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再次,学校心理教育必须以年龄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理论为依据,针对学生心理发展年龄水平和各方面发展的不同水平展开教育,做到有的放矢,重在引导,切不可离开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实际,采取不适当的方式开展工作,否则非但达不到目的,还会适得其反,甚至会造成新的心理问题。如,离开学生智力水平求难求深的教学往往是无用之功;一味追求升学的应试教育已经造成了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并由此引起一系列问题,就学生而言显然是真正的心理问题了。

第四,学校心理教育工作需要社会家庭的配合。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要求学校心理教育必须将其工作和影响延伸到社会和家庭,从而实现全社会对这一问题的普遍关注和正确引导,这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社会保证。

第五,形成中小学生心理负担最普遍的原因是得不到教师、家人、同学的理解,而他们在心理上又渴求这样的理解。这一方面是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的正常表现(与成人渴求理解是两个概念),另一方面,又为学校心理教育开展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和最佳的工作途径,理解、了解往往是心理教育成功的一半,有时甚至是全部。虽然在这一点上教育教学和心理教育早已形成共识,但遗憾的是,要做到这一点太难、太难!

总之,心理教育工作无论对学校整体还是教育工作者个人而言,都是无法回避的一项具体而复杂的工作,无论自觉还是不自觉地从事或进行着这方面的工作,只要是从正确的观念出发,必然具有有益的,十分重要的意义。

标签:;  ;  ;  ;  ;  

论学校心理教育的基本理念_心理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